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公平。
沙和尚为玉皇大帝驾前卷帘大将军,不仅见于《西游记》杂剧,也见于《西游记》小说,或许在久已散佚的元人平话中也有此神职。据清末大学者俞樾《茶香室三钞》推考:
国朝段松苓《益都金石记》:唐东岳庙《尊胜经幢》载诸神名,有南山卷帘将军。然则《西游》衍义,有卷帘大将之名,亦非无本也。
可见沙和尚这一形象,是在《三藏法师传》记载的基础上,又兼采佛教、道教和民间传说,由诗话、平话、杂剧中几次显露角色,最后在《西游记》小说中定型的。
《西游记》小说中的沙僧,是玉皇大帝“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既无家眷,也不好色,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被玉帝大怒“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在流沙河当了水怪。后被观音菩萨收降,皈依释门,从此专心一念随唐僧往西天取经。
沙僧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没有杂念,一路上保护唐僧,登山牵马,不辞辛劳,毫无怨言。尽管他神通不算广大,又经常担负着保护唐僧的贴身卫士,不能像八戒那样经常手挥钉钯协助大师兄孙悟空与妖魔苦斗,但也始终是勇敢和意志坚定的,在艰苦卓绝的困难和斗争面前,从未产生过像八戒那样“散伙”的念头,也从未像八戒那样在战斗失利的情况下自己先逃命。在沙僧身上没有八戒那么多的小毛病,而且每当八戒挑唆唐僧赶走孙悟空时,他或者挽留,或者中立,所以有一次悟空被逐时,就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但由于在小说中他只是个起陪衬的角色,不仅出场的情节比悟空甚少,就是比之唐僧、八戒也少许多,故而其灵性未能充分展开,是个有点概念化的人物,在读者心目中印象不够深刻。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有绿叶扶持。在《西游记》小说中如果没有沙僧之类人物做衬托,孙悟空的形象也不会那么生动、突出、光彩照人。事实上吴承恩在描写他们西天取经的路上,是常常用唐僧、八戒、沙僧身上的弱点、缺点来衬出孙悟空身上特点、优点之难能可贵。
第四部分玉帝王母蟠桃会(1)
《西游记》小说中描写,在高高的天界,“有三十三座天宫,乃遣云宫、毗沙宫、五明宫、太阳宫、化乐宫,……一宫宫脊吞金稳兽;又有七十二重宝殿,乃朝会殿,凌虚殿、宝光殿、天王殿、灵官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鳞。”天界的最高统治者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简称作玉皇大帝或玉帝,经常在金阙云宫灵霄宝殿办公。他的妻子王母娘娘,管理天界仙女,简称作王母。她还有块自留地蟠桃园,园中有三千六百株桃树,其中:
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王母就靠这块自留地,“大开宝阁,瑶池中做‘蟠桃胜会’”。而出生就极不安分的孙大圣,正是因为得知没有请他赴会,才一怒之下偷仙桃,偷玉酒,偷仙肴,偷金丹,搅乱会场,反出天宫。
玉帝的来历
玉皇大帝是民间信仰诸神中最高的神,是天的化身。我国从远古以来就产生天帝的观念,而且这位天帝的形象也在发展变化。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记载:
乙巳帝允令雨至于庚《殷虚文字乙编》
伐卭方,帝受我又(佑)《龟甲兽骨文字》
王賓帝史(賓,祭名;史,殷代官名)《卜辞通纂·别录之二》
在《尚书》中《召诰》称天帝作“皇天上帝”,在《君姡А分谐啤吧系邸被颉盎侍臁保固岬健疤烀薄ⅰ疤焱保凇抖嗍俊分刑岬健疤旆!保疤臁币丫怯幸馐兜纳瘛T凇妒分小督谀仙健贰ⅰ墩皡n》称天帝作“昊天”,在《云汉》中作“昊天上帝”或“昊天”。古代郊祀,就是祭祀昊天上帝,或称皇天上帝。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昊天上帝逐渐脱离了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人格化、社会化的“天公”。南朝梁·殷芸《殷芸小说》卷一载:
晋咸康中,有士人周谓者,死而复生。言天帝召见,引升殿,仰视帝,面方一尺,问左右曰:“是古张天帝邪?”答云:“上古天帝,久已圣去,此近曹明帝也。”
关于“张天帝”之传说,这里没有谈,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详载:
天翁姓张名坚,字刺渴,渔阳人。少不羁,无所拘忌。尝张罗,得一白雀,爱而养之。梦天刘翁责怒,每欲杀之,白雀辄以报坚,坚设诸方待之,终莫能害。天翁遂下观之,坚盛设宾主,乃窃骑天翁车,乘白龙,振策登天。天翁乘余龙追之,不及。坚既到玄宫,易百官,杜塞北门,封白雀为上卿侯,改白雀之胤不产于下土。刘翁失治,徘徊五岳作灾,坚患之,以刘翁为泰山太守,主生死之籍。
《殷芸小说》中“张天帝”大概就是《酉阳杂俎》的“张天翁”,而且在他之前还有更上古的“刘天翁”,因一时大意,被张天翁篡夺了宝位。这是较早流传于民间的上帝形象,已具备人的性格情感,甚至人的机心。尤其是“天帝”之位还可以争夺,无异于人间的帝位。尽管后来由“天翁”变为“玉帝”,但在民间说唱文学中,如《新编说唱宝莲灯华山救母全传》、《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全段》等中,均说玉帝的妹妹叫“张仙姑”或“张三姐”,还为玉帝保留了姓“张”的传说。
在道教的典籍中,最初最高的神是老子,后来衍为“三清”,而玉帝是属于“三清”之下的“四御”。“四御”,又称“四极大帝”:一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二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三勾陈上官天皇大帝,四承天效法土皇地祇。在“四御”中以玉皇大帝为首最尊,又称作玄穹高上玉皇大帝。
第四部分玉帝王母蟠桃会(2)
“玉皇”、“玉帝”之名,最初见自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位于玉清元始天尊之下,“玉皇道君”居右位第十一,“高上玉皇”居右位第十九,似乎是两位大神,后来才逐渐合为一人。南朝陈·马枢《道学传》第七云:“陆修静……初至九江,九江王问道佛缘失同异,先生答:在佛为留秦,在道为玉皇,斯亦殊途一致耳。”(见《三洞珠囊》卷二)此中留秦,即梵文音译“拘留秦”,又译“拘留孙”,为佛教中前七佛的第四佛,释迦牟尼为第七佛,又为现在劫前四佛第一佛,释迦牟尼为第四佛,将“玉皇”与“留秦”类比,足见玉皇当时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地位之高。在唐代佛教与道教各借不同的政治势力都很兴盛,而且为争社会地位的高低斗争激烈。因为佛门有“四大菩萨”,于是支持道教的唐玄宗李隆基就封出了道教“四大真人”与之抗衡。佛门中说释迦牟尼佛有十个称号,于是道徒就为元始天尊也编了十个称号。在唐·史崇等编《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中《明天尊第二》引《天师请问经》云:
道为最尊,常在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号天尊,或号玉帝,或号高皇,随顺一切也。
又引《宝玄经》云天尊有“十号”:
一号自然,二号无极……九号玉皇,十号陛下。
此中将玉皇大帝说成是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的一个别号。而这种传说大约产生于南北朝至唐代数百年间。所以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和古文家韩愈、柳宗元等人都有歌咏玉皇之诗句。白居易《梦仙》诗云:
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须臾群仙来,相引朝玉京。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帝言汝仙才,努力勿自轻。……
看来这时所传的玉皇已是神仙世界的领袖、君主,凡是得道成仙的人都必须去朝拜他,群仙如同世上的公卿大臣一样,都随侍其左右,俨然是天上神仙的朝廷。
逐渐升级
宋朝,从开国时就崇道教,到真宗赵恒时达到第一次高潮。他仿效唐制尊古仙人赵玄朗为始祖,以示君权神授。他大兴土木,广修道观,在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加号道教教祖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七年又封玉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至宗徽宗赵佶时出现第二次崇道高潮,他自称是天上最尊神霄玉清王上帝的长子下凡,册封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又加封玉皇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仁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将远古“昊天上帝”和道教及民间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合而为一。南宋初朱熹从儒家正统思想出发对道教尊崇“三清”,“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朱子语类》),提出严厉批评,要求恢复天帝最高的神位。
道教见从政府到民间,甚至包括文人的心态,都对上天极尊,便顺水推舟送了个人情,承认玉皇大帝的崇高神位,同时为了增添诱惑力,进一步占为己有,编造出《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三卷本和《高上玉皇本行经髓》一卷节本。说从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皇后宝月光,因多年无子,心情很悲伤。忽然有一天夜里,皇后梦见太上道君及众天仙驾五色龙车,送来一个混身“毛孔放百亿光”的婴儿。梦醒后皇后就怀孕了,一年后生下太子。太子长大后“王忽告崩”,于是继位,治理国家。在国泰民安后,他弃王位而入”普明香岩山中修道”。他“行药治病,拯救众生,令其安乐”。“修行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亿劫,始证玉帝。”在《历代神仙通鉴》中将这故事稍加改动,由元始和黄老(中黄子)二人吹口真气,将天外灵宝“碧玉瑶光如意”,“变一婴孩身”送给国王、王后,生下太子。太子修道经八百余年后“飞升天界,证位金仙,初号自然觉王,次曰昊天上帝,为三才主宰,掌一切均轴”。在《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孙悟空又大闹天宫,玉帝传旨请如来佛降悟空。如来佛问悟空为何屡反天宫,悟空要玉帝让出灵霄宝殿,如来佛呵呵冷笑道:
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龙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
但是,悟空不听,并强调“玉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于是,被如来佛以甚深大法压于“五行山”下。如来佛公布的玉帝简历,大概就是在道教为玉帝编造新身份的基础上又加工的结果。
第四部分西王母的本相(1)
《山海经》关于王母娘娘的传说,应从西王母开始。“西王母“之名,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山海经》可能成书于战国或汉初,但它所载的故事,或许是春秋甚至更古时代的传说。在《西山经》载: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亦柎,食之不劳。
在《大荒西经》又载:
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一名少,一名曰青鸟。
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有什么奇怪之“物”呢?《山海经》中载有“不死民”和“不死之药”。从西王母的外形看,可做两种解释:其一,这种“神形兽视”的神话传说,很可能是远古时期“图腾崇拜”的遗痕,是由完全兽形神变成完全人形神的一种过渡,是王母娘娘最原始的传说。西王母人身豹形,似人非人,半人半兽,简直是个怪物。《尔雅·释兽》郭璞注:“豹,白色者别名貘。”据朱芳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考, “西王母本名为貘,貘与母同音通用,流俗相传,误以为女性的尊称”。另外,西王母从外形上,或许即为西方貘族奉祀的“图腾”神像。所以后来汉代桓《西王母传》中对原始传说做了必要修正,认为“王母蓬发,戴华胜,虎齿善啸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见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其二是位头戴辟邪饰物或表示巫术法力饰物(“戴胜”),又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