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出家就教佛学院。那时候台湾的佛学院跟一般学校状况差不多,一个学期有五、六门功课。佛学院里面的老师也有五、六位,每个人教一样,不相同。也是第一个钟点上一门课,下一个钟点就换个老师,也换了课本,跟学校的方式一样,顶多是两堂课连起来两个小时。一个星期,老师大概是上两天到三天。
  学生就学得多,学得多还不够,还要自己去找参考的东西。初学讲经总是参考现代这些法师们著作的白话文,文言文看了很吃力,喜欢看现在人的东西。所以《太虚大师全书》出版,我也买了一套,初学的时候。他的东西容易懂,分量也不多,他的种类很多,但是每部经注得都是简单、容易,不是太深,确实对於初学人来讲,真的是带来了方便。往往就有些同学就依靠这个本子,那就是古人所说的,得少为足,不肯深究。
  我算是非常幸运的,我有老师指导。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帮助我三年,以后李老师教我十年,我有两个老师。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跟李老师,实际上我的指导老师是一个,是接受一个人的指导,目标、方向是一个,没有走岔路,没有走冤枉路。尤其跟李老师之后,就不能随便看书,约法三章里面第二条,就是你所看的这些书籍、文字,不经过老师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一条是只接受他老人家的指导,听他老人家讲经,不可以听任何人的;而且从前所学的一概不承认,非常严格。所以东西不能够乱看。
  听老师讲经,我们也可以参考注解,但是注解一定要老师同意,老师不同意的不可以看。所以,老师讲《弥陀经》,我也看注解,老师指定古人的注解,不是今人的。看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这两种。我听他老人家讲《华严经》,他给我指定的注解就是一种,清凉大师的《疏钞》。我学《大佛顶首楞严经》,他叫我看的是现代人的著作,圆瑛法师的《讲义》,孙仲霞的《直解》。不可以随便看,老师对学生负责任,老师指导的必定符合两个标准,契理、契机。这个法师讲经、著作不违背经教,契理,同时又能够适合我们的程度,他是文言文写的,但是比较浅,我们从这里奠基础,然后才能看古注。以后《楞严》我也看了六、七种注解,都是古人的,从这里头去融会贯通。
  佛在经上教导我们深解义趣,你解浅了不行,要深解。深解要读诵、要研究、要依教奉行,你才有心得,心得是开智慧。我们一般讲你才有悟处,你所悟得的那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不但是佛法讲求悟处,儒家教学也讲求悟处。老师总是要帮助你觉悟,帮助你体会经典里面的义理。你明白了,破迷开悟,你自然欢喜的依教奉行;你要是不解其义,你依教奉行的兴趣提不起来。
  所以,初学人的毛病往往幼稚,在现前佛教环境里面更多了,你要遇不到善知识,这不行。遇到善知识,你阳奉阴违,不肯依教奉行,你就什么都得不到。师资之道自古以来可遇不可求,做学生求一个好老师指导不容易;好老师想得到一个好学生,真正听话,依教奉行,传他道业的,更难求。这就是所谓师承,他有传人。儒家讲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用在学术上,没有传人就是无后,这个我在讲席里讲过很多遍。你自己的道德学问再好,没有人承传,你死了也就一切都完了,那么你的成绩等於零。所以,凡是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在一生当中他最留意的就是找传人,有一个传人,这一生没有遗憾。
  你们看禅宗,五祖把衣钵传给惠能大师,那是多么欢喜的事情,有继承人了!六祖的福报就太大了,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一代传一代,传到第五代都是单传,就传一个人。惠能大师的福报大,法缘殊胜,他在一生当中传了四十三个人,史无前例。在中国佛教史上没有第二个人,有这么多的传人,法缘真是无比的殊胜。古人里头真正能传道的,两、三个有,四、五个有,再多的很少见了。
  可是净土宗也非常殊胜,净土宗是讲往生,不讲传法,所以净土宗的祖师不是一代传一代的。净土宗祖师从哪儿来的?是后来人家推崇他,称他为祖师。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也没人称他作祖师,每个人见到他的时候称印光法师、印光老法师。圆寂之后,我们净土宗的在家、出家这些大德,看到这位法师对净土有特别的贡献,修持足以给后人做典型,做模范,推崇他,称他为祖师。所以净土宗的祖师是民选的,不是一代传一代的,这在中国很特别。中国大乘八个宗,每一个宗的祖师都是一代传一代的,唯独净土宗没有。所以,净土宗到现在只有十三个祖师,这很难得,就是后人公认!
