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吃了些元宵,用了些干果,李卫才恍然道:“今日还有一事,不想光顾着高兴,竟然忘了。”
“李兄还有何事?”戴铎颇为好奇。
李卫一拍脑袋,连声道:“我有个想法,想进献给十四爷,心里却没底,不知道适合不?二位是饱读经书之人,想让二位给拿个主意。”
听说这等小事,戴铎不由笑道:“这有何难,李兄请说,咱们边喝酒边聊。”
“那我就现丑了。”李卫笑道:“我是看了京报的工商杂税革新,有所悟,也想东施效鼙,来个赋税革新,眼下,江南土地兼并厉害,无地之民日益增多,朝廷的丁赋往往难以征收,我就在想,如是把丁赋摊……。”
“摊入土地,是吧?”戴铎含笑问道。
李卫一楞,瞪着戴铎,有些迟疑的问道:“志高兄听人说过?”
戴铎轻笑道:“这法子前明就有了,叫一条鞭法,不过,推行时间不长,就被废除了。”
李卫甚是懊恼的干了一杯酒,自嘲道:“这没读书的跟读过书的就是不一样,幸亏来问问你们,要是直接说给十四爷听,可真就没脸见人了。”放下酒杯,他又好奇的问道:“这什子一条鞭法,为何被废除了?”边问,他边殷勤的给戴铎倒了一杯酒。
“很简单,这法子得罪缙绅。”戴铎微微笑道:“李兄不用在这方面枉费精力了,十四爷不仅有的是银子,而且圣眷深隆,岂会去做得罪所有缙绅的事?”
李卫苦笑道:“枉我冥思苦想了两天,我还准备建议让所有官绅都纳粮的……”
“你家也是缙绅,我怎么感觉你跟缙绅有仇似的?”戴铎摇了摇头,笑道:“来。喝酒。”
李卫一口将酒干了,长叹了口气,“我这不是想投十四爷所好嘛,你看,朝廷现在又是海关革新,又是工商杂税革新,有道是,上有所好,下有所投嘛。”
“扑哧”戴铎刚喝下的一口酒登时就喷了出来,呛了半天,才笑道:“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好好的句子,到你嘴里,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一席酒宴尽欢而散,回到自己房间,戴铎却是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李卫虽是没读什么书,可人却是极为机灵,眼光也极准,朝廷现在确实兴起了一股革新的风潮,而且都是十四爷鼓捣出来的,李卫想以革新来博出身,路子倒是不错,只是法子却不堪用。
想到李卫,他不由一阵羡慕,这厮真是命好,竟然投了十四爷的缘,这才几天就成了十四爷的随身亲卫,以后的出息,怕是比一般的同进士还要强,循着这个思路,他又想到了一众皇子身上,康熙渐老,太子失势,也不知哪个皇子能够成为新君?想到这里,他又不觉好笑,这些都与他有何关系?先考了进士再说。
过了上元节,春节的气氛便一天天的淡了下来。
这个春节,京师太平,上海也无事,胤祯过得是分外舒心,只是宫里的酒宴多了点,颇让他无奈,不过,事关承孝及礼制,即便不喜,他也不敢有丝毫抱怨。
正月十七,上午,郑世昌便赶到恂亲王府拜见。
胤祯在书房召见了他,待其见礼落座,他便含笑道:“可是京报的印刷作坊已经筹建好了?
郑世昌欠身回道:“回王爷,印刷作坊确已筹建完毕,不过…。。为完成日印刷万份,规模大了些,平日里却甚是空闲…。。。”
“怎会空闲?”胤祯不以为意的道:“你可是想揽点其它印刷业务?没问题,不影响京报的发行即可。日后,本王的印刷业务也交予你。”
“属下谢王爷体恤。”郑世昌虽然知道胤祯不会为难他,却也未料到会如此痛快。
胤祯微微点了下头道:“银票印刷技术的改进,可有进展?”
闻听此言,郑世昌不觉有些汗颜,欠身道:“属下惭愧,历经两年,印刷技术却仍无大的改进。”
这倒在胤祯的意料之中,若是有进展的话,郑世昌早就报喜了,微微沉吟,他才道:“纸张的改进想必也无进展吧?”
“属下惭愧。”郑世昌微微有些不安。
“你一把年纪,让你负责印刷及纸张的技术革新,确是有点勉为其难了。”胤祯淡淡的说道。
第221章李卫下套
第221章李卫下套
第222章放贷
第222章放贷
一听胤祯这淡淡语气,郑世昌心里登时就是一惊,十四爷这是对他严重的不满了,想到刚刚筹备银票的发行时,十四爷就命他建立印刷作坊和造纸作坊,以改进印刷和造纸技术,现在二年多了,却无丝毫进展,他心里登时有点发慌,十四爷不是想抛弃郑家吧?
