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道教2-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认为《易传》是道家思想的作品。但是《道德经》中并无〃太极〃的概念,在第二十八章中,有〃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句,尽管一般认为上述文字系后人所加,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老子》帛书写本中皆有相同的字句。无极,相当于道。不过在后来的道学著作中很少使用〃无极〃的概念。《南华真经·大宗师》篇,有〃太极〃一词:〃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CE有人认为此〃太极〃指宇宙的本体。但太极和六极对举,六极指东西南北和上下,即可度量空间,而〃太极〃应解作六极之外的空间,故称〃先而不为高〃。因此可以认为,《南华真经》的〃太极〃并非是抽象的〃道〃的意思。《天下》篇有〃太一〃一词:〃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CF太一,可作〃道〃解,因此,后世有人认为〃太一〃即〃太极〃。《吕氏春秋·仲夏纪》称〃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CG《淮南子·览冥训》称:〃夫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露于月,天地之间,巧历不能举其数,手征忽恍,不能览其光。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阴阳同气相动也〃,汉高诱注:〃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上犹初也。〃CH显以《周易》的《系辞上》为据。但是,清代俞樾认为高诱注有误,〃太极〃是〃天之上〃的意思,指称六极之外的空间。《冲虚至德真经·天瑞篇》,在解释宇宙之发生时称: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太初,有太始,有太素。〃CI其后关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说明文字与《易纬·乾凿度》全同。可知《易纬》的宇宙发生论已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所容纳。
  太平道的《太平经》有受到五行、八卦学说的明显影响,但将天地起源归结于〃一〃。在《太平经》中,有近二十处使用〃无极〃一词,如〃无极之天〃,〃无极之地〃、〃无极之国〃、〃无极之境〃、〃无极之世〃、〃无极之术〃、〃无极之殿〃、〃无极之道〃,等等。〃无极〃之义大致指极深、极广、极远、极长、极为有效等意思,并未同《易传》的〃太极〃概念相联系。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在解释〃复归于无极〃时,称〃唯有自守,绝心闭念者,大无极也〃。CJ〃无极〃相当于〃道〃,〃大无极〃即大道的意思。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二次提及《易》,还曾提及《河图》《洛书》和〃八卦〃,但是并无〃太极〃的说法。
  南北朝的道教文献中,特别是南方道教上清派的文献中,突然有大量〃太极〃字样出现。齐梁道士陶弘景在《真诰·甄命授》中称:〃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意为道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即由太极生天地。因此,这一太极观直接源于汉儒。在《真诰》中,太极又有天上仙界的意思,同卷称青鸟公〃服金汋,而升太极〃,〃尸解之仙,不得御华盖,乘飞龙,登太极,游九宫也〃。CK在《协昌期》中,太极又是神灵的名称:〃大方诸宫,青君常治处也。其上人,皆天真高仙、太极公卿、诸司命所在也。〃《稽神枢》称〃张激子当为太极仙侯〃,〃受行《玉珮金铛经》,自然致太极真人〃,太极真人就是〃太上之弟子也,年七岁而知长生之要〃。另外〃太极〃又是道术的名称,《甄命授》称〃服金丹为大夫,服众芝为御史,若得太极隐芝服之,便为左右仙公及真人矣〃。《协昌期》称〃此太极上法,常能行之,则魂魄和柔,尸秽散绝,长生神仙,通气彻视〃。CL根据历代高道的传记,上清派道士有不少是精研过《易》学的,因此,在上清派的《太上玉珮金铛太极金书上经》《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等经典中,也有不少论及〃太极〃的。
