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亦乐乎;他总自称是主攻手;比赛中不时地埋怨邓阿姨打得臭。这时要是自己的孙子在旁边看热闹;老头便会恶作剧地用软球砸他的脑袋。
晚上袁隆平家里一般客人很多;有自己的学生;有自己的朋友;也有来采访他的记者。记者登门拜访的时候他正在看一部叫做《大汉天子》的连续剧;抱着一只黑猫;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 很八卦地为剧中人的命运平白担心。
要是人够一桌 ; 袁隆平便组织大家打麻将——打是打;不赌钱的。输的人钻桌子!有一位记者来采访;被拉着一起打麻将;结果第二天看报纸;配的图片是麻将桌袁隆平在旁边幸灾乐祸地看别人钻桌子。其实那天晚上我钻得最多;大概是他觉得我这样的大科学家钻桌子的照片登出来太不成体统。
很多人都知道袁老喜欢游泳。他高中的时候是武汉市中学生游泳冠军;而现在在泳池里面的袁隆平依然身手矫健。我们单位举行游泳比赛;我只参加一项;要是所有项目都参加;那所有的冠军青定都被我拿;那多没意思啊!
乐而忘暑
2004年是世界水稻年;袁隆平将于10月14日参加美国在艾奥瓦州举行的世界粮食奖的颁奖仪式。世界粮食奖设立于1986年;由总部在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市的世界粮食奖基金会每年颁发一次;授予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数量充足的粮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此奖被看做是国际上在农业方面的最高荣誉。今年除了他之外;另外一位获奖的是非洲水稻专家蒙蒂·琼斯博士。
在今年3月举行的世界粮食奖发布仪式上;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肯尼斯·奎因表示;在今年联合国国际水稻年授予两位水稻科学家本年度世界粮食奖尤其显得重要;因为稻米目前是世界大约30亿人的主要食物;而这两位科学家为大大提高亚洲和非洲亿万人民的粮食安全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学成就。
然而袁隆平起初开始杂交水稻研究的时候;却没有考虑过这些。科学研究和发现发明是一名科学家最为快乐的事情;袁隆平为了研究杂交水稻;简直到了忘我的境界;总是在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下田;真可谓是乐而忘暑。
但谈起如何走上农业科研的道路;袁隆平却连连说自己是上当受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在武汉读书;有一次老师带小朋友们去郊游;到了一个园艺场;进去以后;到处的花草景象深深吸引着袁隆平桃子结在树上红红的;好美丽。葡萄一串串一串串的;引得我口水直流。这学农美啊!
这件事情成为袁隆平后来坚决选择学农的直接原因;他是个浪漫的人;然而真正学农以后却让他大失所望如果当时郊游老师带我到真正的农村;又穷又苦、又脏又累的地方;恐怕我就 不会学农了。人常说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而独具慧眼的袁隆平很快就在农业研究中找到了快乐。
袁先生刚过完74岁生日;享福的年纪了;却仍然和年轻人一样天天下田。他所有的快乐仿佛都来自稻田;乡土的味道和稻穗的喷香总是让袁隆平流连不已。我每天都要下田;要是哪天没有去就觉得吃不下饭;总觉得什么事情没有干。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偏僻的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开始了一段奇特而又充满快乐的科学之旅——几十年过去了;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地处湘 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仿佛置身于天人和谐的世外挑源青山、绿水;几百岁的大棒树和古典而独湘西特色的楼房相得益彰;处处是嫁接的瓜果、稻田;琅琅读书声和果实的芳香仿佛是这田园景象的背景音乐……
当地的老师指着一片稻田说袁老师以前每天中午就在这里观察水稻的花蕊。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什么都学苏联;政治一边倒;连科学研究也一边倒;农业科学迷信苏联科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袁隆平被他们误导了好多年。
这两人认为无性杂交可以创造新品种——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是错误的;在当时的中国却没有人怀疑其真理性。然而袁隆平没有轻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他便做无性杂交的实验来验证把番茄嫁接在马铃薯上面;上面结番茄;下面结马铃薯;那该多好啊!实验做了;的确是上面结番茄下面结马铃薯;但是把收获的种子第二年种下去;马铃薯是马铃薯番茄是番茄;袁隆平失望透顶。他又做实验把西瓜接在南瓜上;长的瓜西瓜不像西瓜南瓜不像南瓜;但是种到地里;第二年还是西瓜;一点没有变。
农业科学的周期是以年为时间单位;一次实验就要等到一次花开、结果。就这样;几个实验误导了袁隆平好几年。
这时登在《参考消息》上的一篇不起眼的文章像给迷途中的袁隆平以当头棒喝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发现DNA螺旋结构;西方的遗传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我当时还在那里搞什么 无性杂交;糟糕得很。
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雄蕊雌蕊都在一朵花里面;雌雄同株;没有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小到细菌;大到人;近亲繁殖的结果是种群的退化。但是水稻因为花小;其杂交是当时公认的世界难题;设在马尼拉的世界水稻研究中心就是因为困难重重;差点关闭。袁隆平偏不信这个邪;他突发灵感专门培养一种特殊的水稻品种——雄花退化的雄性不育系;没有自己的花粉;这样不就可以做到杂种优势了吗
于是;漫长的寻找过程开始了;要找到这样一株雄花退化而且杂交之后产量猛增的太监水稻简直是大海捞针。
从湖南到海南;从四川到云南;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就是为了寻找那株雄性不育系。就像相隔两世的恋人;即使是大海捞针;但是有一种信念在支持着袁隆平。
寻寻觅觅;观察细小的花蕊。正午阳光最足;也最毒辣——科学研究是袁隆平最大的快乐;晒一点算什么!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2年;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发现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系水稻野败;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豁然开朗。
