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本性。炒房团遍布全国各地,所到之处,令当地人闻风胆寒。
小城大事(1980年)
温州晚报:3月26日,宁波…温州…香港海运航线正式通航。
温州市志:3月,乐清县里隆、黄华、慎江等地走私活动猖獗。
温州日报:4月21日,市革委会发出《关于扩大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试点的通知》。
温州晚报:5月,温州首创实行住宅商品化,出售蒲鞋市商品房1万平方米。
温州晚报:7月10日…13日,温州地委召开山区工作会议,研究放宽经济政策,加强领导,发展山区优势,尽快使山区社队富裕起来。
温州晚报:9月27日,《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苦恼》一文,对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进行讨论,相关讨论持续四个月,收到很好的效果。
温州晚报:10月1日,平阳县金乡镇(现属苍南县)信用社在全国率先试行利率浮动。
温州晚报:10月,全区农村深入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一些地方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承包责任制,从地下走到地上。
浙南日报:11月11日,温州地区行署通知沿海各县立即组织打击走私活动。至12月5日全区侦破走私案件600余起,查获走私物品4万余件。
浙南日报:12月,六个国营扩权试点企业产值增长50%,利润增长48%,17个集体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8%,利润总额增长80%。
温州市志大事记:12月,地、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精神,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1:光明行
他们将是沉默、孤独、果决、不求闻达、坚持到底的人。
尼采《快乐的知识》
1981
年7月25日,烈日当空、骄阳似火,这或许又是普通而酷热的一天。
下午3点,风云突变,台风夹着大潮席卷而来。暴雨成灾,海水高潮位顶托,内河和水库的水位均超过警戒线。大半个温州城在狂风与瓢泼大雨的肆虐下损失惨重。
这是一场毫无预示的台风。而与天气一样捉摸不透的还有这个国家的时势。谁也未能想到,改革的局势在年初就急转而下。在算不上是吉利的1981年,外国媒体似乎并不看好中国的经济状况。路透社北京2月18日电中有这样的判断:中国试行比较放宽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必然带来像通货膨胀和严重的预算赤字这样一些过去所不熟悉的问题。
民营经济的生存状况也不理想,三中全会后建立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寒流。大环境的初步解冻与小环境依然处于冰冷状态的深层次矛盾,埋下了私营经济危机的种子。1月,国务院两次发出紧急文件〃打击投机倒把〃。文件口气严厉,措施细密,均被要求在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进行刊登报道。
文件对于国企凤毛麟角、个体户俯拾皆是的温州显然不是一个好兆头。更为不幸的则是,决策层做出打击〃投机倒把〃的决定,竟然出于这样一种判断:一个物资短缺的时代,新兴的私营经济正以无孔不入的姿态,与国营企业争夺有限的资源。
由此,原本出于维护经济秩序的行动最终演变成了对私营经济的打击。众多在改革开放前三年事业小成的私营经济业主们被〃纷纷错杀,并引发桩桩公案〃。相反,与私营经济举步维艰对应的是,投资数百亿,正在建设的上海宝钢项目承担着来自各方面的指责,也没有因为非议停下建设的节奏。
尼采说:〃一个更富于阳刚之气的,再度把勇敢视为荣誉的时代急需大批做好准备的、勇于任事的人。他们将是沉默、孤独、果决、不求闻达、坚持到底的人;他们具有爽朗、忍耐、简朴、蔑视虚荣的个性。〃
也许正是温州人与生俱来的乐观精神支撑着他们不断在跌倒中爬起,在挫折中努力奋进,哪怕途程中碰到顽石坚硬的棱角和拦路的荆棘。紧张的空气弥漫在整个国家上空,报纸每天连篇累牍地报道各地整治〃投机倒把〃的新闻。温州人依然兴致勃勃,尝试着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感受。
文工团一位年轻剧作家创作话剧《光明行》。剧情简单却寓意深刻,讲述了三位女知青在艰难的境遇中,自谋生路而成为个体老板的故事。而后,文工团拿出3000元经费,请来导演带领一群年轻人排练上演。
话剧在温州和浙江其他地方上演后,万人空巷、一票难求。
改革大潮风起云涌,难免不令人心生茫然。中国经济的前途明明是光明的,出路也着实很多,可为什么偏偏被人为地搞得错综复杂,让人理不出头绪?
