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品贤文谈人生-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智慧。

  居功为何不能自傲?仔细想来,有以下几条原因:

  首先,“功”是人为设定的东西,既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也有一定的主观性。对功的评价也很难有一个完全科学的客观标准,比如现在许多企业实行的年终评比,这种设定先进比例,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能够保证评出的先进都很过硬吗?没有评上的人能够服气吗?显然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从经济学原理来看,也不能居功自傲。经济学是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的。比如陆地上的空气是无限的,很少因为空气而发生纠纷的案例。而名利则是一种有限资源,因此发生纷争的案例在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古时候因功封王封侯,赐地赏银,这些都是人们羡慕和追求的东西,而国家的财物和土地是有限的,你多得别人就会少得,别人若想多得,就要想办法让你少得,于是就出现了嫉妒、夺权、去位、陷害、谋杀。因此,要想保住荣华富贵,就不能居功自傲。有时候,居功不傲都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如果骄傲的话,那只会加速败亡。因此,有些时候激流勇退乃是明智之举。

  其三,从政治学的角度考虑,居功也不能自傲。无论是宋朝的赵匡胤,还是明朝的朱元璋,在夺取天下之后,都要处理那些同生共死、浴血奋战、劳苦功高的开国元勋,只不过他们采取的方式略有不同罢了。赵匡胤的方式比较柔和,他用“杯酒释兵权”的策略,为开国元勋们留了一条生路,让他们远离权柄,颐养天年。而朱元璋采取的手段却比较残忍,开国元勋们大都被他找各种借口杀掉。这些开国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道理很明显。有些开国元勋功高盖主,如果他们居功自傲的话,哪个皇帝能容忍呢?还有些开国元勋培植自己的势力,则更是皇帝不能容忍的。另外,开国皇帝还要考虑基业长青的问题,如果继位的小皇帝年幼功薄,将如何指挥这些功高盖世的老臣呢?因此,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如果能够做到居功不傲,自行收敛,将能起到很好的自我保护。

  居功不自傲,魏绛受重用

  有了功劳而不骄傲,反而放低姿态,就会化解别人的嫉妒,得以自保。春秋时期晋国国卿魏绛在这方面就值得后人学习。

  魏绛的先祖是庶人,与周同姓,因伐纣有功而被周武王封于毕,于是以毕为姓;后事晋献公,伐霍、耿等国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晋文公时,魏氏列为大夫。晋悼公元年(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晋悼公大会诸侯,想借此夸耀他的地位和实力,而他弟弟杨干却扰乱随从仪仗军的行列。魏绛严格执法,戮死杨干的仆从,此举震惊了众人,魏绛名声远扬。没想到晋悼公非常恼怒,认为魏绛这也是在污辱自己,破坏自己的声望,所以一定要杀魏绛。

  魏绛执法时已考虑到严重的后果,但为了整肃军纪,他已经将自身利害置之度外。执法完毕,魏绛上书陈述行刑的理由:“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还说出了杨干这样的事,说明军纪松弛,自己身为司马,应负责任。但在诸侯会盟这样的重要场合,如不执行军法,后果将不堪设想。对杨干之仆行刑,确实是迫不得已,自己一向未能尽职尽责,愿以一死谢过。

  呈书以后,魏绛即要自杀,被人拦住。晋悼公阅书后大受感动,匆忙赤足出外,向魏绛道歉。后来晋悼公又专门设宴与魏绛欢叙,并擢升其为新军将佐,予以重任。

  魏绛还向悼公提出了“和戎”的重要主张,即与少数民族改善关系。当时与晋国相邻的北方少数民族时常与晋发生战争,数为边患。以前从无和戎之说,只是讨伐,故很难理解和戎的积极意义,当时悼公即说:“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恳切地向悼公陈述了和戎的“五利”:第一,可以利用游牧民族轻视土地、重视财货的习俗,发展对戎狄的贸易;第二,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第三,戎狄事晋,四邻震动,在诸侯争霸中有威慑作用;第四,维持和平局面,军队得到休息,军备物资不需消耗,可以保存晋国实力;第五,借鉴历史的经验,只有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局面。经过这些详细解释,魏绛终于说服了晋悼公,并受托和戎。

