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承启笑道:“朕何必在意准确数字?只要肯定,开发江南是对的,是能让国库税入提升的,又何必在意,收入是多少?朕乃是大顺天子,江南之地,占据半个江山。难道中原子民是朕的子民,江南子民便不是朕的子民?这是说不通的,要是朕厚此薄彼,天下不乱才怪。”

苏轼羞红了脸,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臣妄言了……”

“不,苏卿之见解,很是独特,朕也有所疏忽。所谓一人计短,两人计长。朕非完人,如何能做出尽善尽美的计划?苏卿所言,江南地区不服教化,乡音难改,确实乃是一个顽题。”陆承启沉思一会,接着说道,“若要让江南归心,则需要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则需要科举公平。科举公平,则需要教育。苏卿一言,警醒了朕。开发江南,非是一日之功。朕有些贪功冒进,此乃为君者大忌。”

苏轼直言道:“陛下,此事确要徐徐图之。国库近来税入虽多,可花费之地也多。开发江南,糜费甚巨。非二三十载,不得回收国库支出。”

陆承启摆了摆手,说道:“苏卿啊,账不能这么算的。朕问你,为何朕开启了商税后,国库收入增加,百姓生活也好了起来?这个问题,你思虑过没有?”

苏轼一愣,良久才说道:“臣之愚见,乃是陛下将其余冗杂税收之名,以商税取缔。商贾没有后顾之忧,自是蓬勃发展……”

陆承启摇了摇头,说道:“苏卿可是想岔了。商业之所以发展起来,确实与商税有关。可商税是朕的旨意,等同政策。所以说到最根本的,还是政策的支持。既然朕是鼓励商业发展的,商贾们自然敢投入进去。这就是政策上的优势,看得清楚,看得明白的人,已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绅。再加上朕许诺,便是商贾亦能考取功名,更是让他们放了心。道理是相通的,要想让江南自己发展起来,就不能缚住它的手脚,但也不能不加以约束。”

苏轼不明白,老老实实地问道:“敢问陛下,此话怎讲?”

陆承启笑道:“道理很简单,国无法不立,凡是政策,有放宽的地方,就有缩紧的地方。朕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是合法的买卖,朕欢迎;只要不围湖造田,伐林造田,朕允许;只要是大顺子民,开荒土地,朕担保此土地为其所用,你能开荒多少能种多少,朕就让你有多少田地。”

苏轼一惊:“陛下,这……”

“朕知道,兼并土地在中原已经很严重了。朕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温和的方式,鼓励中原无田无地的子民,前去江南开发。如此一来,中原较为先进的技术引入江南,人口流入江南,何惧江南开发不成?”陆承启的话语中,已经勾勒出一副蓝图。

苏轼被震撼了,他从未见过,有这样的帝王,居然敢用这样的政策。苏轼知道,这个政策一旦颁布,南下的风潮就很难抵挡了。中国人的土地观念很重,单单是这样的诱惑,就足以使人背井离乡了。从表面上看,陆承启的政策没问题。可几年后,十年后,江南开发完了,还是有人进入,那又该怎么解决呢?

陆承启似乎知道苏轼的顾虑,笑道:“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变动的。朕在下旨时,会规定此政策只生效五年,且发生纠葛之人,一律取消获得土地资格。”

苏轼总算明白了,原来眼前的这个年轻天子,已经对此事盘算了良久,不然的话,怎会如此周密?

“唉,朕始终担忧的是,经济发展了,文化跟不上啊!朕推崇《广韵》,可识得它的人,少之又少,能教书的先生就更少了。江南要想巩固开发的成果,非要人才跟得上才行。国库此时不堪重负,若是再支出一笔教育开支,恐怕……”陆承启止住了话头,不敢说下去了。

苏轼也知道,这些年的税收不错,可天灾也没有停过。前几日,川蜀雅州传来消息,有地龙翻身(地震),死伤不少。当地知州府尹,连夜救人。可常平仓尚未建成,粮食运不到,还是饿死不少人。即便陆承启让监察司背负粮食赶往雅州,也是远水救不了近渴。

黄河也不太平静,连续的大雨,使得河水急涨,差点溃堤。好在李诫治水有方,才堪堪避免了险情。但是李诫一刻都不敢放松,要是决口了,不仅他的乌纱帽要丢,良心受到的谴责也不会少了。

再加上粮饷支出,俸禄支出,各类支出,国库又到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时候,户部尚书林镇中,已经不止一次上奏此事了,陆承启也头疼无比。钱啊钱,还是钱不够!(未完待续。)

第五百八十六章:熬一熬就过去了

苏轼不敢接话,对于国税收支,他的一窍不通。他内心有点担忧,历朝历代都是抑制商人的,唯独大顺朝鼓励经商。这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到底能带领大顺走向哪里,苏轼心中始终没有底。常言有道,以史为鉴。可历史上都没有的事情,那怎么办?

