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篇序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和特点。雨果认为人类社会分为原初、古代和近代三个阶段;近代文学由于基督教的启示而体现了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相对照的原则,它是浪漫主义的标志。第二部分论述对比原则在戏剧中的运用、戏剧反映现实的特点、戏剧的地方色彩、人物塑造等问题。第三部分论述戏剧的风格和语言。整篇序文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浪漫主义文艺理论。
顺应当时欧洲民主思想的潮流,雨果在 《<克伦威尔>序》中提出了反古典主义的主张。他给浪漫主义重新下了定义,他指出:“浪漫主义,……它真正的意义是:文学的解放,新的人民,新的艺术。”他认为,浪漫主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在序言中,雨果回顾了文学发展的历史,宣称戏剧是当代生活中的主要体裁,而莎士比亚则是戏剧的顶峰——“戏剧之神”。他批评古典主义的“三一律”,认为地点、时间和动作的一致律中只应保存动作的一致律,因为它不与现实生活相抵触。而其余的两个一致是荒谬的。他反对模仿别人,他将“模仿”称之为“艺术的灾祸”;因而,他格外推崇自然和真实。
雨果在序言中认为,为了接近现实生活,戏剧必须通过其本身将崇高伟大和滑稽可笑结合起来。因此,他特别重视对比和怪诞作品,认为这种作品采用达到幻想程度的夸张手法来描绘可怖可笑的事物。“滑稽丑怪是戏剧的一种最崇高的美”,丑美善恶相依相存,粗俗崇高相生相共。值得注意的是,雨果在这里明确提出了他在此后其文学创作生涯中贯串始终的对比原则。伪古典主义是将滑稽丑怪排斥在文学之外的,而雨果则将它引入并赋予其崭新的美学意义。他指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比,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他还突出强调了想象和夸张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他日后的创作实践中,他将想象和夸张与其最重要的对比原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
这是一篇真正的使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宣言。那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当雨果在诺蒂埃兵工厂向众多的文艺界人士和文学爱好者们宣读了这篇序言后,台下掌声雷动,浪漫主义的拥护者们给予了热烈的支持。
《<克伦威尔>序》并非无懈可击;但在当时,它对反对保守的古典主义有着积极的影响,推动了进步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而且,了解这篇序文对我们认识雨果的文学创作是大有帮助的。从日后雨果的《欧那尼》、《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篇序言中的许多重要文学主张的具体而生动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雨果政治态度和观点的转变:他开始由保皇主义而走向赞同民主和进步。
饶有讽刺意义的是,序言在当时及以后都获得了高度的肯定评价,但《克伦威尔》这部戏剧本身,却远没有产生足够的反响。这部剧本以英国十七世纪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为题材,描写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人物克伦威尔拒绝国王王位的故事。由于剧本篇幅太长,人物众多,不适宜舞台演出,因而它从未上演过。
《死囚末日记》
1827年12月,《克伦威尔》及序言一起出版了。在书的扉页,雨果特意题词,将该剧本献给自己的父亲。雨果将军深为自己的儿子自豪。此时,国王决定让他官复原职,他重新当上了将军和伯爵。老雨果更加春风得意,心情格外舒畅。
第二年一月的一天傍晚,维克多和妻子安黛尔去看望父亲。老雨果听着儿子讲述《<克伦威尔>序》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笑得非常开心。夜深了,他将儿子和媳妇送出大门。刚一转身,他就觉得头一沉,眼前一片黑暗。他栽倒了……待雨果闻讯赶回来时,他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悲痛中的雨果回想起父亲过往给他留下的记忆。父亲一生征战,出生入死,从未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退却;他将强韧的个性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维克多将因此而受益于一生。但更重要的是,老将军还把人道主义的精神传给了雨果。父亲是行伍出身,但并非杀人成性,而是极力反对嗜血,反对任意残害人命。雨果不禁想起父亲曾经向家人讲述过的故事。
那一年,老雨果率法军驻扎在西班牙境内,同英葡联军交锋。联军很快败退了,投靠联军的一部分当地叛军仍然负隅顽抗。自战事以来,叛军一律被视与盗匪同样看待,捉住即枪毙;叛军也施以同样的手段进行报复。老雨果屡次告诫部下,勿杀俘虏;同时也将讯息传递给对方。但叛军却充耳不闻,有一次还枪杀了雨果将军手下的两个仆人作为回答。事后不久,老雨果抓住了一股叛军的首领。他不仅没有杀死那个首领,还给他医治创伤。首领的部下闻讯后,特致信表示感谢。这事传开以后,从此双方互相虐杀俘虏的事情就渐渐绝迹了。
父亲的这段亲身经历,深深地印在维克多·雨果的脑海里。同时,它也将爱惜人生,反对任意残杀生命的观点,牢牢地植根在雨果的心灵中。
这年深秋的一天下午,雨果来到市政府广场。他看见一群人正聚集在那个漆着血红颜色的巨大断头台周围。原来,当天晚上有人被处死刑,刽子手正在进行演练;只见他一边给刀槽里加油,一边同看热闹的人闲聊。看到这情景,雨果感慨万端:又一个不知姓名的人要做刀下之鬼了,此时此刻,那个死囚犯在想些什么呢?