  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积极主张和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和戎政策实施后大见成效,到晋悼公12年,仅短短的8年时间内,便取得了汉戎和睦相处的局面。悼公非常高兴,将郑国赠送的乐师、乐器、女乐的一半赐给魏绛,说:“先生教寡人和戎,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律那样和谐,就请先生接受这些赏赐。”

  但是魏绛并没有接受,而是谢绝了所赐,谦虚地对悼公说:“和戎狄乃国之福,是君之威,也是其他人的功劳,臣并没有出什么力气。”

  魏绛不但在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而且带兵打仗多有战功。他还曾请悼公赈济贫民,解除民困,赢得了民心。所有这些,都给魏绛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和名声,可是魏绛从不骄傲炫耀。魏绛后来因功改封安邑(今属山西运城市),卒后谥为“昭子”。

  范蠡激流勇退,隐姓埋名成商圣

  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居功不傲,激流勇退的人物,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宰相范蠡。越国和吴国同处江南,连年交战,积怨甚深,先是越国杀死了吴王阖闾,后来阖闾之子夫差又将越王勾践俘虏。越国大臣范蠡和文种通过买通吴王亲信,向吴国割地赔款,进献珍宝,这才保全了勾践的性命。勾践在吴国当俘虏期间,忍辱负重,表现得志向全无,使吴王夫差放松了警惕,还让勾践回到越国。

  范蠡随勾践回国后,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十年教训、十年生聚,使越国恢复了元气。另一方面,向吴王夫差进献西施等美女,荒废吴国国政,使吴国逐渐衰败。后来越国趁吴王夫差出兵与中原诸国争霸之际,攻打吴国,终于把吴国打败。夫差走投无路,自杀身亡,越王勾践总算大仇得报。

  这时,功勋卓著的宰相范蠡不仅没有居功邀赏,反而激流勇退,从此隐姓埋名,弃政经商,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商圣”陶朱公。史载陶朱公与夫人西施三次聚财万贯,又三次散财接济贫民。而另一位功绩同样显赫的大臣文种,却因为不听范蠡的劝告,继续留在勾践身边,被勾践找了个借口杀了,没得善终。

  韩信功高盖主,不知进退祸相随

  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有一次大宴群臣,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杰,但是我能用他们,这正是我取胜的原因啊。”刘邦这段话中提到的韩信,正是设下“十面埋伏”之计,打败霸王项羽的最大功臣。

  韩信起初只是项羽军中的一个无名小卒,后来投奔刘邦军营,但并未受到重用,只是因为萧何的鼎力推荐,才被刘邦拜为大将。韩信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为王。随着权势越来越大,韩信也逐渐变得骄横跋扈了,刘邦对这样的人当然不会放心了,于是设计收了他的兵权。韩信的谋臣劝他远离朝廷,避开灾祸,可是韩信没有听从。后来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趁机抓他入狱,后来虽免了死罪,但又把他由王降为侯。

  又过了几年,韩信得罪了皇后吕雉。吕后请萧何出谋划策,把韩信骗到皇宫,将他杀死。

  百战百胜的一代名将,没有死于两军阵前,却死在了皇宫,其中的原因值得后人深思。

  低调做人,邴吉得善终

  居功自傲的愚者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居功不傲的智者当然也不少见,汉武帝时期的廷尉邴吉就属于后一类智者,他总是能做一般人难为之事,因此在史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汉武帝晚年,受到宠臣江充的挑拨离间,制造了有名的“巫蛊”之案,杀了太子刘据全家三男一女,以及诸皇孙、皇孙妃、皇孙女。在武帝的嫡系曾孙辈中,有一个叫刘询的婴儿还不到一周岁,也被关押在“郡邸狱”中,廷尉邴吉参加审理了此案。邴吉清楚这是汉武帝一时糊涂的举动,而且可怜刘询无辜遭罪,就派了一个刚生孩子的女犯人给刘询当奶妈。

