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3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做父母、做大人对婴儿的身教,做出来给小孩子看、给婴儿看。他看了三年,这小孩三岁他就很懂事,他就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行为是错误的,他就懂得,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有这个能力。这叫家教,家教是教育的根基。
  中国教育的兴起,也就是我们今天讲教育的起源,为什么会有这个家庭教育?这是祖宗流传下来伦理的观念,「父子有亲」,这不是人发明的,自然的、天然的。你看父母对於婴儿多么亲爱,完全付出照顾婴儿,三年,时时刻刻都放在心上,照顾唯恐不周。做子女的不知道父母的恩德,到他自己养儿育女的时候,才知道做父母的那种爱心、那种辛劳,教育就从这里兴起。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父子有亲」这种亲爱永恒的保持,到一生都不会变质,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教育的第一个目标。父慈子孝,一生他不会改变。
  第二个目标就是把这种爱,父子这个亲爱发扬光大,他知道爱兄弟、爱家族、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爱一切众生,扩大!诸位要晓得,中国五千年传统的教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爱的教育,亲爱的教育。所以这个族群虽然很庞大,因为从小受这样的教育,养成和平、礼让,没有竞争。也给今天的人作证,不竞争也能生活得很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你说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多么美好。今天中国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国五千年传统的教学就是落实这桩事情。
  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怎样落实?那一定要靠这种教学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实。前面我们学过「孝养父母」,这个地方教导我们『巧事师长』。第一句『诣大小师』,「诣」是亲近,在佛门里面讲,佛是大师,「众所宗故」,佛的弟子有菩萨、有阿罗汉,那就称为小师。如果说菩萨,菩萨是大师,阿罗汉就是小师;阿罗汉是大师,一般称和尚就是小师,这个称谓关系我们要搞清楚。佛、菩萨、罗汉大概没有问题,和尚有问题,为什么?现在人不知道什么叫和尚,以为一出家,这个人就当和尚去了,所以这产生了误会。
  和尚是梵语,古时候的印度话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亲教师,清凉这个注解也好,注得好,「亲所教故」。我们学佛,接受这个老师教导,这个老师对我来说就叫和尚,亲教师。他不是直接教我的,没有这个称呼,就是我们没有这个关系。就如同现在在学校念书,谁教你?你一定要晓得不是教员教你,校长教你,为什么?课程是校长定的,教员是校长请的,请他来代替校长执行教学的义务,整个教学的规划是校长,所以这教育他在主宰、在主导,教员是执行的人。这个你一定要懂得。
  你在这个学校学的有成就,要感谢校长,当然也不能忘掉为我们上课的老师。上课的老师不称和尚,称「阿闍梨」。阿闍梨也是梵语,意思叫轨范师,你看看和尚叫亲教师。这轨范师,轨是轨道,范是模范。这个老师他的德行、他的学问可以做我们的模范,做我们的榜样,不称和尚。所以一个道场只有一个和尚,一般所讲道场的住持称和尚,其他的人都称闍梨。我们现在习惯上,其他的都称法师,这个对的,称法师是对的。一个寺庙有很多法师,但是和尚只有一个,不是人人都是和尚。在现在,像大学里面有指导教授,指导教授可以称和尚,那多半是念研究所的学生,像硕士班、博士班的指导老师可以称和尚。
  从这些称谓上它的意义,你就晓得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里头没有这种称呼;像亲教师、轨范师,没有这种称呼。你看一般宗教称牧师、称神父,不是称亲教师、轨范师,不是这种称呼。他们的关系是跟神、上帝,有这个关系存在,佛里头没有。佛里面,我们学佛跟佛产生关系。佛是什么人?佛是大师、亲教师。大师,或者称大导师,或者就是称导师。导师、大师、大导师,都是对佛的尊称,菩萨不用这个称呼。我们尊称菩萨称大士,士农工商的士,观音大士,文殊大士;菩萨也称开士,开悟的开,这说明他已经开悟。士是读书人,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他开悟了,所以称开士。
