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破译山海经、纳斯卡线条与周易之谜-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10年前,我国科研机构一定会发现青藏高原地下空间的存在,这将是一个震惊全人类的巨大发现。 

对于青藏高原为什么一直在缓慢抬升科学界一直众说纷纭。处于西藏南面的印度大陆板块一直在向北漂移,和西藏大陆碰撞,俯冲到西藏下面,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力量把青藏高原向上抬升,而且西藏大陆的地壳比别的地方都厚,一般大陆地壳的厚度在30公里到50公里之间,可是西藏尤其是藏南,地壳厚度竟然高达80公里。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有法国科学家曾经提出这样的设想,他们认为在印度大陆板块俯冲挤压的过程中,有一些物质留在了西藏大陆地壳下面,有一部分就往东扩散了,这就是“侧向挤出”说。在青藏高原地面设置一些固定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测试站,通过长期观测发现,相对某一个固定点的坐标,测试站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青藏高原的地表竟然在运动。 

一个由加拿大、爱尔兰、中国、法国和印度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小组,在藏南喜马拉雅山地区沿东西方向选取了4条横跨雅鲁藏布江的剖面,采用大地电磁测深技术开始为青藏高原的地壳“把脉”。 

通过对搜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整理,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下面的地质结构很不寻常。一般岩石在常温下,电阻率是上万欧姆,可是青藏高原地面以下20公里的大面积范围内,电阻率竟然低至几欧姆。可见,青藏高原“脚下”并非全是冷冰冰的岩石,这个神秘地带东西方向绵延1000多公里,而且越往西测得的电阻率越高,神秘物质的规模越小;越往东测得的电阻率越低,神秘物质的规模越大,最厚的地方将近80公里到90公里。当时科学界提出了种种猜测,一种可能性就是青藏高原地层中含有大量金属矿,因为金属导电性好、电阻率低。但是在地下这么深的地方有这么大规模的金属矿是不可能的。这个可能性被科学家排除。 

第二种可能是,处在这个深度的岩石因为构造的原因,含有碳质的东西,由于石墨化的缘故,故电阻率很低,可是在青藏高原也不太可能有这种迹象。又或者有一些液态的物质,溶解了很多盐分,不过,在地面以下如此深的地方,如果有水,也不可能是平时在地面上能看到的水的形态,恐怕水实际上是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充斥在岩石的缝隙里面,不可能这么集中。 

种种可能性都被一一否定,最后,大家认为最大的可能就是,因为温度很高,超过了岩石的熔融点,岩石发生了熔融,于是电阻率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说,神秘物质是一种处于极度熔融状态的流变物质,坚硬的岩石变得柔软可流动,已经接近岩浆状态,但是还没有完全熔融,而且这种物质非常黏稠,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 



新的研究结果证明,在距今24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只上升到2000米; 110至70万年前; 上升到了3500米的高度; 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昆仑山等主要山地出现大面积冰川。距今15万年前后接近到现在的高度; 成为名符其实的“地球之巅”。 有趣的是,这让我联想到了人类的起源。考古研究证明,人类在200万年前开始出现并陆续走出非洲。这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有什么关系呢?我个人认为,在110到70万年前,由于青藏高原大面积冰川的出现,进入青藏高原地下空间的通道开始裸露,人类正是在这一时期大批进入地下空间,并在地下空间温暖的环境中脱去体毛。后来青藏高原的冰川逐渐融化,造成了地下空间的多次洪水,人类又重返地球表面。 