想到这里,他再也坐不住,立时就跪了下来,磕了个头才道:“属下该死,回去立刻就将印刷和造纸的技术改进做为首务来抓,立即谴人到各地去聘请印刷和造纸的技术工匠,大力促进技术改进。”
见郑世昌感到到恐慌,胤祯也不为已甚,微微点了点头,才语重心长的说道:“京报的纸张改进,倒不是很迫切,但银票就不同了,不要看现在‘四大恒’独霸银号票号市场,风光不可一世,但这背后得罪了多少人,你心里应该比我更清楚,一旦被人伪造银票成功,几天就能让‘四大恒’倒闭。
所以,银票的纸张和印刷必须随时的推陈出新,而且,本王还预备推出纸钞以取代现在流通的白银和铜钱,现有的印刷技术和纸张根本无法满足发行纸钞的条件,本王对你,对郑家,可是寄予厚望,希望你们不要让本王失望。”
一听胤祯竟然是打算发行纸钞,郑世昌顿觉冤的慌,您不早说清楚,我那里知道你还有这么大的雄心壮志,不过一想到发行纸钞,他又激动起来,那可真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他忙回道:“属下明白,绝不敢让王爷失望。”
胤祯这才道:“起来吧。”随后又接着说道:“印刷和纸张的技术改进,并非一蹴而就的事,这两年,没给你施加压力,亦是此故,但两年时间,极少见你给本王汇报此方面情况,便知你并不重视,不得不敲打你一番。
现在‘四大恒’不缺钱,在技术改进方面要舍得花钱,网罗人才方面更要不遗余力,现有的人才也要大力培养,年轻人脑子活,要注意发掘,敢于提拔。
另外,技术改进,要给工匠提出明确的方向,比如京报的纸张,要稍厚实,能双面印刷,粗糙点倒无妨,因为销量大,要以大宗的材料为主。
纸钞的要求则严苛的多,纸张方面,要耐折叠,耐磨损,要不怕水浸,要有凹凸感,最好采用小宗材料制造,印刷方面,不仅要精美,要复杂,色彩亦要鲜艳,诸如水印、嵌丝之类的防伪技术更是重中之重。
有了明确的方向,一应工匠才有明确的目标,方能事半功倍,再有,对作出重大改进的工匠要重奖,不要怕花钱,千金买马骨的典故,你该知道吧。”
一听胤祯把要求说的如此仔细,郑世昌连忙暗记下来,心里却是暗想,这纸钞,不知道十四爷盘算多长时间了,否则岂能说的如此细致?
待郑世昌记得差不多了,胤祯才接着道:“前年‘四大恒’截留了一六十万,去年又是一百二十万,近三百万的流动资金,放在仓库,也不是办法,先拿出来用于放贷吧,‘四大恒’作为银号,不放贷也说不过去,三百万少了点,把本王的四成本银,一起放出去。
‘四大恒’皇室占了不少股份,不能落下与民争利的名声,这利息就不要高了,就按月息一分放吧。”
听说开发放贷的业务,郑世昌正暗自高兴,一听月息只是一分,登时就是一楞,即便是要顾及皇家的名声,也不能放以如此低的利息放贷啊,他迟疑着问道:“王爷可是说的一两银子,月息只收一分?”
胤祯瞅了他一眼,含笑道:“你的意思是低了?”
“回王爷。”郑世昌欠身道:“不是低了,而是太低了,市面上商家拆借银子,最低都是五分起息,这才一分放出去。”
“不要只看眼前这点小利。”胤祯淳淳说道:“‘四大恒’初步经营放贷的业务,放贷的规模亦很小,先打出名气再说,要让所有人一借贷就首先想到‘四大恒’。
之所以要‘四大恒’开放借贷业务,便是要逐步的消除高利贷,低息借贷不仅是顾及皇室的脸面,也有扶持中小商人、手工作坊,促进商业发展的作用,当然,最主要的作用还在于促进银钱流通。”
听到这里,郑世昌心中一凛,十四爷的四成本银就是二千万之巨,这还是小规模,那日后的规模会大到什么程度?而且,听他的口气,‘四大恒’的放贷竟然牵扯到政务,而且还是不小的政务,他心里不由有些忐忑。略微思忖,他才问道:“十四爷未提及农民,这放贷业务,是否不针对农民开放?”
