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个飞机去明朝-第2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是,杨嗣昌的粮道被断,然后,张献忠充分利用经营蜀中两年的优势,和杨嗣昌展开游击战,一个月以后,杨嗣昌损失惨重,不得不带着残兵败将撤回陕西,灰头土脸。

蜀地没打下来,对大明朝来说很严重吧?

不,这都没关系,然而,有一件大事在杨嗣昌出兵后突然发生:皇太极悍然出兵,突然洗掠锦州,又一次发动了东北地区的大战。

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不是杨嗣昌带领二十万人扫荡蜀地并且失败而归,恐怕皇太极也不会如此容易就出兵攻打锦州吧!

这一次,皇太极吸取了以往强攻宁远,洗掠锦州失败的教训,采用围而不攻,断其粮道的措施,又令锦州地区的所有百姓不得耕种,骚然周边,困顿城镇的方针,真的是一鼓作气,差点将明朝在辽东的军队揍得生活不能自理。

大明也不是傻瓜,一看皇太极来势汹汹,而且一时半会还不准备回去,马上调兵,从宣府、大同、蓟州、山西、固原甚至是宁夏和甘肃,尽调九边精锐十三万人,远赴辽东驰援。

皇太极不甘示弱,除了自己带来十万步卒六万铁骑之外,还北合蒙古,对大明朝双管齐下加以攻掠!

大战,一触即发!

第138章薛国观的馊主意

崇祯在大殿中踱来踱去,一刻也停不先来,毕竟这种大规模的战事,自他登基以来还是第一次。

可以这么说,这次大战,投入都是双方的精锐力量。

明朝这边除了吴三桂手中的六千关宁铁骑,还有整个辽东的十五万精兵,加上之前杨嗣昌从陕西填充过来的十万精兵,再加上此次从九边各处调过来的精锐之师共计十三万,大明在辽东之地总工投放了将近四十万的兵力,而且,这还是个真是的数字,没有半点夸张。

反观皇太极一方,步兵骑兵加起来只有十六万人,还不到明朝的一半。

可以这么说,如果打仗的时候胜负是用投入人数的多少来衡量的,那么明朝早就甩了皇太极一零零八六条街了。

可惜,现实是残酷的。

别所十六万对四十万,就是对八十万,该胜利的还是要胜利,该失败的还是要失败。

“现在战况如何了?”

崇祯问道。

“回陛下!”此时,平台大殿上,所有三品以上的百官一个也不许回家,全部在大殿上等待陛下的随时召见。

姜逢元站起来说道:“据报,现在双方都在加紧调兵遣将,两方都极尽克制,虽然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冲突,还没有开始大战。”

“不过!”姜逢元又说道:“陛下,据臣所知,皇太极日夜派骑兵骚扰我军后方,意图截断我大明军队的粮道。”

“无妨!”薛国观出列,说道:“陛下,我军人数众多,定可以以多击少,辽东督师又是洪承畴这个老将,应该不会有任何问题。”

崇祯听了,也暗自松了一口气,洪承畴是老将不错,在陕西的时候攻打李自成。就把李自成打的生活不能自理,而且百战百胜,无一败绩。

就凭这一点,皇帝就十分相信洪承畴。

“陛下。臣以为此时也不可掉以轻心!”刘遵宪从队列中蹒跚出来,这两年没见,刘大尚书又老了很多,“辽东军粮本就不多,此次又调集大军入境。若是战事旷日持久,怕是难以延续,老臣奏请陛下,应该及早准备,保证前方将士们的军粮。”

“准!”崇祯环顾四方,看了看臣子,说道:“诸卿可有什么筹粮的具体计划?”

下面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到干实事的时候,便没有人说话了。

“陛下!”刘遵宪接着说道:“辽东军事不同陕边,臣以为朝廷应该晓谕洪总督。让其加紧戒备,莫要轻敌冒进,辽东局势关乎大明国运,更是扼守帝都之咽喉,兹事体大,臣以为还是稳扎稳打为好。”

崇祯点点头,笑着说道:“善,内阁这就拟旨!”然后,又有些忧虑的说道:“朝廷国库空虚,若要稳扎稳打。须得有大量军饷支撑,如之奈何?”

这也是个实情,前方的将士很多,也很能打。可是如果饿着肚子打就歇逼了。

可是皇帝一旦问到军粮这个问题,下面的群臣又像是吃了哑巴药似得,不说话了。

皇帝气得没办法,自己退出大殿,来到殿后的偏殿休息,而这个时候。薛国观入内密奏,说是有解决军饷的办法,可是只能密奏。

皇帝宣薛国观偏殿相见,亲自将他迎接到座位上,问道:“薛爱卿有何良法可解朕之急难?”