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在这年出版《美国与中国》。
这位才华横溢的美国人根据对中国国情的判断,在书中大胆揣测:〃中国可能选择的道路,各种事件必须流经的渠道,比我们能够轻易想象到的更窄。〃事实上,费正清明显低估了中国人扭转自己命运的决心。形势无法左右,个人命运却可以挑战。冰与火的两级中,温州人并未被撕裂。私营经济仍然潮起潮涌,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与无孔不入的生存法则。
精彩的经济改革史是一个连续的画面,这是前赴后继的企业传递经济接力棒的结果。尽管从该年开始,一些刚有起色的小企业在政策突变中挣扎,但还是有人逆势上扬,激情燃烧。年仅15岁的王均瑶就此踏上了改变人生的〃光明行〃。
温州苍南大渔镇渔岙村,一面临海、三面环山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一个天然避风港。每次台风来临,四面八方的船只都会在此得到庇护。42年前,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出生于此。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众多从〃草根〃崛起的温州民营企业家一样,王均瑶身上带有明显的〃温商印记〃:大胆而敢于创新,心思缜密且注重实践,吃苦耐劳又意志坚定。但与别人略有不同的是,他踏实却不低调,并不排斥与媒体接触,因其〃另类〃而被冠之〃最开放的浙商〃称号。
生存的欲望再加上成长的希望,构成起跑的原动力,但
精彩的起跑并不等于圆满的句号。1981年,王均瑶被母亲送到邻居肖玉宝处拜师学艺。提着装满不干胶的手提箱,跟着师傅走南闯北〃讨生活〃,王均瑶年纪轻轻就遍尝生活的冷暖百味。
令肖玉宝始料未及的是,除了勤奋、机灵之外,王均瑶表现出同龄人所不及的特质胆大。第一次去江西与商家谈判,王均瑶表现十分抢眼:一点不怯场,人家出个价格,他眼珠子一转就知道这笔生意划不划得来,能不能做。第二次去河南,王均瑶更是直闯郑州市政府,晚上一个人还跑去陌生的街上看戏。长江后浪推前浪,王均瑶的〃天不怕、地不怕〃让肖玉宝佩服不已。
启蒙者的梦想,总是由被启蒙者来完成。转眼一年,王均瑶就开始〃单飞〃。他离开家乡,在湖南长沙一带推销五金和印刷制品,至此与肖玉宝基本失去联系。但关于王均瑶的传闻却不断通过老乡传来,〃只听说他要包飞机回来了,而且他真的就这么做了。〃
1989年春节前夕,疲于奔忙业务的王均瑶没能买上回家的火车票。无奈之下,与同乡商量后,大家以两倍的价格包一辆大巴回家。汽车颠簸在1200公里的蜿蜒山路上,大家都产生筋疲力尽之感。王均瑶随口感叹一句:〃汽车太慢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旁边一个老乡略带嘲讽地回应道:〃飞机快,你包飞机回家好了。〃〃土地可以承包,汽车可以承包,为什么飞机不能承包?〃王均瑶提出疑问,不料立即招来众人讥笑。分析当时的客观形势,王均瑶确实是痴人说梦:坐飞机都是个奢侈的梦,因为机票的购买需要团级以上政府部门的证明,何谈包飞机?事实上,这个〃胆大包天〃且心细如发的温州人,两年后用实际行动,创造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奇迹。
1990年温州机场正式通航,这让原本只想争口气的王均瑶,立刻觉察到了民航市场不可估量的前景。在同乡的不解和质疑中,他迅速行动,进行客户走访、市场调查,以及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工作。历时九个月的工作为王均瑶的信心埋下了铺垫。最终,这位长着娃娃脸的24岁温州青年,怀揣着身份证和温州市政府开具的证明,第一次迈进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