  五六年过去了,这时有方士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此话传到汉武帝耳中,于是武帝当即下诏:“狱中罪犯无论轻重,一律杀之。”还命人前往关押皇曾孙刘询的监狱,但是邴吉关闭了狱门,拒绝接受诏命,保住了刘询的性命。等汉武帝脑子清醒后,不但没有追究,而且下诏大赦天下,刘询也被允许认祖归宗。

  汉武帝临死前,把只有十三岁的太子刘弗陵托孤给大司马霍光等大臣,这就是后来的汉昭帝。汉昭帝很聪明,可惜寿命不长,只做了十三年皇帝就死了。汉昭帝没有儿子,霍光就和大臣们商量,迎接昌邑王继位。不到一年,又发现这个皇帝荒淫无度,很快就被废了。这时邴吉向霍光推荐刘询,赞美刘询精通经术,有才华,行为举止符合帝王之相。经霍光与大臣们考核同意,刘询得以继位做了皇帝,即后来的汉宣帝。宣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汉室中兴,由此成为一位明君。

  宣帝继位及后来统治的成功,邴吉功不可没,但是邴吉所做的这一切宣帝并不知情。直到11年后,有一位老宫女自己表功,告诉宣帝她在20多年前曾做过皇帝的保姆,并讲出了当年在监狱的情形。宣帝一路追究下去,找到了奶妈,才知道都是邴吉的功劳。对于这种救命大恩,宣帝当然心怀感激,从此厚待邴吉,使邴吉得以善终。

  邴吉身为廷尉,敢于违抗圣旨救小刘询,当刘询继位之后,又居功不傲,从不对外人说起,这种低调做人的品德确实难能可贵,可称得上贤人智士。

  曾国藩盛时作退,自折羽翼保全功名

  “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是清末以来乃至今天仍然流行的一句话。曾国藩作为汉人不仅官至一品,力挽清朝于危亡之际,而且居功不傲,得以善终,实属难得。曾国藩不仅熟知儒家文化,而且在实践中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他能够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自折羽翼,以求自保。人们之所以崇拜曾国藩,也正是因为他这种做人的智慧。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被封为一等伯爵,世袭罔替,赐双眼花翎,他的湘军弟兄们也各有所得。然而曾国藩心里非常清楚,这一切只是表面上的荣耀,他们暗地里所面临的是无数汹涌的“漩涡”,这些“漩涡”有的来自清廷内部的满汉矛盾,朝廷担心他功高震主,图谋不轨;有的来自湘军集团内部,不少兄弟可以共患难,但是难以享荣华,为名利而争夺不休。历史上反复出现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潜规则正在考验着他。曾国藩到达天京(今江苏南京)以后,向清廷主动上奏裁撤湘勇,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拟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这一请求自然得到了清廷批准。正是这种关键时刻的自我削弱,使曾国藩免遭清廷猜忌,得以安享晚年。 






 
23。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做人要遵纪守法
  

  周亚夫执纪如山

  曹操割发代首

  柳传志迟到罚站

  门卫认证不认人

  和谐社会要有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句贤文,出自《孟子·离娄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原意是说如果没有规和矩,就无法制作出方形和圆形的物品,后来引申为行为举止的标准和规则。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做人要遵纪守法。

  周亚夫执纪如山

  周亚夫是汉朝功勋卓著的将军,以英勇善战、严守军纪著称。有一次,汉文帝要亲自犒劳军队,先到达驻扎在灞上和棘门的军营,文帝一行直接骑马进入营寨,将军和他的部下都骑马前来迎送。

  接着文帝到达细柳的军营,那里驻扎着周亚夫的军队。只见细柳营的将士们都身披铠甲,手执锋利的武器,拿着张满的弓弩。文帝的先驱队伍到了,想直接进去,营门口的卫兵不让。先驱说:“天子马上就要到了!”把守营门的军门都尉说:“将军有令:‘军队里只听将军的号令,不听其他指令。’”

  过了一会儿,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