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毒于丹-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其集中在《论语》中的具体思想,本书将在其他文章中加以辨明,在这里不一一展开。但是我们首先要明确,孔子绝非安于现状的快乐哲学代言人,也绝非卖弄厚黑的成功学家。他是一个以生命履践理想的大哲学家、大英雄。正因如此,他才无愧于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那个伟岸而孤独的身影,才有资格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脊梁。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是最简单〃吗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吗 
  ——兼说“论语”两字的含义 
  文/庄樗 
  《论语》是记载孔子与他的弟子、孔子与当时的人们以及孔子的弟子们之间言论的书。当时的人们对于孔子的言行推崇备至。他的弟子和当时的人,一个个跟在孔子的屁股后面,不只把这个圣人的言谈记录下来,而且把孔夫子身体力行的实践都做了备份。他们都知道,这个伟大的人物必定会在历史上留下千古芳名。他的弟子,能够称得上登堂入室的据称有七十二个。这七十二人留下了七十二本笔记,因而有“七十二门徒,七十二《论语》”的说法。而那些七十二门徒之外的人们,以及那些没能听到课的人,就相互借用、传抄笔记。 
  后来,经过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的编撰整理,删改相同的部分、影响孔圣人的形象部分,终于辑成一本书。这部书可以考证的最初的成书年代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 
  这个第一次定型版本,一直流传到了 
  秦始皇统治的时代。秦始皇后半生,执著地希望能得到长生不老的方术。他榜招天下能人术士,希望能够获得长生不老的方法,使天下永远在他的统治之下。他不惜投出大量钱财人力,极尽所能,试图长生。炼丹师们从中牟取暴利,加官晋爵,顺带把秦始皇当成了小白鼠,做新药的试验。最终因为受到方术之士的欺骗(比如徐福,携带五百童男童女和钱财,消失海上,据说去了日本做了天皇),秦始皇大怒,以为受到读书人的愚弄,于是“焚书坑儒”。 
  这一场秦火虽然针对的是炼丹师等方术之士的书,但是却几乎烧尽了当时最有影响的大部分书籍,《论语》也不能免遭这种“殃及池鱼”的祸害。 
  秦火过后,孔子的再传弟子们,又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把印象中的《论语》给重新记录下来,便有了《鲁论语》和《齐论语》这两本书。在汉初,它们属于今文《论语》。内容上,《鲁论语》和《齐论语》相差应该不会很大,虽然我们不能排除孔子的弟子们因为自己的理解和记忆的偏差,但是复述的弟子们距孔子生活的年代非常接近,而且,我们现在看到的《论语》的版本也并不是那时的版本。 
  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以《鲁论语》为原本,参照《齐论语》版本,把两本书合而为一,定名《张侯论》。 
  再后来,因为孔家大作装修,有人在墙壁的夹层中,发现了比《鲁论语》和《齐论语》更早的版本,即《古文论语》。 
  到了东汉末年,经学师郑玄根据张禹所编辑的《张侯论》为基础版本,又参照《古文论语》和《齐论语》,为《论语》作注,即《论语注》,后世流传的版本,即是由此定型下来的。 
  虽然仅有二十章的语录,但是《论语》经过历代的注疏,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但它有一条基本的核心线索贯穿在其中。可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却看到了于丹教授的《于丹〈论语〉心得》,无视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把一本传销书籍冠上了“论语”的名字。须知她于丹也并非是石头里蹦出来的。问题是,在辉煌灿烂的汉语里,还有另一个词叫“牛嚼牡丹”。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于丹教授在这里给《论语》是什么样的语录作了一个介绍说明,大致就是以下两点:一是《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二是《论语》是一本快乐哲学,一份“心灵鸡汤”。 
  我不知于丹“教授”是否把“简单”这个词的意思等同于“朴素”。我们可以在《汉语大词典》里找到“简单”的三个解释:“①单纯,不复杂;②谓经历、能力等平凡;③疏略草率。”明显,以上三种含义都不能对《论语》是什么作一个形容。比如我们可以说,真理是朴素的,然而,我们却不能轻易说:真理是简单的。 
  在这里,我们就来看看《论语》是一部怎么样的“最简单”的语录。有关“论语”两字,历代论说还是有些小小的争议的,但是各种说法对于界定《论语》是怎么的一本书,起到了导向作用。 
  首先,最早的论说可以溯源到汉初刘向的《别录》:“《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这是说,《鲁论语》总共二十篇,都是由孔子的弟子们记录的,记录的是孔夫子美好的言谈。这种说法,就是说《论语》是一部语言的记纂,与《汉书·艺文志》所持的观点基本相同。 
  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我们可以查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点说法,得到了众多的支持。今人杨伯峻先生在他所撰写的《论语译注》中,承认的就是这种说法。 
  以上说的是关于“论语”两字的第一类解释。这第一类解释,最简单地可以概括为,《论语》是对有关前期儒家学派言谈的记录,是一本口水账。我们知道,儒家学派对中国两千年的影响非常巨大,这个学派的前期言谈,是否如于丹教授所说的一样“永远是简单的”呢? 
  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向于丹教授和她读古代文学研究生时的导师请教。不知她的导师会如何回答呢? 
