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9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是有一咋。不好,他就要落不是。

甘州是军事要地,地方百姓并不富足。不说旁的,就是这三千户移民,在甘州过境暂住,甘州怕就承受不了。

新城虽修建好了,可这移民多是要安置在城外。

如今正是寒冬腊月,西北又冷,移民不可能露宿。那样的话,还不知要冻死多少百姓。

曹颙也在为如何安置移民过冬犯愁,以甘州的能力,安置几百户还行,多了话也容易出问题。

看来,还是要直接送到新城。

只是修建简易地窝子,还是直接从西北军后勤购淘汰下来的帐篷暂用之间,他还拿不定主意。

前者麻烦些,后者要省事得多。

最后,他带着段知州、户部几个司官。去城外空旷处,做了个试验。

那就是叫人挖了一个地窝子,又搭好一处军用帐篷。而后,两处里放了水盆,用怀表掐点,看两处在没有任何取暖情况下,水上冻的时间。

前者一个时辰,水面只有点冰碴;后者不过一个时辰,就冻成了实心。

而后,又在两处各放了个铁炉,点火供暖,看两个水盆中的水用多长时间解冻。

用此,来确定两种简易住处。哪种更抗早保暖。

不用说,地窝子比帐篷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只是这天寒地动的时候,挖地窝子可是不容易。一家四口,少说也要挖七、八尺见方,三尺进深,才勉强能安置得下。

这样一个地窝子,需要两个壮劳力挖一天。

曹颙望向段知州,段知州不禁变了脸色,苦着脸道:“曹大人,今年的继役已经用完了,这眼看就要过年,老百姓也要歇歇啊。”

他这样说,不只是体恤百姓,而是因为在修建新城时,也征调了甘州百姓的继役。如今百姓才归家不足一月,再在这个时候调人,怕是要引起民怨。

甘州民风彪悍,虽说有大军驻扎,可真耍激起民愤来,那可是大事。他虽是新官上任,却有前车之鉴在。

在他的上上任与上上上任,都是因民乱罢官的。

“段大人,可知甘州地方短工薪酬是什么行情?米粮多少钱一石?”曹颙问道。

段知州显然没想到曹颙会问这个,怔了怔,随即低头想了想,道:“西北不产稻谷,白米贵,上米要一两二钱银子,次米也要一两五分。麦子高粱便宜些,麦子八钱,高粱五钱。佣工这块,则是根据各行行情不同,或多或少,每月五钱到几两银子不等。

对这个段知州,曹颙原没好感。

年羹尧这个时候将他调到甘州,说白了还是防曹颙小人。

虽说现下雍正器重年羹尧这个大舅子。对于西北人事全顺着年羹尧的意思。可是曹颙知道,这样的风光不会长久。

这个段知州,从七品知县到从五品知州,算是幸进。可是打上“年选”标签,若是没有意外,仕途也就止步于此。

曹颙看过这个段知州的履历,康熙四十八年的进士,初授知县,没等赴任丁忧。康熙五十二年复出,补了四川新津县知县,而后连任三任。

曹颙见他三任没换地方,还以为是个庸碌之官。照今日看来,这个结论似乎下的太早。

“既然继役用完,那就募工。按照完成窝子的数目,来付工钱。”他算了算工钱与米价,道:“一个合格的地窝子,三钱银子。”

如此一来,一咋,壮劳力,一个月下来就能挖十五个地窝子,赚到四两五钱银子,买高梁的够半年口粮了。这算是极诱人的工钱了,就算是大节下,也不愁召不到人。

就算是差些的劳力,只干一半的量,也有二两多银子可拿。

段知州听了,却是不见欢喜,皱眉道:“曹大人,这是三千户百姓,若是都安置在城外,最少也要三千个地窝子。管工钱一项,就要的近千两。

知州衙门账目上,只有银三百余两,没法承担此项开支。”

一个知州衙门,只有三百多两银子,曹颙不由诧异。

随即一想,也释然。

这边虽是军事要地,可民生实是凋零了些,没有什么多余的税收,这该有的衙门却半点不少。收入少支出多。账面能有余银,已经不容易。“银子直接从户部支,木头是现成的,到时候直接发到移民手中就好。旧帐篷那边也要了,直接做地窝子顶棚,当比茅草要暖和些。”曹颙道:“只是要快,如何选址,测量,规划,还得段大人派几个妥当人过去。最好以村为单位,在垦田边上,如此也省得百姓安置后,再费第二遍事儿。”

