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天都是千叮咛万嘱咐,絮絮叨叨,罗哩罗嗦。不厌其烦。有的话是天
天说,已经说了不下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孩子已经被烦得快要忍无可忍了,
可家长或教师还像是“第一次”说那样的津津有味。让孩子做一件事,执行
某一个任务,是一百个不放心,左嘱咐,右嘱咐,连每个细节都替孩子考虑
得再周到不过了,就像叮咛3 岁的小孩子那样。

学生偶尔上学迟到一次,或孩子偶尔回家稍微晚了一会儿,就左盘查,
右追问,就像是“审贼”似的,孩子说什么都是用怀疑的眼光察颜观色,似
乎他们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或有违法乱纪的行为。

有的家长,在孩子不在家的时候,翻孩子的书包,偷看孩子的日记,拆
看孩子的私人信件;孩子睡觉以后,还要翻孩子的衣兜。。

孩子接一个电话,要盘问打电话的是男生还是女生;打一个电话,还躲
在隔壁的房间偷听。要求孩子“出必面,反必告”,不跟家长说清楚出门去
干什么,不让出门;有的还派人“尾随跟踪”、“明察暗访”;孩子回家后,
有的甚至连“设计盘查”、“心理测谎”的手段都用上了,如此等等,不一
而足。

像这样对待上初中的孩子,就是没有毛病也得给管出毛病来,比如有些
孩子撤谎的毛病就是家长给“管”和“逼”出来的。可不是嘛,家长或教师
这样的不信任他们,难怪有的初中生这样发泄不满说:“把我们当成‘危险
分子’、‘坏人’、‘不法之徒’看待,成天是疑心生暗鬼的,我还非捅个
漏子,让他们看看!”

个别初中生对家长和教师不妥当的管教方式方法不满与发泄,很引人深
思。

家长或教师对上初中的孩子严加管理教育,其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帮
助他们平平安安地渡过青春发育期。然而,心须明白,对孩子进行管理教育,
是要转化他们的思想,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要取得良好的管理
教育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首先正确认识、看待他们,对他们有一
个全面的客观的符合实际的评价。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是有效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对于客观世界在认识上的任何偏差,必然会导
致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上的失误。我们教育孩子,实质上就是要“改造”孩
子这个“客观世界”。对教育对象认识上的偏差,势必会导致管理教育方式
方法上的失误,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弄不好会事与愿违,造成教育的失败。
如上述种种管理教育方式方法,就是直接来源于对初中生在认识和看法上的
偏差。家长或教师对他们管教过严过苛,他们就会在感情上疏远、抵触、对
立,在行动上反悖、对抗。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家长或教师越是担
心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就越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反


暗示”的效应。

应当承认,家长或教师对初中生认识和看法上的偏差,不是平白无故的,
是事出有因。初中生是由儿童期较为安定的内心世界走向崩溃而开始向成人
过渡的时期,身心两个方面都发生急剧变化,变化的幅度大,时间短,速度
快,具有突变的性质。对此,学生、家长、教师都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孩
子身心发展不协调,矛盾重重,自己不能很好地调适,因此常常做出连他们
自己都感到莫明其妙的错事来。所以,家长和教师看到的消极面是多一些。

如果家长和教师对初中生阶段身心发育上的“突变”有个较为深入的了
解,在认识和看法上就会比较全面一些,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反常”
现象,就会更加理解。

初中生在身心两个方面有哪些突出的变化呢?

第一,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初中生阶段是人身体的第二个“增长高峰”,
身高、体重增长非常迅速,俨然像个大人了。他们自以为已经长成大人了,
要求独立、自主,摆脱成年人的监督、管束和控制,这在国外称之为“心理
的断乳”。小时候,孩子们视家庭为保护他们安全的“城堡”;上中学以后,
则视家庭为束缚他们自由的“樊笼”。小时候。家长是他们的依靠和“保护
神”;上中学以后,则视之为他们争取“解放”的羁绊。小时候,“生理上
的断乳”(即断奶)是父母主动、孩子被动,感到痛苦的是孩子;而初中生
“心理上的断乳”恰恰与此相反,是孩子主动,父母被动,感到痛苦的是父
母。孩子强烈的“断乳欲望”和粗鲁的摆脱行为,使放心不下的父母忧心忡
忡,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生怕孩子失控会做出错事来。因此,管教过严过
苛。

