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的父母评价孩子的标准,的确是有点保守、落后、不合时宜了,应当变革。
父母也要接受子女的教育——谈建立新型父母子女关系
自盘古开天以来,从来就是父母教育子女、长辈教育晚辈。怎么,父母
也要接受子女的教育?是不是把问题给弄颠倒了呢?没有。
父母应当教育子女,子女也应当听从父母的教导。一是因为做父母的负
有教育子女的社会义务,“父当以教为事”,“养不教,父之过”嘛。二是
父母有比子女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他们有这个能力。三是在人类社
会早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不发达,人与人之间传授的只是直接经验,也
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取得的感性知识。父母、长辈的年龄和经历占有优势,他
们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要比子女多得多,自然教育者只能是父母、长辈。所以,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教”字的解释是:“教也者,
上行下效也。”对“育”字解释是:“养子使作善也。”四是过去在封建法
权观念特别严重的家族社会里,人们把“教育”视为一种权力,只有家长才
享有这种权力,子女只有俯首帖耳、惟命是从的义务。因此,长期以来,人
们只知道父母有教育子女的权力,从来没有听说过“父母也要接受子女的教
育”这种说法,猛一听,还觉得很刺耳,不大舒服。
其实,子女教育父母长辈的事实,在古代社会就有。只不过那时候人们
对子女教育父母长辈,不承认是“教育”,而叫做“劝告”。比如《孝经》
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孔子家语二·三恕》说:“父有争
子,不陷无礼。”这里所说的“争子”,就是指能规劝父母的儿子。宋朝司
马光在《温公家范》中也说过,子孙听从父祖的教导是“孝”;同样,规劝
父祖也是“孝”。他说:“孝而不失规劝。”“进谏为救过,亲之命可以从
而不从,是悖戾也。不可从而从之,则陷亲于大恶。然而不谏,是路人。”
父辈之命,不该听从的也听从,而不去规劝,实际上是助长父辈的过错,这
是不孝。当然,在古代社会的家庭里,父辈人是很少有虚心接受子孙的劝告
的。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听从”的事实,比如著名的“棒打芦花”的故事,
就是讲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劝告父亲的事,而且他的父亲还真的听取了儿子的
劝告。闵子骞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孝在当今的家庭里,子女教育父母的现象
就更普遍了。比如,子女向父母提出批评、建议,父母接受了,是“教育”
活动:父母不接受,也不能否认子女是在“教育”父母。代们不要误以为所
谓“教育”就是“训斥”,只要是为了转变别人的思想、增进别人知识,而
施加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都应当视为“教育”。在当今社会,科学文化
知识和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相互之间传授的不仅仅是直接经验,大量的是
间接经验,那么,在家庭里,“教育者”就不单单是为年龄和经历占有优势
的父辈所独有,年龄和经历不占有优势的子女也可以充当“教育者”。特别
是现代社会,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儿童青少年思想
活跃、敏感,不保守,感受能力很强,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
新观念。做父母的虽然也能接受,但往往要比他们慢“半拍”或晚“一步”。
子女向做父母的介绍新事物、传授新知识、宣传新思想、传播新观念,不论
父辈是否接受,都应当承认这是子女在”教育”父辈。
如果说在过去由于封建家长制思想作怪,家长以为自己有特权,比子女
要“高一等”,即或子女说得对也不能接受,接受了电不承认是“接受了子
女的教育”。那末,在现代社会,家长和子女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子
女要是说得对的话,家长就没有理由拒绝接受子女的“教育”。况且。做父
母的必须明白,我们是年龄比子女大,经历比子女长,经验比子女丰富,但
真理不见得都在父母手里,有时也在子女一边,在真理面前应当是人人平等,
谁说得对,有道理,就可以按照谁的意见去做。
有的做父母的怕“接受子女的教育”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子女会更不听
从自己的教导了。其实不会,恰恰相反,父母能虚心听取、接受子女的“教
育”,会更进一步提高父母的威信。常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父母
能放下架子,认真听取、虚心接受子女的规劝,他们会更加尊重父母。父母
听取、接受子女的劝告,能平等地讨论问题,就等于在父母子女之间架起了
一座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梁,必定会大大改善父母子女的关系,密切父母子女
之间的感情。建立一种新型的父母子女关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效果肯定会大
大提高。做父母的能听取、接受子女的教育,会增强子女的自尊心、自信心
和上进心,子女会更加谨慎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自觉地按照父母所期望
的那样要求自己。要知道,对“施教者”来说,教育别人的过程,就是进行
自我教育的过程。所以说,父母接受子女的教育,只有好处,而不会有害处。
{ewc MVIMAGE;MVIMAGE; !01400200_0238_1。bmp}
是郊游还是“野外会餐”?——谈增强教育意识
组织中小学生春游和秋游,这已经成为中小学的“传统节目”。究竟怎
样组织学生春游和秋游,才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很值得
家长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有的学校组织学生春游或秋游,与其说是去郊游,倒不如说是去“野外
会餐”。学校对家长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家长就比着给孩子尽量多地带各
种各样的食品,每个孩子身上都背着鼓鼓囊囊的一大包,什么面包、香肠、
烧鸡、烤鸭、牛奶、饮料、巧克力、干鲜水果。。春游队伍就像是帮副食店
搬家的队伍。刚到参观旅游点,孩子们就开始蘑菇:“老师,咱们什么时候
吃饭呀?”老师看孩子们一个个馋得可怜巴巴的样子。心想:孩子们带这么
多好吃的,是“挡不住的诱惑”硬是不让吃,他们也无心参观旅游。早吃晚
不吃,吃完了没有什么念想了,就会“全心全意”地参观旅游受教育。没想
