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岳斫狻U庋故歉琳吡粝铝烁嗟纳竺揽占洌梢匀ハ胂蟛苎┣墼淳烤瓜胄词裁矗蚴且丫戳耸裁慈丛谛薷闹猩镜袅恕W艿乃道矗苎┣邸芭氖兀錾疚宕巍保唤鍪且桓鑫淖痔崃兜墓蹋以诠顾忌弦灿兄匾谋洹U馐且桓鲇梢话阒鞯接判阕髌吩俚轿按笠帐蹙拗墓獭>咛宓酵跷醴镎飧鋈宋锢此担纱丝梢酝贫希吹母遄永锟赡苡懈嗟纳罨哪谌荩幽芄幌允境鏊魑桓錾俑镜钠毡槿诵缘囊幻妗�
  《红楼梦曲·聪明累》说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机关算尽”主要就是指王熙凤的贪婪。由于王熙凤的贪婪和由此造成的一些严重恶果,显然是最终导致贾府被抄家的原因之一。
  第七回有一处很不起眼的细节,周瑞家的问小尼姑智能儿,“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可曾得了没有?”智能儿说不知道。在一旁正在和智能儿玩的惜春就问:“如今各庙月例银子是谁管着?”周瑞家的说是余信。惜春听了笑道:“这就是了。他(智能儿)师父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和他师父咕唧了半日,想是就为这事了。”这段文字乍一看似乎就是智能儿的师父老尼姑净虚来取月例银子,没什么大事。可是仔细琢磨琢磨,好像不那么简单:月例银子的数目和发放时间都是固定的,所以才叫月例。按说净虚来取月例银子,应当是她主动找余信或者余信家的,怎么倒反过来,成了“(净虚)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把月例银子给了不就完了么,怎么“和他师父咕唧了半日”呢?连惜春都想到余信家的是要对净虚说月例银子发放的事。如果按时发放,那么余信家的就没有必要对她咕唧半日。之所以咕唧了半日,看来就是要说明推迟,要想办法解释,还要老尼姑别问这问那,要保密。
  这个谜底到三十九回才正式揭开。由于袭人悄悄向平儿打听:“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还没放呢,是为什么?”平儿连忙走到袭人身旁,见附近没有别人,才悄悄说:“你快别问,横竖再迟几天就放了。”袭人笑着说:“这是为什么,唬得你这样?”平儿悄悄告诉她,这个月的月钱,王熙凤早就从账房那里支出来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这里有个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不是推迟几天么,怎么又要凑齐了才放呢?关键就在“别处的利钱”几个字上。也就是说,推迟几天发放的月例银子不是她从账房里已经支出来的那些,那些银子放几天高利贷能有多少利息!而是她多处放高利贷,各路利息加起来,就够府里上上下下三四百口子的月钱了。袭人和平儿都认为王熙凤“没个足厌”(贪得无厌)。平儿说凤姐“这几年拿着这一项(月钱)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他这梯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这里有几句话需要琢磨琢磨:这“翻出有几百来了”,是翻出有几百两银子来了么?不像。因为“只他(王熙凤自己)这梯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所以那是指几年工夫翻了几百倍,估计至少有好几万两银子。所以十五回王熙凤对净虚说:“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的出来。”这话还真不是吹牛。不过在对金钱的贪得无厌的追求中,王熙凤不仅人性逐渐失落,而且也为日后自己和家族的败落不断积累了能量。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写了五个案子,其中三个与王熙凤有关。从这三个案子中我们也能够看出王熙凤人性逐渐失落的轨迹。一个是冷子兴案,周瑞家的求求凤姐就完事了。因为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是她的心腹,所以估计王熙凤不会从周瑞家的或冷子兴那里拿什么钱。当然冷子兴孝敬个把好的古董是有可能的,即使没有犯案,他也少不了。值得认真进行比较一下的是十五、十六回的张金哥案和六十八、六十九回的都察院案。由于王熙凤的一手操纵,这两个案子都出了人命。前者是张金哥与守备之子双双自杀,后者是尤二姐被迫自尽。