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雪龙闯北极-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察第一阶段楚科奇海考察圆满完成”的报告,主要是向记者介绍考察成果。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科技处处长秦为稼主持报告会,并介绍了楚科奇海
考察计划的组织实施。其他报告人及主题还有:

    “物理海洋学考察”:矫玉田,大洋组组长,国家海洋局一所;

    “海洋沉积物考察”:程振波,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一所;

    “海洋浮游牛物考察”:李超伦,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底栖生物考察”:郑凤武,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二所;

    “海表面和近海面大气二氧化碳考察”:王伟强,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三所;

    “海水化学考察”:金明明,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二所;

    “海洋同位素化学考察”:陈敏,博士,厦门大学;

    “海洋初级生产力考察”:蔡平河,博士,厦门大学。

    整个报告持续了约45分钟,楚科奇海海洋考察的主要工作成果如下:

    ⒈物理海洋学:主要考察楚科奇海海水结构与循环。北冰洋与太平洋水交换、
海冰与海水相互作用。北冰洋海洋环境变化等内容。共完成15个温盐深测站作业,
采水成功率99%, 获取温度与盐度资料6Mb;完成了温度与盐度的走航观测,投放
抛弃式温度探头12枚,温盐探头8枚,获取资料3。8Mb;考察期间连续记录了多普勒
声学剖面测流数据100Mb;完成了走航表层温度、盐度的连续观测。

    ⒉化学海洋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考察期间获取了14个站位二氧化碳样品60个,
测定溶解氧、 二氧化碳通量和营养盐数据320个,采集水团同位素示踪水样10个,
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样品63个,用以了解北极特定海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研究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和对我国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影响。测定叶绿素和初级
生产力数据495个;获取碳14样品60个,氮15法测新生产力40个,氚细菌样品9个,
能够准确评价北冰洋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和细菌生产力的水平,阐明生物生产力
的分布特征及其调控机制; 氘、氧18样品82份,利用镭226、镭228(样品7个)的
分布计算水体的水平涡动扩散速率,区分研究海域不同流系的边界。获取总有机碳、
总石油烃、难降解样品44个,为研究北冰洋有机地球化学的背景提供了基础数据。

    ⒊海洋生物学:进行了浮游动物垂直拖网13次,浮游生物垂直拖网13次,微型
浮游动物拖网44次,并进行了浮游生物采集和浮游动物关键种生物生长过程现场实
验研究,获得浮游生物量样品19个,桡足类肠道色素分析样品13个,微型浮游动物
样品44个,进行了浮游动物现场活体培养实验2次,获得桡足类产卵率实验1次,以
及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及初级生产力摄食压力数据5个, 进行了浮游生物高速
采集器的走航拖网5次, 表层叶绿素走航采样19个,为进一步研究北冰洋浮游动物
关键种群动态及其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现场资料。获取底栖生物样
品30种,细菌样品39个,基因样品14个。

    ⒋海洋地质学: 获取14个站位的表层样,计22箱斗,获得5个站位的柱状样地
质样品,其长度分别为298cm(C3站)、305cm (C5站)、60cm(C7站)、301cm(C8
站) 、300cm(C9站),为探讨研究北冰洋的沉积物物质来源、沉积速率、地层结
构以及气候环境记录等问题提供分析数据。

    对上述一连串数据,局外人很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但从大洋组队员兴奋的脸
色中,可以看出这些数据的重要性。

    当7月13日雪龙船刚进入白令海峡时, 根据北冰洋冰情,首席科学家陈立奇及
时作出了调整站位的决定,通过增设站位、扩大作业范围,加强对楚科奇海的考察。
这些测站涉及北太平洋水流入区、近岸流区和部分冰层窿盖区,对了解楚科奇海环
境结构、北冰洋与太平洋水交换、海冰对海洋过程的影响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6个测站在冰厚1~2米的7-8成浮冰区,雪龙号考察船经历了极为艰难的航行,
保证了考察的站位质量。大洋组队员在冰区克服海冰密集造成的困难,积极寻找机
会,船只反复调整姿态,保证了预定数据的获得与仪器的安全。作业期间大洋组队
员共同努力,发扬吃苦耐芳、团结协作和连续作业的精神,圆满地完成了楚科奇海
14个站位的科学考察,取得了大批宝贵的海洋数据,为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
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船就这样悄无产息地出来了。到达北纬66度33分时,我像上次经过一样,半夜
上到驾驶台。只有值班的船员,大家都在睡梦中。在白令海的风浪中回想平静的北
冰洋,感觉那几天犹如轻烟般模糊。当时真应该停止中的一切活动,仔细观察冰上
的一举一动……如果雪龙号就此打道回府,很多人肯定和我一样,会后悔一辈子。


