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晚清政府时期明清立国以来,为防海盗、倭寇,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国人出洋谋生。政府长期都对海外的臣民漠不关心,甚至敌视态度。直到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被迫准许华工出国做工,禁令才被打破。
晚清时期,发生在中国沿海“卖猪仔”,大量的华人被拐卖到世界各地的充当苦力。这些华人苦力惨遭非人待遇,拐匪掠贩人口出洋引起的对外纠纷和社会动荡,有损清廷颜面及其统治。另外,晚清政府派遣的外交官员与海外的华人有了接触,对华侨的富有有了极深印象,并认为可用于中国的现代化。基于此,清廷便逐渐转变过去漠视、敌视华工的态度。1893年在洋务派官员的推动下,正式废除了“海禁”令,此后又制定了不少涉侨政策,申明了对海外华人的保护态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09年颁布的以“血统主义”为原则的国籍法,规定凡是中华种族之人,不论是否出生于中国,都属于中国国籍。而印尼的殖民政府依据出身地原则确定国籍,这样使许多华人拥有双重国籍身份。这样的身份使以后原住民对华人对印尼的效忠产生怀疑,埋下了以后的排华、反华的祸根。
这一时期,印尼华人由于政策的松动使其原本就强烈的对祖籍国的归属感得到释放的空间。另外,华人在印尼被排斥于政治之外,受殖民统治者的压迫。此时中国也惨遭列强侵略。这些使得印尼华人把自身与祖籍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这种背景下,印尼华人对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中华民族自强图存的运动都积极支持。
他们协助洋务官员办实业,提供资金和技术。在辛亥革命中,积极发展革命人员,建立革命组织,宣传革命思想,为革命军捐献巨额经费,乃至直接投身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差不多三分之一是华侨”。
而荷兰殖民统治者对华人和原住民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将华人置于第一等级西方人和第三等级原住民之间的第二等级。将华人作为殖民统治的工具,造成了华人与原住民的巨大分歧,华人被原住民看作“殖民剥削制度的代理人”。历史上多次反华、排华事件多是在殖民者的主导下。而当地华人的地位高于原住民,并且是努力想向第一层的西方人靠拢,对比自己地位低下的原住民疏远。华人的文化、习俗保持中国传统,其行动表现出对中国的效忠,在印尼国内积极的为国内的革命服务,筹经费,发展革命组织、成员。即使是在免于殖民统治保持独立的泰国,也因为对于华人效忠祖籍国而出现了排华浪潮。
而这时空华人在东南亚的地位问题,在林汉这个最大的变数出现后,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932年发生在旧金山的无差别格斗大赛,当时林汉力挫世界各国的格斗高手,加上后来其吓人的“屠熊杀虎如拾草芥”的战绩,以一人之力,几乎将西方世界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对黄种人的“种族优越感”摧毁得七七八。
在那之后,林汉借此战绩,在华侨里赢得了巨大的威望,而后在中共的帮助下,开始在收拢世界各国原是一盘散沙状的华人华侨势力。但由此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令东南亚的殖民者,对华人的警惕性更强。
在那之后,英荷殖民者就开始策划在东南亚进行一次排华行动。
而1935到1936的中国解放战争中,海外的华侨青年响应国内的号召,大量的回国参战。战后,一部分华侨青年留在中国参予新中国的建设,而另一部分返回了原来住地。
这些返回东南亚地区的华侨青年,在中国接受了红色革命的洗礼,回去之后,也带回了“革命的浪潮”和“民族主义思想”。虽然在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在出国前接受了中国方面的教育和组织,返回东南亚地区后有意地“表现低调”,但是大量参加过红色革命的青年回到的东南亚的行动,还是令英荷两国更加地警惕。
1939年在欧洲开战前,当时英荷两就准备在这儿再次挑起一回排华浪潮,借此清洗掉不稳定因素。
第346章欧洲众生相
排华!
