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克服上述弱点,就要求毕业生平时要加强面试技巧的训练,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便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
为自己的职业定位(1)
…
一个人价值的实现,并不一定看他有多高职位、多大的官衔,是否从事热门的、有“面子”的职业,而重要的是看这个职业能否实现自身的价值。
不久前,媒体上有则消息说某省一位副省长主动辞去职务,回到阔别19年的母校——某大学任教授。一时间一些人颇为不解:一个人正值盛年、事业正旺的时候,为何放下“高官”不做,而去大学当个普通教师?对此,这位副省长回答说:“回到我所熟悉的书房、课堂,再干我终生喜好的写作和教授的本行,真令人惬意。”在他看来,副省长尽管是个不错的甚至是令许多人钦羡的职位,但对于他自己来说,还是不如做一名教授更有利于自己能力的发挥,让自己“惬意”。
其实,当今社会,有许多不迷恋于高职位、高待遇,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的人。我觉得这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职业观,那就是,一个人价值的实现,并不一定看他有多高职位、多大的官衔,是否从事热门的、有“面子”的职业,而重要的是看这个职业能否实现自身的价值。只要是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又是自己熟悉的、喜欢的职业,应该说就是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至于别人怎么看,并不重要。而且也可以相信,随着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大家对这种选择也会越来越理解。
生活中有的人往往不能这样考虑问题,而是十分看重自己的面子,爱图虚名,一旦有个什么好的职位或岗位,不论自己能力行不行,都削尖脑袋往里钻,至于去了那个岗位工作是否称职,就不管了。这种做法不仅使自己工作上受累,将来发展受到限制,也会影响一个单位工作的开展,这种选择除了面子好看,其实并不高明。
人生有许多事情可做,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只有做自己最适合的才是最愉快的,也才是最容易做好的。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对于刚刚毕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在找工作前一定要替自己作职业定位,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只要是适合自己的,理当是最好的。以下是一些职业定位的类型。
1。技术型
持有这类职业定位的人出于自身个性与爱好考虑,往往并不愿意从事管理工作,而是愿意在自己所处的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在我国过去不培养专业经理的时候,经常将技术拔尖的科技人员提拔到领导岗位,但他们本人往往并不喜欢这个工作,更希望能继续研究自己的专业。
2。管理型
这类人才有强烈的愿望去做管理人员,同时经验也告诉他们自己有能力达到高层领导岗位,因此他们将职业目标定为有相当大职责的管理岗位。成为高层经理需要的能力包括三方面:(1)分析能力:在信息不充分或情况不确定时,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人际能力:影响、监督、领导、应对与控制各级人员的能力;(3)情绪控制力:有能力在面对危急事件时,不沮丧、不气馁,并且有能力承担重大的责任,而不被其拖垮。
3。创造型
这类人需要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或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产品或工艺品,或是自己的公司,或是能反映个人成就的私人财产。他们认为只有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物才能体现自己的才干。
4。自由独立型
有些人更喜欢独来独往,不愿像在大公司里那样彼此依赖。很多有这种职业定位的人同时也有相当高的技术型职业定位,但是他们不同于那些简单技术型定位的人,他们不愿意在组织中发展,而是宁愿做一名咨询人员,或是独立从业,或是与他人合伙开业。自由独立型的人往往会成为自由撰稿人,或是开一家小的零售店。
5。安全型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贯穿一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确定的人生目标,非常重要。通常,干扰毕业生准确自我定位的因素有以下四个:
其一,自身职业定位模糊。由于是初次择业,大多数毕业生一般都抱着“边走边瞧,边走边跳,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认识,也没有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
其二,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自我定位过高——工资看外企、职位看白领、单位看名气、环境看气派,因此总是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到最后反而“嫁不出去”。
其三,社会因素的干扰。一些毕业生往往受亲朋好友的影响较大,自己明明已看好某个职位,该职位也较符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可周围的亲朋好友一有反对之声,就开始动摇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职位竞争的不公平、操作的不规范现象,也常常使毕业生感到很迷茫,找不准位置,看不清方向。
其四,心理素质不过硬。一些毕业生在择业中或盲目从众,或消极逆反,或过于自负,或过于自卑。凡此种种,都会对毕业生顺利就业造成巨大的障碍。
因此,毕业生在择业时,应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了解社会需要;并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社会的需求,进行自己的职业定位。
…
为自己的职业定位(2)
…
另外,还要客观分析和把握职业冷热。在一定条件下,热门职业会转变为冷门职业,冷门职业也会转变成热门职业,毕业生求职时应客观分析和把握职业冷热,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1。自身长期发展是关键