回到家中,雨果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起以前目睹的多次断头台行刑的经历。最早的一次是在1820年,那时雨果刚满十八岁,他在路上遇见一个杀人犯正被送往断头台。他痛恨这个杀人凶手;但眼看着这个杀人犯又被人活生生地拉去杀死,他又觉得此人怪可怜的。他认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并非良策。当时他就萌发了一个想法:要写一本书,反对断头台。
另一次是在1925年夏末,一个朋友拉着他去市政大厅前面的格莱夫广场观看行刑。死刑犯名叫约翰·马尔丁,他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送犯人的囚车到了,犯人面向车尾,身后站着刽子手和助手。犯人头上蒙着黑布,身着白衬衣和灰布裤子。牧师同他说话,让他吻一个耶稣十字架。接着,犯人下车了,在助手的拖拽下,走上断头台。牧师上去了;书记官也跟上去了,他高声宣读判决书。刽子手除下犯人头上的黑布,露出一个惶恐万状的年轻面孔;刽子手将犯人的右手用铁链固定在木桩上,然后高高举起斧子……雨果不忍再看,把头扭开了。
后来,他又遇见过两次断头台行刑的情景。那最后一次被处死的是两个人。这两个犯人受刑前的态度绝然不同。一个脸色苍白,神气沮丧,浑身颤抖;另一个却气宇轩昂,抬头挺胸,毫无惧色。……“当”、“当”,时钟敲响十二点了。雨果这才回到现实中来。他决定,要亲自到监狱去,去亲眼观看,并体验死囚犯的全部心理感情。
雨果去了彼塞特监狱。一次,再次,三次……多次的采访,使他对狱中的囚犯生活以及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心灵情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他决定写一部关于一个劳役犯的生活的长篇小说。
三个星期后,这部小说写完了。它被取名为《死囚末日记》。为了显得真实可信,小说采用日记体,不加署名发表。作者有意让书中主角保持绝对非人称形式,使读者不会将其与其他任何罪犯相联系,而看作所有罪犯的代表。这部小说于1829年2月出版。
《死囚末日记》共四十九节。第一节概述囚犯等待判刑前的痛苦。第二节描述了法庭审判的情景,囚犯经三天审讯后被判处死刑,关入死牢。第三至第十七节,记述死囚在等候上诉回音的六周间的日益增长的恐怖情绪。第十八至四十九节,描写死囚被行刑前的经历和感受。小说展示了一个死囚在行刑前的恐怖心灵历程。作者试图通过对囚犯内心痛苦的生动描绘,突出其反对死刑的主题。
雨果的这部纪实性的长篇小说具有拓荒性的意义。后来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作品比雨果的这部作品更为成功和深刻,但他是最早把注意力投向那被人遗忘的社会黑暗角落的作家,是他将人道主义的思想用生动的文学形式鲜明地表现出来。
朋友们都为雨果的成功高兴。这部作品也受到了俄国文学家赫尔岑和别林斯基的赞扬。但它也受到了保皇派的咒骂。拥护君主制的《日报》咬牙切齿地写道:“我们永远不能宽恕他那执意玷污人类灵魂,破坏整个民族安定的企图……让我们摆脱这种赤裸裸的真理吧。”
荣辱毁誉总是相伴相生的。雨果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
五年以后,雨果发表了一篇类似主题的短篇小说《克洛德·格》。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穷愁潦倒的善良工人偷了一次东西,被判处五年徒刑,在狱中受到狱吏的虐待而被逼杀人,最后被判处死刑。小说揭示了人物悲剧的发生根源,对当代社会不公正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批判。
值得一提的是,在《死囚末日记》出版前的一月份,雨果出版了诗集《东方集》。这部诗集中的作品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束缚,具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情调。诗歌中出现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解放斗争的讴歌。其中一首《被占领的城市》谴责了专制王权的暴虐统治:
王呵,火焰谨奉王命熊熊燃起,吞没一切,它咆哮如雷,窒息了你的人民的呼喊;
……
那有千只胳膊的凶手象巨人矗立,那被火焰拥抱的宫殿正在化为坟场
父老、妻女、夫妇,全在它的利刃下倒落;
群鸦环绕着这个城市号啼不停。
少女的心怦怦跳动,作母亲的浑身发抖!
