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2005精华版-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可改善的杂乱无章”,要在享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幽静的同时,寻回平和坦荡的自我。

  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瑟曾这样写道 :“树木是棵棵独立体,不同于那些这样或那样要避开自身弱点的隐居者,它们是个个孤寂的伟人,它们是贝多芬,是尼采。”我们中国的伟人们常被形容为高山和大海,而在德国,竟是这朴实无奇的大树!

  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文艺运动终结不久,德国人民族意识愈来愈强劲之时,这种由画家、诗人描绘的浪漫森林景观,还通过政治运动得到了普及、强化和推进。由此,德国成为欧洲地地道道的森林民族,森林也成为德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她代表着民族的团队精神,这并不只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还因为他们来自拥有同样造化力的土壤。

  森林美学

  19世纪的百年中,浪漫派作家、画家建立起的对森林、对自然的审美观在民间迅速传播开来。1902年,原德国领地(现属波兰)西里西亚地区的森林主萨利施出版了他的专著《风景色彩学》,此书使他成为森林美学的奠基者。他所做的努力,就是要把浪漫诗人和画家描绘的森林美景变为现实。他指出,森林要像油画一样,其中的石块、小溪和粗壮的树木都应该是其“画上的点缀”;享受自然也应像享受艺术作品一样,对森林的造访应等价于对博物馆的访问。在他的书中,落叶的颜色、绿叶的颜色、水和青苔的色彩……都得到了精确的定格定调。在他看来,森林的气味、风声、林声,还有鸟鸣都属于森林的美学范畴。

  “奇怪,台北的山上听不到鸟叫。”现在我明白了,一位访问了台北的德国友人为什么对此会有如此大的困惑。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女儿上小学时老师要带领全班同学晚上到漆黑的林里散步;为什么直到高中每学期全班至少有一次林中徒步旅行活动——那就是德国人的自然美学课。毫无疑问,这样的美学教育,在孩子们的心里培植下对花草树木的热爱,对流水风声的情钟,对鸟鸣林啸的倾心,以及对大自然的爱护与尊敬。

  1912年,有人在柏林做了一次民意调查,得到问卷的是800名普通工人。调查者想知道对森林存在必要性认识的深化程度。他的问题是:当您仰卧在林中绿茵上,环绕在深深的孤寂中,您会想到什么?一位纺织工人用诗一般的语言答道:“我愿躺在绿茵上,仰望纯净的天空,当四周一片静寂,没有什么可以将我妨碍时,一种无边的惬意感便会从心底荡起,遍布全身;我会感到,我又慢慢回复成一个人,感到我又怎样地慢慢归回了自然,与大宇宙合融为一了。”

  难怪有人说,要想了解德国人的心灵,就要同德国人一起走进森林。在那里,你能更深切地了解德国人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审美观念、他们的实践能力、他们缜密求实与思辨的风尚,了解他们的沉静、严肃、脚踏实地的品格,还会更好地理解,有时他们的视野不够开阔的弱处。

  在那里你会明白,为什么德国人说,一个在自由森林漫游遍了的人才能称为自由人;才能明白,一个已高度工业化的民族,为何对茂密的杉树林和林边篝火怀有永远不可释解的情结。在其他民族不可言述的地方,德国人也能从林木找到出路:如果有什么心灵的创伤无法愈合,德国人说:“走进森林去吧,像一个受伤的动物,藏起自己来,它们自会痊愈。”使用欧元之前,德国1芬尼到1马克的硬币上,都是以橡树叶子作为装饰图案的;50芬尼的硬币背面是一位健美的女性种植橡树树苗的画面——她下种的不正是崭新的富有希望的未来吗!?