  唐末五代时,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以〃太极〃解释〃道〃,将易理和《道德经》明确地联系在一起。在阐发〃无名,天地之始〃句时,杜光庭疏引《系辞》,注称:
  〃义曰:太极者,形质已具也。形质既具,遂分两仪,人生其中,乃为三才也。〃CM金元以后,理学家们的〃太极〃观,对于道教教义思想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元明清高道的论著中,多以太极与道互为诠释。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中和集》的《无一歌》云:〃道本虚无生太极,太极变而先有一。一分为二二生三,四象五行从此出。无一斯为天地根,玄教一为众妙门。易自一中分造化,人心一上运经纶。〃又有《抱一歌》云:〃无极极而为太极,太极布妙始于一。一分为二生阴阳,万类三才从此出。本来真一至虚灵,亘古亘今无变易。〃ND意思是〃太极〃由虚无的〃道〃派生出来,将〃道〃放在〃无极〃的意义上,由〃无极〃产生的〃太极〃,〃太极〃就相当于〃道生一〃之〃一〃,故称〃太极布妙始于一〃。李道纯又在〃问答语录〃中,以〃太极〃解释天地、阴阳、人身、金丹等,称:〃天地即乾坤也,乾坤即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以太极言之,则曰天地。以易言之,则曰乾坤。以道言之,则曰阴阳。若以人身言之,天地形体也,乾坤性情也,阴阳神气也。以法象言之,天龙地虎也,乾马坤牛也,阳乌阴兔也。以金丹言之,天鼎地炉也,乾金坤土地,阴汞阳铅也。散而言之,种种异名。合而言之,一阴一阳也。〃NE而一阴一阳,就是太极。以〃太极〃代替〃一〃或者在相同意义上理解〃太极〃和〃一〃。
  唐代以后,道教的内养术逐渐成为各种长生方术中的主流。内养理论也上承《周易参同契》,而多采用易理。五代北宋时期,道士陈抟〃明《易》深造玄妙之理,视人之祸福,物之休咎,其应有如蓍龟〃。NF据传他有《先天图》传种放,以《太极图》传穆修,穆修传周敦颐,周敦颐传程颢、程颐。据清代经学家考证,陈抟所传《太极图》本名《无极图》,陈抟曾刻石华山,今已佚。《无极图》是方士之术。因此,陈抟的太极已用于内丹修炼理论。《道藏辑要·玉诠》卷五收有陈抟降坛所述言论五段,降坛事属无稽,所述可录以备考:〃陈真人曰: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鸿濛未开,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气交融,万气全具,故名太极,即吾身未生以前之面目。二仪者,人身呼吸之气也。鸿濛者,人身无想之会也。日月者,人身知觉之始也。山川者,人身运动之体也。故四者之用,运之则分为四象,静之则总归太极。〃NG他将〃太极〃视作未生之面目,修炼的目标就是返归太极。北宋张伯端在《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将人身和天地相比类,认为:〃以吾身之天地言之,自太极既分,两仪判矣,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立而天地人之道备矣。天以动为体,地以静为体,天地之气往来不息,而日月行乎其中,盖父母构形育我之后,始生脉络也。自形完之后生缕络。〃NH意即太极是天地创造的发端,也是人身的初始。天地有太极,人身之中也有太极。
  宋代还有一些道士将〃太极〃实指人身中的某一部位。曾慥编纂的《道枢·太极篇》,其题注称:〃身有横津,太极之根;葆其中黄,形可常存。〃认为〃人受中气以生,与天地同于一禀者也〃,〃人之有黄庭,即天地之有太极,老氏之谷神〃。NI曾慥称为〃太极之根〃的〃横津〃,在〃脐之下三寸〃,也就是一般所称〃下丹田〃。因此,人身之横津、黄庭就是人的太极。俞琰在《易外别传》中则主张邵雍〃心为太极〃的说法,认为〃人之一生即先天图也,心居人身之中,犹太极在先天图中〃,〃在易为太极,在人为心,人之心为太极,则可以语道也〃。NJ但是,南宋末年的雷思齐不以太极实指体内某处,而将太极仅仅称作〃特阴阳变化之宗会焉尔〃,他从筮法的〃太极〃意义出发,认为〃易有太极。极,中也,一也,中自一也。是生两仪。仪,匹也,二也。匹而二也〃,因此〃易由太极以标其一,所以为成象之谓〃。NK意思是从筮法和象数的角度出发,〃太极〃和〃中〃、〃一〃是一致的。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的内修理论,以折衷南北两派,开创〃中派〃理论著称。他在《玄门宗旨》中将太极等同于金丹,称〃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曰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极之谓也〃。因此,三教所说〃体同名异〃。三者〃初非别物,只是本来一灵而已。本来真性,永劫不坏,如金之坚,如丹之圆,愈炼愈明〃。〃人生于天地之间,是谓三才。三才之道,一身备矣。太极者,元神也。两仪者,身心也。以丹言之,太极者,丹之母也;两仪者,真铅真汞也〃。NL意思是内丹修练就是通过静定、凝炼,返于〃太极〃。清代全真道士刘一明《周易阐真》将易理和道教内修完整结合在一起,认为金丹之道就是造化之道,内丹修炼就要法天法地。在《象言破疑》中,刘一明称〃无极〃为〃太空虚无〃,是人的〃未生身面目〃时;