虽说曹颙品级高,可因为太年轻,所以段知州心里原也不服气。

今日与他相处半天,见他所行所言都围着民生百姓,不知不觉也收起小觑之心,正色道:“在新城周围,已圈了二十处,每处能开垦出良田三万到四万亩。到时只要按户籍名册,安置百姓一百户到两百户百姓即可。只是下官曾过去看过,新城只有南边五里外有河道,其他三面都没有水源。那边地势又偏高,若是不打水井,收成有限。”

听了这一席话,曹颙对这段知州不由侧目。

就是他自己,在新城修建后去过多一次,也没有想到水源这块。

他只是看着一望无际的原野。想着能垦荒多少亩土地,安置多少流民。

段知州能熟悉民生,还能重视水利,有这样的地方官真是百姓的福气。

曹颙心中,不由生起爱才之心,看了他一眼,道:“既是如此,你就写个条陈出来。”

段知州听了,精神一振,道:“大人的意思?”

“既是千里迢迢地迁了百姓过来,总不能让他们守着一大片地,却吃不上饭。从河南运来的苞谷与地瓜种子,都是耐旱之物。可为了稳妥,每村还是多打两眼水井的好。”曹颙道。

可以说,今天两人都是意外连连的,却是也知道对方与自己一样,是能为百姓生计着想。

有曹颙这个户部堂官支持。段知州哪里还不敢干。

打井的话还太早些,地窝子的建造,却是迫在眉捷。

于是,知州衙门就开始忙碌起来。

腊月初三,衙门前的石壁上,就贴出了盖着知州大印的募工告示。

三天之内,就有六百多劳力报名。

踢出老幼,留下四百人听用,由知州衙门准备了铁锹、榔头,配发到众人手中。

至于监工,则用了知州衙门的属官,每人每天二钱银子,以自愿的形式报名。

到腊月十八,三千个地窝子就全挖完了,比曹颙预料的还要早上好几天。

只因为这次募工,是“按件”计薪,所以大家都卯足了劲干。生怕自己干得慢了,少挖几个地窝子。

搁在旁处,这样累的活,怕是早就有熬不住的。

新城这边,曹颙与段知州都是细心人,自不会出那样的砒漏。

募工上差,虽自备干粮,可衙门这边,也给预备了热粥与烈酒等暖身驱寒之物。

当这些人美滋滋地衙门领了工钱后,少不得要添些的东西,使得这原本冷清的甘州商铺,也热闹许多。

此事,第一批移民已经到新城,住进了盖好的地窝子。每户按人口,也领了米粮等物。

一时间,皆大欢喜……

………………………………………………………………………

京城,皇宫,养心殿。

雍正看着曹颙递上来的密折,其中还附带了甘州知州段青林拟的新城农事条陈,

第十三卷雍之始第一千零七十三章大捷

二月京城。冬寒渐消,眼看就要到了五几入宫的日子。

早先预备的嫁妆,已经用不上。按照规矩,只有皇子嫡福晋、侧福晋可以带全付嫁妆、半付嫁妆嫁妆进阿哥所,其中又只有嫡福晋才能带丫鬟。

五儿只能“格格”只能带少量的衣物进宫。

在曹家曹颙这辈中,其他人有老太君留下的婚娶银子,每个孙子孙女五千两。只有四姐、五儿、长生,是出生在老人家去世后,没有这笔银子。

曹颂这个做哥哥的,不愿意委屈妹妹。与曹詈缶龆ǎ宥け肝迩Я揭拥募拮币印1暇故墙睿枰舷麓虻愕牡胤交苟唷�

兆佳氏是不愿意的,还是曹钏较吕锶八灰帧�

五儿虽然只为妾室,可嫁的人身份却不低。说不定以后东府兴衰,都要系在五儿身上。

他倒不是想要做皇亲国戚,只是想要拿话稳住兆佳氏,不让她在五儿进宫前闹出事端来给众人添堵。

兆佳氏心中虽是不乐意,到底没有说什么。

李氏却是使人过来,请她速去说话。

李氏是给五儿添妆的,除了三千两银子外,还有四付头面首饰;初瑜这做嫂子的,也没有空手。预备了一千两银子,两付头面首饰。

有初瑜开头,静惠与素芯两个做亲嫂子的,也不好落下。静惠八百两银子,素芯六百两,两人各添了两对金玉手镯。

没几日,平亲王福晋与曹颐也使人送了不少衣服料子、金银首饰。曹颖这边,是亲自过来的。只是她比不得其他两位姑奶奶阔绰,手上余银有限,所以添的礼反而最轻。