  德国电视连续剧《逆时佳境》已历演了10年。剧中一位20出头的小伙子生命垂危,当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时,惟一的愿望就是拔掉一身插管再上山颠,看一次日出。他的朋友竟拼命背他上了林间山上,他就面对着茫茫林海,含笑离开了人间……■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5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十天的虎
  作者:'叙利亚'泽卡利亚·泰米尔 卜晓明 译

  对于囚笼中的老虎而言,森林已变得遥远,可它仍然无法忘怀森林。它怒视着笼子四周正以好奇的眼神注视着它的人们。其中一人用平静而带有命令的口吻说道:“如果你们真想干我这一行——驯兽师这个职业,就应该时刻牢记:对手的胃是你们的第一个目标,他们会发现这个职业既然困难又简单。看这只虎,它现在凶猛残忍、自以为是,以自由、力量和勇猛而自豪,但是,它将改变,变得像小孩子一样温顺驯服。你们要观察在拥有食物的人和没有食物者之间会发生什么,学着点。” 

  人们争相表示会成为驯兽师的忠实学徒。驯兽师乐不可支,然后用嘲笑的语气问老虎:“你好吗,亲爱的客人?” 

  老虎说道:“快拿吃的来,我该吃东西了。” 

  驯兽师故作惊讶:“你这个囚犯在命令我吗?真是可笑!要知道,我才有资格在这里发号施令。” 

  老虎说道:“没有人能命令老虎。” 

  驯兽师说道:“可你现在不是老虎了,你在森林里才是老虎。现在你沦为笼中之物,只是一个听从命令的奴仆,该按我的意愿行事。” 

  老虎不屑地说:“我不会做任何人的奴隶。” 

  驯兽师说道:“你愿挨饿就挨饿吧,我不会强迫你做不情愿的事。” 

  接着,他对学徒们说道:“你们将看到它是怎样改变的。高昂的头不会让饥饿的胃填饱。” 

  老虎饿了,它伤心地回忆起来去如风、无拘无束地追赶猎物的日子。

  第二天,驯兽师和学徒们围聚在老虎笼前。驯兽师说道:“你不饿吗?你肯定在饱受饥饿煎熬。说声饿,你就会有肉吃。” 

  老虎仍然沉默。驯兽师说:“照我说的做吧,别傻了。承认一下饿,你马上就会吃饱。” 

  老虎说道:“我饿。” 

  驯兽师笑了,他对学徒们说:“这下它落入圈套了,永远不能得救。” 

  他一声令下,老虎就获得了很多的肉。 

  第三天,驯兽师对老虎说:“如果你今天想得到食物,就得按我的要求做。” 

  老虎说道:“我不会听从你。” 

  驯兽师说道:“别着急,我的要求很简单。要你现在在笼里绕圈,等我说‘停’,你就停下。” 

  老虎心想:“这要求不过小事一桩。我何必因为固执而挨饿!”于是绕起圈来。 

  驯兽师严厉地命令道:“停!” 

  老虎立刻站住不动,驯兽师很高兴,说道:“很好。” 

  老虎也很高兴,贪婪地吃了起来。这时,驯兽师对学徒们说:“几天后它就变成纸老虎了。” 

  第四天,老虎对驯兽师说:“我饿了,命令我‘停’下来吧。” 

  驯兽师对学徒们说道:“它这下喜欢我发号施令了。”然后,他对老虎说:“今天你得学猫叫,才有吃的。” 

  它学了猫叫,驯兽师却皱了皱眉,责备道:“模仿得很差劲,你把咆哮当猫叫吗?” 

  老虎又学了一回,可驯兽师依旧紧锁眉头,呵斥道:“停停停!还是不行。今天你就自己练习吧,我明天检查。如果学得像就有吃的。要是不像,就别想吃。” 

  驯兽师慢吞吞地离开了老虎,后面跟随着嘻嘻哈哈交头接耳的学徒们。老虎哀伤地呼唤森林,可惜森林很遥远。 

  第五天,驯兽师对老虎说道:“来吧,你要是模仿得很像猫叫,就会得到一大块鲜肉。” 

  老虎模仿了,驯兽师鼓起掌来,高兴地说道:“棒极了!真像是二月的猫叫。”于是扔给它一大块肉。 

  第六天,驯兽师刚靠近老虎,它就迫不及待地学起了猫叫。可驯兽师还是皱眉不语。老虎说道:“我已经学猫叫了。” 

  驯兽师说道:“这回改学驴叫。” 

  老虎正色道:“我是老虎,森林里的百兽都惧怕我。让我学驴叫?我宁死不干!” 

