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办?我觉得伦敦和新加坡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汽车上都安装了一种无限缴款设备,汽车开到某个因拥堵或者因贷款修路等原因而收费的路段,路边的电子设备自动和你的车上设备连通,实现不停车的无限扣款,这就实现了谁用路谁交费的“公平”。事实证明,伦敦和新加坡的这个方法很好,卓有成效,这个政策实施以后,伦敦的城市拥堵下降了20%,笔者在新加坡长期生活观察的结果是,新加坡几乎没有汽车拥堵现象。
第三部分:在英国思想者的旅行
2003年至2004年底,葛红兵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游历海外,先一年,在南洋,后一年,在欧洲。2005年5月,《葛红兵海外日记》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葛红兵说,两年的“游历”,不是“旅游”,而是一段异国的“生活”,他希望以“日记”为书写的形式,写出自己对这一段“生活”的“体悟”——于是,就有了这一本书。
书分三辑,《在南洋》、《在巴黎》、《在英国》——视角新颖,视野空阔,衣食住行,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科技教育、金融经济、建设建筑、法律法规,无所不及,无所不包;其间,每一篇文字都配有作者摄影的图片,图与文,光影与文采,相映生辉。
纵观全书,印象至深的有两点:
一、充分发挥了日记体书写的特点,行文直白、平易、朴实、不事雕凿,似乎是自己对着自己说话,也似乎是对着几个相知的朋友说话。
例如:“……我向一个路人问路,问他伦敦经济学院在哪里?那个路人告诉我,我已经走在伦敦经济学院里面了——他让我彻底明白了过来,英国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不一样,你是永远也找不到英国大学的大门的,英国的大学没有大门。后来我去朴茨茅斯看到朴茨茅斯大学也是如此。”——《葛红兵海外日记第二辑:在巴黎》
这样的句式,叙事简洁,语感亲切,内涵幽深,有着法国蒙田的随笔风格——尤其是采用“日记”这样一种随心所欲的文体,所以更能彰显作者的本我意识——依然故我的葛红兵,言谈立意永远都是率真的、直露的、狂妄的、无所顾忌的——譬如,他在南洋写成的对“中日关系”的系列看法,2004年被转贴上网,因其的观点与国内一部分“仇日”网民相悖,引得网上硝烟弥漫、论争纷起,至今也未止息。
二、充分发挥“学者散文”的特点,如院校讲坛上的大课,叙述引入思辨,博引旁证、思维敏捷、文辞慷慨、论点先见。
例如:“按照德国学者汉娜·鄂兰 (Hannah Arendt)的定义, conscientious objection(良心抵抗)是基于个人良心和信仰而拒绝战争和暴力杀戮的权利;按照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说法Civil Disobedience(公民不服从)是在民主法治社会里,个别法律暂时偏离了正义,公民在尝试过其他所有方式都宣告无效之后,有权以不服从法律的方式提出使法律回归正义的诉求。要非常感谢这两个概念啊,它赋予了人类免除被迫充当战争机器、拒绝就死、也拒绝杀戮他人的权利,它赋予爱好和平、信仰爱可以感召恶的人以拒绝暴力的权利。”——(《葛红兵海外日记第三辑:在英国》
与此前大陆出版的几部“名人异国游”不同,《葛红兵海外日记》既不属浮光掠影式的异域采风记,也不属主题先行式的海外文化录,而是如葛红兵所说,属于“随感”一类的笔记小品,一段“海外生活”的“有感而发”。因为作者的学养品味,轻松率性的文字与深沉严肃的内涵融合得十分完美——丰厚的中西文化知识积淀与超越的世界思维方法理念在书中融会贯通,所以,这部书也被人称为是“一次思想者的旅行”。
思想者的一次旅行,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从亚洲到欧洲,从东方文明到西方文明——一个异乡游学的孤独者,一个世纪文明的探寻者,阅读、教学、讲演、旅行、采风,重要的是或长或短一段时间的海外“居住”——沉下去,沉下去,沉浸在异国的生活中去,深浸在无国界的大空间中去,思想、思考、研究、探索——关于战争、关于和平、关于人类、关于自然、关于宗教——游学的过程,也是“求知”的过程和“求是”的过程。
心内的谦卑匍匐,身外的姿肆飞扬,放弃小我,回归大我,向西方学习,做人类文明薪火的传播者,自由、平等、博爱、宽容——民主的精髓和信仰的精神,葛红兵的理想国——他的寻觅,永不会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