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妈妈,我是不是很没用,一点小事都做不好。”达明抬起头,小声说道。
朋友愣住了,她很惊奇地看了我一眼,好像很奇怪我为什么会知道小达明的感受。我轻轻地拍了拍朋友的肩膀,示意她好好与孩子谈一下。
事实上,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必然要尝试许多事情。在不断的尝试中,他才会获得成功的欢乐与生活的体验。如果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而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权利,那么,孩子就永远无法获得成功、取得进步,他就会越来越没有自信。
在孩子尝试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父母首先要用赏识的眼光欣赏孩子,然后不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去获取成功的经验。
有时候,父母甚至需要引导孩子尝试新鲜事物。
一对夫妻带着儿子去游乐场玩。当男孩对秋千产生好奇,爸爸就把他抱到了秋千上。男孩刚刚坐上秋千,秋千就摇晃起来。男孩吓得大叫:“爸爸,我害怕,我会摔下去的!”
男孩的妈妈一阵紧张,赶紧上前说:“多危险呀,你赶紧抱他下来吧!”
但是,这位爸爸却没有这样做,他对男孩说:“你抓住两边的绳子,就不会掉下来的。”
“不,我害怕!”男孩缩起身子,一动也不敢动。
“那好吧,我抱你下来。但是,我可要先玩一会了!”说着,爸爸把男孩抱了下来,自己却坐上去。只见他抓住绳子,来回晃动几下,秋千就开始摇荡起来,不一会儿,就荡得很高很高。
“爸爸,你真厉害!”男孩看到爸爸荡得这么高,高兴地欢呼起来,并露出了羡慕的神情。
爸爸见儿子心动了,于是说:“要不,你再来试试?”
男孩高兴地同意了。
这一次,男孩尽管有点害怕,但是,仍然坐在坐板上不住地扭着身体,希望把秋千荡起来。他的动作十分难看,秋千也没有荡起来。
一旁的妈妈看着男孩滑稽的动作,哈哈大笑起来:“宝贝,你这是在荡秋千吗?简直是身上长虱子了!”
男孩一听这话,似乎有点泄气。
这时,爸爸连忙说道:“不是的,刚开始要想秋千荡起来,都要这样做的。我们的儿子做得很好,一会儿就会荡起来的。”
妈妈听出了爸爸的意思,连忙说道:“哦,我想起来了,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
“是吗?”男孩听到妈妈这么说,一下子就来劲了,“那我再用力荡几下!”
“是这样的,”爸爸及时鼓励道,“每个人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都很害怕,总是害怕会摔下来。实际上,只要你紧紧抓住绳子,是不会摔下来的。”
男孩的秋千开始荡起来了,爸爸微笑地看着他说:“爸爸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也是害怕得要命,一动也不敢动。你比爸爸强多了,我相信你一定能荡得很好的。”
“真的吗?我现在荡得好不好?”男孩明显很高兴,秋千已经随着他的动作摇荡了起来。小男孩的欢笑声回荡在天空中。
每个孩子在尝试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有恐惧的心理,害怕自己做不好。这时,如果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说:“算了,多危险,不要做了。”“小心点,你会伤到自己的!”“你不能做这个,太危险了!”这样,孩子想要尝试一下的微弱的愿望一下子就会被父母的呵斥赶跑。
如果父母对孩子说:“没事,来试试吧,但是要注意……”鼓励孩子尝试,同时教给孩子必要的防护方法和知识,就可以防止孩子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如果表现出缺乏自信,父母可以拿自己与孩子相比,尽管父母会比孩子强,但是,善意地对孩子说:“孩子,你比我强多了!”这又会对父母有什么伤害呢?而实际上,对孩子来说,这会给他极大的信心。他会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只要再努力一些,甚至会做得更好。
当孩子表现出想尝试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说:“真棒!许多孩子都不会做这件事呢!”
你还可以说:“做得不错,爸爸第一次做的时候可没你做得好,你比爸爸强多了!”相信孩子这时能够极大地鼓起信心和勇气。
尽管孩子做得并不好,作为父母,你应该对孩子说:“真行,第一次就可以做得这么好!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做最成功的父母》 赏识与激励细节14 赏识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小张是少年宫的钢琴老师,这段时间,她正在教一批新学生学钢琴。在这批孩子中,有一个叫鲁明的小男孩,他学钢琴非常刻苦,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入门比较慢,但后来慢慢地进入了状态,弹得越来越好,她觉得这个孩子很有潜力。
可是,小张发现鲁明已经两个周末没有来学琴了。她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她拨通了鲁明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鲁明。
“鲁明,这两个周末怎么没有来学琴呢?”
“妈妈不让我去了。”鲁明小声地说。
“为什么不让你来了呢?家里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事,因为妈妈认为我学不好,再学下去也是耽误时间。”
“怎么会呢,你学得很努力,进步也很快,妈妈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每次学完琴回家,妈妈总让我弹给她听。每次弹完,她都说弹得不好,一点进步都没有,就不让我学了。”
挂上电话,小张为鲁明的妈妈感到悲哀。
无视孩子的进步,仅仅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最佳”或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标准,就全盘抹煞孩子的成绩,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也许在无意中,会因为父母过高的期望而葬送掉一个科学家或艺术家。
孩子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让父母不满意的地方—成绩没有别人好,做事没有别人快,脑筋没有别人聪明,但是,孩子一直都在进步,这才是最重要的。
应该珍视孩子的进步。在孩子看来,只要自己取得一点点进步,父母就应该是高兴的,就应该表扬自己。可是有的父母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总是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因而孩子很多时候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这样一来,孩子就很难看见自己的进步,就会产生自己没有用的想法,从而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因此,随时都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在孩子表现不好或者成效不明显的时候,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和积极性,而是应该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对孩子的表现给予宽容,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赏识,这将会让孩子建立或者重新建立做好事情的勇气和信心。
期末考试的成绩下来了,达达只考了第二十名,而他的同桌考了第一名。
回到家,他问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同桌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考第二十名,而她考第一名?”