欧战爆发时,英国人就首先动手,借助中英互相宣战之机,英国人就首先动手,在东、西马来半岛大肆驱逐华人,到战争结束时,总计有约五十万的华人被迫离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土地。
而当时由于中苏德势大,荷兰人担心中国的“盟友”德国人借此发难,当时暂时没有动手,而后随着法国战役法国的迅速战败,看着德国铁骑在西欧汹涌肆虐的场面,又惊又惧的荷兰人也不敢在这个时间点惹事。
《阿姆斯特丹协定》签定后,随着美国和日本的势力也向东南亚渗透,东南亚的局势更加地复杂化。从前“罩着”荷兰的英国战后国力急剧下降,已不能再罩着荷兰。门口蹲着美、日两家一虎一狼,荷兰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难过。
仙人掌加纳总统执政美国期间,美国力量在向东南渗透的时候,美国方面就通过私下的秘密渠道,暗示鼓励荷兰人学英国人清洗当地的华侨势力。
而1941年英国达成秘议后,日本人也向荷兰人暗示他们的“反华”倾向,表示一旦荷兰清洗华人,日本方面会暗中支持。
而这两年里,林汉为了将来在东南亚建国,在新中国的支持下,东南亚华被组织起来,逐渐地拧成一团,也越来越让荷兰政府感到恐惧。
到1941年十二月时,荷兰人在取得了英、日、美三国的安全保证后,已决定在这个月份采取行动,全面清洗当地华人中的亲中国势力。
作死中的荷兰人,为了防“万无一失”,在行动前的两个月,甚至还派出特使访问德国,询问元首希特勒的意见看法。结果和日本暗中勾结的德国人,表面上表示出“善意”的没有“意见”,私下里却将这条情报同时泄露给了中国和日本。
利用当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然后英日两国打着“护侨”的名义进入荷属印度尼西亚,最后占而不走,强行接收荷兰人在这儿的地盘,这是英日两国暗中策划好的剧本。而荷兰人在这个节骨眼上,主动地想制造排华事件,当真嗑睡还送人枕头,直喜得英日两家眉开眼笑。而在得到这个情报后,林汉也是用了“自己作死”来评价荷兰人。
在林汉看来,他等待许久的在东南亚建国的机会,已经到来了。而荷兰人想在东南亚排华的情报传到苏联后,苏联人也把这视为对外“输出革命”的大好时机,在情报上也暗中帮衬了一把。
不过在荷兰人行动之前,欧洲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十二月五日,德国政府发表声明,在当月十五日,和苏联海军在冰岛附近的北大西洋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同时声称,他将把冰岛西部的一个港口租借苏联,充当其在大西洋的海军军事基地。
这条消息一经发出,就震动了整个世界。几百年来,从沙俄时代起,俄罗斯人就千方百计地想取得一条能稳定进入大西洋的通道。历史上沙俄的不断西进,抢夺进入波罗的海的港口,就是为了这一战略目的。但波罗的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即使取得了这个进入大西洋的窗口,也用处不大。
至于北部的摩尔曼斯克港,虽然也可以穿过北冰洋进入大西洋,但这里长年冰封的环境,同样也不是个好港口。
但当德国人主动地将冰岛的一个港口租借给苏联人后,意义就不同了。
政治意义,体现出了苏德合流,大家穿一条裤子般的“友好”。
军事意义上,苏德两国的海军,借此绑在了一起,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要在这里展开军事行动,偷袭哪一方,都不能不考虑另一方的态度。对德国来说,军事上借着冰岛一个港口,成功地将苏联海军和德国海军绑在了一起,让英美想翻脸再度开战时,也不得不犹豫再三。而对苏联来说,他们获得了大西洋里的一重要的补给基地,苏联海军在大西洋里的话语权也随之大增。
基尔会谈后,在德国的鼓动支持下,斯大林野心勃勃地开始了自己大造舰计划。主力就是4艘苏联级和2艘咯琅施塔德级战列巡洋舰(注:这也是史实,非本人架空)。不过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个通病就是,一旦最高首脑脑袋发热,就很有可能不顾现实中本国的生产能力的差距,强行提出一些超过本国工业水平的设计标准来。