  现在难了,非常困难!为什么?我们的基础教育疏忽,年轻人不懂得孝顺父母,不懂得尊师重道。他根本就没有这个意念,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所以接触老师都是跟平常人一样。不像从前人,师生有那么一分道义的关系,现在没有。所以现在老师只能劝,不能教,从前可以教,可以教训,现在不可以,现在只有劝勉。那就看自己的善根,自己善根要深厚,听到老师的劝勉,觉悟,认真学习,解行并进,他会有成就。否则的话,太难了!真正成就还是得一门深入,依教修行。净宗是求生净土,这个你得到真实利益;不能往生净土,利益不能说没有,你还不能避免轮回,轮回很可怕!我们自己想一想,这一生过世了,来生能不能得人身,这就是摆在面前一个大问题,非常严肃的问题。
  得人身的条件是五戒、十善,在中国儒家讲就是伦常八德。五常里面,「仁义礼智信」,八德所说的,「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还有个说法,「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种说法里头有相同的,把相同去掉,十二个字,十二个德目。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八德相应几分?与五常相应几分?学佛的人与十善相应几分?与五戒相应几分?你来生能不能得人身,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够有百分之五十相应,能不能得人身还是未知数,要多少分才能够得人身?至少要六十分以上。不简单!你自己凭良心给自己打分数,「仁义礼智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你自己打,看能打几分。难!太难太难了。
  如果我们伦常道德能够有六十分,换句话说,你来生可以得人身,但是不要搞这个,搞这个得的利益太小了。因为你有这个分数,你念佛求生净土行了,你就有资格,生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西方世界它这个条件,所以一切诸佛赞叹,道理就在此地。只要有人道的条件,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就可以接纳你。那你的道德的条件分数再增高,能够有七、八十分,凡圣同居土有三辈九品,你的品位就高了。仁义道德如果能够达到九十分,你就生死自在,你念佛往生,知道什么时候去。
  你说多久、多少时间知道?一般最低限度,三个月之前,半年之前,晓得什么时候要走了。有很从容的时间去看看你的亲戚朋友,打个招呼,告个假,我要走了。我们台中李老师,两年前知道,不容易!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大师往生之前是一年前知道。派人到家乡去建塔,将来自己往生之后,骨灰、舍利就放在这个塔里,六祖是留了肉身,他的肉身没坏。一年前就晓得,就派人去准备后事,我们看到非常羡慕。
  今天我把这个道理说出来,诸位自己要想有这种成就,这个成就是真正的成就,为什么?你带得去的。世间的荣华富贵带不去,你有再多的财富,你走的时候一分钱带不去,你有再高的地位,你也带不去,你再多的人拥护也带不去。佛法里头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聪明人干的是什么?要干带得去的,德行能带得去,特别是阴功、阴德。做许多好事,外面没有人知道,这叫阴德,这个带得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跟道德相应,走的时候一年前知道,半年前知道,至少都三个月,三个月之前知道,不生病,说走就走,你说这个多自在。
  你的成就也就是教化众生,所以自行一定化他。怎么教法?你做出这个样子,人家一看,对你佩服、羡慕,向你学习,你就教了他,这是身教,现身说法。早年在香港,这大概总是三十年前的事情,我们老师讲经的时候提到。香港何东爵士的老夫人往生预知时至,开往生大会,亲戚朋友,还有新闻记者都来看,果然那天往生。在那时候,一般人都认为佛教是迷信,看到这么个希奇事情,表演给人看,这个东西总不能做假。何东爵士一家人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看到他老母亲这样走的,以后统统都皈依佛门。他把他的房子捐献出来,「东莲觉苑」就是何东爵士的私人财产,捐献出来送给佛教。我们要知道,她能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功夫就是一门深入,依教修行。