  对“论语”二字的第二种解释是把“论”字解释作“伦理”。按照东汉经学家刘熙在他的著作《释名·释典艺》中所解释的是:“《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也就是说,《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叙说伦理道德的书。 
  可以查证的资料有,东汉末年的刘玄所认为的相似观点,他认为:“论,伦也;经世,治世”。这种说法,比所谓的“伦理”更为确切,指的是经世治国之大业。这也正是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法的来源。 
  半部《论语》能否治天下,我们先暂且不论。但是,《论语》被历代的统治者和读书人认定作是经世治国的“圣经”,却是有证可查的。历代有关《论语》的注释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于朱熹的注释。 
  朱熹是宋朝人,是宋明理学最重要的大师之一。朱熹的学说与孔子的学说有许多方面是有经过演绎的差别的。但是,朱熹所撰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自从元朝以后,成为了朝廷科举考试的指定参考书。 
  从那时开始,读书人从小要求背诵“四书”、“五经”,进而接受圣贤的教育,知书达礼,大多数人要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而最终只有绝少的一部分人能在朝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像《论语》的影响这样类似的例证非常多。比如说《论语》里有关“孝”道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孔子所在的时代背景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他的种种努力都是在尝试重建周礼,期望恢复那种已经备受毁坏的传统。他所提倡的“孝”就是指子女对父母长辈所应该具有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是符合“礼”的。 
  在《论语·为政》篇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什么是孝”的回答:“无违。”无违的意思就是在侍奉自己的父亲长辈时不违背周礼。孔子具体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就是:当你父母长辈健在的时候,应当按照“礼”来侍奉他们,而当你父亲长辈逝世,应当按照葬礼给予安葬,并按相关礼仪来祭奠他们。 
  有关孝道的言论,孔子寄予了强烈的人文道德关怀,如在《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即,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不可以长时间在外远游(因为那会让父母忧怀担心),假若真要出外,也要在近的地方,要让家人知道(可参见刘宝楠著《论语正义》,中华书局,第154页)。此外,与孝道相关的言谈非常多,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学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等等。 
  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倡的这种合乎周礼的孝道,这种人伦观,以及他对于孝道的言谈是温情脉脉的,感人而且合乎人道主义,让人容易接受。 
  以上足以证明《论语》所具备的内涵被历代的读书人所看重,对平民百姓也产生深远影响。 
  即使是那些没有读过《论语》的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中都可以看出,他们骨髓里、血液里渗透着《论语》里所提倡奉行的种种道德要求。 
  然而,《论语》是否如于丹教授所说的那样,“永远是简单的”,难道是历代读书人的智力全都比不上于丹教授?难道这个传道者——于丹教授的智力真的如她那令人惊叹的“口才”一样远超于一般读者?难道《论语》告诉我们的真的是“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有关“论语”二字的第三种解释是超越“伦理”之上的另外一种解释:20世纪文史学家柳向春认为,《论语》的“论”字即是“阐述大道之义”。 
  柳先生引用段玉裁所说:“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所谓的循理、得宜也是指能遵循天道、合乎伦理规则而言。之所以定名为《论语》,是因为它的内容是“对阐述大道、诠释人类行为规则的论述的记载”。如果按照上面的说法,《论语》的内容是诠释人类行为规则的论述,儒家也甚至可以说是一门宗教——儒教。 
  我们在许多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看到儒者们对待《论语》的态度,也就如同其他宗教的教徒们对其圣书一样膜拜、敬畏、尊崇。解释到这种地步,我们应该可以明白了,《论语》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本书,是不是“永远是简单的”。它宣扬的是否为于丹教授所误读的快乐哲学? 
  “论语”二字的第四种解释来自于大约生活于元代的何异孙,在他的《十一经问对》中,我们可读到:“《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问,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时人相言者,有臣对君问者,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这里的说法,是指《论语》的内容是讨论文义。这种说法,虽然存在已经很久,然而,却是少有人承认。在此,我们仅作保留。 
  事实上,如果我们总体上来看,《论语》这一部书虽然并非是严格的著作,但它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谈,非常生动地给后世的中国人留下了一个鲜明的崇高形象,还包括了孔子的教育、行为、思考等方面。 
  孔子提倡的教育方式是因才施教、循循善诱。从书中也可看出孔子对仁人君子的要求,如“仁”、“礼”、“乐”、“诗”。这个独特的教育者形象,有自己坚持的原则,有以天命为己任的高尚人格。 
  附:历代注疏《论语》的本子不少,比较好的注本有: 
  1三国时期魏国的玄学家何晏著的《论语集解》,是目前最古老的《论语》注本,它全帙 并存,是“十三经”中的第一个集注本。 
  2南朝时期的梁皇侃著的《论语集解义疏》,皇侃以何晏一家之说的集解为主,对《论语》一书作了详尽的疏解,撰成《论语集解义疏》十卷。该书的特点主要是以老、庄来疏解《论语》。 
  3较后的时代,对《论语》的注疏就众多了。值得参考的有宋代邢邴《论语注疏经解》、宋代朱熹《论语集解》、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4此外,现代学者杨伯峻撰有《论语译注》,最适合初学入门者,当然,也不失为研究者较好的参考资料。   
  孔子说的〃礼〃是指〃礼节〃、〃礼让〃吗(1)   
  文/唐唐 
  《于丹〈论语〉心得》的第47页,引用了《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