他忧心忡忡地望着陆承启,陆承启也忧心忡忡地看着龙案上的奏折。这是刚刚内阁呈上来的,户部尚书林镇中来求援来了。奏折上说这些时日以来,国库支出太多,已经捉襟见肘了。哪怕商税屡创新高,也支撑不了如流水般的用钱速度。

正当陆承启烦恼的时候,高镐低着头,弓着身子走进了垂拱殿,低声说道:“陛下,内阁首辅徐崇光、户部尚书林镇中求见。”

陆承启一愣,说道:“真个是怕什么来什么,宣他们觐见吧!”

苏轼见是内阁首辅和户部尚书,也不敢多呆了,出口告辞道:“陛下,臣告退……”

“苏卿且慢!”陆承启开口说道,“你乃状元及第,听听也无妨。不就是国库支出一事?朕倒要看看,这两人要怎么哭穷!”

听着陆承启耍无赖似的口气,苏轼哭笑不得。历朝历代,有哪个皇帝如此做派?额,好像汉高祖刘邦是这样……苏轼苦笑道:“陛下,这……不合礼制吧?”

陆承启正愁着如何应对好像要债的两个人,哪怕肯放过苏轼?“什么不合礼制?苏卿你又不是外人,难道你还是敌国奸细不成?”

苏轼涨红了脸,竭力控制住自己,提高了声音说道:“陛下,臣苏轼忠心耿耿,生是汉人,死是汉家鬼,怎么会是敌国奸细!!!”

陆承启见苏轼已经入套,连忙说道:“那苏卿怕什么,你听进去后,把住自己的口不就成了?高镐!”

“小的在!”

高镐应声而出,等着陆承启的下文。“宣徐阁老、林尚书觐见吧!”

高镐退出去后,陆承启对苏轼说道:“苏卿,刚刚朕说的话不要往心里去。朕也是被这两人逼得没办法了,你看看,这些折子,都是林镇中呈上来的。徐崇光先前也是户部尚书,林镇中是他学生,他们就是穿一条裤子的。朕能拿他们怎么样?所以子瞻啊,你要留在这,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苏轼乃是顶尖聪慧之人,哪里能不醒悟刚刚陆承启是在用激将法?奈何他性子耿直,一冲动就上当了,唯有苦笑道:“陛下好计谋!”

陆承启嘿嘿一笑,说道:“这不叫计谋,这叫知人善用!子瞻啊,莫说朕看不出,你这人性子太直,不适合做高官,容易得罪人。”

苏轼沉默了,说道:“陛下,臣亦知道自己的性子。可臣见了不平之事,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啊!”

“知道朕为何放你入刑部吗?”陆承启缓缓地说道,“就是因为你太需要磨砺了。你是一块璞玉,难得保存着赤子之心。朕把你放入刑部,就是不想浪费你在律法方面的天赋,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你的性子。你的性子容易得罪人,若在刑部,有着朕的撑腰,你才不会行差踏错……”

苏轼听得陆承启吐露心声,也动了感情,说道:“臣……何德何能,竟得陛下如此厚爱?”

陆承启没有答话,因为内阁首辅徐崇光、户部尚书林镇中走进了殿中。

“臣参见陛下!”只听他们两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两位卿家,无须多礼!来人啊,赐坐!”陆承启缓缓地说道。

一干内侍从殿外进来,端着椅子、茶几和三杯香茗。苏轼待徐崇光、林镇中入座后,才敢坐了半张椅子。

“三位卿家,无须拘束,各自随意罢!”陆承启缓缓地说道,“苏卿亦不是外人,他刚刚奉了朕的密旨,出任钦差外出彻查人贩子一案,现在方才回朝复旨。三位皆是朕的肱骨之臣,有什么就畅所欲言吧!”

林镇中看了看苏轼,又看了看徐崇光,欲言又止。

陆承启见状笑道:“林卿莫不是想说国库之事?”

林镇中起身说道:“回禀陛下,确实如此!”

