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道教2-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当的参考价值。卷五以功补过一条,陶弘景注称是〃功过之标格〃,为〃功过格〃一词之出处。卷一〃三十六天〃说有别于灵宝派〃三十二天〃说。卷十一谓〃十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其第八是句曲山之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坛华阳之天〃,也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早见于文献者。卷三称得上清道者〃将乘龙驾云,白日升天,先诣上清西宫,北朝玉皇,三元,然后乃得东轸执事矣〃,更是盛极于后世的玉皇崇拜之滥觞。
  《真诰》虽为上清派要典,但对道教其他派别也有所涉及。
  如《真胃世谱》提到:〃李东者,许家常所使祭酒,先生(按指杨羲引者注)亦师之。家在曲阿东,受天师吉阳治左领神祭酒。〃透露出上清派创始人与天师道的密切关系。书中还有针对葛玄等修道者和《灵宝经》的评论;尤其是陶弘景注,以其亲身所见,直接具体地记述了当时民间的道教信仰和茅山道士修灵宝斋的盛况。是研究东晋南朝道教史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
  此书文体杂陈,其中有大量诗歌,皆盛其词藻,文辞华丽,风格多异于魏晋玄言诗和山水诗。书中还论及道士的书法、建靖室法;且其养生法殊多诀要,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老子义疏》

  唐道士成玄英撰。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成玄英注《道德经》二卷,又《开题序诀义疏》七卷。《大藏经·护教部·甄正论》卷下也说成玄英撰老经疏。成氏《老子》注疏早已散佚,散见于晚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和署名顾欢《道德真经注疏》中。另外,宋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也采成玄英《老子义疏》十余条,收存《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近代敦煌所出旧籍中有《老子义疏》一种,仅存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至八十一章卷终,马叙伦、蒙文通等考得为成玄英作。蒙氏且据此与《道德真经玄德纂疏》等所录的成玄英《老子义疏》相校勘,合辑成《老子成玄英疏》六卷,1946年由四川省立图书馆石印。以后台湾学者严灵峰也辑校成疏为《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五卷,收入其《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三),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
  另有日人藤原高男《辑校赞道德经义疏》,对蒙、严二种辑校本指正辨难,收入1967年《高松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研究纪要》第二号。
  成玄英为唐代重玄派的代表人物,他注解《老子》,上承魏晋玄学之余绪,汲取佛教中观哲学,结合道教传统的养生思想,援《庄》释《老》,重在阐明其重玄之道。他对《老子》中的〃玄〃、〃又玄〃、〃道〃、〃动静〃等哲学范畴作了独具特色的解释。他认为〃玄〃是深远之义,也是不滞之名,深远的玄,理归于无滞,既不滞有,也不滞无,故称为〃玄〃。
  所谓不滞,即不执著有无,亦即〃非有非无〃。这是成氏受佛教中道观影响,采取否定式思维,从对〃有无〃的否证来阐释〃玄〃。这种解释对此后的道教老学影响较大,如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即采此义:〃玄,深妙也,亦不滞也。〃何谓〃又玄〃(即重玄)?成玄英解释说:先说玄以遣有欲之人的执著有无,又恐学者执著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
