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人,压制人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违逆人的天性的。
鲁迅先生早在70 多年前就曾经说过:“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
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


因为非我,所以也应该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中国人总爱把孩子“抱”在怀里,这不仅仅是中国父母教养“小”孩子
的态度,也是我们中国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整个家庭教育过程的“教养模
式”。父母不仅在孩子小时候“抱在怀里”,就是长大了,也是照样“抱着”
——“包办”孩子的一切。有手脚不让动,有大脑不让独立思考,有事父母
替他们做,有问题替他们想,有困难替他们克服,有危险替他们排除。孩子
不会走路的时候,父母搂在怀里睡觉;会走路了,父母“抱在怀里”;能独
立活动了,该生活自理了,父母“包办代替”。难怪有人说:我们中国的孩
子是“抱大的一代”。“抱大的一代”,在过去小农经济条件下,子女长大
后,仍旧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和劳动,不离开父母,他们尚且还能生存;而今
天,是市场经济社会,从事的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子女长大都要离开家庭、
父母,独立参加社会工作和劳动,面临的是激烈的竞争,缺乏独立意识和能
力,是难以自立、自存的。

“总把孩子抱在怀里”,这是一种教养方式。对孩子来说,这本身就是
一种教育。一些外国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我们中国大相径庭。你看,
外国的父母是很少“抱着”小孩子的,不是让他们躺在童车里,就是让他们
独立行走。摔了跟头不大惊小怪,也不去帮,不去抱,而是让他们自己爬起
来。小孩子从一生下来,就独自睡在一个小床上,再大一点儿,就睡在另外
一个房间里,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父母外出参加社交活动,也很少带孩
子去,把孩子放在家里,饿了自己取食品吃,渴了自己倒水喝。孩子玩什么
游戏和玩具,都由他们自己选择,家长很少直接干预。再看一看我们中国的
父母,自打孩子一生下来,就把孩子用小被窝给捆得紧紧的,像是上了“刑”,
手脚全不能随便动弹;晚上,孩子和爸爸妈妈在一个被窝里,让妈妈搂着睡
觉。有的长到好几岁了,睡觉还离不开妈妈,要摸着妈妈的脸蛋才能睡得着
觉。孩子小时候,只要有空闲,就把孩子抱在怀里,孩子在爸爸妈妈手里传
来传去,不让孩子的双脚沾地。孩子大一点了,爸爸妈妈不论到哪里去,都
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就像个小尾巴似的。孩子做什么事,包括他们要玩什么
游戏和玩具,家长都要干预、支配。。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外国的孩子的
个性、独立意识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比我们中国的孩子要强得多,其原因
就不难理解了。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减少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成为能自立于社会、有所
作为的一代,我劝我们的父母们:还是把怀里“抱着”的孩子放下来。

“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谈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这句话让人看了感到有点莫明其妙:这
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是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50 年前,针对父母对
儿童照料过度的现象,经常奉劝父母们的一句话。

时过50 年,今天做父母的对儿童过度照料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特别是
在独生子女家庭,这种现象是有增无减,甚至出现完全“包办代替”的情形:
孩子已经会自己吃饭了,父母还要一口一口地像填鸭似地喂;孩子会走路了,
家长非要抱在怀里不可,从这个大人手里传到另一个大人手里,不让孩子双


脚着地、走路;孩子会自己拿东西了,不让他们自己动手拿,还要家长一件
一件地递到他们的手里;孩子会自己洗手、洗脸、洗脚了,还是家长给他们
打好水,代替他们洗;孩子会自己穿衣服了,不让他们自己动手穿,伸着胳
膊伸着腿由父母为他们穿;孩子上学了。尽管距离学校很近,也不经过大马
路,家长每天要给孩子背着书包接送;孩子写作业,家长要陪在旁边,替他
们削铅笔、灌墨水、用橡皮擦写错的字;写完作业,不是要孩子自己收拾书
包,还要家长替他们收拾;孩子自己会洗红领巾、手绢、袜子,家长不让他
们洗,由家长代劳。。现在,许多孩子什么事都不用他们自己动手,一切全
都由家长给“承包”了。孩子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难怪
有人称他们是“小皇帝”。

