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57-中国历代战神-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戚继光站在路口,镇定自若地发出进攻号令,并手刃退缩的14名部下,以严肃军纪。将士又鼓起百倍的勇气,奋力往前冲杀。倭寇渐渐支持不住,四散溃逃。戚家军连克敌人60余营,斩杀倭寇960人,活捉倭寇大小头目13人,还有1000多名倭寇在溃逃时落水淹死。天明,兴化府城的居民扶老携幼,杀牛备酒,出城十多里,夹道欢迎凯旋而归的戚家军。    
    建祠筑像荡平倭患    
    戚继光胜利完成了既定的战略计划,率师返回浙江休整待命。路过福州的时候,当地父老在于山的平远台特地设下了酒宴,为他们庆功、饯行。在欢乐的锣鼓声中,戚继光率领着部下将领,通过了夹道欢迎的人群,踏着山石的小径登上了平远台。    
    他接过当地长官献上的美酒,一饮而尽,然后拱手作揖,感谢福建百姓对他们的支持和援助。为了纪念戚继光的丰功伟绩,福建人民后来就在于山的平远台建起了一座戚公祠,在祠堂的大厅中塑了一尊戚继光像。    
    1936年,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游览于山,缅怀这位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写了一首《满江红》的词,词中写道:    
    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    
    至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    
    这首词,现在就镌刻在戚公祠的旁边,供游人吟诵。    
    戚家军返回浙江之后,倭寇收集残兵败卒,又攻占兴化府,占据平海卫(在兴化东南),继续残害福建的老百姓。公元1563年,戚继光再度带领戚家军入闽。第二年,他们在当地军民的密切配合下,彻底剿灭了福建的倭寇。接着,又与另一名抗倭将领俞大猷,协同作战,共同歼灭了广东的倭寇。经过十几年的战斗,东南沿海的倭患,终于被扫除了。