薛国观俯首顿拜,说道:“当今国库空虚,可是那些世代受大明恩惠的王公贵族,特别是勋贵之后,哪个不是腰缠万贯富可敌国,可如今国难当头,竟无一人慷慨为国,是在可恨!”

“薛爱卿的意思是?”崇祯疑惑的看着他。

“借助!”薛国观说道:“让那些有钱的家伙把银子拿出来,朝廷也不亏待他们,就按照借贷的方式,等辽东战事平定,明年税收收上来以后,再行偿还,如此,眼下之急可解矣!”

“可是!”皇帝想了想,又摇了摇头,说道:“不妥!”

当然不妥,堂堂一个皇帝,穷到向底下的大臣借贷,传出去名声自然不好。

薛国观当然明白皇帝的意思,微微一笑,说道:“陛下不必担忧,那些外臣,由臣代劳去说,至于那些皇亲国戚,恐怕还得陛下您亲自下旨!”

崇祯依旧摇头表示不同意。

然而,薛国观又道:“辽东之事最急,耽误不得!”

意思是现在脸面啊节操啊神马的都可以不要了,只要保住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保住祖宗的坟茔就可以了,不然人家皇太极打到你的脸上来,你毛线都没有了信不信?

听了薛国观这么说,崇祯终于才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接下来的“借助!”就开始了。

薛国观这货是内阁首辅,堂堂的朝廷第一人,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外臣中威信虽然不怎么样,可是只要搬出一个臣子为国的大义理由,那当官的不管是多是少,哪怕家里只有三两银子,也得交出二两不是么?

不过,大多数都是敷衍了事的。

比如姜逢元,贵为吏部尚书,有名的富翁,可是到了借助的时候,竟然只拿出来一百两银子,还说这些银子是他平日里省吃俭用节俭下来的。

骗鬼去吧。

别说这些人不忠君爱国,可是现在这种情况下,便是有心想要多捐一些,也不能啊,要不然就会变成握在别人手中的把柄,贪污受贿的证据。

所以,薛国观虽然去外臣那边“借助”,可是借助过来的并不多,统共不到十万两银子,这些钱往辽东那个大坑里一放,瞬间就变成水,连一成也不够。

但是不管怎么说,薛国观的任务算是完成了,阻力也不算特别大。

可是崇祯皇帝的任务就不那么容易完成了。

虽然他贵为皇帝,听上去比较吊,可是他要钱的对象一样也很吊。

比如他找到了自己家的小舅子要钱,小舅子前脚跟刚刚答应出钱,后脚跟就跑到自己的姐姐周皇后那边哭穷,一刻钟没到的时间,皇后便会跑到皇帝面前哭穷。

好吧,皇后平时礼仪端庄,掌管六宫不容易,给她个面子,算了吧。

问张国纪,张国纪跑到自己女儿前皇后张嫣哪里哭穷,张嫣倒是没找崇祯算账,可是太子爷却为他出了头,到最后弄得张国纪也没出钱。

后来,崇祯问他舅舅要,舅舅更吊,跑过去找他老妈,太后顿时气得火冒三丈,这钱还要个几把。

这一帮人不能惹,那就捡个软柿子捏吧。

谁软呢?

舅舅捏不得,哥哥的岳父捏不得,小舅子也捏不得,崇祯皇帝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人。

既然太亲太近的捏不得,那就捏个稍微远一点的吧。

武清侯李国瑞!

李国瑞是谁?

大明的外戚,还尼玛是一个比较有钱的外戚,没钱崇祯皇帝也不会找他是不?

关键是,这个家伙没靠山。

额不,应该说靠山已经倒了。

李国瑞是崇祯的爷爷、明神宗朱翊钧的母亲的侄子;也就是崇祯他曾祖母的侄子。

好吧,这么说比较拗口,换个容易接受的:李国瑞是皇帝的爷爷的老表!

找到李国瑞以后,崇祯算是松了一口气,现在,老子找你要钱,我就不相信你还能跑到后宫中找谁给你说情?

找老太后,不好意思,没有了!