到,孩子们刚“酒足饭饱”,嘴巴一抹,就又有人开始跟老师蘑菇了:“老
师,咱们什么时候回家呀?”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学校老师带领学生们究竟
干什么去了?似乎就是带他们去进行“野外会餐”。
据我所知,类似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的。像这样的郊游还会有什么教育意
义呢?孩子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思想收获呢?孩子们郊游回家后,家长们免不
了要问一问今天郊游都看到了些什么?了解一下有什么思想收获。有的孩子
什么也没有注意到,就这样向家长汇报说:“妈妈,您今天给我买的香肠、
巧克力特别好吃。”然后又强调说:“妈妈,别忘了,下次我们出去玩,您
还给我买!”难道这就是郊游的收获吗?把郊游活动搞成这个样子,反映我
们的教师和家长缺乏教育意识,把“带食品”这事当成了无关紧要的细枝末
节。
组织学生郊游是成功还是失败,首先是看学校如何组织的。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三者中,学校应当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活动的成
败,学校应当负有主要的责任。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必须明白,任何教育活动
的效果,不是取决于良好的愿望和事先的动员,而是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的每一个环节上。活动的组织者事先应周到考虑,精心安排,使每一个细节
都具有教育性,设法排除一切干扰,创造一种教育情景,把孩子们的注意力
都集中到各项教育活动中去。我们特别要考虑到,孩子们的注意力是不稳定
的,很容易被其他的刺激因素引导到别的方向去,从而脱离我们所希望孩子
应该集中注意力的对象。家长们给参加郊游的孩子们带些食品是可以的,但
带那么多那么好的食品,孩子们的注意力就有可能被食品所征服、吸引。不
管老师允许孩子们吃,还是不允许孩子们吃,都很难使孩子们从好吃的食品
的“诱惑”中挣脱出来。有再好的参观景点,他们也会觉得没有意思。即或
是看了,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到此处,我们自然联想到东邻日本学校的做法:学校组织学生外出参
观旅游,由学校统一购买食品,分发给每个学生,不管学生家庭是富贵还是
贫穷,大家都吃同样的食品,并且对学生所带多少零花钱也做出具体的要求,
谁都不允许多带钱,要是不按学校要求多带了,老师就可以没收。我想,这
样组织郊游,学校会麻烦一些,但效果或许会好得多。
孩子们参加郊游活动,效果好不好,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像前
边所说的郊游,家长都给孩子带那么多好吃的东西,也反映家长缺乏应有的
教育意识。春游或秋游,是让孩子们接触社会和大自然,深人生活,开阔眼
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通过郊游活动,活跃孩子们
的身心,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调节精神,缓解学习带来的紧张心理。家长
们在给孩子进行物质准备的时候,应该重点考虑如何达到这些目的。当然要
孩子吃好、吃饱,但不能给孩子们准备得太多、太丰盛,应当是越简单越好。
让孩子背着太多太沉的一大包食品,既增加了孩子们身体上的负担,也增加
了“心理上的负担”,他们心里总是惦记着背上的食品,无论如何也不能集
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参观、游览、玩耍,自然在思想和心理上不会有什么
收获,给他们思想上留下深刻印象的只能是好吃的食品。
有的家长不仅给孩子带太多的食品,还让孩子带很多的钱。据老师反映,
有带几十元的,还有带上百元的。孩子们吃完带的食品,还要一窝蜂似地去
买零食。孩子们在野外暴饮暴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带
那么多好吃的,还带太多的钱去随便花,对孩子们思想和心理上也会有危害,
很可能会滋长他们的攀比心理,羡慕花钱大手大脚的思想。从这一点上看,
我们的家长也是缺乏教育意识。
我们知道,日本人的生活水平比较高,但他们仍特别注意对孩子严格要
求。学生上学,要求所有的学生一律穿校服,都要在学校统一用餐。他们这
样做的用意,就是创造一种教育情景,在学校不让孩子们显示自己家里的生
活条件,免得家庭富裕的孩子滋长自傲的思想,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孩子产生
自卑心理,从而互相攀比。孩子们在同等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活、学习,所
显示出来的差异只能是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劳动能力、团结互助、遵守纪
律、吃苦耐劳等方面。这样,就有利于孩子们在学习、劳动、纪律上互相比
较,互相赶超。日本人的这种强烈的教育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只是从组织学生郊游中的情况谈到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意识问题,其
实,教育意识是体现在许多方面的。特别是家庭教育,教育孩子是在日常生
活中随时随地进行的,教育的效果是体现在所有教育活动和家庭生活内容之
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上的。我们希望家长们增强教育意识,不仅仅体现在
孩子们郊游的准备工作中,应当处处、事事都要体现教育意识。比如,给孩
子购买学习用具,不要贪图高档、豪华,而要从实用出发,只求经济、实用、
坚固,结构简单,装潢朴素。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孩子学习的注意力,而
且也避免孩子产生庸俗的互相攀比的思想。再比如,孩子的穿着打扮要朴素、
大方,不要穿奇装异服,不要留怪发型,上学时最好穿校服。特别是经济条
件比较优越的家庭,在吃喝穿戴上不要特殊化,免得孩子在思想上滋长优越
感而放松严格要求,等
家长的教育意识强不强,最能反映家长的教育素质的高低,也是家庭教
育成败的决定因素。家长要把增强自己的教育意识,作为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的重要的一环,切实努力做好。
让孩子走自己的路——谈子女的自主自决
我多年从事家庭教育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向做父母的传授家庭教育知
识,教家长如何把子女培养成材。凡是读过我写的家庭教育文章和听过我做
的家庭教育报告的人,一方面认为我讲的有道理,同时也想知道我是怎样培
养教育自己的子女的。我愿意借此机会谈谈我培养教育子女的情况和子女发
展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