证据二 。《山海经》的版图 

《山海经》本来还有地理图,名叫《山海图经》,只可惜现已失落。晋代学者郭璞曾见过此图,称“图亦作牛形”,说明此图的地理轮廓是一个牛的形状。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据此我们可以在地图上寻找《山海经》所描述的位置,看一看哪里的地形呈现牛的形状。在整个世界地图上,只有中国的某一片地区确实呈现出牛的形状,而且这片地区很大。随便到一个大一点的书店,就可以买到一片用塑料压制的立体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版图似一只雄鸡,而在雄鸡的腹部则是高高隆起的青藏高原,雄鸡的尾部是帕米尔高原。仔细端详连接在一起的两大高原,恰似一幅牛形或鹿形图案。牛颈处为乔戈里峰及印度克什米尔地区,牛头为帕米尔高原,牛角更似鹿角,为吉尔吉斯斯坦地区和天山山脉,牛的后腿为横断山脉,牛尾巴为大巴山脉和秦岭,黄河长江皆从牛尾部发源。看来《山海经》所描绘的地区应该就在青藏高原了。然而,在青藏高原并没有五千年以上的古迹,并且地理结构也与《山海经》所描述的截然不同,仅仅是总体轮廓符合《山海经》的描述。那么《山海经》所描述的地区在哪里呢?是整个中国地区吗?不太象,因为按《山海经》的描述,其四周都是大海,中间存在一个大陆岛,而现在的中国西部是一个巨大的高原,已经存在上百万年了,不可能在五千年前出现西海。那么唯一的一个解释是,《山海经》所描述的地区显然并不是在地球表面上的这两个高原,而是在高原的地下。这个结论恐怕是石破天惊的,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胆量是难以相信这个结论的。就连我自己在最初有这个奇怪的念头时,也是不断的忠告自己,这是不可能的。然而好奇心与对反向思维的嗜好督促我去不断寻找这种可能性的证据。地表人类中的地理学家们也一定难以接受这种观点。这个胆大而奇怪的念头就是,《山海经》所描绘的地区就在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地表五公里以下。 

为简单起见,我把这两个高原合称为牛形高原,或只称为青藏高原。在上古神话中有“天地浑如鸡子”的记载,一个有趣的巧合是,这个“鸡”就恰似中国雄鸡形状的版图,这个“子”就恰似牛形高原之下的地下空间。根据上古传说中的描述,天地其实并不是我们现在在地表上所看见的天地,地表上的天地向上看是无边无际的,而上古传说中的天是有高度的,是一片坚硬的岩石天盖,象倒扣的碗。因此说,上古人类由两支融合而成,其中一支所居住的环境一直就在地表,另一支则来自于地下的巨大空穴。因此我们现在发现,在同一民族内部的基因差别,甚至比白人与黑人的基因差别还大。有很多研究者仅凭《山海经》中的地理地名与地表的地理命名接近就直接认为《山海经》描述的是几千年前的中国地形,这是一种错觉。比如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几乎都有“上海路”“四川路”“河南街”等命名,能因此就说该城市就是中国吗?有的城市还有“斯大林大街”等外国命名,能说这里就是苏联吗?假如真有那么一天,人类移居月球和火星,我想对地形、山丘、街道的命名很可能会仿照地球的地理命名。因此说,《山海经》中有很多现今我们仍然很熟悉的地名并不能充分说明《山海经》所描述的地区就是我们居住的地表。 