  驯兽师一言不发地离开了虎笼。 

  第七天,驯兽师和颜悦色地来到笼前,对老虎说:“你不想吃东西吗?” 

  老虎说:“我想。” 

  老虎努力地回忆森林,但脑中一片空白。它双眼一闭学起了驴叫,驯兽师说道:“学得不行,但是出于同情心我还是给你一块肉。”

  第八天,驯兽师对老虎说:“我要作一段演讲,讲完了你要鼓掌叫好。” 

  老虎说道:“我会鼓掌的。” 

  驯兽师开始演说:“公民们……此前,我们曾经多次阐述过对一些命运攸关的问题的立场,这一立场坚定而明确,无论敌对势力玩弄了什么阴谋都不会改变,凭着信仰我们必胜!” 

  老虎说道:“我听不懂。” 

  驯兽师说道:“我说什么你都要叫好,并且鼓掌。” 

  老虎说:“请原谅。我没有文化,是个文盲,你讲得很精彩,让我鼓掌我就鼓掌吧。” 

  老虎鼓了掌,驯兽师却说:“我讨厌伪善和伪善家,作为惩罚,你今天不能吃东西。”

  第九天,驯兽师抱来一捆草,扔给驯兽师说:“吃吧。” 

  老虎说:“这是什么?我是食肉者。” 

  驯兽师说道:“从今天开始你只能吃草。” 

  老虎饿极了,就试着吃草,草的味道让它大倒胃口,它嫌恶地走开,但不久又回过头来,慢慢地发现原来草也可以下咽。 

  第十天,驯兽师、学徒、老虎和笼子全都不见了。老虎变成了国民,笼子即是城市。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5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利用自私
  作者:陆勇强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在露天游泳池中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故意安排不同的人溺水,然后观察有多少人会去营救他们。结果耐人寻味。在长达一年的试验中,当白发苍苍的老人“溺水”时,累计有20人进行了营救;当孩于“溺水”时,累计有32人进行了营救;而当妙龄女子“溺水”时,营救人员的数字上升到50人。

  心理学家称,这个试验可以证明人性中有自私的倾向。虽然同样是救人,但他们在跳下水的那一刻,我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

  这个试验让人想起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一位职工平时十分吝啬,公司举行募捐什么的他最多出1元钱。但令人奇怪的是,最近他和浙北山区的一位贫困学生结成助学对子,他一次性就拿出了1000元。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基于自己利益”的潜意识倾向,说白了,许多人同时捐助一个人和一个人捐助一个人,当然是后者更具有成就感和具有期待回报的可能性。

  人是“自私动物”,这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认识和利用“自私”,而不是逆“性”而为。

  一座城市的郊区有一座水库,每年夏天都吸引大批游泳爱好者前去游泳。而水库是城市自来水工厂的重要取水源,为了保持水源的清洁卫生,自来水厂在库区竖了许多“禁止游泳”的牌子,但效果并不理想,人们照游不误。

  后来自来水厂换了所有的禁止类的标语,公告牌上写着:“你家用的水来自这里,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请保持清洁卫生。”结果,库区中的游泳者就鲜见了。

  人性之私,我们不容回避。我们要做的就是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需要无私奉献,但事实上,生活中的许多事儿都因为只强调“无私”而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5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
  作者:廖晓义 

  不久前,一个中学生问我:为什么我们总说谁谁 〃哈韩〃、〃哈日〃,可却从来听不到有谁是〃哈美〃的?然后他自己回答说:这是因为,我们大家都在〃哈美〃呀! 

  现在几乎谁都不能否认以汽车为标志的美国文化正在渗入和统治我们的生活:私车,私房梦,美国式的空调病,广告,美国式的娱乐和奢华消费……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清楚,美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