表面上看起来两个案子的性质差不多,甚至前者还要严重一些,因为死了两个人,王熙凤却白落了三千两银子;而后者死了一个人,王熙凤还花了三百两银子去贿赂都察院,这还不算给张华的二十两。当然王熙凤从尤氏那里敲诈回来五百两,还小赚了将近二百两。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两个案子,就会发现一个重大区别:在张金哥案中,王熙凤虽然收受贿赂,以贾琏的名义给长安节度使云光去信,但是她的目的是要云光运用自己的权力迫使守备同意退婚;从主观意图来说,王熙凤并没有杀人的动机。正好张金哥和守备之子都是极其重情的人,于是双双殉情自尽。而都察院案就不同了,王熙凤从主观上一开始就存在着置尤二姐于死地的意图,有计划地逐步实行,非常恶毒。不仅如此,她还明确指使仆人旺儿一定要找借口,找机会,把张华弄死,以便掩盖她一手策划都察院案的阴谋。所以问题的性质有根本性区别。而这恰恰暴露了王熙凤在对金钱的贪婪攫取中人性的不断异化和逐渐泯灭,还有她对当时社会法律制度的随心所欲的玩弄。
  王熙凤能力超群,从她整顿宁国府来看,她当个知府绰绰有余。因为回目“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就暗示王熙凤有能力“使国与府(地方)得到安宁”。如果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那么她完全可以成为安邦定国的良臣。
  曹雪芹写王熙凤人性的被腐蚀,高明就高明在他总是将王熙凤的贪婪与官府、朝廷的黑暗联系在一起写。张金哥案有封疆大吏云光节度使的参与,都察院案有吃了原告吃被告的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员。而且曹雪芹还以看似无心随意挥洒的笔墨,几笔就勾勒出皇帝身边的人贪婪到了明目张胆地敲诈的地步。最典型的是七十二回。时间是八月中秋节前不久。头一天周太监来,张口(借)一千两,贾琏答应得略慢了点,周太监就不高兴了。第二天夏太监派了个小太监来,说看中一所房子,短二百两,要“暂借”。说是“过一两日就送过来”。王熙凤赶紧应承。到底是小太监没经验——说好听点儿就是人性未泯,说了实话;说不好听点儿就是说漏了嘴,反正是自相矛盾了——说夏太监说了:“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难怪贾琏听说又有小太监来,皱着眉头说:“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一个“搬”字,活脱脱地写出了这些皇帝身边的大太监的贪婪嘴脸。
  值得注意的是,等小太监拿了二百两银子走后,贾琏对王熙凤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这三二百万的财显然是指三二百万两银子,不会是指铜钱。因为一两银子等于两吊,就是两千个钱。如果是三二百万个铜钱,只有一千多两银子,还不够这两天应付这两个太监的。此话一语泄露天机,可见贾府曾经有过一个极其重大的贪赃枉法事件,数额大到三二百万两银子之巨。这中间贾琏夫妇自然也落下不少。
  特别有意思的是,贾琏听说小太监来了直皱眉头,无可奈何,王熙凤却胸有成竹地说:“你藏起来,等我见他,若是小事罢了,若是大事,我自有话回他。”贾琏果然藏入里屋。王熙凤不慌不忙,表现得既慷慨大方,又装穷装得非常自然。她让平儿拿出两个金项圈,说是拿去典当,让人出去换了四百两银子回来,一半给了那小太监,一半当着小太监的面让旺儿媳妇去置办过中秋的东西。平儿和旺儿媳妇配合得也天衣无缝,终于把那个小太监哄走了。王熙凤果然是“男人万不及一”,在对付太监的敲诈上,须眉男子,捐了正五品同知的贾琏比她差远了。要不我说王熙凤当个知府绰绰有余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元春晋升为贵妃,是由于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的真实出身,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识。而且元春的告密,使得贾府藏匿皇帝死敌之女近二十年之罪得到宽赦。
  但是,朝廷选秀女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制度,不是哪位当官的自己想“送”就可以“送”的。而且,清代严格规定,宫人与太监不得交通外戚,违者将受到极其严厉的处置。贾府即使把元春“送”进去了,哪里那么容易就能够“想办法”让女儿如何如何! 
 