不得不说,崇祯这货开口太狠,一开口就对自己爷爷的老表要了四十万两银子,估计在他老人心中,银子都是大风刮过来的吧。

李国瑞领了圣旨以后,回家就哭。

说实话,他不是没有这么多银子,早在神宗年间就开始积累财富,别说四十万里,八十万两也拿的出来。

可是谁又愿意将自己的财富拿出来给别人,哪怕那个人是皇帝也不行。

可他又没有什么靠山,怎么办?

李国瑞不愧为大明宗亲,想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办法:摆摊!

李国舅回到家,先把皇帝的四十万两银子交上去,然后把老婆孩子打发到老家去,自己一个人带着下人把自家房子拆了,里面的木头啊,砖瓦啊还有家里的家具,能拿的全部都拿上,跑到城南摆摊出售,说要藉此度日。

此时闹得满城风雨。

崇祯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剥夺武清侯李国瑞的爵位,贬为庶民。

当然了,这个可悲年纪又大的侯爷就此惊吓过度,在历史上匆匆落幕。

李国瑞死后,皇亲国戚人人自危,更是散布谣言,说是:孝定太后(朱由检的曾祖母)在天上指责皇帝对外戚过于刻薄,要遭受天谴,皇帝的儿子行将夭折。

废话,这当然就是谣言,不会有人相信,崇祯皇帝自己也没信。

不过事情蹊跷就蹊跷在这里,没过多久,崇祯皇帝的一个小儿子(原谅我,这个就是尼玛的朱三太子)就突然夭折了。

好吧,不管别人信没信,反正崇祯信了:自己的曾祖母发威了。

没办法之下,崇祯又亲自给自己的曾祖母祭祀祷告,还迫不得已追封李国瑞的儿子为武清侯,并且悉数偿还了李家的银子。

薛国观的这个馊主意也终于到此为止了。

第139章辽东大败

计划破产,可是仗还是要打的,辽东的军饷还是要筹备的。

崇祯这边的筹备失败,但是多少也弄了点银子。

弄了多少?八十万两。

其中五十万两来自朱常渊在京师的阿九商行还有保和堂医馆。

至于其余的三十万两,就是崇祯皇帝自己从自己的小金库中拿出来的了,加上薛国观从百官手里搜刮出来的一些,八十多万两银子悉数第一时间送往辽东。

而远在锦州的洪承畴在收到了这八十万两银子以后,脸上的表情真可以用哭笑不得四个字来形容。

八十万两银子很多是吧。

看上去而已!

其实不算四十万大军的伙食费,单单是军饷这一处开销,每个月就要四十万两,八十万两银子也只是够发两个月的军饷而已。

可是饭还是要吃的。

满打满算,带上辽东本来就有的物资,养活四十万人两个月没有问题,战事一旦拖到两个月以后,大明必败无疑。

“总督大人,怎么办?”原密云总兵官唐通看着朝廷送来的这八十万两银子,脸色有些阴沉的问道。

洪承畴叹了一口气,摇摇头,说道:“无他,死守耳!”

“朝廷现在送来八十万两银子,也够一阵子军费了,可能是先期的军费,后续估计还能到来一部分,我们要好好谋划,怎么退皇太极的大军。”

洪承畴是辽东地区最大的军事长官,自然不能跟眼前这个叫唐通的家伙说实话,别人他不知道,可是这个唐通他是知道的,这货看上去长得威风凛凛,像是一代名将。可其实虽然不是草包,也只有中人之姿,且畏缩怯战。风一吹就倒的两边草。

崇祯的圣旨中明明说了这次的银子就是全部,可惜。他不能告诉唐通。

“国柱,你随我来!”洪承畴将圣旨卷起来,放在手中拿着,一挥手将杨国柱带进了自己的密室中。

“总督!”杨国柱行礼。

杨国柱之前也是镇守一方的将领,且战功赫赫,这次朝廷将九边精锐尽皆集中到辽东地区,自然会把他们各自的统帅也征调过来。

杨国柱心里,洪承畴虽然是文人出身。可是此人临危不乱,思路清晰,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出现情况后应该如何应对。

这种大将之风,才是领导者之资!

所以,杨国柱对他一向都很尊重。

“国柱,当前的局势你怎么看?”洪承畴满脸忧虑的问道。

“总督,国柱不敢班门弄斧!”

“说!”洪承畴亲自给杨国柱搬了个凳子坐下。

“谢总督。”杨国柱坐下来以后,说道:“属下这些日子和鞑子也有数次交锋,他们的队伍比山西和陕边的那些民贼可是难对付多了。其战斗力应在我大明军队之上,特别是他们的那六万骑兵,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