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话六韬-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上述改革,齐国实力迅速增强,为后来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
  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守土第七
  【提示】
  本篇论述的是保守政权的策略。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对内“无疏其亲,无怠其众”;对外是“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政治上“无借人国柄”,防微杜渐;经济上富国殷民。接着进一步阐明了疏亲、失众以及“借人利器”的危害。最后指出,应以仁义敬众、合亲,这样就能达到“天下和服”的目的。【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如何才能守卫国土呢?”
  太公答道:“不可疏远宗族,不可怠慢民众,安抚左右近邻,控制天下四方,不要把治国大权委托别人,把治国大权委托别人,君主就会失去自己的权威。不要挖掘沟壑去堆积土丘,不要舍弃根本去追逐枝末。太阳正当正午,要抓紧时机曝晒;拿起刀子,要抓紧时间宰割;执有斧钺,要抓紧时机征伐。正午阳光充足时不曝晒就会丧失时机;拿起刀子不宰割也会丧失时机,手执斧钺不杀敌,敌人就会乘虚而至。涓涓细流不堵塞,将会汇成滔滔江河;微弱的火星不扑灭,将会酿成熊熊烈火而无可奈何;刚萌芽的两片嫩叶不撷除,最终必得用斧柯去砍伐。所以,君主必须努力使国家变得富足。不富足就不能实行仁政,不行仁政就不能团结宗亲。疏远自己的宗亲就会受害,失去自己的民众就会失败。不要把统御国家的权力交给别人,统治权交给别人,就会被人所害而不得善终。”
  文王问道:“什么是仁义呢?”
  太公回答说:“尊重自己的民众,团结自己的宗亲。尊重民众就会和睦,团结宗亲就会欢喜。这就是行仁义的准则。不要让人篡夺了你的权力,要根据自己的明察顺应常理去处理事务。对于顺从自己的人,要施予恩惠加以任用;对于反对自己的人,就动用武力给予消灭。遵循上述原则而毫不迟疑,天下就会和顺而驯服了。”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①,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替②,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替,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③不救,炎炎奈何;两叶④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⑤,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正也。”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⑥ 。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⑦。敬之无疑,天下和服。”
  【注释】
  ①无掘壑而附丘:不要挖掘深谷之土而增附于土山之上,引申为不要损下而益上。
  ②彗:曝晒。
  ③荧荧:极其微弱的火光。
  ④两叶:草木萌芽时的两片嫩叶。
  ⑤利器:锐利的兵器,引申为国家权力。
  ⑥纪:纲纪,基本原则、准则。
  ⑦绝之以力:用武力加以灭绝。
  【例证】
  “借人国柄,则失其权”,“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这是本篇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东汉末期,皇帝大权落入外戚、宦宫之手导致衰亡的历史,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外戚就是皇帝的母家和妻家的亲戚,宦官本是皇帝的家奴。东汉初期,为了防止他们干政,对他们的控制比较严格。但到了中叶以后,皇帝多是幼年继位,由母后临朝称制。外戚把持朝政,皇帝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皇帝为了摆脱外戚势力的控制,只好依靠身边的宦官,铲除外戚势力,结果大权又落入宦官手中。无论是外戚或宦官,他们都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任人唯亲,打击异己,卖官鬻爵,搜刮民财,造成政治的极端黑暗和腐败。
  从顺帝经冲帝、质帝到桓帝的二十余年间,粱商、粱冀父子相继掌权,外戚势力发展到了顶峰。梁冀凶残贪暴,骄横跋扈。有一次,九岁的质帝开玩笑地称呼他为“跋扈将军”,他便将质帝毒死,另立他十五岁的妹夫刘志为帝,是为桓帝。朝廷大事都由他独断,甚至连皇帝也不得干预,百宫更不敢违背他的意志办事。梁冀公开贪污受贿,搜刮财富,敲诈勒索,广求珍宝,穷奢极欲。后来,梁冀的两个妹妹皇太后和皇后相继死去,他失去了靠山。这时,早已对他心怀不满的桓帝同几个宦官合谋,消灭了粱氏势力。
  粱氏势力被消灭后,朝权又转移到宦宫手里。帮助桓帝诛灭梁氏的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五人,同日封侯,还有一些小宦官也被加官晋爵。这些人也同样是一群贪婪残暴的吸血鬼,他们竞相修建华丽的第宅,又派姻亲宰州临郡,任意勒索民财。单超等五个宦官和他们的亲属“虐遍天下,民不堪命”。人民痛恨地称呼他们为“左回天”、“徐卧虎”。“具独坐”、“唐两堕”等。在他们的统治下,东汉政治乌烟瘴气,黑暗混乱。
  就这样,东汉朝政在外戚和宦官手中不断转换。伴随这种恶性循环的不断发展,东汉王朝也逐步走向衰亡。 
守国第八
  【提示】
  本篇首先阐明应根据万物生长的规律来治理民众。接着论述了在天下动荡时,应采取“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的策略,这样就会“天下和之”,夺取天下。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保卫国家呢?”