  称〃始极〃为〃浑然一气〃,是人的〃婴儿面目〃时;称〃太极〃为〃阴阳混合〃,是人的〃孩儿面目〃时。在《周易阐真》中,又称:〃古人强图之以○,强名之曰道,曰虚无,曰先天一气,曰无极,曰太极。曰道者,无名之名也;曰虚无、无极者,自未生物时言之;曰太极一气者,自方生物时言之。
  其实虚无一气、无极太极,总是道之一个物事,非有二件。这个物事,即是金丹,在《河图》《洛书》即中五之中一点,在《先天》《后天》即阴阳相交之中一窍。〃NM清末全真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也认为:〃大道非它,不过一太极而已。
  天地之间,化化生生,极奇尽变,不可测度。岂后天尸气为之哉,殆先天一元之气而已。〃又称〃天地间至神至妙,至精至粹而变化无方、隐显莫测者,莫如太虚元气,即无极也。此气浑浑沦沦,实无物象。又曰:虚生太极是。然古今来,神圣贤豪,及一切飞潜动植、胎卵湿化之灵而异者,无不各得此元气而来,然第曰太极,犹是虚无之端,不可以神变化。迨至气机一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而太极之功始著。夫太极,理也;阴阳,气也。理气合一,而天地人物生矣。理气合一,而圣贤仙佛之丹成矣。〃同时,在谈到修炼之要时,称〃道即太极也,心犹阴阳也,精神魂魄意犹五行也〃,道〃落于人身,成血肉之躯〃,〃修道岂有他哉,不过教人去其本无之污,以还固有之良己耳。初下手时,先要认自家太极,太极即本来人也〃。本来人的意思就是先天之人,先天之人有先天之气,即元气,〃盖此气为太极之气,先乎天地而有者也。
  未有天地,先有此气。有此气,然后有天地,故曰先天。人得气于天地,实得此先乎天地之气也,有此气则生,无此气是死,是气也即人之命也。人欲固命,不可不固此气。〃OD先天之气于人为命,于天为太极。因此,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
  金元以后,道教吸收易理不仅适应了官方哲学的要求,也将易理同道教教义和内修理论相结合,并且在法衣、法器中广泛采用了太极阴阳的图案,于是太极阴阳图,在民间就成了〃道〃和道教的标志。并且由于道教多有祈禳镇邪的仪式,因此,在民间遂多以太极阴阳图挂于门框积厅堂之中,作为驱邪之用。
  注:
  ①《十三经注疏》第82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②④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编:《重修纬书集成》卷六第34页,卷一上第23~24页,日本明德出版社,1981年
  ③《汉书》第4册964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⑤《王弼集校释》第553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⑥《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下册第3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⑦《周易程氏传》卷三
  ⑧《丛书集成初编》第644册1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⑨《朱子语类》2371页,中华书局,1986年
  CD《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
  CECFCHCICKCLCMNHNI《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365页,766页,第5册46页,532页,第4册592、594、597页,620、639、684、596、629页,第2册37页,第4册375页,第10册4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CG《诸子集成》第6册《吕氏春秋》第47页,中华书局,1954年
  CJ《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NDNENFNJNKNL《道藏》第4册509~510页,494页,第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