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快乐密码-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首偈语,因为连用了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在历史上被称为“六如偈”。

所谓“有为法”,就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一切事物。

一切有为法,如梦,梦时虽有,醒来即空;如幻,虽然逼真,可等你回过神来就没有了;如泡,水泡刚刚生起,马上就灭了;如影,灯光阳光下的影子,其实是物体的投射,影子的本身虚假不实;如露,早晨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干了;如电,空中的闪电,一闪而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露、电。这组形象生动的比喻,对中国人有很大的吸引力,成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内容。苏轼留下了“真成一代风流尽,叹息浮生信六如”的名句;赏风赏月赏秋香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也取“金刚六如”的意思,给自己起了个“六如居士”的雅号。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露、电,令人生起繁华如沙的感叹,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一场禅的行为艺术,它的名字就叫“繁华不过是一捧沙”。

【繁华如沙】

这是一个令人极度震撼的禅的行为艺术。 


第34节: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2)

2001年2月,两位禅师,在纽约的一家画廊,作了一幅画,来展现禅的艺术。

整个绘画是由一种用在藏药上的细沙画成的。绘画的过程将近一个月。他们每天要画好几个小时,用不同的色彩描绘出禅学和芸芸众生的世界。

整幅图画结构严谨,色彩丰富。绘画用的沙粒,富有层次感,展现了一个圆满博大的世界。

随着绘画程度的深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画家用彩色沙子绘出来的画也越来越精致。

最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极致的繁华。画家用极其华丽辉煌的绘画,震撼着人们的视觉和心灵,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就在人们沉浸在无与伦比的繁华景象中,赞叹不已时,两个禅师突然做出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只见他们拿出刷子,将精心绘制的作品,毅然决然地抹掉。

顷刻间,灰飞烟灭,尘归尘,土归土!

刚刚还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到了极至的繁华,顷刻之间,化成了一捧残沙!

之后,他们将这些沙子倒进了一条溪水中。

那些漫天飞舞的人物形象,那些欣欣向荣的生命,那些宏伟的庙宇,那些千姿百态的繁华,都成了禅师手中缓缓流逝的细沙,随风而逝,飘进溪水,溶化,消失,一去不返。

两位僧人以凄美的姿态,将繁华的世界回归于空,让我们大彻大悟:

原来,繁华的背后,只是一捧细沙——

任你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任你有青春洋溢的年华,任你有如日中天的名气,任你有炙手可热的权势,任你有富可敌国的财产,到头来,再繁华的景象,只不过是一捧细沙!

那么,在面对这一捧细沙绘制出来的繁华时,你是不是还像以往那样痴迷执著?

红尘滚滚,谁也不愿意远离物质世界的繁华。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所创造所经历的一切繁华,实际上都不过是一捧细沙。

看透了繁华不过是一捧细沙,就可以从容洒脱地放下。

2?看破时放下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繁华不过是一捧细沙。

只有看得破,才能放得下。

《菜根谭》说: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

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把人放在无边无际的空间中来看,山河大地也不过像一粒尘埃;像沧海一粟,更何况尘埃之中的人类;实在是卑微渺小得可怜!

把人放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中来看,人的躯体肉身好像泡沫幻影,像石火电光,更何况泡影之外的功名;实在幻灭得如过眼烟云!

若不是大彻大悟的人;又怎能有看得破、放得下的心?

怎样才能看得破?如果等到繁华变成了一捧细沙的时候,才看得破,就为时已晚。

在繁华正浓正艳的时候,看得破,这叫做“当体即空”。

【当体即空】

江南国主李璟,邀请法眼禅师同赏牡丹花,法眼禅师即兴赋诗,诗中说: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这是世人看花时的智慧。盛开着的美丽的牡丹,在早晨的露水滋润下明媚动人。但到了晚上,到了晚春,它的香气和容华,就会随风而逝,枯萎凋零。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这是法眼禅师看花时的心理。不要等它凋谢零落,才知道枝头空空。在它正开得艳开得浓的时候,就要清清楚楚地知道,它的本性、它的当下,就是空的。

体会到当体即空,就不会随着境界转,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诱惑,不会受到表相的蒙蔽。

【梵志的放下】

释迦牟尼在世时,有一位梵志,两手分别拿了一个花瓶,站在释迦牟尼的前面,想把这两瓶花献给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说:“放下。”

梵志把左手的花瓶放下。

释迦牟尼又说:“放下。”

梵志把右手的花瓶放下来。

释迦牟尼还是对他说:“放下!” 


第35节: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3)

梵志感到奇怪,问:“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的了,我还放下个什么?”

释迦牟尼说:“我叫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手里的东西。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内在的意识、念头彻底放下时,你就会获得宁静而幸福的生活了!”

梵志这时才领会了“放下”的真义。

一个人如果执著于色,执著于对物质的追求,就不能“空”,不能放下,就会淹没在物欲的洪流中,缺乏灵性与超脱。所以,必须看得透,参悟“色即是空”,才能放得下,活出智慧和轻松。

可见,“色即是空”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看破、放下。

“看破”,是观念上的转变,“放下”,是行为上的实践。

“看破”是要有足够的智慧,“放下”是要有足够的勇气。

“看破”是真学问,“放下”是真功夫。

可以说,禅的体验的过程,就是看破、放下的过程。放下,是我们一生一世的功课。这个功课,你老老实实去做,每天看破一点,放下一点,总有一天,你就会发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

《涅槃经》说:“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树的死皮枯叶褪掉了,那个坚朗如铁的枝干才会显现出来。

繁华如沙,当繁华脱落的时候,那个真实、那个本来的面目就会显现出来,它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