可以想象,从未向民企开启过的中国民航系统大门,是多么壁垒森严。王均瑶在盖完100多个图章后,通过这扇紧闭的大门,开启了人生财富之旅。一架从湖南飞来的〃安…24〃银鹰降落在温州永强机场,王均瑶首开中国民航史私人包机先河。那确实是王均瑶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我的个人形象、人生道路都改变了!如果说人生是个大舞台,那一天,作为一名演员,我面试合格,被允许登上舞台。接下来,我要努力的是把戏演得更好……〃每次提及包机,王均瑶难掩内心的激动。
当不可能变成可能,当可能变成奇迹,这样的经历是否有训示?第一年包机为王均瑶带来20万元的利润。他一口气承包下全国400多个航班,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温州天龙包机有限公司。
由此,他的名字与曝光率极高的民航业联系起来,国外新闻媒体称此举为〃中国民航扩大对外开放迈出的可喜的一步,中国的私营企业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美国《纽约时报》更是做出极高评价:〃王均瑶超人的胆识、魄力和中国其他具有开拓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可以引发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而以后的数年间,王均瑶将以一个民营企业家的身份,开创众多中国民航业的〃第一〃。
这一年,灰色的基调很重,可无论如何总有感人的色彩。个体在宏大历史事件中成长蜕变,观念的冲击、转型的阵痛,不断为某些〃叛逆者〃抹去〃叛逆〃的影子。3月下旬,深圳蛇口,袁庚提出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顾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日后,该口号中的前两句如晨钟暮鼓,冲击着当代中国经济思维观念的起伏跌宕。
当然,一场针对口号的批判不期而至。迫于压力,袁庚再三考虑,将竖于蛇口商业街的口号牌子悄悄拆除。与特区人一样,对于改革的趋势,一部分温州人同样心领神会。在袁庚提出震耳欲聋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时,东风电机厂副厂长郑胜涛开始要求职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与温州许多草根企业家相似,郑胜涛也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
郑胜涛背上书包迈进小学校门时,全家三代同堂的10口人,为凑足他一人的学费,每天只吃两顿饭。所以,在郑胜涛的童年中,没有太多值得追忆的故事。他唯一记忆犹新的是,小学教室里贴了一张画,画上的孩子仰起头,盯着放在手中的蒲公英。老师说:你们像蒲公英,长大以后要飞到天南地北,你们也像希望的种子,到处可以生根发芽。同学们,你们说说,长大以后要干什么。有的同学说要当工程师,有的说要当解放军,有的说要当人民教师,只有郑胜涛一言不发。下课后老师问他,〃你长大后究竟想干什么?〃郑胜涛回答:〃干什么最能赚钱我就干什么。〃老师哑口无言。
郑胜涛书读得认真、成绩也好。然而,一心打算〃好好读书,将来挣大钱〃的他遭遇到〃文革〃。学校一片混乱,他只好放弃学业,拉板车,跑供销,阴差阳错当上举重运动员,甚至还打破了温州市的一项举重纪录。
16岁时,郑胜涛应征当兵。没有父母或亲友作靠山,即使体格和身体素质最好,他的名额还是被别人开后门占去。不得已他作为〃知青〃下乡劳动,后又因户口迁不回城市而成〃黑户〃。正因为是〃黑户〃,企业单位招工他没有资格,只能辗转到了造船厂、标准件厂和现在的温州龙湾区的状元油库当临时工,干最重的活,领最少的钱。几经辗转,终于,郑胜涛当上名为温州市前进电机厂的街办小厂的正式工人。几年中,他由工人相继提拔为供销员、供销科长。
1981年,郑胜涛调任温州东风电机厂。凭借敏锐的市场竞争意识,他使危机四伏、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
经济改革,总是在意料之中却又每每发生出人意料的事件。
7月台风过后,温州持续高温一月有余。与此同时,个私经济存活的环境仿佛也有了好转的迹象。同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