  你从这些称呼上就了解寺院庵堂是教学的场所,在前面讲的「僧伽蓝」,梵语称僧伽蓝,我们现在称为道场,就是教学的场所。你看「入僧伽蓝」这首偈,下面是「演说种种,无乖诤法」,这是教学。佛家的道场是上课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天天上课,讲经说法就是上课。现在叫上课,那时候叫讲经说法。我们亲近老师,就是要向他学习,要学做好人,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善人。经典一打开,诸位都能够常常看到「善男子,善女人」。我们学佛头一个目标,最近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善人,善人的标准是十善业道。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观经》的净业三福,我们采取它做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循著这三条的教导,我们认真努力来学习。第一条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把这两句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这两句就落实。下面两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句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佛在经上这四句话,两部经典,这两部经典都是根本的戒律。真正做到了,就取得佛法里面的标准,「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这两门东西没有做到,不是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不是经上称的,换句话说,这个经就不是你所学习的,你的程度不够。所以一切大小乘经都要先取得这个标准,你才能入学。
  不但是大乘,小乘也是从这入门的。有这样一个基础,你才能够受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是以孝亲尊师、十善业道做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能受三皈五戒,所以在受三皈五戒之前要学。现在就不讲究,什么人来皈依也都不必具备这些条件,就受了皈依。这种皈依,佛门称为名字皈依,有名无实。皈是回归,依是依靠,我们后面会讲到。就是在这一段,这属於第二段「出家受戒」,在第九、第十、第十一,三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才晓得皈依佛,佛是觉而不迷,换句话说,从迷惑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我们受了三皈依,有没有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没回过头来,你没有皈;你要不依自性觉,你没有依,皈跟依都没有,只是形式上做了一下。这种形式,佛不承认,护法神也不承认。
  真正皈依,真正皈依三宝,戒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就有三十六位护戒神保佑你。听说这个好,三十六位护戒神护持我,我赶紧去皈依去。如果你是形式不是实质,没有护法神护你,你要有实实在在的。真正有实质,没有形式的皈依,不要紧,世间人不承认你,佛承认你,护法神承认你,龙天善神承认你。於是你就晓得皈依证不重要,那个戒牒也不重要。「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教我的,章嘉大师教我的,他教我学戒,而不是教我去受戒。戒,你学一条,你做到一条,你就真正得到一条,叫得戒;你做到两条,你就得两条。戒经上讲得一条戒有五位护戒神保护你,你得两条戒,你就有十位护戒神保护你。
  在家同学受了五戒,五戒都得到,什么得到?做到,这个做到不是一时的,这一生当中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都不会犯,你就真得到。真得到了,五戒有二十五位护戒神日夜保佑你,不会离开你。就是你一定要真干,要真正做到。所以对於戒律的意义,你要真懂得,要认真去学习,不是说形式上受了,那个没有用处。可是李老师也鼓励我们去受戒,无论在家的、出家的,李老师是鼓励,你受了三皈之后,鼓励你受戒,但是绝不勉强。为什么鼓励你?他不是随便鼓励人,他得看什么人,有些人他根本就不鼓励,鼓励你受戒之后,好好的学戒。这是对的,这个心很慈悲、很难得,受戒之后,认真学戒。特别是出家戒,受了不学,那是挂了个出家的名,没有实质,这是错误的。