现代社会,人们不需要“皇帝”,即或是皇帝也要自立。孩子在家里是
“小皇帝”,到社会上谁都要成为“平民百姓”。平民百姓都要生活自理,
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己料理,就难以生存。孩子在小时候,爹妈还能心甘
情愿地侍候这些“小皇帝”,爹妈年轻力壮,还有精力侍候他们;他们从小
过惯了“小皇帝”的生活,没有学会生活自理,到他们长大了的时候,爹妈
也变老了,子女还要过“皇帝”的生活,还要爹妈侍候,恐怕到那时候,做
父母的就不那么情愿了。

当孩子还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在生活上给以照料,
做父母的也有这种责任和义务。但家长应当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
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过程中;教孩子逐步学
会生活自理,迸而掌握自立的能力。如果做父母的把孩子的事情全都包办代
替,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脚、动脑,就等于把孩子的手、脚、脑都给束缚
起来,他们将什么事都不会做,成为无能无用的“废物”。孩子总要长大,
总要离开家庭、父母,进入社会,独立生活,若不具备生活自理的能力,不
仅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不便,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或工作,甚至有可
能就是因为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而葬送他们的锦绣前程。

某地有一位大学生从小就特别聪明,上小学时跳过级,中学没有毕业就
提前考入了大学,刚满19 岁就大学毕了业。紧接着,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本
校的硕士研究生。学校领导看他有培养前途,决定送他到国外深造。应当说,
从小学到大学,他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的。一般青年学生如遇上这样一个
出国学习的机会,会高兴得不得了。可这位研究生听到这个消息,却产生了
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个人去异国他乡,远离父母家庭,谁来照顾我的生活呀?

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心理压力呢?因为他是独生子,从小就在家里过
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的生活问题全由母亲代劳,一点生活
自理能力都没有。就是在考上大学之后,他的母亲每周还要到学校替他整理
内务,帮他洗洗涮涮。离开母亲的照料,他简直是无法生存。因此,出国深
造的消息给他带来的不是万分欣喜,而是极大的烦恼和压力。

来到北京语言学院进行出国前的语言强化训练,他生活上遇到种种困
难,东西不会买,衣服不会洗。距离出国日期越近,他的心理压力就越大,
整天是心神不定,甚至愁得彻夜不眠。到后来,只要有人提到“出国”二字,
他便浑身发抖,手脚袖搐,口吐白沫,不省人事。他的身体和精神全部崩溃
了。送他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就是精神过度紧张。人们问他患的究竟是什么
病?医生说暂时就叫做“出国惧怕症”吧。

那个学生完全丧失了生活和学习的能力,不得不退学回家。他的前程就


这样被毁掉了,实在是令人惋惜!

当然,像他这种情况是极个别的,但却给我们做父母的以非常深刻的启
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仅关系到孩
子生活是否舒适,也关系到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
什么事情他都会做,什么事情都难不住他,他的自信心自然会很强。这种自
信心也会迁移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学习和工作都会富有成效。而缺乏生活自
理的能力,事事不会做,处处有困难,他不仅生活上会遭受许多的磨难,还
会逐步滋长自卑的心理,以至在学习和工作上也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凡是对孩子“包办代替”的父母,都以为自己是在爱孩子。其实,那不
是真正的爱。孩子小时候,父母那样侍候他,他可能感到很舒适、幸福,但
长大了就要经受许多的磨难和挫折。做父母的,要是真正爱自己的孩子的话,
在孩子小时候对他们进行照料,我觉得还是像陈鹤琴先生所说的那样:“最
好只有一只手。”只用一只手去帮助、照料,他们自己能做的,要尽量让孩
子自己动手做。在父母帮助、照料的过程中,教他们学会生活自理,逐步过
渡到父母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好不要把两只手全都用上。

