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美国文学简史(下)-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的淘金者、猎人和印第安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同大自然搏斗形成的倔强性格,都给人们以难忘的印象。杰克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和粗犷有力的风格,确实为现代美国短篇小说揭开了一个新纪元。

  1900年,杰克同贝西·麦恩小姐结婚。19O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斯诺夫妇的女儿》。同年,他被美国报业联合会派往南非报道布尔战争,但当他途经伦敦时,报业联合会取消了任命。杰克便留下来,打扮成流落在英国的美国水手,出没于伦敦市东区的贫民窟和工人家庭,观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的生活。经过三个月的实地考察,写成了《深渊中的人们》特写集,用活生生的事实控诉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指出伦敦“一千个英国人当中有九百三十九个死于贫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在贫民窟痛苦挣扎最终默默死去的厄运。后来《深渊中的人们》成为人们了解十九世纪末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优秀教科书。

  1903年,中篇小说《荒野的呼唤》出版,小说以其清新、别致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杰克的第一部畅销书。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只名叫布克的狗,主人是米勒法官。布克自小生长在南方的庄园里,过惯了悠然、舒适的生活,养成了文雅、温驯的性格。有一天,园丁曼内尔把布克拐骗出去,以一百元钱的代价将他卖给狗贩子。接着布克被带到陌生而遥远的北方布朗代克,因为那里刚发现了金矿,淘金者需要狗作运输工具。就这样,布克“突然从文明的中心被拖了出来,掷进了原始事物的中心”。他在那里见到的全是野蛮,人与人之间是如此,狗与狗之间也是如此。他们为了自身的生存,每时每刻在进行着搏斗、拼杀,这使布克也渐渐地学会了“不顾道义,只求活命”的哲学,与同伴打架、撕咬,变得凶残而狡猾。祖先的野性终于在他身上重新萌发,他咬死了原先狗群里的首领,取而代之,接着又在森林中狼群嗅叫声的呼唤下,变成了一头地地道道的野狗,跑入森林中去。小说所描写的对象是动物,但作者却赋于这些动物以灵性,并完全用“他”和“他们”来称呼,显然是一种讽喻和影射的手法,目的在于通过动物世界中“人”性的沦丧和野性的复发以及它们之间的勾心斗角与残酷争夺,来揭示当时美国社会加现实本质。布克实际上正是那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拜金主义毒气吞噬了人的基本理性的受害者的象征。

  190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海狼》写的是一位尼采式的“超人”海狼劳森船长。他的捕海豹纵帆船“魔鬼号”救起了在旧金山湾落水的作家汉弗莱。汉弗莱被迫在船上当起了轮船服务员。经过观察,他发现劳森完全是一个原始人,可以在他身上看到典型的返祖现象。后来劳森又搭救了一起落海的难民,其中有一位文静美丽的女诗人莫德·布鲁斯特。汉弗莱爱上了莫德;海狼劳森也对莫德垂涎三尺。汉弗莱与莫德驾小船逃离“魔鬼号”来到一个小岛上,储备了海豹肉准备过冬,这时海狼劳森单身一人驾着“魔鬼号”也来到小岛,先是双目失明,后来瘫痪而死。

  小说的原意是批判尼采的超人哲学,但由于作品过分强调了劳森的超人成分,他的观念言论、行动和形象无不给人一种刺激性的印象。所以从实际效果来说,《海狼》与其说是在批判超人哲学,还不如说是树立了一个超人哲学的艺术标本。

  从九十年代开始,杰克参加社会党的活动,当过奥克兰社会党的候选人。他在 《我如何变成社会党人》(1905)一文中说,他之相信社会主义,是因为“发现自己已经跌进社会深渊,正在滑向屠宰场的底层”。1905年至1907年间,他参加社会活动最为活跃,写了不少文章谴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如论文集《阶级的战争》(1905),在创作上的主要贡献是出版了长篇小说《铁蹄》 (1907)。

