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威王的目光扭向魏惠王:“是啊,是啊,‘度河梁兮度河梁,举兵所伐攻秦王。’此等气势,磅礴云天,声震寰宇啊!”
魏惠王热血沸腾,转过身子,遥望西方:“熊兄,田兄,还有韩兄,魏罃不才,承蒙诸位抬爱,暂居纵约长之位。既在其位,当谋其政。方才魏罃提唱此歌,也绝不是为过口瘾。今日六家纵亲,齐会孟津,盟誓制秦,自非昔日勾践可比。我等何不趁此良机举兵伐秦,一鼓作气踏平秦川,永绝后患?”
“好!”楚威王握紧拳头,“不瞒魏兄,熊商此来,候的就是纵约长这句话!秦人夺我商於,此仇不共戴天。即使六国不纵亲,熊商也要兴兵伐秦,一雪商於之耻!”
魏惠王转向齐威王:“熊兄意欲伐秦,田兄意下如何?”
齐威王拱手:“六国既已合纵,因齐谨听纵约长之命。”
魏惠王将头慢慢转向韩昭侯。
韩昭侯在心里打会儿小鼓,缓缓应道:“六国既已合纵,伐秦当是六国之事,只我等四人决定,恐为不妥。”
“嗯,韩兄所言甚是。”魏惠王思忖一会儿,“听说老燕公已经回国去了,还剩一个赵兄,魏罃这就发帖,邀他三日后来此小酌,与诸君共商大事如何?”
“谨听纵约长安排!”众人齐应。
韩昭侯在虎牢关上莫名受辱,黑着脸回到成皋,在郡守府正堂上闷坐,白脸因极度暴怒而涨成红紫。相国匡义、上将军公仲不知何故,小心伴坐。
见昭侯鼻孔里的气越喘越粗,匡义小声禀道:“敢问君上因何不快?”
韩昭侯朝几案上猛击一拳:“老匹夫,欺我太甚!”
“可是魏王?”
韩昭侯一字一顿,声音从牙缝里挤出:“熊商!”
公仲两手摩擦几下,捏出两个拳头:“君上,末将的手心痒了,请君上下令。”
韩昭侯似是没有听见,喉咙眼里又出几字:“还有田因齐!”
见是两个大国,公仲、匡义互望一眼,再度回望昭侯。
空气冷凝。不知过有多久,韩昭侯的喘气声渐渐平复,匡义正欲起奏,昭侯陡然爆出一声长笑:“哈——”
公仲、匡义被他笑愣了。
“哼,”韩昭侯止住笑,冷冷说道,“两个老匹夫,此等伎俩,还想谋我?”
两位臣下越发蒙了,盯住他不约而同道:“君上?”
昭侯换过面孔,将虎牢关之事一五一十地细述一遍,末了说道:“齐之大患在楚、在魏,大欲在宋、在燕,与秦并无瓜葛,可此番伐秦,田因齐为何那般起劲?陉山之辱远甚于商於之耻,可熊商何以舍此求彼?你们说说,两个老狐狸安的这是哪门子心?”
见二人如坠云里雾里,昭侯不无得意地敲着几案:“瞧你们这笨脑瓜子!寡人还是捅开说吧,二人怂恿伐秦,目的不在秦,在魏!”
“君上是说,”匡义有点明白了,“齐、楚皆欲借秦人之力弱魏?”
“哼!”韩昭侯二目放光,“两个老狐狸自以为聪明,可这点小聪明蒙蒙魏罃那个愣子眼可以,想蒙寡人,没门儿!”
“君上,”公仲迟疑一下,小声道,“末将以为,以六国之力,以庞涓之能,此番伐秦必定马到功成。假使获胜,魏人必得大利。”
韩昭侯朗声应道:“如果不出寡人所料,楚、齐必是只出人,不出力。即使功成,魏人冲锋在前,元气必伤,何来精力与楚、齐争锋?此番伐秦,于齐、楚而言,成也赢,不成也赢。哼,两个老狐狸算得精呢!”
“君上圣明!”匡义由衷叹服,“我眼前之患不在楚、齐,而在秦人。秦自得函谷,数度窥我宜阳,我正可趁此良机去除此患,再与楚、齐计较。”
“爱卿所言甚是。”昭侯冲他点点头,转对公仲,“上将军,你觉得庞涓用兵如何?”
“列国无人匹敌!”
“爱卿说的是,寡人就赌此人了。齐人、楚人皆靠不住,结成伙儿坑蒙魏罃那个老愣子。好在纵亲已成,他们虽不出力,却也不好背后使坏。上将军听令!”