任何工作都需要适合的劳动力和人才,在市场经济中,求职者要选择职业,用人单位也要选择求职者,是双向选择。这就要求求职者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评估自己的文化素质、业务技能、性别特点、身体条件以及各类职业固有的标准、条件、要求,实事求是地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合适职业。并且所选职业要有利于自己潜能的发挥和事业的发展,不要盲目地去追求热门职业,进而影响自己才能的发挥。
2。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冷门职业,不要轻易放弃冷门
有的职业,现在看起来不受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很可能转变为热门职业。像前些年许多学生都愿意到企业当白领、搞管理,而轻视技工、技师等蓝领业,造成现如今蓝领职业人才的供不应求,以及其薪资待遇的提高,技术蓝领职业现今俨然成为了热门职业。因此,毕业生对冷门职业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要轻易放弃。在许多求职者都热衷于追求热门职业的时候,不妨选择有发展前景的暂时处于冷门的职业就业,这样更容易获得职场的成功。
…
掌握求职的N条渠道(1)
…
不要被一些噱头“吓跑”。
没必要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
通常情况下,我们主要有这样几条求职渠道:招聘会求职,网上求职,报纸求职和托人际关系求职。下面,我们针对这几条求职渠道,简单地谈一下。
1。招聘会求职
参加招聘会是我们通常最普遍用的一种求职方式,但这种求职方式的技巧也比较重要。在招聘会上,经常有一种现象,有的人花几元门票一次就能找到工作;而有的人带着厚厚的一沓简历表东奔西走,频繁地步入各种招聘会,花了数百元也难尽如人意,为寻找一份工作而苦苦期盼;更有一些人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被一些招聘者的花招所欺骗,白扔了所谓的“抵押金”、“培训费”等,生了气、受了害。
当然,同是参加招聘会,结局的反差如此之大,一方面是由于求职者的自身条件可能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也与一些求职缺乏必要的准备和没有基本的应聘知识有关。因此,参加招聘会的朋友有一些事项还是要注意的。
(1)会前要明确自身条件,不要眼高手低,更不能自卑;事先打印出简历,把自己的工作经历及求职意向表达清楚;在简历中把自己的联系方式注明,使用人单位能及时与你取得联系。
(2)保证良好的精神面貌。年轻的毕业生应该朝气蓬勃、充满自信,要相信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定能胜任要从事的工作。
(3)进入人才市场不宜太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时间安排一般非常紧凑,及早进入,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收集信息、了解行情,掌握到会单位的情况。
(4)交谈不必太早。进入人才市场后,最好是先尽快地浏览一遍,对到场单位的情况做个初步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确定几个重点,安排好主次,再去交谈。
(5)参会时不要带过多的证件原件。因为参会人多,用人单位没时间当时验证,而主要是初次面试和看其简历。
(6)充分利用大会的会刊。从会刊上查找自己的专业和感兴趣的公司,然后直接去其所在场馆,这样能够节省大量时间和体力,提高应聘效率。
(7)善咨询、问明白。应仔细询问招聘单位的详细情况,包括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所有制性质、法人、招聘的内容和目的、用工形式、工作时间、月薪支付等等,既做到心中有数,还可以去发现招聘单位及招聘人员有无破绽,了解其真实情况。
(8)听议论、听反响。在求职时,应注意听招聘者向其他求职者的介绍是否与你了解到的情况一致,听一听其他求职者的议论,再听取一下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品一品招聘单位的口碑。如果各方面情况都适合你,且这家单位的口碑良好,则可以决定报名,接受用人单位其他形式的挑选。
(9)多小心、防受骗。近年来,一些骗子利用招聘会行骗的事时有发生,其手法往往并不高明,但总能得手,主要是由不少应聘者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造成的。
(10)不要让家长陪同。在人才市场,不能让家长在身边出谋划策,否则,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缺乏独立性”的不良印象。
(11)重视举止形象。毕业生要掌握必要的礼仪和谈话技巧,并要适当地“包装”自己。面谈时,避免先谈待遇,如果能就单位的情况谈些有深度的看法或建议,是最好不过的。
(12)留下必需的材料。如果单位不能当场签约,还要继续面试或考核,就要留下自荐书、简历等材料。留下材料后,不要坐等,而应积极地与单位联系,以争取主动。
(13)会后两三天内及时与用人单位联系,不能被动等待。因为用人单位会收到很多简历,可能将你漏掉。及时电话联系,一方面表示你对公司的尊重,二是表达出你迫切加入公司的愿望,给用人单位又一次深刻的印象。
(14)签约一定要慎重。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一种就业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签约不可随便。签约时应基本了解单位的大致情况。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每个人把握机会的能力并不“同等”。在应聘现场,有的求职者由于对招聘广告或者面试官的语言产生了“误解”或“想当然”,以至于对面前的机会视而不见。所以,我们也要注意走出一些误区。
误区一:1~2年经验=应届生止步
镜头回放:
某招聘会,两名求职女孩儿在一展位旁窃窃私语。
“这家公司招聘行政文员1名,可惜写明了要1年以上工作经验,我们没有经验怎么办?他们肯定不要吧。”一个女孩边说边要离去。
“不是吧,我平时看到要求1~2年工作经验的职位都应聘的。虽然要求1年工作经验,不过也许会考虑应届毕业生呢。至少问问看嘛。”另一个女生拉住了她。
“算了算了,你看前面应聘的人那么多,看起来都比我们大,还是走吧。”在第一个女生的坚持下,两人离去。
其实,一些公司在职位说明上一般都会写上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此次公司带来了十几个职位,像软件工程师、部门主任这些确实对工作经验有要求的职位,都写了要求3~5年以上经验,而“行政”这个职位只写了1年,其实暗示这类基础性职位对经验要求并不高,如果有优秀的应届生应聘,会一视同仁。而且今天现场求职者中几乎没有应聘行政文员的,职位竞争并不激烈。
…
掌握求职的N条渠道(2)
…
这里要提醒求职者,很多职位提出了1~2年的经验要求,其实对经验并不十分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