  《铁蹄》被设计成一份在二十一世纪六十年代发现的手稿,一个名叫爱薇丝·埃弗哈德的回忆录。她的丈夫安纳斯特·埃弗哈德是回忆录中的主人公,埃弗哈德家祖祖辈辈都是无产者,他从小做工,通过刻苦自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积极参加工人运动。“铁蹄”意即“美国资本家的寡头政治”,即资产阶级专政。埃弗哈德在工人阶级没有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带领中、下层人民与镇压人民的资本主义独裁制度进行斗争求得生存。小说描写了革命派的内部斗争,一些人热衷于议会道路,以为靠选票就能夺取政权。主人公埃弗哈德虽然被工人推为议员,却不抱幻想,认识到只有用武装起义才能推翻资本家的统治,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

  《铁蹄》写于社会主义在美国空前高涨时期,杰克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创作,得出了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劳动人民才能改变自己经济、政治地位的结论,因而使作家获得了美国二十世纪“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的称号。

  1909年出版的《马丁·伊登》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被公认为杰克的代表作。作品所描写的现实生活几乎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然而,作品的意义决不仅仅局限于自传;由于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因此它远远超出了自传的范围,成为一部包含着二十世纪初期丰富的社会思想的作品。

  马丁·伊登原是一位年轻的水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上流社会朋友阿瑟·莫尔斯的姐姐罗丝相识。罗丝喜欢这个精力充沛、才智过人的无产者;而罗丝对文学艺术的精辟见解,使马丁自愧弗如,也爱上了她。马丁·伊登在罗丝的鼓励下发奋自学,立志成为一位名作家。他一边工作一边写作,有时穷得吃不上饭,尽管多次遭到退稿,也不气馁,继续奋斗。然而他所得到的却是上流社会的排斥。罗丝的父母反对罗丝与马丁相好,最后以马丁是社会主义者为由,劝罗丝取消了与马丁的婚约,连邻居和亲戚也对他白眼相看。马丁后来终于获得了成功。由于报刊老板对这位下层人物的作品所写的那粗犷、奇异、新鲜的生活题材发生了兴趣,于是马丁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作家。金钱有了,地位有了,上流社会的大门向他敞开了,许多不相识的人也都来与马丁交朋友。罗丝又回到了他的身边,建议恢复婚约。起初,马丁百思不得其解,随后又为种种虚伪所苦恼。他明白,他之所以受到欢迎,不是因为他本人或是他的作品,而是因为他的名声,这使他感到更加灰心和孤独。马丁愤然拒绝了罗丝,他乘船去泰西提岛,计划过与世隔绝的平静日子。在途中,他因过度抑郁而跳海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小说以生动的形象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腐朽和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市侩风气,真实地描写了资产阶级社会里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命运。小说生动地告诉人们: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名过程就是幻灭过程。在后来的美国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品描写各种“美国理想”的幻灭,《马丁·伊登》是这类作品的先驱。

  《马丁·伊登》在艺术描写方面是成功的,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性格和与众不同的思想面貌。他们的性格不是静止的,而是通过紧凑故事情节发展起来。人物的语言符合性格特征,例如马丁的语言从粗俗到规范化,符合他从没有文化教养到学识逐渐渊博的发展;他的语言始终简洁有力,表现出他善于独立思考、思路清晰的个性特征。语言的独特化不仅更清楚地刻画人物的性格,而且使小说叙述的内容丰富而又多样化。

  杰克认为《马了·伊登》是一部反对个人主义的小说,“马丁·伊登的死因是他的极端个人主义,对其他人的需求一概视而不见。所以当他的幻想破灭时,就没有任何东西能支撑他活下去。”小说在这方面确实有所表现,作者把主人公写成悲剧,就包含着对他个人奋斗哲学的否定。然而不幸的是,杰克并没有能够摆脱马丁伊登命运的魔力,他把小说的主人公推上了悲惨的结局,而他自己在七年之后走上了同一道路,这不能不说是悲剧后的悲剧。

  对于《马丁·伊登》这部小说的评价,文学史界历来就存在着分歧。有的评论家认为它是杰克小说中“最糟的一部”,因为“小说缺少美学上的距离,缺少一种控制感”。但是大多数评论家认为,《马丁伊登》是杰克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它作为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艺术地再现了作者的冒险生涯和成功前的艰难、成功后的满足与希望。小说对读者了解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美国青年成长过程中的痛苦经历很有启发意义。