这郑世昌倒是精细,胤祯赞许的瞅了他一眼,笑道:“那倒不是,农民的借贷,我须得跟皇上奏请下,准备专门推出针对农民的借贷,因为农民借的少,所以利息届时还要放低,预计在六到八厘之间。不过,这还得推延一段时间。另外,‘四大恒’放贷不存在限制,只是,初步经营,须唯稳至上。”
“王爷,还有个问题。”郑世昌沉吟着道:“咱们利息如此低,会不会予人以错觉,‘四大恒’是以银票的本银在放贷,挤占市场,若是有此风声传出,属下有些担心出现挤兑现象。”
“这问题虑的是。”胤祯点头道:“本王现在是名声在外,倒也无须顾忌,你就对外放出风声,是本王在放贷,相信没人会质疑本王的财力。至于银票的本银,现在不要动,‘四大恒’的招牌来之不易,必须坚持信誉至上。对各地分号的银库,你要严加管理,随时清查,不得有丝毫疏忽。”
既然是以十四爷的名义放贷,郑世昌也就没什么好担忧的了,现在遍天下,谁不知道十四爷富可敌国,只是想到放贷的业务牵扯到政务,他有些拿捏不定,因试探着问道:“属下谨尊王爷钧令,不过,这放贷业务牵扯甚大,是否让朝廷派员监督?”
“这倒不必。”胤祯轻笑道:“朝廷一插手,不乱也被搅乱了,这事,本王自会进宫禀报皇上,你放开手脚便是,不过,要注意积累经验,放贷的规模将越来越大。”
第222章放贷
第222章放贷
第223章鼓动康熙
第223章鼓动康熙
送走郑世昌,胤祯便命人备轿,进宫去见康熙,已经是正月十七,该回上海了,京城的一应事务都已处理完毕,没必要留在这事非窝,老十三这几日虽然没催,却也是隔三岔五便谴人过来打探消息,早已等不急了。
到景运门递了牌子,胤祯才知康熙在寿宁宫陪仁宪皇太后说话,这仁宪皇太后便是顺治爷的孝惠章皇后,康熙的养母,今年已是七十高龄,想来康熙陪她也聊不了多长时间。
不过,这一等,却也等了半个时辰,才有小太监出来传话,着胤祯在养心殿觐见。
随着小太监进了养心殿,胤祯见礼毕,康熙才微笑着道:“可是准备下江南了?”
胤祯躬身回道:“回皇玛,是的。”因是跪着,胤祯回答的很简单。
康熙微微笑了笑,“李德全,赐座,赏茶。”
谢恩之后,胤祯起身坐下,才欠身道:“皇阿玛,那艘二级战列舰预计在三月就要下水,儿臣心里甚为牵挂,京中一应差事已全部料理完毕,儿臣身上还兼着江南的差事,再赖在京城,又要引起闲话了。”
“差事办完了?”康熙笑道,“这是朕方才自皇太后那里讨来的懿旨。”说着递过一道黄绸卷轴。
一听是皇太后懿旨,胤祯忙又跪下双手接过,康熙才接着道:“这是皇太后赦免戴名世几人的恩旨,朕料想你也该动身了,专程为你讨了这道懿旨,《南山集》案就在你手中结了吧。”
这可是大人情,有了皇太后这份懿旨,《南山集》案就可以漂漂亮亮的收尾了,如此一来,自己在士林中的名声可真就是如日中天,胤祯忙磕头谢道:“谢皇阿玛体恤。”
康熙微微颌首道:“京报筹备完善了?”
“回皇阿玛,已经完善了。”胤祯恭敬的回道:“十五弟聪颖好学,勤谨稳重,儿臣欲着他监督京报发行,还望皇阿玛允准。”
让老十五主管京报,康熙并不意外,京报是胤祯一手创办,而且又是个赔钱货,他让老十五主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略微沉吟,他才道:“恩,允你所请,只是京报的发行量有些偏少,你作何处理?”
一听康熙要增大京报的发行量,胤祯不觉稍稍犹豫,略微思忖,才回道:“皇阿玛,京报是五日一刊,日印刷两万份,有些吃紧,可否将偏远省份的京报投递推迟一日,如此便可缓过来。”
早一日,迟一日,问题倒不大,真有大事,各省驻京的塘官都是快马传递的,只是偏远省份本就路途遥远,再迟一日,岂不更慢,时日一长,那些地方官员难免会有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