“大死一番,再活现成”,“绝后再苏”,“死中得活”。当我们看破、放下,还必须担当、奉献,这才是圆融无碍的禅的境界。

3?观空即是色

世人容易执著于虚幻的外相,容易执著于“色”,贪得无厌,不知道世事无常,容易流于实用主义。为了去除这个毛病,禅学说“色即是空”,让大家不要执著于外在的色相。如果你执著于外在的色相,纵然耗尽了毕生的心力,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是,有的人听了“色即是空”这句话,就认为要想超越痛苦,获得解脱,就必须远离这个色,从而对“空”生起了执著。执著于“空”,不知道承担责任,容易流于虚无主义。当执著于这个“空”的时候,“空”就成了枯木死灰,成了一潭死水,成了顽空、断灭空。

所以,禅学又说“空即是色”,让那些沉溺在枯木死灰顽空中的人走出来,承担起责任与义务。

宋代的永明延寿禅师,有一首非常著名的禅偈:

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

降服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

虽然一切的修行活动像空中的花朵虚幻不实,但还要认真去修行;

虽然修行办道的场所像水中的月影虚幻不实,但还要静静地禅坐。

人的烦恼魔障本来是空,像镜中的影子一样,但还要努力去降服;

各种佛事活动本来是空,像梦中的景象一样,但还要努力去完成。

大家看看,禅师看得多清楚,多透彻,而做事的愿望又是多么的强烈。

【前赤壁赋】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富有禅意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话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在文章中,苏轼借江水与明月两个意象展开自己的观点。苏轼说,从一方面看,江水滔滔不息日夜流逝;从另一方面看,江水还是一江的水。从一方面看,月亮阴晴圆缺日日不同; 从另一方面看,月亮的本身并没有任何增减改变。

因此,怎么样来看待人生,需要一个多元的角度。

从变化的角度来看,缘起缘灭,生生灭灭,转眼之间,天地都不复存在,又何况短暂的人生;

从永恒的角度来看,不但江水、明月、大自然是永恒的存在,即使是短暂的人的生命,也是无穷无尽的。

既然人生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又何必感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羡慕大自然的永恒,而使自己陷于无穷无尽的痛苦中呢? 


第36节: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4)

由此可见,仅仅有“色即是空”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这里面转身而出,体悟到“空即是色”,方不致于使生命流于枯寂。

【古冢不为家】

学人问百严禅师:“什么是禅?”

禅师说:“古冢不为家!”(《景德传灯录》卷十七)——荒坟古冢里面,不是我们的家。

在这里,“古冢”是生命的沉寂,而“家”是生机的洋溢。在禅的里面,仅仅是枯木死灰般的断灭空,是没有生机活趣的。

禅是一种空明而活泼的心境,并不是枯木死灰式的空。“枯木禅”之所以在禅的里面遭到批评,就是因为这种心境,是能“死”而不能“活”——“死”去了妄想妄念,却不能让智慧的生机“活”出来。

当我们消除了烦恼妄念之后,还必须呈现出真心的作用,否则就掉到一潭死水里去了。掉进一潭死水里去,就会窒息生机。所以禅师告诫学人:

莫向白云深处坐,切忌寒灰煨杀人!(《古尊宿语录》卷八)

要体证禅的“空”,必须防止成为枯木寒灰的空。如果心如寒灰,纵是你在白云深处盘起双腿静静地打坐,这寒灰也照样能把人给“煨”死。

“煨”的本意是把东西埋在热灰堆里烤熟。这句话说“寒灰”也能够煨人,意思是坐禅仅仅达到心如枯木寒灰的阶段,是走入了旁门左道。因为真正的“空”,就是诗佛王维诗中所说的那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真正的“空”,不是“坐在黑山鬼窟里”,不是“冷水泡石头”,而是在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气象,充满着生机活趣。这就是“真空不坏妙有”。

“空”的意思是虚幻不实,缘起而无自性,并不否定存在的种种假相。执著于空,就落入了顽空的邪见。如果这样,就不可能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真正的“空”。

因此,在“色即是空”的后面,必须转过身来,体会“空即是色”的深义。

空即是色,真空妙有,在生活中的运用,就是“大死一番,再活现成”;就是“打得念头死,救得法身活”,就是“死去活来”!

“大死一番”,“打得念头死”,“死去”,就是看破放下,就是灭绝了所有的烦恼;

“再活现成”,“救得法身活”,“活来”,就是担起奉献,就是重新获得智慧的生命,

【捉虚空】

石巩禅师勘问西堂禅师:“怎样才能捉住虚空?”

西堂用手在虚空中抓了一抓。

石巩说:“你这样做,并不能捉住虚空。”

西堂问:“那么,究竟要怎样来捉虚空?”

石巩猛地用力捏住西堂的鼻子,西堂疼得大叫。

石巩说:“必须这样捉虚空才行!”(《五灯会元》卷三)

在上面的公案中,西堂伸手向空中抓了一把,这是把“空”看成了什么都没有,这就掉进了一潭死水里了。禅宗说:“死水不藏龙。”在一潭死水里,是没有“龙”的存在的,没有智慧生命的存在的。这种空,在禅的里面,也叫做“顽空”,痴顽的空;“断灭空”,一无所有、灭绝生机的空。这是禅里面最要反对的、最要避免的空。

为了纠正师弟西堂的误解,石巩禅师就在他的鼻子上狠狠地掐了一把,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把他的错误方向给扭转过来;二是让他感觉到疼痛,让他感觉到虽然“色”就是“空”,但“空”也就是“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