    0720…1(BJ0721)现代渔夫,撤下白令海上第一网


    晚饭后,秦为稼头戴线帽、身背摄影包,急急忙忙往甲板上赶。我和他开玩笑:
“小秦,你这是出差赶火车呢?”他凑到我耳边,压低声音说:“鱼快上来了!”
我明白是开始试验拖网作业了。于是拎起相机,也急急忙忙地往后甲板赶。

    白令海是北太平洋上资源最丰富的渔场之一,也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作业场
所。但这个地区的资源情况到底怎么样,我国一直没有第一手资料。因此,调查白
令海的渔业资源,成为本次科考的重要内容。

    我到时, 网已经放到水里了。后甲板上有一个高高的A形架,网通过这个架子
用地质绞车一点一点放到大海中, 这时船也将速度放到了4节左右,慢速航行。秦
为稼告诉我, 这次调查专门买了4只鱼网,价格高达50万元。由于网绳的材料是进
口的, 因此比一般鱼网贵得多。网是放到水下330米深,网的口径是一定的,一定
的时间内,船行走的距离也是固定的,通过这几个参数,就可以计算出这个点的资
源情况。前几天船上就进行过一次拖网试验,但网怎么也打不开,今天的放网很顺
利,比前次大有进步。

    “有没有鱼?”不一会儿,几十名队员都过来了。看来大家对能看到活蹦乱跳
的鲜鱼兴趣挺大。有人还开大声问:“拿桶了没有?”

    “船上的声纳反映,现在位置的鱼群密度属于较稀少。”

    鱼群密度一般分为四等:密集、较密集、较稀少、稀少。看来今天一定能捞上
来些鱼,多多少少而已。但负责拖网作业的张勋和陈冠镇显然没这么乐观,他们紧
抿嘴,不时看一下表。他俩来自农业部东海水产所,其中张勋是大学毕业,在中水
公司的船上到西非捕过2年零8个月的鱼。

    8点钟, 绞车又开动起来,开始收网了。大家紧盯着海面,几百只海鸥也凑热
闹似的,在我们头上盘旋,井发出类似小孩啼哭的哇哇声。地质绞车的钢缆快收完
了,网的浮球开始露出水面。张勋和陈冠镇动作娴熟,手脚麻利地往网上加缆、解
缆,船尾的另两台原用于放锚链的小绞车也被利用起来。张勋身上还绑着一个类似
交通警察武装带的尼龙带,用根长绳一头连着他,一头拴在船上,这是防止掉到海
中的保护措施。

    网完全浮上来时,大家觉得有些不妙。整个网像辫子一样绞成一根绳。果然,
除了几只己被网绞破了的水母之外,一条鱼也没看见。

    一位考察队员安慰拖网组的人说:“成绩还不错,把人家水母一家一网打尽。”

    风大浪急,其他队员都回去了。张勋他们仔细地把网收好,并仔细察看坠球。
从球及网布沾到的泥来看,网确实按要求到了海底。从网住了几只水母这一情况看,
网口肯定张开了。但到底是什么原因没网到鱼,他们还得仔细分析一下。好在还没
到正式站位,这只是一场练兵。


    0720-2(BJ0721)陈立奇不谈诗


    船上小报《北极探索》从第一期起,每期刊登一首署名“极星”的小诗。每首
诗都很短,十句八句,形式也不拘一格,有五律、有七律,也有散文风格的。诗情
画意、极地风光、考察科普,倒是清景相融,在我们这些整天写新闻报道的记者眼
中,读来别有一番味道。