妈妈抚摸着达达的头,温柔地说:“你已经比以前进步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达达考了第十五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达达还是想不通,又向妈妈问了同样的问题。妈妈还是说:“你比上学期又进步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达达小学毕业了,虽然他还是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但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已经进入前十名了。
暑假里,妈妈带达达到青岛看大海。母子俩坐在海滩上,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海鸟。他们发现,越是体型比较小的鸟越能迅速地起飞;而那些体型比较大的鸟,如海鸥却显得非常笨拙,起飞很慢。这时,妈妈对达达说:“儿子,海鸥虽然起飞慢,但是真正能飞越大海、横穿大洋的还是它们。”
初中的时候,达达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了。到了高中,他成了全校著名的尖子生,最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
这个故事是耐人寻味的。
发现并赏识孩子的进步,不仅影响到孩子学习和做事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对学习和做事的态度。我们发现,孩子喜欢某一门课程,很多时候是因为放学回家后有人愿意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肯定他们的进步。有的孩子说:“我喜欢音乐课,因为回家后可以唱歌给爸爸妈妈听,他们可喜欢听了。”也有的说:“我喜欢数学课,因为回家后算数经常得到妈妈的赞扬。”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进步不听、不看、不肯定、不赞扬,孩子的学习态度肯定会受到打击。
有这样一段很精彩的话: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吧,他一样可以给你带来春天的美丽;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片汪洋,那就让他做一朵最小的浪花吧,他同样可以带给你跳动的喜悦;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位名人,那就让他做一个平凡的人,无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无论是一名军人还是一位商人,只要他诚实、正直、善良、上进,为父母者都应感到骄傲,因为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足够了。
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作为父母,你都应该说:“孩子,你比以前进步多了,继续努力,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当孩子做事的成效不明显时,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要对他说:“你每天都在进步,别着急,会好起来的!”
《做最成功的父母》 赏识与激励细节15 鼓励孩子严格自律
有一次,张明和妈妈一起过马路,红灯亮了,但当时并没有车辆经过。于是妈妈连忙拉着张明的手说:“反正没车,我们快过去吧。”
张明下意识地对妈妈说:“妈妈,红灯呢!”
妈妈不耐烦地说:“管那么多干什么,快点走!”
于是拉起张明就闯红灯过了马路。
从此以后,妈妈发现张明在家里也学会自由散漫,没有自律性。当她认识到是自己的不良教育影响了孩子时,已经后悔莫及了。
身教胜于言传。父母在赏识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教育孩子自律,更应该做到以身作则。因此,赏识孩子不是简单的几句话,而是从语言到行动,全身心地赏识和鼓励孩子。
为了鼓励孩子严格自律,父母可以在制定规矩和计划的时候征求孩子的意见,和他一起完成。而不是以父母的意志来强迫孩子遵守。
王刚过完暑假就该上四年级了。在这个暑假里,他不仅按计划完成当天的作业,而且参加了少年宫的游泳班,学会了游泳。是什么让他如此自律呢?
原来,王刚三四岁开始,妈妈就鼓励他动手洗手绢等小东西。刚开始,王刚洗不好,洒了满地满身的水,但妈妈一点都不怪他,还夸赞他“干得真好!”王刚越干越有劲,不仅很快学会了洗手绢,而且以后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都抢着做。
从上小学开始,爸爸就和他一起制定了家规。比如要求王刚放学回家先做作业,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个小时,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等;要求爸爸在家里不能抽烟,每天要洗碗等。这些规矩都是爸爸和王刚一起商量制定出来的,并且还要双方签字,谁违反了,谁就按规定接受相应的惩罚。
王刚觉得这样很民主,大家都按制度行事,公平合理,所以十分愿意接受。有时候爸爸忍不住在家里抽烟,王刚都会教育爸爸要遵守家规。
后来,爸爸又鼓励他自己安排做作业和玩耍的时间。当他把自己的计划告诉爸爸的时候,爸爸会说:“你的计划真不错,就按这个执行吧!”
就这样,王刚在父母的赏识中变得越来越自律了。
没有自律,就不会有成功。
和孩子一起制定家规,不仅表示了爸爸对孩子的赏识和尊重,而且有效地鼓励和培养了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可谓一举两得。
而如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了一些错误的方式。有些父母把许多事都替孩子“管”了,有时是因为担心孩子太小做不了,有时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这样一来,也许孩子会感到很享受、很快乐,但是换个角度看,父母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变得懒散。
另外,那种凡事父母都说了算、不许孩子发表意见的“老子”式家规已经过时了,在新时代,用公平合理的方式制定家规,更能起到激励孩子严格自律的作用。
赏识和鼓励在锻炼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