 

   
子虚乌有“双保险”
 
  据说,曹家为了进行“政治投资”,搞“双保险”:一方面秘密收养秦可卿,巴结废太子一派;另一方面又要讨好皇帝,于是把自己家族的一个女儿送到宫里去,想办法让她逐步晋升,使她最后能够到皇帝的身边,成为皇帝所宠爱的一个女子。这个人在小说中就是贾元春。根据现在发现的江宁织造曹家的档案材料,从史实和学术研究的角度审视,丝毫没有这种“双保险”的影子。那么在《红楼梦》里有没有呢?也没有。
  所谓《红楼梦》中的贾府秘密收养废太子之女秦可卿的问题,我在前面已经作了详细分析,予以否定。这里只谈“双保险”的另外一面,关于送女儿入宫,让她逐步晋升到皇帝身边去的问题。且不说无论是清史还是曹雪芹家世的资料中有没有这种事实的哪怕一点点确凿历史依据,我们只要讨论一下在那种历史条件下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就够了。
  首先要说的是“送”。清朝选秀女,有一套非常严格的选拔制度,不是哪位当官的自己想“送”就可以“送”的。这一点不难理解,毋庸赘言。俗话说,“侯门深似海”,何况皇宫!清代严格规定宫人与太监不得交通外戚,违者将受到极其严厉的处置。所以贾府即使把元春“送”进去了,哪里那么容易就能够“想办法”让女儿如何如何!
  我们从十七、十八回元春省亲的过程即可见清代皇家礼制严格到何等地步。贾府知道元春今日要归省,但是究竟什么时候来却不清楚。头一天(正月十四),贾府“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次日十五“五鼓”,天还没亮呢,“自贾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然后,“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等得都不耐烦了,忽然看见一个太监骑马来,连忙迎了进来,才知道要“未(13—15点)初刻(一昼夜一百刻,一刻为十四点四分钟。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约八刻多,一个小时四刻多)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灵宝宫拜佛,酉(17—19点)初刻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戌(19—21点)初才起身呢”。再看看元春省亲队伍的架势,贾政参见女儿还要隔着帘子。最后太监说,“时已丑(1—3点)正三刻,请驾回銮”。也就是说,元春晚上七点多出发,将近凌晨三点时太监提醒该回宫了,所以元春在家总共只待了大约七个多小时。我们可以看出皇家在礼制上的严格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红楼梦》中写到的元春省亲,在实际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之所以要写这个省亲故事,有四个作用:一,突出贾府的极度奢华,为日后败落埋下伏笔。二,合理地为金陵十二钗们和贾宝玉提供一个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活动平台,这是最重要的。三,塑造一个理想后妃的艺术形象。四,这个省亲活动采用了一些当年曹家接待康熙南巡的素材。因此有批判皇家极度奢华的寓意,并暗示曹家败落实际上主要是由于皇帝南巡挥霍而巨额亏空所致。但是这只是运用了一些素材,因为康熙南巡的规模和礼制的严格要远远超过贵妃省亲,所以小说中的皇帝不能等同于生活中的某个皇帝,更不能将具体事件一一坐实。即使这个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贵妃省亲活动也只有几个小时而已——因此,外戚根本不可能“想办法让她逐步晋升”,最后如何如何。 
 



 

   
贾政去东宫见谁?
 
  十六回有一段文字据说对揭开元春之谜非常重要,反映的是雍正的突然死亡以及乾隆的匆忙继位。好在这段文字总共只有六百字左右,索性全部录出,以便大家一起分析:
  一日正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热闹非常。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早见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那夏守忠也不曾负诏捧敕,至檐前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