证据三 。 《山海经》的地形分布与照明系统 

恐怕所有的关于《山海经》的研究文章都没有足够重视对《山海经》地形的分析归纳,这可能是因为《山海经》看起来过于荒诞不经,文辞过于古奥,因此细究其地形就显得更加没有意义。国内曾有学者讨论过《山海经》中的赤水、黑水、弱水等在中国的对应分布,虽然在中国确实有这些名字的河流,但是具体的分布与《山海经》的描写多数对应不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有学者武断的认为,《山海经》中的西海与四海只是一种比喻和泛称。但是我有幸分析出了这样一些规律。首先,《山海经》地形的分布有内外圈之别。内圈为海内经和山经,它们都包括东西南北经和中经。具体为:海内北经,海内南经,海内东经,海内西经,位于中心的海内经;北山经,南山经,东山经,西山经,位于中心的中山经。说明《山海经》的地理命名是以中心的巨大岛屿为中心进行规律性命名的。外圈为海外经和大荒经,它们都不包括中经。具体为:海外北经,海外南经,海外东经,海外西经;大荒北经,大荒南经,大荒东经,大荒西经。说明在《山海经》所描述的地区,周围都是海洋,而再向外,又都是沙漠沼泽地带,被称为“大荒”。这非常的符合地下空间的地理布局,在岩石天盖下垂与地面接壤的部分,经常被海水和天盖下流的雨水冲刷,容易形成沙漠和沼泽,因此被称为“大荒”。而地下空间的中间地带,则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岛屿,其上山脉纵横,因此被称为“海内经”和“山经”。在中心大岛的周围,存在零星分布的小岛,因此被称为“海外经”。其次,被牛形高原所覆盖的这个地下空间,本应该是漆黑一片的。倘若某个未知文明想利用这里来繁衍生息的话,构筑照明系统就是必须的。那么在这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里构筑照明系统的最优方案应该是怎样的呢?那就是利用这里的天然火源。如果这里火山遍布,到处充满岩浆和烟焰,那么就没有移民的价值了。可喜的是,按照《山海经》的描述,这里有广阔的大海。而且多次发生洪水滔天的水灾。如此一来,许多火山都熄灭冷却了。现在的地质探测证明,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地下深处,存在大量导电的流体。我认为这就是岩浆和海水在导电。精确测量证明,青藏高原的东部正在向东缓慢移动,而青藏高原的西部却没有移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印度板块的俯冲挤压仅仅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而俯冲到地幔深处的印度板块在地下深处开始熔化,并随着地幔的上下对流在地下空间的东部上涌,形成海沟海岭和火山。岩浆在地下空间的东海的海岭上升,并推挤青藏高原的东部向东移动。这种情况类似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底扩张。在青藏高原的北部和西部,大陆板块广大深厚,而南部又有印度板块的推挤,所以地下空间的东海的海底扩张只能向东推进。这样在地下空间的东海和东海东部的大荒就会存在许多山势陡峻的活火山。从火山喷出的火球会升到天顶岩盖之下聚集,成为最初的“太阳”。地下空间的太阳鸟,或者是火凤,被驱使来完成运载这些火球的任务。凤凰涅盘的传说应该就来源于此。凤凰被人工驯化,使它们能逐渐适应火球,并把耐火的特征遗传下来,最终形成一个独特的物种。火球被太阳鸟运载到地下空间的西部,被送入死火山口里。太阳鸟最初出发时,容易迷失方向,需要在地面绘制巨大的鸟瞰图形,指引太阳鸟向西飞行。这些巨大的线条被绘制在地下空间东部的大荒地带。曾经有一部分地下空间的人类在洪水中意外来到地表,最初错误的认为美洲大陆就是大荒大陆,然后在美洲绘制了巨大的纳斯卡线条。在地下空间的半球形岩石天盖的边缘地带正是用以照明的火球升降的最好地点。按照这样的分析,我们惊异而有趣的发现,《山海经》正合此意。我们当然要把《山海经》中所有关于对日月的描述当成是人工利用火球照明的记载。按此推理,内圈的海内经和山经应该没有对日月出入的记载,事实基本如此。只是在西山经有个例外。然而正是这个唯一的例外,更加证明了我的判断。西山经必然是位于牛形高原的西部之下,这里有一个狭长的高原地带,正是牛颈之处,为帕米尔高原至乔戈里峰和天山一带。牛颈下面的空间必然象一个狭长的巨大走廊。在这个狭长走廊内必须有单独的运送火球的路线,这就是为什么诸山经都无关于日月的记载,而唯独西山经有关于日的记载的原因。倘若在狭长走廊的侧壁再装上巨大的反光镜,亮度一定会明显提高。恰恰西山经正好有关于日之反景的记载,而且是整部《山海经》中唯一一处记载着日之反景的地方。特摘出原文: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石鬼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在大荒西经虽然没有关于日之反景的记载,但却有这样的记载: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说明在西部狭长地带的大荒西经之处,两侧崖壁装有反光镜子,使得立在中间的物体没有影子。为了抵消声音在两侧崖壁之间来回反射造成的噪音污染,在两侧崖壁还装饰了能明显吸收声音的材料,使得即使大声呼喊也没有回音。在外圈的海外经和大荒经中,每经都有关于日的记载。可以说,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凡有日月出入之处,皆是天穹下垂之地。在西部狭长走廊的天穹崖壁上,还有大镜子主司日之反景。因此说《山海经》的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