第二,产生心理上的封闭性。小时候,家长或教师是孩子的知心人、贴
心人,孩子是无话不谈。孩子想什么,家长和教师了解得“底朝天”。孩子
上中学之后,在心理上有了一个独立的“世界”,有话不愿意跟家长教师说,
有时还有意背着、瞒着家长和教师。这种变化,很容易使家长或教师胡思乱
想、任意猜疑:“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这是什么逻辑?你怎么能断
定“背人”就一定没好事呢?

第三,性心理趋于成熟,谈到“性”,中国的家长和教师更是“谈性色
变”。其实,“性”是人的一种天性。”食色,性也。”性要求和人要吃饭
一样,是一种天然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有的家长
和教师一谈到初中生性心理和性功能趋于成熟,立刻就想到“性交”,男女
学生一接触、一交往就联想到恋爱、结婚、生孩子等遥遥无期的事。其实,
性心理和行为分为许多层次,一般初中生只不过是有了朦胧的与异性接近的
欲望,用不着大惊小怪。如对男女学生正常交往和接触绝对禁止、很可能会
事与愿违。

事实表明,对初中生的偏见往往是由于家长或教师对初中生生理和心理
的变化不了解,多虑、多疑、不信任而造成的。所以,要纠正偏见,家长和
教师要充分了解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

女孩是天生的弱者吗?——谈女孩的自强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性格、气质上表现出了
很大的差异:当家长和老师布置一项任务时,男孩子往往是争着抢着勇敢地


去承担;而女孩子呢,却往往是羞羞答答扭扭捏捏不敢去承担。男孩子受到
委屈、挫折和打击,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女孩子呢,常常是受到一点
点委屈、挫折和打击就掉眼泪。要是男孩子和男孩子在一起,女孩子和女孩
子在一起,这种差异还表现得不太明显。而男孩子和女孩子在一起,这种差
异就表现得尤为明显;越是当着女孩子的面,男孩子就透着那么勇敢、坚强、
自信;而越是当着男孩子的面,女孩子就越发让人觉得怯懦、软弱、自卑。

难道男孩子天生就具有阳刚的性格气质,女孩子的本性就是柔弱的吗?
难道男孩子大生就是强者,女孩子天生就是弱者?不是。这种差异完全是后
天人为而成的。

人之初,是“造物主”把人分为男人和女人的。刚刚脱离母体、呱呱落
地的赤子,人们只能从他们的生殖器官上分别是男是女,而在性格、气质上
一般是看不出有什么区别的。那么,后来他们是怎样成为“男孩”和“女孩”
的呢?这完全是大人们的“功劳”,首先是父母的“杰作”。

自古以来,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对男人和女人就有了泾渭分
明的审美标准:男人魁梧,女人苗条;男人潇洒,女人漂亮;男人意志如钢,
女人柔情似水;男人长于进攻,女人善于退守;男人勇猛,女人温柔;男强,
女弱;男主,女从。。

在这种审美观念的驱使下,从古时候起,孩子一生下来,男孩和女孩就
受到不同的待遇。小时候,男孩玩的玩具是玉器,女孩玩的玩具则是木制的
纺锤;男孩要系皮制的腰带,女孩要系丝制的腰带。开始进行教育了,教男
孩说话声音要洪亮,女孩说话要轻柔;到10 岁的时候,送男孩到外边拜师求
学,女孩则在家里学做家务。“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不需要学什么
知识。这些做法势必会塑造男刚女柔的性格和男强女弱的气质。

在现代社会,人们虽然口头上也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但
是,在父母的潜意识里,男孩和女孩的性格和气质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
信你看:

孩子刚一生下来,父母就在起名字上对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态度:男孩
一般叫“钢”啊、“强”啊、“志”啊、“勇”啊;而女孩子呢,则一般都
是什么“芝”啊、“莲”啊、”英”啊、“兰”啊、“花”啊、“芳”啊。。
名字既反映家长对孩子性格的气质的期望,同时,对孩子性格和气质的发展
也起着一种暗示的作用。

小时候,父母给男孩子玩的玩具主要是枪,什么木头枪、塑料枪、手枪、
冲锋枪。。拿着这些枪,男孩子们成天是冲啊杀啊。总是以强悍勇敢的姿态
出现;而女孩子呢,父母们给的玩具则全是娃娃:小娃娃,大娃娃,布娃娃。
塑料娃娃,会说话的娃娃,会唱歌跳舞的娃娃。。女孩子每天哄着这些娃娃
玩,总是以温存柔弱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如果有哪个男孩子要是让爸
爸妈妈给买娃娃,肯定会遭到严厉地训斥;假如有哪个女孩子要是向爸爸妈
妈要冲锋枪的话,肯定也会遭到无情地拒绝。

在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要是男孩子跌倒在地,父母会鼓励说:“男子
汉,不哭。勇敢点,自己爬起来!”而女孩子要是跌倒在地,爸爸妈妈一般
是立即惊呼着跑上前,赶紧疼爱地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边哄边替她擦干
眼泪。

男孩子要是淘气,做出出格的事。父母可能会说:“男孩子小时候淘气,


长大了会有出息!”而女孩子要是淘气的话,父母很有可能会训斥说:“疯
疯颠颠的,女孩子没个女孩子样!”

上学以后,要是男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会说是因为贪玩不努力;而
女孩子要是学习成绩不好的话,家长往往认为女孩子的智力就是比不上男孩
子。

男孩子要是在学校主动承担了老师布置的任务,父母知道了,往往会鼓
励说:“好,有男子汉的气派!”而女孩子要是主动承担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父母知道了,就很有可能会说:“‘女孩子,别出那个风头!”

孩子上中学了,自以为有丰富社会经验的大人们,特别是那些有点知识
学问的父母,往往指点说:“女孩子嘛,将来学外语、中文、教育、历史什
么的,最好不要学什么理工。理工是男孩学的,女孩学理工不会有多大出息。”

如果说,父母对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不同态度,就只是这些的话,那还算
比较开明的。有些地方,特别是在农村,不少做父母的只让男孩子上学读书,
女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被无情地剥夺。家里若是不能供给所有孩子上学的话,
退学的肯定是女孩。说什么“女孩上学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即或是学
好了。将来还不是要嫁给别人。。”

从古至今,在家庭生活中,人们听到父母对男孩的谴责“你哪里像个男
孩”的很少;而对女孩的训斥“你哪里有个女孩样”,却是不绝于耳。在古
代社会,人们给做儿女的制定了许多要共同遵守的“家训”、“家规”、“家
法”、“家诫”等。除此以外,还又专门给女子制定了不少的”女诫”、“女
训”,要求女人恪守。现在,虽然社会上没有人专门给女孩制定什么“女儿
经”之类,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男孩的约束要比对女孩的约束少得多,
对男孩要比对女孩宽容得多。这实在是不公平的。

家庭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第一个“加工厂”,父母是孩子们性格和气质
的第一位“雕塑师”。在上述这样的“加工厂”里,在这样的“雕塑师”手
下,男孩势必要比女孩勇敢、坚强、自信,而女孩只能是怯懦、软弱、自卑。
因为父母的种种做法和想法实际上就给了孩子们一种“暗示”,有意无意地
压制了女孩子自身的发展。

实际上,许多优秀品质本来是人类共有的,诸如勇敢、坚强、自信等,
并不是男孩子的“专利”。男孩具备,女孩也应当拥有。我们有些女孩子,
之所以怯懦、软弱、缺乏自信,并不是从娘肚子里带来的,不是天生的。古
《三字经》上说:“性相近,习相远。”人刚生下来,性格和气质并没有什
么差别,到后来男孩子与女孩子之间存在那么大的差别,完全是教育和环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