  从而非但不执有无,也不执著于〃非有非无〃,这就是遣之又遣,故称玄之又玄。这就是说,玄虽然否定了有无,但还不能执著这个〃玄〃,还必须继续否定,才能彰明重玄之理。如果说〃玄〃是非有非无,那么重玄就是非〃非有非无〃,经过这样双遣双非的双重否定,才得〃重玄之道〃。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修道。成玄英主张用此非有非无之行,不常不断之心为修道之要术,可以契真。他所要修的〃道〃是什么呢?他说:道以虚通为义,妙绝分别,在假不假,居真不真。他讲的〃虚通〃融合了道家的传统解释和佛教的空观。
  正因为道自性虚通,故能涵盖一切,作为宇宙万物之源。所以他认为至道虚玄,通生万物。但进一步他又以双遣双非的方法否定道的生成性:虽复能生万物,实无物之可生;故即生而不有,有即有而不有,生亦不生而生,此遣道生也。从空间上说,至道之为物,虽有不有,虽无不无,有无不定,故为恍惚。从时间上说,时乃有古有今,而道竟无来无去。由此证明道具有的超越时空性。他还认为,至道虚寂,妙绝名言;道无称谓,降迹立名,意在引物向方,归根返本。可见,他用否证法赋予〃道〃虚通空灵的内涵,使之与双遣双非的〃重玄〃相契合印证,从而描绘出其理想的重玄境界。
  在论及〃动静〃时,成玄英认为:虽复安静,即静而动;
  虽复应动,即动而静。动静不殊,动静一源。这实际上是继承了僧肇的《物不迁论》的思想。他虽主张动静不二,但更偏向于即动求静一面,特别是在谈到修道时,强调修行者动中求静,以静制动。这与唐代茅山宗学者吴筠的守静去躁思想一致。他还特别阐述了重玄三一之说,结论是:不一而一,散一为三;不三而三,混三归一。他说的不一不三仍是双非双遣的否定法,三一的内涵则是讲精神气、夷希微的同一性与可分性。三一也是种修道的方法,他认为修道之初,先须拘魂制魄,次须守三一之神,虚夷凝静,令不离散。
  上述为成玄英解老的主要范畴,他从本体论高度出发,最终落实到修道,以解决人的生命存在问题,说到底仍是一种人生哲学,从中并可看出他的人生哲学有两条主线:一是对生死的参悟,一是从心性的内在途径实现人生价值。他因受佛教影响,其生死观与道教传统的神仙长生说相径庭,主张不生不死,生死混一。而要入于不生不灭之境,实现人生的这一最高价值,就须从心性入手,做到不起妄心,复归真性,这与传统道教重视炼形也不同。他在注释《老子》时阐发的心性论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成分,较成系统,对以后宋代理学家大讲心性有一定影响。
  总之,成玄英以重玄之道为宗旨解老,在当时道教老学中独树一帜,最具思辨性和理论价值,对唐以后道教老学产生了极大影响。他所着重讨论的哲学范畴如心性、理等,对宋代理学家不无启发作用。他重视从心性等内在途径寻求解决生命问题的依据,一反魏晋以来道教传统的炼形长生理论,形成一种新的理论风气,这对宋元道教内丹学的兴起不是没有导向作用的。所以,成玄英的《老子义疏》不仅在道教老学中,甚至在整个道教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玄珠录》

  《玄珠录》,二卷。唐王玄览讲述,门人王太霄集录。《正统道藏》收入太玄部。此书是王太霄据益州谢法师、彭州杜尊师、汉州李炼师及诸弟子对王玄览日常讲道时所作笔记,加以汇集整理而成。分上下两卷,卷首有王太霄序,记其师生平著述。书为语录体,收录道物、道体、道性、有无、真妄、动寂、心性等理论问题约一百余则。
  关于〃道物〃,王玄览认为〃道〃普遍地、绝对地存在于万物之中,万物由道所化生,皆禀赋道;道本寂,应物而动,但应物而不为物累,〃真体常寂〃,就像以印印泥,无论泥中印多少字,印之〃本字〃始终不变。总之,〃道物相依,成一虚一实〃,缺一不可。既然万物有道,那末众生当然都具道性,都能得道。〃道与众生,亦同亦异,亦常亦不常〃,对此应不着二边,作中道观。道与众生互为因缘,故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二者相因相成。但众生不等于道,故必经修习才能得道。道也不等于众生,然其具有〃感应〃性,即能〃应物〃,故能感应众生修行。这里,道与物、道与众生是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前者外延更广,后者内蕴更深,论述道物最终的落点是众生禀道,道应众生,众生修习方能得道的修道论。