“末将在!”
“寡人给你加拨宜阳五万精兵,合兵八万,全力以赴,助庞涓成此奇功,让那两只老狐狸好好瞧瞧韩人的厉害!”
“末将遵命!”
楚、齐二王主动表态伐秦,魏惠王惊喜不已。如此这般折腾合纵,这才是惠王心中所想。
傍黑时分,惠王急召庞涓、惠施、公子卬、朱威几位要臣,二目放光:“诸位爱卿,今日后晌,寡人与齐、楚、韩三家定下一桩大事,召请诸位爱卿来,是要商议如何将之落到实处。”
谁都明白大事指的是什么,无不精神振奋,只有惠施习惯性地闭上二目,似是睡去了。朱威斜他一眼,转向惠王。
惠王肥而壮硕的身子略朝后仰,将那扇窗子彻底捅开:“这桩大事就是伐秦!”扫众人一眼,憋足一口气,猛地呼出,身子倾前,拳头挥舞,声音激昂,“诸位爱卿,这一日,寡人等候数年了!寡人知道,你们也等候数年了,所有魏人无不等候数年了!我们不能再等了,等不起了啊!”
庞涓、公子卬、朱威无不被他的激情感染。
公子卬朗声应道:“请父王下旨,攻打暴秦,儿臣愿打头阵!”
惠王的目光却转向庞涓:“庞爱卿,如何伐秦,寡人就看你的了!”
庞涓声音低沉,字字千钧:“臣万事俱备,只待陛下旨令!”
魏惠王的手指习惯性地叩击几案:“此番伐秦,是六国共同出兵,爱卿要多方协调,多路出击,踏平秦川!”
“微臣遵旨!”
惠王转向朱威:“朱爱卿,六国伐秦,兵马云集,能否成功,就看你的粮草了!”
“陛下放心,”朱威回奏,“微臣早已备足粮草,只待征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爱卿这就动手,先将粮草分批运往安邑。”
“微臣遵旨!”
惠王的目光落在惠施身上,呵呵乐了:“惠爱卿,你怎么又打瞌睡了?这么大的事,你总不能一言不发吧!”
惠施似是没听见,仍在犯迷瞪。
朱威拿肘子碰他,轻道:“相国,陛下问您话呢!”
惠施两眼依旧未睁,半是自语,半是回答:“陛下问错人了。”
惠王心头一动,身子前倾:“惠爱卿,你……此言何意?”
惠施微微睁眼:“内事问内相,外事问外相。兴兵征伐是外事,陛下既拜外相,当问外相才是。”
“嗯,爱卿说得是!”惠王呵呵笑几声,转对朱威,“听说苏子仍在孟津,爱卿这就使人召他,就说寡人有请。”
“微臣遵旨!”
惠施的话余味缭绕。
出辕门后,朱威紧步追上他,小声问道:“相国,您方才好像话中有话。”
惠施斜他一眼,又朝前走去。
朱威又追几步:“暴秦难道不该伐吗?”
惠施顿步:“该说的我已说了。六国既已纵亲,暴秦该不该伐,你当去问六国共相,为何总是盯住我呢?”打个转身,扬长而去。
以惠施的气量和为人,当然不会是出于嫉妒。朱威越想越觉蹊跷,回到营帐,备好车马,决定亲自去请苏秦。
允水岸边,苏秦与赵肃侯静静地坐着,目光盯在水中的浮漂上。浮漂时不时地跳动,但谁也没有起钩,君臣二人的心思显然都不在钓钩上。
肃侯旁边摆着一封请帖,是魏惠王刚刚发来的。肃侯的目光渐渐落在请帖上,伸手捡起它,面呈愠容,连喘几口粗气,苦笑一声:“苏子,你看明白了吧。”
苏秦表情凝重,目光依旧盯在浮漂上。
肃侯抖几下请帖:“这阵儿才发来此物,邀寡人赴宴!几日前结伴去虎牢关时,他几个为何一声不吱?”
“君上——”苏秦移过目光,转向肃侯。
“苏子,你不必劝了,寡人明日起程,回邯郸去!他几个想喝酒,让他们喝去!他几个想赏游,让他们赏去!什么纵亲?他几个根本没把寡人放在眼里!”
“唉。”苏秦叹一声。
“你为何而叹?”
“如果不出微臣所料,魏王邀请君上赴宴,为的不是喝酒,而是伐秦。”
“哦?”肃侯打个惊怔。
“近日来,楚、齐、魏三家各发大兵,磨刀霍霍,显然不单是为会盟。纵亲旨在摒秦,这也无疑是火上浇油,为他们出兵秦国送了由头。”
“爱卿之意是——秦人不该伐?”