乐天知命
我在年轻时做过一个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袁隆平说起自己的梦想;笑容灿烂;使人联想起金秋沉甸甸的稻穗。
袁隆平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看过的黑白电影《摩登时代》;留给他印象最深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未来社会里处处挂满的瓜果;到处绽放的鲜花;人们丰衣足食;不再忍受饥饿。
1960年闹饥荒;我亲眼看见;很多人慢慢倒在田坎边;饿死。
民以食为天;然而土地的萎缩和人口大爆炸却使吃饭问题越来越严重。美国一位学者布朗写过一本书《谁来养活中国》;认为中国不仅养不活自己;而且还会成为世界的负担。袁隆平当然很反对;认为布朗没有考虑到科学发展对农业增产的决定性作用。但是袁先生很清楚;如果土地状况继续恶化;布朗的预言绝不是危言耸听。
袁隆平计划在2005年完成自己超级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工作;也就是商产达到800公斤——水稻现有的平均产量是亩产500公斤左右;而亩产800公斤在袁隆平的实验田里已经成功;下一步是大面积推广。
他的理想是1000公斤——水稻产量可能达到的上限。但是他清楚;这个目标可能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表示700公斤我们实现了;800公斤我们马上就要实现;1000公斤就等你们来接班!他笑着对台下的中国农大的年轻学生说。
他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是否可以亲眼看到亩产1000公斤的梦想实现;但是年过古稀的袁先生仍然像年轻人一样每天下田;偶尔还自己开着小奥拓到田间兜风——享受生活;享受工作;将来的事;有将来的人操心。
中国农民都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一是袁隆平;然而袁先生对此只是表示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工作;一点点。
沉迷在科学发现的快乐和享受成功的喜悦中;他咧嘴笑;一脸的幸福。
摘自《读者》2005年第1期P10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站在你应该站的位置上
作者:陬人
在星期六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的朋友――那个骄傲的父亲勃比*来维斯带着他的两个小儿子去高尔夫球场打球。
他走到球场售票处问那里面的工作人员:“请问门票是多少钱?”
里面的年轻人回答他:“所有满6周岁的人进入球场都需要交3美元,先生。我们这个球场让6岁以下的儿童免费进入,请问你的两个孩子多大了?”
勃比回答道:“我们家未来的律师3岁了,我们家未来的医生7岁了,所以我想我应该付给你6美元,先生。”
柜台后的年轻人有点惊讶地说:“嘿,先生,你是刚刚中了六合采还是其他什么了,你本来可以为自己节省3美元的,即使你告诉我那个大一点的孩子6岁的话,我也看不出有什么差别的。”
我的朋友勃比回答道:“对,你的确不会看出其中的差别,但是我的孩子们会知道这其中的差别的。站在一个父亲的位置上,我有责任不让她们小小年纪就学会去欺骗别人。”
就像哲人爱默生说过的一样:“为什么你说的如此大声,我却听不到你在讲什么呢?”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里,真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珍贵,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你都要站在你应该站的位置。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只会讲真话的黄万里
作者:赵诚
有的人不讲真话,是因被周围人的狂热所迷惑;有的人不讲真话,是知道真
相却不敢说。黄万里的了不起,是他既能在众人皆醉之时保持清醒,而且不惜为
这真话付出大半生的代价
几年前,人们不知道黄万里是谁。即便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个名字也陌
生得很。但是,人们都知道黄河,也大都知道黄河上有一座三门峡水库——那是
一项巨大的失败工程。黄万里就因此出名。
曾有人评价,中国现代真正的科学家不多,黄万里是其中之一。这里的所谓
“真正”,包含有这些科学家的悲剧色彩,而黄万里的悲剧在于,他的价值是通
过一个工程的失败来证明的。
实际上,黄万里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预见到三门峡工程的失败,而是在面
对三门峡水利工程,中国水利专家集体丧失立场的背景下,他孤身对抗“民意”、
触犯上级,捍卫了真理和自己的良心。
中国建设史上的最大败笔
黄万里,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黄炎培之子,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著名
的水利、水文学专家,我国致力于跨学科研究河流水文与水流泥沙的先驱者之一。
作为新中国最有影响的水力专家,修建三门峡工程,他当然义不容辞。
但当时人们都听苏联专家的。从1952年开始,中国从苏联聘请专家为治
理黄河拟定计划,遗憾的是所请的专家为水工专家,他们精通水坝业务,但未必
了解黄河。黄万里曾说,苏联虽有建水电站的经验,但黄河跟苏联的河流不一样,
黄河有泥沙——正是黄河的泥沙日后成为灾难的根源。
1954年10月,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以水利部和燃料工业部为主成立
的黄河规划委员会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那是一个看上去非常美妙的远
景:在黄河干流上将修筑起46座河坝,“500吨的拖船能由入海口航行到兰
州。装机总容量可达230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达1100亿度,相当于中
国1954年全部发电量的10倍,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659万亩扩大到1。
16亿亩。”
在这46座河坝中,三门峡的这座最大和最重要。正是这项工程的修建,导
致在以后的40多年里几十万人口离开他们原本富裕的家园,迁移到土地贫瘠的
偏远地区,其中一些人来回迁移十几次,生活变得一贫如洗。据记载,曾有水利
专家前往视察后叹息不已,国务院派去的高级官员看了也落泪,说“国家对不起
你们”。
在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