智慧亮剑,抗倭斗士:“将儒”将军戚继光第五节 文武兼资,将帅诗人

    戚继光将军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高尚品格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更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的财富。我们真的应该赞叹,赞叹他这么一位将领,赞叹他的那些战法、阵法,让人有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更赞叹他在文学上的高深造诣……总之,他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赞叹!    
    戎马一生颇多建树    
    戚继光在4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可以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或在东南沿海扫灭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练兵御边,使蓟门安然。堪称一代爱国名将。他智勇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指挥戚家军“飚发电举,屡摧大寇”,甚至还出现过歼敌上千人,而“戚家军”却无一人阵亡的罕例,被誉为我国“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    
    他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颇有建树,著有《纪效新书》、《莅戎要略》、《武备新书》、《练兵实纪》等几部兵书,其中,《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我国古代十大兵书中的两部,在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兵家所推崇。    
    精于巧思善于创新    
    戚继光的精于巧思,善于研制新兵器、创新战具,在军事的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为军事兵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在出任参将镇守宁、绍、台三府之时,有鉴于倭寇习惯持倭刀近身肉搏,因此研制出一种以长制短的武器,也就是先前所提及的“狼筅”。他利用浙江遍地随手可得之毛竹,选用节密支坚的大毛竹的上半截,长约一丈五六尺,先将竹头削尖如利刃,旁边留用九至十一枝小竹叉制成。形状似扫帚的“狼筅”,妙用在于以长制短,既可以抵挡倭寇的短刀,也可以刺敌致命,即使倭寇刀法纯熟,也莫可奈何。因此,戚继光称此兵器为“行伍之藩篱,一军之门户”。    
    戚继光在平倭时期还发明了一种虎蹲炮。底盘有铁钉,可抓牢地面从而减少后坐力、提高命中率。一炮能打出百发炮弹,是实施高密度、大面积打击的利器。而且该炮体积轻巧、机动力强,对潜进山区的倭寇作战成效显著。    
    戚继光所创的战车部队在当时也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戚继光镇守北疆蓟镇(今河北迁西县西北)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左右。其创建的车骑营中的战车部队,简直就是类似于现在装甲战车部队。    
    其中车营编官兵3100余名,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每车营有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两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装备1门火炮,临战之时火枪轮番射击可以终日不停;骑营编官兵约2700名,装备有60门虎蹲炮。    
    戚继光不仅对陆战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海战也十分精通。由于倭寇横行东南沿海,因此戚继光依据海上作战的实际需要,对明代水师原有的装备做了改良,建造出适合海战需要的新战船,称为“艟冲”。    
    这种新式战船较原先的“福船”、“海沧”船体轻、吃水也较浅,无论在浅海或是深海作战,都能来去自如,行驶敏捷。尤其在风小势逆的情况下,更明显优于原先的“福船”和“海沧”。由于倭寇并不善于水战,因此利用这种轻便的战船追击倭寇,具有较强的海上攻击能力。    
    原先的战船都是在福建制造的,戚继光到了浙江之后,依据海防及节省军费的需要,亲自督造战船,编制戚家军水师,在海上屡屡打败倭寇。    
    在建造防御攻势上戚继光也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桃渚之战后,戚继光又在桃渚城东西两角设了两座空心敌台,为其后来在北边长城大规模建造敌台积累了经验。戚继光对台州城防的不断整修,也为他在镇守蓟北时全面改造和整治明长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著名学者罗哲文先生称:“现在北京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古北口,天津黄崖关,河北山海关附近的老龙头、角山等处长城的雄姿,均是经戚继光改进之后留下来的。可以说,临海古城土墙堪称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示范和蓝本。”    
    是将军更是诗人    
    戚继光是一位爱国将领,是一位军事家,又是一位诗人。戚继光的文学修养很高,诗作在当时便很有名气,被誉为文武兼资的“儒将”。《列朝诗集》评论说:“少保少折节为儒,通晓经术,携手徒步,人莫知为故将军也。少保绥靖闽浙,功在东南,生平方略,欲自见西北者,十未展一二。故其诗多感激用壮、抑塞偾张之词,君子读而悲其志焉。”    
    《柳亭诗话》云:“戚少保南塘,武功将略,垂诸史册。而偶为吟咏,亦超放自如,有郑都官、罗江东笔致。”    
    戚继光的一生还创作了不少诗歌,现存250首左右,著有诗文集《止止堂集》。这些诗作大多与他的军事生涯有关。这就是戚继光把自己的诗歌总名为《横槊稿》的本意。“诗言志”,可以说在戚继光的作品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戚继光在沿海抗倭时期创作的诗歌在50首左右,在台州创作的诗歌也不下30余首。如《登巾山》:“春城东去海氛稀,城畔人行绕翠微。山麓高楼开重镇,辕门晓角起晴晖。九天云气三台近,百里江声一鸟飞。极目苍茫忆明主,吴钩高接斗牛辉。”    
    为了鼓舞将士们的抗倭士气,他特地创作了一首题为《凯歌》的军歌,配上军乐,并亲自教授:“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越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这不是一首简单的军歌,而是一声鼓舞斗志的号角,是凝聚的戚家军军魂。诚如戚继光自己所云:“一唱三和,声震林木,兴逸起舞,上下同情,抵掌待旦,浩然南征。”


智慧亮剑,抗倭斗士:“将儒”将军戚继光战神档案

    姓名:戚继光又字:元敬    
    年代:明代民族:汉族    
    出生:公元1528年卒年:公元1588年    
    特点:文武全才治军严明刚正不阿    
    战神身世:出生将门,自幼深受父亲熏陶及教诲,精通文武二道。并立志疆场,保国卫民。    
    相关人物: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张居正倭寇    
    主要事件:1.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戚继光被派往山东担负海上防倭的重任。    
    2.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戚继光招募3000余人,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军新。并自创“鸳鸯阵”阵法。    
    3.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戚继光率领所部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倭寇们称戚继光为“戚老虎”。    
    4.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戚继光与福建总兵俞大猷等人肃清福建和广东沿海一带的倭寇取得平海卫大捷。    
    5.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戚继光发明地雷,比欧洲人早约300年。    
    震撼声音:“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驱逐荷夷,勇往直前:史诗英雄郑成功第一节 背父报国,投笔从戎

