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种姓说遂成了窥基独得秘传。综上所述可知,玄奘在曲迎当政者,排斥异端,抬高自己,培植势力等方面都是很精明的,绝非不懂政治的学者所能为。历史的局限,竟在这位佛学大师身上投下这么可怕的暗影,实在令人遗憾。有关玄奘的史料,见《旧唐书·方伎传》、唐·道宣《续高僧传》、宋·志磐《佛祖统记》、元·噩梦堂《唐宋高僧传》、觉岸《释氏稽古略》等,但最详实的记载,则为玄奘门人慧立撰写,彦悰增补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而《大唐西域记》也记载他往天竺求法的生活和见闻,也是研究他的重要史料。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虽据玄奘口述整理,但并非信史。什么事出自宗教徒之口,就不免夸大失实,狂热神奇。玄奘在古代交通极差的环境下,往天竺求法,路经数十国,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里,并以其博大精深学识声震异域,这本就带有传奇色彩,再加上慧立绘声绘色描述,引入异境诸种民间传说和佛教神异故事,添上宗教徒因痴迷、热狂而产生的呓语,已经有些传奇小说的味道,令人读之着迷了。因此,玄奘取经故事沿着两条道路发展,它不仅盛传于僧众中,成为他们的偶象;也渐渐流入民间,成为引人注目的市井文学题材。二者之间相互影响,连美术家、雕塑家都加入鼓吹的行列。宋代欧阳修《于役志》记载在扬州寿宁寺见到五代时绘“玄奘取经”的“画壁”。在杭州飞来峰龙泓洞口有两组唐僧取经浮雕,在敦煌榆林窟“普贤变”中穿插唐僧取经故事壁画。
第四部分历史传说话唐僧(4)
从现实到神话
玄奘由现实中佛学大师,变成文学艺术中大有来头的圣僧,是逐渐衍变而成的。在唐代已盛传玄奘轶闻,如李冗《独异志》载,玄奘“往西域取经”,遇“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床上独坐”,并“口授《多心经》一卷,令奘诵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迹”。玄奘“将往西域,于灵严寺见有松一树”,手摩其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长,若吾归,即却东回。”之后松枝“年年西指”,“一年忽东回”,弟子“西迎之,奘果还”。这个“摩顶松”故事,也载于刘肃《大唐新语》。此外,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胡璩《谭宾录》、宋人钱易《南部新书》等书中,也载玄奘轶闻。
在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发生了质变,唐僧由现实中人,变成纯粹虚构的小说中人。《诗话》中唐僧不再是纯正庄严的佛学大师,已沾染上不少市井人之俗气,在“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载:
法师曰:“此莫是蟠桃树?”行者曰:“轻轻小话,不要高声!此是西王母池。我小年曾此作倭耍两裼膳隆!狈ㄊυ唬骸昂尾蝗ネ狄豢牛俊薄镄姓咴唬骸笆魃辖裼惺嗫牛厣褡ㄔ诒舜κ囟ǎ蘼房扇ネ等 !笔υ唬骸澳闵裢ü愦螅ケ匚薹痢!彼涤晌戳耍⑾氯朋刺胰氤刂腥ァ!
