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材料3是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由观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必然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依据必然对世界的改造。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否认必然,不认识必然,就没有自由。认识和驾驭必然,才能使其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才能取得自由。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16【答案要点】(1)材料1表明,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材料2表明,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材料3表明,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
(2)材料1的合理因素是人的善本性,只是有善的开端和萌芽,需要加以扩充和发展,否则连孝敬父母都不行。材料2的合理因素是主张对人的恶本性不能顺其发展,必须加以教化引导,这关系天下的乱与治。
(3)材料1、2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来认识人的本性,是一种抽象的超历史超阶级的人性论,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17【答案要点】(1)自由有多种形式,如政治自由、意志自由、理性自由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思想史上自由理论的合理因素,肯定了“政治自由”——“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和“理性自由”——“意识自由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做出决定的那种能力”的提法,并在此基础上,把人类自由理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2)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真正特色在于通过实践追求自由和获得自由。从此意义上,人的自由归根到底就是人的劳动自由,离开劳动、实践谈论自由,自由就是虚幻的。
(3)材料2阐明了自由的特点。首先,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尽管自由在一定意义上上意味着摆脱束缚和限制,但是毫无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和限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自由既要摆脱限制又离不开限制,没有限制就没有自由。其次,自由是历史的过程,没有永恒的自由。社会历史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自由也就达到什么程度,企图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之外得到自由,企图超越现实的社会条件去追求还无法实现的自由,就会陷入更大的不自由。
(4)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由王国看成是人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追求和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或境界。自由王国的实现,意味着人从自然中获得解放和自由,认识和驾驭自然力,不再受自然力的盲目摆布;意味着人在社会中获得解放和自由,突破旧的社会条件的限制,更多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意味着人从自身中获得解放和自由,不断地超越自我,克服自身的弱点,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18【答案要点】 (1)人的价值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人在社会关系中对于自己生命活动的反思。由于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因而,人的价值又可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材料1是从人的劳动贡献方面谈论人的价值问题,属于人的社会价值范畴。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通过他的劳动向社会贡献物质的或精神的财富,以满足他人或社会的需要,由此间接表现和确证自己的价值。所以,人的社会价值也可以说是人生价值,即人怎样表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的一生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一生。
(2)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物的价值是由物之外的人所赋予或创造的,而人的价值是由人自己创造的,人的价值就是人的劳动创造,就是创造价值的价值。从此意义上说,社会应尊重和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尊重人的劳动创造精神,这就是人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因而,人的劳动贡献越大,人生越有价值,他就越发受到社会或他人的尊重和满足,他的个人价值就越大;而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除了吃喝,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不去做,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人也是得不到社会或他人的承认或尊重的,他也就不存在个人价值。
(3)材料1和材料2表明: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要方面,即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索取什么。人的贡献最根本的是人的社会贡献、对于社会进步和绝大多数人的意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首先,社会给予个人满足的条件,是先前的人们创造和贡献出来的,在这里,贡献是满足的前提;其次,社会给予做出贡献的人以满足和尊重,是为其进一步做出贡献创造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发展有赖于社会成员的贡献,只有贡献大于获取,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如果索取和享受大于贡献,则社会就不能存在下去。同时,也只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社会成员才能从社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和享受。
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如果不倡导自己的成员发扬奉献精神,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一个政党不倡导自己的成员发扬奉献精神,这个党就会失去民心;一个人如果只追求个人私利,不愿积极奉献,这个人就没有前途。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导论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本章新增知识点权威解析
与2005年考纲相比,2006年考纲把“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修订为“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这一变化要求考生掌握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四个阶段。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2004年考纲新增的知识点在近两年考试中并未涉及,这些新增知识点包括:(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及其关系。(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分及其相互关系。(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中“市场机制”的问题。
二、本章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本章的核心概念:商品货币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
本章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性理论。本章的基本原理主要有: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决定条件,商品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形成、本质和职能,是从交换的角度分析商品经济关系。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纸币等货币符号充当流通手段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其表现形式是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其作用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本章的难点在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产生促进了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等。
一、本章常考知识点
本章历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从题型来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题都有所涉及。所考查的知识点几乎覆盖了本章的全部内容。例如,1995年的文科试题、1996年的理科试题、2000年试题以单项选择的形式考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知识点;1994年的理科试题、1995年的理科试题、1998年的文科试题对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查;2003年试题以单项选择的形式考查“货币的产生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的知识点。简单商品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等也在历年的试题中反复出现。其中,价值规律部分的试题多以多项选择的题型出现。例如,1992年的理科试题、1996年的文科试题、2000年的文科试题、2002年的理科试题和2003年试题都以多项选择的形式考查了价值规律的知识点。2004年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的知识点。考生在复习时,要着重把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理解上多下功夫。从往年阅卷的情况来看,考生失分的原因大多是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本章2005年试题标准答案分析
(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5题)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现金
【答案】C
【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能否从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中正确认识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信用货币则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的,是以广泛的信用关系为基础的,其形式有银行卷、支票、汇票等;现金并不是货币职能的内容。因此,A、B、D都是不正确的选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是表现商品的价值,因而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不必是现实的货币,因而选项C是正确的。考生出现误选的原因在于,混淆了观念上的货币同实在的货币或现金之间的区别。
三、本章2006年重点预测
本章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是历年研究生政治理论考试的重点。对教学大纲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全面掌握,对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市场机制等新增知识点,应加强理解。尤其要在掌握商品经济基本原理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注重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市场经济的实际问题。此外,还应关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其中经济制度、经济形态主要从选择题角度把握,特别要注意的是货币与宏观调控(利率调整)、与人民币汇率之争相结合的材料分析题,尤其是与“当代世经”结合考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汇率之争问题;价值规律的选择题、分析题都要重点准备;重视劳动价值论时代性的知识点,分析题、选择题都要重点准备,同时扩大知识面了解新型劳动观。
一、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B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D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
2商品经济是()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