四艘苏联级战列舰,建造首舰时官方还算理智,使用的是三座三联装380毫米(十五英寸)主炮。该主炮第一座炮塔由德国帮助制造,余下的部分在德国转交相关设备后,由苏联自己制造。在建造过程中,在德国和意大利专家的帮助下,首舰苏联号战列舰最终于1941年九月下水服役,加入红海军。预定于十二月十五日在冰岛海域进行苏德军事演习,参加演习的苏联红海军主力舰就是苏联号。
但余下的三艘苏联级战列舰,却由于斯大林脑洞大开地想要上马口径更大的406毫米(十六英寸)的舰炮,结果逼得设计人员不得不改图纸改设计,成本大增不说,施工进度更是严重拖后,到1941年时,其余三舰都只建好了一个舰身。至于炮塔和炮管的研究开发进度,也是严重滞后,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德国人。
1941年时,现在的德国和苏联正处于看似美好的蜜月期。对于苏联人愿意花大量的经费用于海军建设,德国方面非常地支持。汉娜非常清楚现在已进入后战列舰时代,就连德国自己,在完成了卑斯麦级战列舰后,就再也不想建造新的战列舰了。看到斯大林愿意花大力气放在战列舰这种过时货的建造上,她自然求之不得。汉娜不但答应了帮助苏联建造406毫米舰炮的炮塔,甚至还答应了在冰岛为苏联海军提供一个海军基地供其长期使用。
苏德海军在冰岛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发环大西洋各国的一片震动。
到1941年年底,已有三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和两艘装甲航母进入英国海军服役。英国人和日本人勾结正准备享受荷兰大餐时,恢复了部分实力的皇家海军正打算将一艘战列舰为主力的分舰队派到东南亚去进行武力威慑。结果苏德演习的消息传出,英国海军顿时被牵制在本土动弹不得。
李华梅所以将日本出手的时机拖到十二月之后,也正是为了等候这个良机。
十二月十五日,冰岛和格陵兰岛间的丹麦峡区域,以德国的沙恩霍斯特号和苏联号战舰、齐柏林号战列舰为核心的苏德联合特混舰队,正在这里进行着军事演习。丹麦海峡上空浓烟滚滚时,整个英美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在这里。
十六日,英国首相艾德里牵头,在位于伦敦的唐宁街十号,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茶话会。
与会的人物有:流亡英国的雷诺政府的要员,流亡英国的前法兰西将军,现在的“欧洲之声”广播电台的DJ戴高乐的将军,维希法国贝当政权的官方代表,以及来自北非法国殖民地达尔朗的特使罗尔将军。
汉娜赤化了北部法国,将法兰西共和国一分为二。而除去北部刚成立的“社会主义法国”外,原“资本主义法国”的政治力量,本身也分裂成了三个部分。即以雷诺、戴高乐为代表的“自由法国运动”,维希法国,以及达尔朗在北非法国殖民地建立的军政府。
因为去年英国海军偷袭法国海军的恶性事件,达尔朗本来是不想和英国人再有联系的。但是现在的法国和的欧洲恶化到如此境地,他也不得不暂时放下成见和仇恨,派出特使来伦敦会面。
会面的三方,讨论的是将法国的三股力量整合的话题。
欧洲越来越红,让英法两国的旧势力都感到极度的不安。苟延残喘的“资本主义法国”再这么分裂下去,这三方中的有识之士都无法接受的。
三方势力中,雷诺、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最弱,维希法国虽然有地盘有工业也有一定的军队,但被德军和“第二法兰西民主共和国”威胁的他们,承受的压力最大。
而孤悬北非的达尔朗军政府,虽有地盘也有军队,但本身的工业能力很糟糕。即将完工的黎塞留号战列舰和部分完工的让巴尔号战列舰,就是因为缺少船厂无法将剩下的进度完成。
三家现在被英国人叫来聚在这里,就想重新整合起来。对英国人来说,西边的美国人在放他们的血,东边的德国人更是步步紧逼,举目四望,能给他们帮助的,除了远在亚洲的日本人外,也只有剩半口气的“资本主义法国”了。所以在偷袭法国舰队,导致英法关系极度恶化的一年后,英国人又厚颜把法国人叫到了面前。
权力的分配,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话题,三家代表聚在伦敦后,很快就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扯皮。
1941年的最后一个月里,在林汉一家的有意安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