  继《马丁·伊登》之后,杰克还有两部长篇小说值得注意。一部是《天大亮》 (1910),描写一个绰号“天大亮”的淘金者发财之后同金融资本家进行竞争,最后他厌倦了,找了一个漂亮的妻子去享受田园生活。 《月谷》(1913)描写一对年轻的工人夫妇对城市的罢工斗争感到厌烦,到乡间寻找一个理想的去处,历尽辛苦,结果找到了“红叶满坡”、“清溪潺流”的“月谷”定居下来。这两部小说的前半部对美国社会都有所揭露,如《天大亮》揭露了美国金融界尔虞我诈的骗盗行为,后者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迫害。但是作者的结论却是逃避斗争,追求个人幸福,这是作者在《马丁·伊登》中已露出端倪的脱离现实生活倾向的进一步发展。

  1910年以后,杰克发表过一些优秀的短篇小说。《一块排骨》 (1911)以感人的形象表现了资产阶级社会老年运动员的凄凉晚景;《马普希的房子》(1911)谴责白人殖民者剥削土人,寄托了对受剥削、受欺侮的土著居民的同情,并以不测的飓风的袭击导出一个喜剧性的结局作为对罪恶白人的惩罚。写得最好的是《墨西哥人》(1913)和《在甲板的天篷下面》(1913)。

  《墨西哥人》描写一个墨西哥革命青年黎佛拉为了支持祖国革命事业,情愿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为了给革命事业提供资金,竭尽全力击败了美国第一流的拳击手。《在甲板的天篷下面》描写一个外表美丽、灵魂卑鄙的资产阶级小姐卡鲁塞鲁斯在船上玩腻了各种花样,一心想看一个当地孩子优美的入水姿势,船上的人告诫她说附近有鲨鱼,下海危险,她根本不听,把一枚金币扔到海里坚持要那个孩子去捞取,那个孩子为了这枚金币跳下海去,结果被鲨鱼咬成两段。这个短篇象作者其他优秀作品一样,具有动人心弦的紧张气氛,通过孩子被鲨鱼咬死的描写,作者表现出对有闲阶级的厌恶和蔑视。

  杰克·伦敦本是劳动者的儿子,一个靠出卖体力来养活自己和亲属的工人,由于创作的信念、意志和毅力,他成了一位杰出的作家。在清醒的现实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创作是他取得成功的基石。遗憾的是,杰克虽然象位勇猛的长跑健将,却没有沿着这条路跑到生命的终点,而在半途停了下来。1913年以后,杰克的创作明显衰颓。他成名之后,追求个人享受,为了同第二个妻子欢度婚后生活,他建造豪华的游艇,打算遨游全球。不惜赶写质量粗糙的作品。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杰克竟变得象商人,而不再是一位作家,只要有钱他就写。1914年美国出兵干涉墨西哥,《科利尔》杂志付给他高薪,让他报道该事件,杰克便大肆吹捧美国的陆海军,把墨西哥的自由战士丑化成强盗土匪。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也完全采取沙文主义的立场。杰克作为一个进步作家,生命已告结束,1916年11月22日,他因过量服用麻醉剂而身亡。

  杰克·伦敦在短暂的四十年中,留下了五十多部作品,成为现代美国小说史上一位戏剧性的人物。他不加虚饰,直接描写现实,描写大自然的纯朴世界,讴歌强韧的个人意志,因为他自己直接靠艰辛奋斗挣得地位,取得成功,因此他相信生活就是冒险的搏斗,他的作品里往往带有这种残酷而野性的气息,一种独标一帜的生动艺术个性。他对人类心理的感知及其准确细腻的描写使他的优秀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美学价值。毫无疑问,杰克·伦敦是美国二十世纪初期最有影响的小说家,是继马克·吐温之后又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中坚人物。他的出色创作使美国文坛空前活跃,使创作与生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联系。正如美国评论家菲力普·方纳所指出的:“没有一个美国作家比杰克·伦敦更能作为时代的明确而出色的发言人。因为他打破了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