    大江东去千万年,多少风流人物被风吹浪淘尽。然而,有一位英雄的名字,非但没有褪色,反而在时光的推移中愈发光彩夺目。他就是享誉中外的历史人物郑成功。郑成功不一般的身世造就出他坚贞、大义的性格,成就他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书写“精忠报国”的壮丽人生。    
    胸中怀大志勤学悟修真    
    郑成功原名郑森,他的祖籍是福建南安石井乡。他的父亲郑芝龙原是商人,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郑芝龙到日本经商,受到平户藩主的热情关照,还迎娶了本地姑娘为妻。    
    1624年8月27日,郑芝龙的妻子,在海边拾贝壳,忽然一阵腹痛,就倚着海边一块巨石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郑成功。这块石头现在被当地人称作“儿诞石”。郑芝龙在郑森出世不到一个月就随原船离开了日本。直到7岁回到福建前,郑森都是跟随母亲在日本生活的。    
    回到中国后郑森在安平(今晋江安海镇)上学,他从小立大志,不断进取,闯书山、潜学海,特别是精心攻读历史名篇《春秋》、《孙子兵法》。少年英俊,好骑射舞剑,文韬武略,风采耀人。11岁时就能写读书感慨,弘文展志,如文中的“汤武征诛,应对洒扫也”,“尧舜之禅让进退也”。其叔郑鸿逵赞为“郑家的千里驹”。郑森读书悟真,努力进取,学业提升。    
    1638年考入南安县学,中秀才。1644年进南京太学,拜鸿儒钱学斋为师。有一次老师钱谦益问他:“什么叫‘洒扫应对’”,他回答说:“汤武革命,就是洒扫;尧舜禅让,就是应对。”钱谦益认为他的比喻奇妙,才华横溢,并称赞“此人英物,非人所比”即为郑森取号“大木”,寓意为国家栋梁之才。    
    隆武赐国姓,丹心匡国难    
    公元1645年,朱聿键在福州即位,年号“隆武”。当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军政大权,却暗中通敌叛变,“密遣亲吏到师纳款”。在忠贞爱国和传统儒家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郑森与他的海盗父亲自然在思想上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6月,郑森随其父郑芝龙朝见隆武帝,帝见其少年英俊,便与其谈论天下大事,郑成功应对自如,论述精辟。他说:“翻开史册,有了明镜,国家朝政衰败,大多是由于营私舞弊的奸邪之徒窃取弄权,残害忠良,丧失人心,以致毁弃河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热血男儿,谁能旁观!岳少保(岳飞)说过‘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真安矣!’这是最重要的。”    
    又论述:“励精图治,要集结各路义师,派重兵把守仙露关等险要门户,收复失地”。隆武帝听了甚喜,说“素闻郑家有匹千里驹,果然名不虚传”,又抚其背曰:“惜朕无一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即钦赐郑森为国姓朱,改名为成功,并封“忠孝伯”,领御营中军都督,赐尚方宝剑,仪同附马。民间称郑成功为国姓爷。自此之后,郑成功碧海丹心,鼎力匡国,走上反清复明道路。    
    郑成功,提笔揭竿,精忠匡国难。矢志招纳义士,从者千万兵,纵横海上。清廷大惊,命大臣诏爵郑成功海澄公,郑芝龙为同安侯,郑鸿逵为奉化伯,郑芝豹为右都督。郑成功和郑鸿逵宁死不奉诏。    
    背亲行大义一领延平郡    
    公元1646年,清军打过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