  关于〃道体〃,王玄览说:〃道体实是空,不与空同。空但能空,不能应物,道体虽空,空能应物〃。道体之空如镜子照物,又不执著于物,所照之物千姿百态,但镜体自身不变动,空空如也。道〃空〃又是种无差别境界,大千世界,万有诸相,主体客体,都无分别,本质上都是〃空〃,这叫〃空相无分别〃。他又把道自体划分为〃常道〃与〃可道〃两大类,认为二者的生成功能不同,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天长地久,故常道常住不变;万物有生有死,故可道变动无常。可道是表相,常道才是实质,人们当追求〃常道〃,以获永恒。
  他的道体论是在老子哲学的基础上,汲取佛教中道缘起说而形成的,是融佛、老于一炉的产物。
  关于〃有无〃,王玄览发挥佛教非有非无的中道观,运用否定式思维,以否定有、无。他劝人〃勿举心向有,勿举心向无,勿举心向有无,勿举心向无有〃。又把有无与〃生灭〃、〃常断〃等联系起来,最终落脚于〃空〃,由此进一步证明其道体空寂论,说明神仙之道就在〃弃无弃有〃、〃非有非无〃。
  关于〃心性〃,他认为心为主宰,心的生灭决定外界现象的生灭,所谓〃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另一方面,心与境又是相对待而缘起的,主客观是相互作用而存在的。这种思想显然受佛教大乘中观学派缘起说的影响。这是从心境的〃合〃来讲,进一步又运用佛教中道观,从〃离〃去说,从而达到否定主客观,强调〃无心无识〃,进而〃无观无法〃。他讲心性多从认识论角度出发,故特别强调对认识的否定。他认为人的心性就是道性,所以人人皆可得道。另外,在修道方法上,他与司马承祯一样,主张坐忘修心,定慧双修。
  王玄览援佛入老,对《道德经》的某些观念作了新的诠释,使老学披上佛学的新装,更为思辨化,这也是唐代道教老学的一般取向。与此同时,道教传统的神仙长生思想在他身上也发生了演变,不再是早期道教所注重的炼形,而是重视炼神,其生命观不再执著于肉体的永恒,而接近于佛教的不生不灭,从六道轮回中解脱。这一点完全和当时的道教重玄派思想家一致,甚至在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上也相同,从这些方面看来,可以说他是位进一步发展〃重玄〃思想的道教学者。《玄珠录》实为唐代道教融合佛、老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道教义枢》

  《道教义枢》十卷,唐青溪道士孟安排编集。《正统道藏》收入太平部。孟氏身世不详。据陈子昂于武周圣历二年(699)所撰《荆州大崇福观记》载:孟安排于武则天圣历(698~699)年间尽力促成了大崇福观的得名与修饰。这说明他大约活动于唐高宗和武周时代。今人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据此也认为孟安排为武周时道士,但又称〃此非《道教义枢》撰人〃。在《道教义枢·序》中,孟氏引用了《隋书·经籍志》论元始天尊一节,而《隋书》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从其成书到流传于社会,在当时条件下,当有一个过程。由此推考,陈子昂所称道士孟安排与《道教义枢》编集者当系同一人。
  孟安排在该书序言中称,《道教义枢》是以《玄门大义》为底本,〃芟夷繁冗,广引众经,以事类之〃,借以〃显至道之教方,标大义之枢要,勒成十卷,凡三十七条〃。即道德、法身、三宝、位业、三洞、七部、十二部、两半、道意、十善、因果、五荫、六情、三业、十恶、三一、二观、三乘、六通、四达、六度、四等、三界、五道、混元、理教、境智、自然、道性、福田、净土、三世、五浊、动寂、感应、有无、假实三十七条教义。其中三乘、四等、四达、六通、六度今已佚,实存三十二条。
  《道教义枢》是唐代道教教义的重要类书,它集此前的道教教义之大成,其中也不乏道教哲学范畴,它对道教教义的阐述正是通过解释范畴和名词术语进行的。择其要者略述如次。
  一,关于〃道德〃。书中定义为:道者理也、通也、导也;
  德者得也、成也、不丧也。以道为虚无之理,与当时道教重玄派成玄英所说的道为〃虚通之妙理〃,李荣所谓道为〃虚极之理〃大体一致,由此可见《道教义枢》在解释道教教义时多援引重玄派的观点。
  二,关于〃法身〃。书中引《升玄经》称〃吾以立气周流八极,或号元始,或号老君,或号太上,或为世师,随人所好,为作法身。〃孟氏并进一步解释:法是轨仪,身为气象,至人气象可轨,故曰法身。〃法身〃本为佛教〃三身〃之一,佛教一般把法身佛认同为理性化的精神实体,但密教赋予大日如来人格化表征。孟氏讲的法身也是有人格特征的,这便是〃至人〃的人格。
  三,关于〃位业〃。指登仙学道的阶业不同,证果成真,高卑有别。对位业的解释诸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