旁人没人会挑这个,兆佳氏却觉的抹了脸,心里又将孙家骂了几遭。

四姐与五儿感情最好,自打晓得五儿要进宫,她就亲自动手给五儿缝了两套衣服。又将自己的首饰。挑好的装了一匣,私下里送给五儿。

妞妞与天慧两个,则是准备了两匣子荷包,里面都是装了金银棵子。

如此一来,五儿的嫁妆银子就过了一万五千两,各种衣服毛料二十箱。金玉首饰十来匣。

这些东西,以五儿的身份,若是都带进宫,就太招摇了。

最后,除了首饰都带着外,春装、夏装各带了八套,银子则存了一万二,剩下三千两,两千两换了金子。化了两匣子金瓜子,两匣子金镯、金戒指什么的,一千两化了银镍子。

最后,这些东西满满地装了四箱,随着五儿入宫。

四阿哥对于自己的新妾,称不上喜欢不喜欢,宫里最不缺的就是美丽柔顺的女子。五儿虽长得甜美,可也没到令人移不开眼的地步。

他的身边,已经安排了教引房事的宫女,正是情浓意切、恩爱缠绵时;五儿到底年幼,又腼腆得过了,不知主动逢迎,反而不如那宫女受宠。

于是,四阿哥十日里头,倒有七、八日留那宫女在身边服侍。

不过五儿是皇后指下来的人,又看在曹家与恒生的面子上。他对五儿也算关爱。见有人怠慢五儿。还发作了一番,使得阿哥所的人晓,的。五儿也是新主子,不是能随意怠慢的。

那教引房事的宫女姓高,十六岁,也是皇后选的人。

是去年小选”进宫的,因品貌出挑。挑入皇后字,正月里被皇后赏给四阿哥。

虽说两个都是皇后给的人,可一个是包衣宫女,一个是八旗秀女,这到底身份高低不同。皇后就使人到阿哥所。敲打一番。不外乎四阿哥年少,不宜久行房事什么的。

四阿哥到底不是寻常少年。这些日子实是初识情事,才一时沉迷。

得了皇后的敲打,四阿哥就清醒过来。他还没有大婚,顾及颇多。让妾室生下庶子没什么,若是让宫女生下长子。那少不得要背个好色无德的恶名。

不想这一番变故,到是便宜了五儿。

有高氏得宠在前,皇后这边,反而觉得五儿贤淑懂事,使人召到皇后宫几次……

………………………………………………………

甘州,新城外。

曹颙骑在马上,看着远处垦荒的百姓。冬天终于过去了。百姓已经开始准备春耕。

他们的脸上,都满是希望与欢喜。按照人口,每人二十亩地,免税三年。从一无所有的流民,到这方土地的主人,如何能不欢喜?

曹颙的差事,也告一段落。

昨日,他已经收到旨意,今日最后再巡视一圈后,明日他就要启程回京。

曹颙的心中,带了几分欢喜。不只为自己,还为了这西征的将士。

二月初八到二月二十二,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朝廷大军从青海出发。千里驰行,迅速地平定了青海叛乱。

挑起叛乱的罗卜藏丹津部几近全灭。他自己与百人逃窜,虽说最后得以逃脱,可是他的心腹与母亲妻子被获

这仗打得漂亮,震慑了青海蒙古。昭显了朝廷的武力。

在朝廷与策妄阿拉布坦博弈这数年中,变得蠢蠢欲动的青海蒙古。终于彻底老实下来。他们也明白了,在朝廷大军面前,他们实没什么可倚仗的。

在朝廷多年的辖制下,青海蒙古早已如一盘散沙,哪里能与朝廷抗衡。

至于是否增加了年羹尧的资历,助长了年羹尧的气势,曹颙都没有想。

只要不用在轻动大军就好,不算先前的,只算他接管西北驻军后勤这半年,就耗银数百万两。

要是再打下去,那朝廷不用干别的。他这个户部侍郎。也就只能兼职做“商人”寻小道敛银子。

还有一件事,令他高兴,那就是李卫升官。

他是从朝廷邸报上看到这条消息的。李卫从云南盐驿道擢升为云南布政使,离封疆大吏只有一步之遥。

不到一年的功夫,李卫从五品郎中,升为从二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