    极星是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陈立奇的“诗名”我想请他谈一写
诗的事,他连连摆手:“谈别的事可以,就是不谈诗。”

    老队员告诉我,陈立奇写诗并非始于这次考察,第十三次南极考察时,他写了
13首诗,传为美谈。

    陈立奇自己说,他那些东西不叫诗,只是夜里睡不着觉时,想起白天的一些情
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在船上办小报,给大家的生活中添一点佐料,活跃一
下气氛,信千拈来,不拘一格,没有想过特别的词牌或韵律。“回到陆地,在繁忙
的工作之余,夜深入静之时,翻翻以前写的这些东西,有时奇怪当时怎么想起来写
出这样的句子?真是一种自我陶醉,不在极地环境中,不会有这种感觉。”

    陈立奇最新一首诗叫《吃茶》。那天晚上我也在,台湾来的张瑞刚教授、海洋
局三所杨绪林、施纯坦加上陈立奇,老家都是福建人。杨绪林带的条具、茶叶,张
瑞刚拿出了点心。来自海峡对岸的绿豆糕是在北京己吃不到的美味,我有一中想写
点什么的冲动,不是消息,也不是通讯,可我一时不会下笔。等读到《吃茶》,才
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吃 茶

    极星1999年7月20日于雪龙船


    闽南和台湾都把喝茶叫“吃茶” ,方言发音为“JIADE”,一喊倍感亲切。有
朋友来自台湾新竹和福建厦门,一起表演功夫茶道……


    JIADE,
    JIADE,
    多么熟悉的声音,
    多么眼热的动作

    一样的茶壶,
    一样的茶杯。
    一样的味道,
    一样的功夫。

    茶叶来自这方,
    点心来自那边。
    清水来自海峡,
    亲情来自同源。

    一声吆喝,
    JIADE,
    JIADE!


    0721-1(BJ0722)夜探海洋世界,小生物关系全球变暖


    7月21日(北京时间22日)夜里2点,船停了,又一个站位到了。

    我来到船的左舷。海水深达3600米,大洋组的科学家要在这儿“探访”海洋生
物。一个网兜于下面用铅锤吊着,拴在绞车钢缆上,谩慢放入水中。缆车在数字显
示为200时, 停下,再拉上来。截面为0。5平方米。高度为200米的柱形海水中的浮
游动物就全部集中到网兜子中去了。

    说是个网兜子,其网眼直径只有0。33毫米,大部分浮游动物尺寸都大于这个数
字。网提到水面以上,用海水冲刷干净,剩下的物质被收到了一个瓶子里。晃动瓶
子,里面发出蓝色的光,如莹火虫一样。这是小动物发出的磷光。就着灯光,可以
看见里面有一些红线头一样的小东西,稠稠地,隐隐在动。

    中科院海洋所的李超伦取一点样品放在显微镜下,我凑上前去,一个生机勃勃
的世界呈现在眼前。无数小动物都在动,有的像蜜蜂一样,长脚一挠一挠地动;有
的像虾一样,一跳一跳地窜;还有的像饼子,慢慢地蠕动。但每个小动物都玲拢剔
透,如水晶做的艺术品,镶嵌着鲜亮的玛瑙般的红点。

    李超伦介绍说,海洋里的动物分为游泳动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三种。浮游
动物就是游泳能力不强、无法对抗海流和海浪,只能在海水中飘浮的动物,它们的
身体由蛋白质和脂肪构成,其中红色的点叫“蜡质”,是储存能量的地方。当然,
并不是说浮游动物都很小, 水母和海蛰也是浮游动物,热带水母的直径最大可达2
米。

    李超伦和张武昌博士这次考察的项目是“浮游动物关键种种群动力学”,他们
还要在原地取一些海水,把这些可爱的小东西放在一个大器皿里养起来,从而测量
它们的摄食率、产卵率代谢率等数据。

    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林景宏“执掌” 两张网, 网眼直径分别为
0。075毫米和 0。5毫米,前者捕获浮游植物,后者捕获浮游动物。她不做活体培养,
而是用福尔马林把样本保存下来,回去分析种群结构。在每一个站点,网都要放至
200米深, 如果水深少于200米,就把网放到底。在24小时连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