从“小少爷赶考”谈起——谈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前,有个世代读书做官的人家。这家有一位小少爷,从小就特别聪明
伶俐,喜欢读书,还能写一手好文章。小少爷年龄不大,就显露出了非凡的
才能。父亲是读书人,看儿子这样有出息,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指
望儿子日后长大成材,光宗耀祖,显耀门楣。

有一年,县里举行童子考试。童子考试是封建社会学童取得秀才资格的
一种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考生的年龄大小不限,
应考者无论年龄大小,均称儒童、文童。考试内容主要是写文章。望子成龙
心切的父亲,看儿子有点灵气,就决定让刚刚十几岁的少爷去应试。小少爷
满怀信心地去了。

考完后从县城回来,小少爷非常得意,似乎考中秀才是十拿九稳很有把
握。父亲不放心,把小少爷叫到跟前,让他把做的文章说一说,看究竟写得
怎么样。只听小少爷神气活现、滔滔不绝地复述着。语言流畅,条理清晰,
结构严谨,构思巧妙,紧扣主题。文章果然写得不错。父亲高兴地抚摸着小
儿子的头,连连称道:“好,好!的确写得不错。儿子啊,你真给父亲争了
光。这次你肯定名列榜首,一试中第!”

出榜那天,父亲一大早就兴冲冲地赶到县城去看榜。不料,他的小少爷
却榜上无名!父亲揉揉眼睛,生怕是看花了眼,未看清楚。可来回看了好几
遍,榜上仍不见小少爷的名字。父亲很奇怪:我儿子文章写得相当不错呀,
怎么。。莫非是主考官把姓名给搞错了?还是给漏掉了?

他急急忙忙地跑到主考官那里去查问。主考官还很认真负责,找到小少
爷那张考卷一看,在场的人全都愣住了:只见小少爷那张考卷上面,就像是
虚无缥缈地浮着一层薄薄的淡淡的云雾,字迹时隐时现,模模糊糊,谁也看
不清楚,不知小少爷究竟写了些什么。。主考官实在无法给小少爷的考卷判
分。

父亲越看越恼火。他真不明白,为什么儿子竞写了这样一篇连神仙都无
法辨认的“天书”呢?他急匆匆气冲冲地从县城赶回家,一进门就急不可耐


地把小少爷找来,当即命令他跪在屋前的台阶下,劈头盖脑地厉声责间道:
“我问你,你在考卷上究竟写了些什么,谁能看得清楚?你老实说,这是怎
么回事?”

小少爷一听吓坏了,他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偷偷地看了看父亲那气
急败坏、怒不可遏的样子,浑身直打哆嗦。他知道这回闯了大祸,看来瞒是
瞒不过了,只好低着头,哭丧着脸,战战惊惊而又有点儿委屈他说:“平时,
我在家里做文章,每次都是由书童给我磨墨。这次去县里参加考试,没有人
替我磨墨,我自己又不会。没办法,只好用毛笔在砚台上蘸点儿水写字,所
以写得太淡了。。”

父亲听宝贝儿子说完,直气得脸上青筋暴露,恨不得狠狠地揍他一顿。
可转念一想,这事也不能全赖儿子,自己也有责任。只好无可奈何地摇了摇
头,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唉。。”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却很引人深思。这位小少爷很有才华,要只看写字
做文章,可以说完全有把握金榜题名,然而,就是因为不会磨墨而名落孙山,
实在令人惋惜。

“少爷”,这是旧社会封建官僚、地主和资产阶级家庭里的仆人对主人
儿子的称呼。现在,我国社会上没有这种人了,这种称呼人们自然也就不用
了。可现实生活中,像故事中小少爷那样读书学习的孩子,并没有完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