王呵,她们在哭泣她们那凋谢的青春;
暴戾的战马把她们还未断气的尸体,给了打击和强吻的蹂躏,拖到帐篷的外边!
所有的幼小孩童被践踏在铺路石板下面,还在喘息;铁蹄浸润在他们的血泊里
……
与作者的第一部诗集相比,雨果的思想显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更重要的是其诗歌形式的变化。那铿锵有力的语言,那和谐一体的诗韵诗节,令人惊赞不已。且让我们引述那首超越时空的《消魂》结束这一小节:
一天夜里我独立旷野:
天上无云,海上无帆,我的目光越过了万水千山。
高山、森林乃至整个大自然
仿佛随同我向灿烂的群星,向汹涌的海洋一起叩问上苍。
金灿灿的星辰无穷无尽,时而静寂,时而大声,在永恒的和谐中,垂下了它那辉煌的王冠,蓝色的海浪骄傲地掠过,落下了多沫的波峰——它们一齐反复说:
它,全能的造物主,就是一切!
《欧那尼》之战
1829年2月,法国作家大仲马的浪漫主义戏剧《亨利三世》在巴黎的剧院里举行首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帷幕降下后,雨果走上前去表示祝贺。他紧紧地握着大仲马的手,充满自信地说:“下一回该轮到我了。”
三个星期后,他写出了剧本《玛丽蓉·德·洛尔美》。剧本梗概是:美丽的玛丽蓉爱上了勇敢的平民狄杰。玛丽蓉没有告诉狄杰自己的高等艺妓身分;狄杰将玛丽蓉看作纯洁和美德的典范。一次,狄杰在同侯爵决斗后,为逃避当局的追捕,带着玛丽蓉躲到了一群喜剧演员之中,这才知道了玛丽蓉的真实身份。他的理想破灭了。狄杰万念俱灰,主动向当局投案自首。绝望的玛丽蓉去向国王求情,狄杰的对手也请求国王开恩。路易十三同意了;但旋即又撤销赦令,用断头台代替了绞架。狄杰被绑缚刑场,他至死也没有宽恕玛丽蓉。
剧本打破了传统的“三一律”,获得了浪漫主义拥护者们的一致好评。好几个剧院的经理争着要上演这个剧本。但内务部以该剧攻击在位国王及诽谤国王先祖为理由,禁止《玛丽蓉》的上演。查理十世为了安抚雨果,答应再给他两千法郎的年薪。但雨果愤怒地拒绝了。
雨果不愿轻易放弃阵地,他要与古典派继续战斗。他立即着手写作一部以十六世纪西班牙为背景的戏剧《欧那尼》。不到一个月,剧本完成了。剧本大概内容是,贵族子弟欧那尼一心要刺杀卡洛斯国王,因为是他的父亲下令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欧那尼与公爵的侄女唐娜·莎尔相爱;但国王却将唐娜许配给年老的公爵,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