  我们也常常提到,中国佛教里头有个很好的典范,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受了三坛大戒之后,他知道比丘戒做不到,那就不能挂个比丘的名,所以他在佛菩萨面前退戒。退戒很容易,只要在佛菩萨面前,跟佛菩萨说这个戒我不能持,我退戒,就退掉。受戒,三师七证很麻烦,退戒很容易,所以他退比丘戒。沙弥戒他能做到,所以他老人家一生称沙弥不称比丘,菩萨戒沙弥,给我们后人做很好的榜样。他的学生,我们世俗里称徒弟,中国古时候称徒弟就是学生,现在称学生,成时法师,蕅益大师的《全集》,成时法师编辑的,把它刻版流通。老师称沙弥,他不敢称沙弥,他称出家优婆塞。我对他非常尊敬,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沙弥戒做不到,那怎样说?三皈五戒十善这个他做到,名实相符,所以称出家优婆塞。优婆塞是在家居士,但是他出家了,就是说出家的居士。
  我们今天的身分是在家,真的是要努力做到出家居士就不错。出家居士,今天我们讲的三个条件,弟子规、十善业道、三皈五戒真正能落实,那你是名符其实大小乘经典里面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当之无愧。展开经典,这个经佛对我说的,不是对别人说的,我是当机,就不一样。
  今天我们把这个落实。大师,我们修净土的,前面我也跟诸位介绍,大师是阿弥陀佛,那为什么不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皈依阿弥陀佛,我们听话,释迦牟尼佛绝对不见怪,他教我们皈依阿弥陀佛,我们皈依阿弥陀佛,他一定非常欢喜。如果我们不肯皈依阿弥陀佛,我们乐意皈依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定说这个学生不听话,你们想想对不对?不听话。教你皈依阿弥陀佛什么意思?教你在这一生成佛。你要不皈依阿弥陀佛,你这一生成就不了,要慢慢来。证个阿罗汉,诸位晓得,证得初果之后,天上人间还要七次往返才证阿罗汉果。人间寿命不长,天上寿命可不短,七次往返,你要知道那是多少年!可是你要皈依阿弥陀佛,一生成就,成就太殊胜了。释迦牟尼佛慈悲,释迦牟尼佛没有门户之见,把自己的学生推荐给阿弥陀佛,哪个人接受,哪个人这一生成就,无比的殊胜。
  所以我们今天大师,阿弥陀佛,《无量寿经》。我们依《无量寿经》、依《阿弥陀经》来修行,这是亲近大师。经典念一遍就是亲近大师,听大师的教诲,恭恭敬敬,读诵受持;受,接受佛陀的教诲,接受之后一定是依教奉行。小师是我现在亲近的老师,李老师给我介绍的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在哪里?留下来的《文钞》,我天天读《文钞》、学《文钞》,亲近小师。大师、小师都不在我面前,大师、小师从来没有离开我,不即不离。你要这样学,你这一生决定成就。
  形式上的皈依、受戒,我不反对,应该要去接受三皈,接受五戒。为什么?接受之后你认真奉行,这是给社会大众看到佛教的真面目,你这就是弘法利生,给社会大众看到佛教一个好的形象,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如果我们受了三皈、受了五戒,做不到,我们就把形象破坏了,社会大众看人,学佛的人是这个样子,所以他不骂你,他把整个佛教都骂了,这个罪业很重。谁叫他造罪业?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好,让他在造罪业,他堕落,我们会受连带。他是因为我做得不好才毁谤、才侮辱三宝,我变成罪魁祸首,逃不了责任,三途苦报,这一定要懂。但是在受三皈五戒之前,最好先学《弟子规》,有这个基础,你这个皈戒就能受持,就不难。十善业道你能够做得到,你明了,你懂得,你会认真努力去做,这是在佛法里头根基奠定了。没有这个根基,念佛都不能往生,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
  我们还知道有些人根本就没有皈依三宝的。我记得以前我提过几次,早年我住在美国,华府有一位周先生,叫周广大,在那里开个面包店,一生不信奉宗教,人是个好人,没有宗教信仰。临命终时,他得的是癌症,医生放弃治疗,家里人所谓是临时抱佛脚,找到佛教的道场,看看有没有救。华府,我们那边有一个净宗学会,那时候不叫净宗学会,叫华府佛教会,我还在那里挂名做会长。同修们告诉我,他找到那里去了。
  我们的同修很发心去看他,看他确实是不行,这些同修也很难得,也常听经,懂得一些道理,就劝他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世间太苦了,不值得留恋。周先生这个人有善根,听了之后很有道理,就告诉他的太太、他的儿女:你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