  你看《无量寿经》,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教训,最重要的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里头最重要的是「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经典里面明文教导我们修十善。你看经文上的三句话,「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就是十善业道,我们要懂。这三句怎么落实?《十善业道经》,要落实十善业道先要学《弟子规》,这是我这几年特别提倡。为什么?看到我们出家、在家学佛多年,十善不能受持;十善不能受持,皈、戒就谈不上,三皈、众戒谈不上,十善是基础,是根本。为什么从前的人能做得到,我们现在做不到?从前人有儒家的基础,所以我这才选《弟子规》做为十善的基础。有《弟子规》的基础,十善就不难做到,然后无论受持哪个法门,哪部经论,你都会有成就,解行相应。所以这基础是比什么都重要。
  同学们疑虑很多,怀疑,不能够完全相信,这桩事情我们非常理解,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社会。我学佛那个时候,五十年前,比现在是好多了,但是比一百年前差很远。我们那个时候的学生对老师,真正能够尊师重道的不多见;现在要讲尊师重道,找不到,没有。我学佛这五十多年,我很留意,我很想找同参道友,找帮手。真的有好的,有修学、学习意愿的人,有这种心态的人,我一定把他介绍给李老师,请李老师多培养几个同学,我们在世界上弘法有帮手。五十多年找不到一个,无论在家、出家,一个都找不到。当然不能说这个世间没有,我们没有缘分,没有遇到,所遇到的人里面不具足这些条件,你就知道多难。
  现在的社会完全趣向於功利,年轻人心目当中只有金钱,只有享受,与道、与德距离愈来愈远,到哪里去找!所以现在是非常艰难。这正是过去李老师说过,我们今天把佛教传给人,要向人家顶礼,向人家磕头,双手捧著,人家还未必接受。我们求学是跪在老师面前,求老师传给我们,我们今天送给别人是倒过头来,我们跪著别人面前捧著送给他,看他愿不愿意接受,这老师讲过。对於这个时代的状况非常清楚,非常明了,话,预先给我们讲,今天我们遇到的果然没错。所以『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就像这个比喻里面所说的一样,不能成就。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法首菩萨偈颂第三首:
  【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前面一首是比喻贪爱,「随文义失」,我们谚语所谓贪多嚼不烂,他只贪图多闻,没有时间去修行,所以自绝慧命。这首偈是「设食自饿喻」,清凉大师说得很好,「喻随说废思失」,他也说法,说得很浅,不够深入。后面讲「说法施人,多求名利,不思法味,损减法身」,都是受持正法而不能成就。比喻当中所说我们一定要记住,前面的大前题就是这些人统统都是遇到正法的。我们一般讲受持正法,但是他不得利益,我们一般讲,虽然亲近真正大善知识,最后他的路走向偏差,这是自古以来就有。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重,没有依教奉行,依旧随顺烦恼。前面第一首的比喻是随顺贪心,这一首比喻还是随顺悭贪,悭是悭吝。所以他也说法,虽说他没有深思,我们现在讲,他没有认真去研究,所以说得浅,甚至於把意思解错了。
  这为什么?他的目的并不是帮助别人觉悟,出家的目的不是帮助别人觉悟。自己都不悟,他怎么会帮助别人觉悟?出家要干什么?出家没有忘了名闻利养,说法施人(这法布施)多求名利,错在这里,求名、求利都是属於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