此中法师并不板起面孔训人,反而腹中馋虫大动,竟去挑唆猴行者偷桃。市井之人不喜欢虚礼,往往以实惠为主,多是庸俗的唯物主义劈破傍门见月明者,故而做为“说话人”底本的《诗话》中法师反倒使人容易接近。因为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太庄严了,太神圣了,就没有生气,没有人味了。
玄奘大约在元代由河南洛州缑氏人,改为江苏海州弘农县人。这个地名很怪,海州古时有两处:一是江苏连云港市,一是辽宁海城县,唐代都称“海州”。弘农县,历为弘农、恒农、常农,西汉武帝元鼎三年置,今为河南灵宝县。如海州为连云港市,与河南灵宝县南辕北辙不相符,大概当时编戏文时故意所为,以示内容纯系虚构,不含影射之意吧。将玄奘改为海州弘农人,首见宋元戏文《陈光蕊江流和尚》,可惜只剩残曲,但在元末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一本:“之官逢盗、逼母弃儿、江流认亲、擒贼雪仇”中比较全地吸收了《陈光蕊江流和尚》戏文情节,大略为:海州弘农人陈光蕊状元及第,娶大将殷开山女儿,赴洪州任太守。在百花店放生一金色鲤鱼。行至江上,水手刘洪起歹意,将光蕊推入江中,胁迫殷氏相从。殷氏已怀八月身孕,欲延陈氏一脉,忍辱允应。殷氏生子满月,刘洪迫令抛弃,殷氏乘间写血书备叙始末,用木匣浮于江中,为金山寺长老救护收养,后出家为僧,曰玄奘。玄奘十八岁时始见血书,洪州寻母。太守虞世南捕刘洪,在江上血祭光蕊。昔年光蕊入江,被他放生的化身为金色鲤鱼的龙王所救,至此送光蕊还阳,夫妻、父子团聚。在杂剧中玄奘是“西天毗卢尊者托化”,为的是在“东土开坛阐教”,将玄奘与如来佛拉上关系。在元人《西游记》平话中,玄奘“证果栴檀佛如来”。从《朴通事谚解》中介绍平话故事梗概,已经初具《西游记》小说规模,但在玄奘身世注云:“三藏俗姓陈,名伟,洛州缑氏县人也,号玄奘法师。贞观三年,奉敕往西域取经六百卷而来”。似是比较照历史真实写,未采戏文中陈光蕊之说。据《法师传》玄奘“本名祎”,“名伟”是“名祎”之讹音。关于栴檀佛传说,《大唐西域记》、《释氏稽古略》等中均载,如来佛升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优填国王思佛,乃刻旃檀为佛像,如来佛复至人间,此像竟有灵性,迎佛稽首,佛为摩顶授记曰:
我灭度千年之后,汝从震旦(东土)也,广利人天。
玄奘回国还带来“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二尺九寸”。玄奘与旃檀佛结缘,大概是为此吧。在元代栴檀佛传说颇盛,甚至惊动皇帝,特组织集贤大学士李衎等研究栴檀佛的来历,以辅“政教之所不逮者”,此情况详见程钜夫《旃檀瑞像记》。此中“汝从震旦,广利人天”,使这故事赋予新意,正与玄奘西行求法,回归东土大畅释门的行为相近。又因玄奘多次宣传此传说,遂不免被后人附会。终于使玄奘由学识渊博的佛学大师,衍为肉身飞升的法师,又变成佛教传说中的旃檀佛,并为如来佛祖座下的二弟子金蝉子。真实的历史故事与民间故事传说、佛教故事传说渐渐互相影响、融汇,遂成为《西游记》小说中的唐僧。
吴承恩笔下的唐僧,既不似《取经诗话》中法师之市井俗气,也不如历史上真实玄奘之法相庄严,而是二者的矛盾混合体。作者将唐僧做为完备的佛教教义的体现者加以塑造,肯定他取经心诚,善良,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在灾厄面前不妥协的品格,但又在较多篇幅上批判他身上消极的一面,即遇事往往平庸忍让,怯于斗争,耳软心活,有时固执、愚腐到是非不分的可笑又可恨的地步。唐僧的种种错误,多次给师徒在取经路上带来巨大灾难,如果不是“火眼金睛”的孙大圣不断顶住和纠正他的错误观念,恐怕西天取经的神圣任务早成画饼了。
第四部分八戒身世何处寻(1)
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第三号人物,虽是纯虚构出来的,却也可以从远古神话传说、民间传说、唐宋传奇及佛教人物和故事传说中,找到其承袭、借鉴的痕迹。
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推考,猪八戒是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参佛制苾刍髮不应长缘》中变大猪救沙门之大神衍化而成的,略云:
时具寿牛卧在闪毗国,住水林山出光王园内猪坎窟中。……出老王命掌园人曰:“汝今可于水林山处,周遍芳园,皆可修治。……”彼人敬诺,一依王教。既修营已,还白王知。时彼王即便将诸内宫以为侍从,往诣芳园。游戏既疲,偃卧而睡。时彼内人,性爱花果,于芳园里随处追求。时牛卧苾刍须发皆长,上衣破碎,下裙垢恶,于一树下跏趺而坐。宫人遥见,各并惊惶,唱言:“有鬼!有鬼!”苾刍即往入坎窟中。时王闻已,行至窟所,执剑而问:“汝是何物?”答言:“大王,我是沙门。”王曰:“是何沙门?”答曰:“释迦子。”问言汝得阿罗汉果耶?答言不得。汝得不还,一来,预流果耶?答言不得。且置斯事,汝得初定,乃至四定?答并不得。王闻是已,转更瞋怒,告大臣曰,此是凡人,犯我宫女,可将大蚁填满窟中,蜇螫其身。时有旧住天神近窟边者,闻斯语已,便作是念:此善沙门,来依附我,实无所犯,少欲自居。非法恶王,横加伤害。我今宜可作救济缘。即自变身为一大猪,从窟走出。王见猪已,告大臣曰,可将马来,并执弓箭。臣即授与,其猪遂走,急出花园。王随后逐。时彼苾刍,急持衣钵,疾行而去。
但陈寅恪对此尚存疑点,故云:“猪八戒高家庄招亲故事,必非全出中国人臆撰,而印度又无猪豕招亲之事……此故事复经后来之讲说,闪毗国之,以音相同之故,变为高家庄之高。惊犯宫女,以事相类似之故,变为招亲”,此即“高老庄招亲故事之起源也”。陈寅恪对佛学研究甚深,可为一说。杭州佛教协会编《灵隐》认为“朱八戒传说是三国时往西域求法的第一僧人朱士行。”但并未附上任何论据,难以令人信服。
鲁迅认为猪八戒这一形象,是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发展衍变而来,此说详见戈宝权译《关于猪八戒——周树人氏谈》一文中,较有说服力。鲁迅推考“小说中写到猪,是六朝时代的事”,并引晋·干宝《搜神记》“猪臂金铃”故事:
晋有一士人,姓王,家在吴郡。还至曲阿,日暮,吊船上当大埭。在埭上有一女子,年十七八,便呼之留宿。至晓,解金铃系其臂。使人随至家,都无女人,因逼猪栏中,见母猪臂有金铃。
不过,鲁迅未引原文,而是自译成白话文,且在情节上小有出入。他据此断言:“《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并不是作者新创作出的人物,而是沿用此前已有的人物创造出来的。
旷源《闲话猪八戒》一文中进一步发挥和补充了鲁迅的论点,他认为《搜神记》“安阳亭书生”中母猪精,就其态度之“老实”而言,更接近猪八戒。他还认为《山海经》 中两头猪怪“屏蓬”(或“并封”)、“合窳”,《离骚》与《淮南子》中英雄后羿射杀之封猪,是猪八戒的祖先。封猪与猰貐、凿齿、九婴、大风、修蛇等“皆为民害”,是个十分凶恶的野兽。“屏蓬”与“天蓬”音义相近,很可能是一音之转。“合窳”其“音如婴儿”,“状如彘而人面”,“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可见远古传说之猪神还是水神,这正应了猪八戒是天河里天蓬元帅。在《山海经》的《北山经》、《中山经》记载了四十多位“彘身人首”的猪神,在远古神怪中颇有势力。别看猪八戒模样不济,却出身于名门旺族,是大有根底的人物。
猪神的形象,一入六朝就发生了较大变化,大概是这幅模样有损神的尊严,于是从远古传说中神的家族被驱逐出来,降为妖怪中较低的一类。又因这时离人类童年时代较远,故而在新的传说中使其日趋人格化,并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好色;二是贪食;三是缺心眼,不机灵。如唐·牛僧孺《玄怪录》中“乌将军”最具此三大特色。传奇小说中自称乌将军的猪怪,身穿甲胄,戈剑弓矢,手下有不少从卫,一幅凛然难犯的样子。他好色,贪食,轻信,“每岁求偶于乡人,乡人必择处女之美者而嫁焉”。他见到素不相识的人,“喜而延坐”,“与对食,言笑极欢”,热情好客,并不防范对方,以致被郭元振“捉其腕而断之”,“毙于围之”。《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就颇具乌将军之遗风。
关于猪精托生的传说,由来甚早。东汉郭宪《汉武洞冥记》载:
汉武帝未诞之时,景帝梦一赤彘从云中直下,入崇兰阁。帝觉而坐于阁上,果见赤气如烟雾,来蔽户牖,望上有丹霞蓊郁而起。乃改崇兰阁为猗兰殿。后王夫人诞武帝于此殿。
第四部分八戒身世何处寻(2)
即汉武帝是赤猪下凡。唐·吕道生《定命录》载:
玄宗御勤政楼,下设百戏,坐安禄山于东间观看。……禄山醉卧,化为一猪而龙头。左右遽告,帝曰:渠猪龙,无能为也。终不杀之。
此中安禄山也是猪精下凡。在宋代猪神的地位又有所提升,这大概与佛教深入发展有关,因为佛教讲究宿缘、轮回、流转和空空之观,对形状和变相并不十分在意,故有些好事者,为猪神恢复名誉。宋人洪迈《夷坚志》甲志“猪精”载:
绍兴十年春……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