“不是不该伐,是时机未到。”
“请爱卿详解。”
“秦人已经拥有四塞,众志合一,固若金汤。六国虽合,却是各怀心志,远未形成合力。以乌合之众击金汤之国,微臣不见胜算。”
听到此话,肃侯倒是不以为然,轻轻哼出一声:“照爱卿这么说,秦国是不可战胜了?”
“君上,”苏秦沉声应道,“在谷中时,微臣常听孙膑讲论兵法。孙膑说,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六国一合纵就伐兵攻城,不用其上而用其下,当是智竭。孙子兵法又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六国新合,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当是蛮干。微臣是以认为,六国若是伐秦,不战则已,战,胜负必判。”
肃侯倒吸一口凉气,倾身道:“以苏子之见,该当如何?”
“阻止伐秦,以待时日。”
“如何阻止?”
“君上可去赴宴,见机行事,向诸君陈明利害得失。以君上威望、德能,或有可能。”
肃侯沉思许久,摇头苦笑:“照爱卿所言,他几人此去虎牢关,必是商议伐秦。他们早将寡人抛在一边了,寡人何威何望?人家不睬咱,咱自己凑上去噪舌,寡人何德何能?”
肃侯的话无懈可击。
苏秦垂下头去,目光回到浮漂上。
就在此时,楼缓走来,趋前禀道:“启奏君上,魏国上卿朱威求见!”
“哦?”肃侯怔道,“他见寡人何事?”
楼缓迟疑一下:“回奏君上,朱上卿说是……有要事求见苏子。”
肃侯脸上一沉,缓缓起身,对苏秦道:“此人必是请你来的。你可告诉魏罃,就说寡人身心不爽,不能奉陪了,要他好自为之!”转对楼缓,“传旨肥义将军,明日起驾,回邯郸!”
前往虎牢关途中,朱威、苏秦同乘一车。朱威约略讲了楚、齐、魏、韩四君在虎牢关放歌并定下伐秦之事。
显然,这是意料中事,因而苏秦未显丝毫惊诧,只是淡淡问道:“四位君上所唱何歌?”
“《河梁歌》。”
“《河梁歌》?”苏秦重复一句,眉头微微挽起。
“有何不妥吗?”朱威直盯苏秦。
“若是此歌,不可伐秦!”苏秦语气坚定。
朱威惊愕,情不自禁地“哦”出一声。
“此歌虽曰伐秦,却是征伐未捷。诸君未出师而唱此歌,不吉!”
“征伐未捷?”朱威挠挠头皮,“怎么未捷?不是有‘陈兵未济秦师降’吗?秦师既降,说明征伐已捷了。”
“朱兄有所不知,”苏秦略一思考,解释道,“此歌为越人所唱。当年越人破吴,气势大盛,越王北伐中原,败齐却晋,欲霸天下,又恐列国不服,遂以尊周为名,号令齐、晋、楚、秦四大家辅佐周室。秦厉公不从命,越王怒,号令天下伐之。齐、晋、楚三国不敢不兴兵,但无一不作壁上观。越王无奈,只好率先挥师西进,驱吴、越之师西渡河水击秦。秦人惧,纳表请降,越师撤退,作此歌记之。”
“这是不战而胜呀。”朱威依旧纳闷。
“越人的确不战而胜,”苏秦进一步解释,“然而,复原当年战事,越师劳师袭远,不服水土,粮草不继,加上遭遇严冬,病死者甚多,士气极其低落。幸亏秦师临阵未战,越人才得以全师而退。秦人若战,越师必败。”
“秦人为何不战?”
“一是慑于勾践威力,二是跟越人开战无利可图。越人一不为土,二不为财,三不为人,只不过图个虚名。即使打胜,秦人也得不到多少好处。再说,越人不惜死,皆是亡命之徒,秦人即使战胜,牺牲必大。”
“既然如此,秦人何不早日请降呢?”
“秦人不相信越人会长途远袭,是以逞强,结果惹恼勾践。看到越人真的来了,秦人觉得战不合算,不战尴尬。秦人最终降顺,无疑是个妥协选择,但也不失明智。渡过河水之后,越人水土不服,无力再战,见秦人服软,也就握手言和了。纵观这次征战,从表面上看是秦人降顺,而在实际上,却是越人败了。”
“越人为何败了?”
“空耗粮草,人马减员,白忙一场而无所得,不败也是败了。”
“苏子是说,此番伐秦,或会重蹈当年覆辙?”
苏秦苦笑一声:“此歌最后一句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