“林卿奏折,朕仔细阅过了。诚然,这段时日以来,国库支出是多了些。可商税乃是一月一收,怎么还会入不敷出?”陆承启不是很明白,这都是因为这个时代,呈上的奏折,全是文字说明,没有图表,能一眼就看明白的人,恐怕就是有,也不是半吊子的陆承启。

“陛下,待臣细细说来。”林镇中有点犹豫,毕竟还有苏轼在场。

“你说,朕听着!”陆承启说罢,顺手拿起一支金笔狼毫,在一滩浓墨上饱蘸后,摊开了一张宣纸。

林镇中不知道陆承启在弄些什么,总算抛却了顾虑说道:“陛下,国库近来支出如下,各位官员俸禄,约占了十之又一,军饷支出,约占了十之又三……”

陆承启一愣,但旋即释然。军饷的支出之所以这么多,肯定是包含了军器监的研发费用在内。搞高科技,没钱是万万不行的。既然要让人家为你卖命,肯定要给饱饭人家吃。这个是很简单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陆承启愣了一番,但很快回过神来,在宣纸上画了一个圆。

林镇中继续说道:“……黄河治水,约占十分又二,各个衙门预算,又占了十之又三。其余杂项,约占十之其一……现国库所余,不过一千七百万贯。如今方是七月,离九月秋收,尚有两个多月。臣已经竭尽全力,尽量少些支出,可国库所剩还是不多,臣愧对陛下……”

陆承启听他絮絮叨叨地说了许多,才搁下笔。林镇中因为是站起身来,全程看着陆承启作画。只是他不知道陆承启在画些什么东西,说是蛋吧,又太圆;说是蹴鞠球吧,上面又有许多蝇头小字。

“林卿,你看看这个,是否有所出入?”

陆承启待得墨迹微干,便把那张宣纸递给了林镇中,然后背负着手,在垂拱殿中踱着步子。(未完待续。)

第五百八十七章:就事论事

林镇中乍一看这副“奇异”的图画,还不知道陆承启想表达些什么。心中疑惑重重,正待询问的时候,却看出了一丝端倪。原来那些蝇头小字,全是刚刚林镇中所说的支出。

“陛下,这……”林镇中惊讶地说道,“这是何物?”

陆承启笑道:“这叫饼状图。”

“饼状图?!”林镇中把宣纸递给了徐崇光,徐崇光也先是一头雾水,但很快便领悟了其中精髓:“原来是这般!妙,实在是妙!其形如饼,饼状图,果然名副其实!陛下巧思,臣等不及也!”

陆承启厚着脸皮剽窃了这个成果,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朕觉得这样的图表,能一目了然。以后但凡有数据之类的,尽量用这图表呈上来,顺带附上文字说明。”

“臣遵旨!”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陆承启叹道:“两个月,一千七百万贯,确实是少了些。不瞒三位卿家,朕打算一不做二不休,让禁军厢正指挥使卢尘洹,继续带着那五万禁军,进入滇黔扫匪。哪怕梁山水寇已平,可军饷支出,估计只多不少……”

林镇中与徐崇光面面相觑,看着老师脸上的不忍,林镇中默默地把头上的官冕摘下,放在了茶几上。陆承启见了,皱眉说道:“林卿,你这算是什么意思?”

“陛下,若是不削减军费,臣没有才德,这户部尚书,做不下去了……”林镇中淡淡地说道,似乎他抛弃不是一个官职,而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一样。

陆承启也不傻,仔细一回味,便知道徐崇光和林镇中在联合闹腾些什么了。国库紧张不假,但打压武将也是真。从皇家军校的成立,再到整顿禁军,厢军,再到监察司越扩越大,再加上屡屡对外胜利和当兵的粮饷丰厚,武人的地位逐渐提升,已经渐渐威胁到了文人的地位。文人起势,不过几十载,难道又要倒在武人的攻势下?这些文官是绝不想看到这个局面的,所以才派出徐崇光、林镇中作为代表,利用国库一事,对陆承启施压。在这个时刻,徐崇光的站队,是与陆承启对立的。

双方都很聪明,只字不提这种文武之争,而是以国库做文章。其实双方都心知肚明,哪怕是对政治不甚敏感的苏轼,也从双方怪异的口气中察觉到一丝端倪,然后抽丝剥茧,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说真的,其实苏轼并不歧视武人,反而极其向往那种仗剑豪情的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