  太公说:“请您先行斋戒,然后我再告诉您关于天地之间运行的规律,四季万物生长的原由,圣贤的治国道理,民心转变的根源。”
  文王于是斋戒七天,以弟子礼再度拜问太公。
  太公说:“天有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众,民众由圣贤治理。春天的规律是滋生,万物都欣欣向荣;夏天的规律是成长,万物都繁荣茂盛;秋天的规律是收获,万物都饱满成熟;冬天的规律是贮藏,万物都潜藏不动。万物成熟就应收藏,攸藏之后则又重新滋生。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既无终点,也无起点。圣人参照效法这一自然规律,作为治理天下的普遍原则。所以天下大治时,仁人圣君就隐而不露;天下动乱之时,仁人圣君就奋起拨乱反正,建功立业。这是必然的规律。圣人处于天地之间,他的地位作用的确重大。他遵循常理治理天下,使民众安定。民心不定,是动乱发生的契机。一同出现这种契机,天下权力之争夺得失也必然随之而起。这时圣人就秘密地发展自己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就公开进行讨伐。首先倡导除暴安民,天下必然群起响应。当变乱平息一切已恢复正常时,既不要进而争功,也无需退而让位。这样守国,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了。”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①,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②。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③。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④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⑤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⑥。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注释】
  ①经:常道,通理,一般规律。
  ②牧:治理,管理。
  ③寻:《武经七书直解》作“静”;隐藏不动的意思。
  ④配:相配,引申为参照仿效。
  ⑤宝:指圣人的地位和作用。⑥发之以其朗,会之以其阳:发,蕴育,发展。阴,暗中,秘密。会,际会、时机。阳,光明正大。全句意为隐蔽秘密地发展力量,抓住时机,正大光明地进行讨伐。
  【例证】
  “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乏先唱,天下和之。”元末农民起义就是运用这一策略推翻元朝统治的。
  元朝统治后期,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政局动荡,数十年间连续换了十个皇帝。皇帝大多不问朝政,只图享受;大臣争权夺利,互相勾心斗角。元王朝实行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政策,横征暴敛,土地高度集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阶级矛盾愈来愈激化。于是,起源于宋代的白莲教,到元代逐渐流行,成为各族人民进行宣传和组织起义的秘密空教组织。
  元朝末年,黄河泛滥成灾,殃及冀、鲁、豫广大地区,造成“里人乏食,草木为粮”,人民流离矢所,饿浮遍野,广大民众饥寒交迫,忍无可忍,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正在酝酿之中。
  至正十一年(1351 年),元朝征发十五万民工修治黄河。这些民工被征发到工地后,既要承担繁重的劳动,还要受官吏的凌辱鞭打,怨恨满腹。早已利用白莲教秘密进行起义准备的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刘福通等人,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便在民工中积极活动和串联,宣传天下就要大乱,号召起义。他们暗地里做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即将开凿的河道上,同时派人到处散布歌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民工们掘出石人,认为歌谣灵验,群情震动。他们辗转传告,很快遍及附近乡村,韩山童、刘福通觉得发动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在河北永年杀黑牛白马,聚众宣誓,准备举起反元大旗,各地同时起义。但由于秘密泄露,韩山童被捕遇害,刘福通逃回颖州(今安徽阜阳)率众起义。他们头裹红巾,称为红巾军。由于红巾军所到之处,尽杀元朝官吏,“开仓济贫”,对人民“不杀不淫”,得到民众的热烈拥护,因此各地纷纷响应,起义迅速发展。元王朝的统治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朱元璋率领的一支起义军攻占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元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上贤第九
  【提示】
  上贤,就是尊重德才兼备的人。本篇首先论述了君主应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接着论述了
  应防止“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臣之劳”、“伤庶人之业”等“六贼”。最后阐明对“七害”即七种人应“勿使为将”、“匆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作为君主,应当尊崇什么人,抑制什么人,任用什么人,除去什么人?应该严禁什么事,制止什么事?”
  太公回答说:“作为君主,应该尊崇德才兼备之人,抑制无德无才之辈,任用忠诚信实之人,除去奸诈虚伪之徒。严禁暴乱行为,制止奢侈风气。所以君主应当警惕六贼、七害。”
  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些道理。”
  太公说:“所谓六贼就是:
  一、臣僚中有人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池亭榭,以供游乐观赏的,就会败坏君主的德行;
  二、民众中有不从事农桑,任意使气,爱好游侠,违犯法令,不服从官吏管教的,就会败坏君主的教化;
  三、臣僚中有结党营私,排挤贤智,蒙蔽君主视听的,就会损害君主的权势;
  四、士人中有心志高傲,标榜节操,气焰嚣张,在外又结交诸侯,不尊重君主的,就会损害君主的威严;
  五、臣僚中有轻视爵位,藐视上级,耻于为君主冒险犯难的,就会打击功臣的积极性;
  六、强宗大族争相掠夺,欺压贫弱的,就会损害民众的生业。
  所谓七害是:
  一、没有智略权谋,为了获得重赏高官,而恃勇强横,轻率赴战,企求侥幸之功的,君主切勿让这种人担任将帅;
  二、徒有虚名而无实才,言语不一,掩人之善,扬人之恶,到处钻营取巧的,君主必须慎重,切勿同这种人共谋大事;
  三、外表朴实,穿着粗劣,自称无为,实是沽名,自称无欲,实是图利。这是虚伪之人,君主切勿同他亲近;
  四、冠带奇特,衣着华丽,博闻善辩,高谈空论,以此为自己装点门面,身居偏僻简陋之处,专门诽谤时俗,这是奸诈之人,君主切匆宠用;
  五、谗言谄媚,不择手段,以求官爵;鲁莽轻率不惜性命,以贪图俸禄。不顾大局,见利妄动,高谈阔论取悦君主,这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