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生的通货紧缩现象。    
    17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些论述: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摘自《资本论》第1卷第65页、57页、207~208页。    
    结合以上论述分析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及其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一、选择题Ⅰ    
    1C【解析】社会经济形态是指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方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2C【解析】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商品经济是与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是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式。    
    3B【解析】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4C【解析】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    
    5D【解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一切劳动产品都是商品,一切生产要素,包括人的劳动力在内,也都成为商品。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是资本主义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它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6D【解析】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平均必要劳动,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7B【解析】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其劳动的关系。    
    8B【解析】在任何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所构成的,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9C【解析】通过交换,商品生产者获取了商品的价值,而购买者则获取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便解决了。    
    10B【解析】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11C【解析】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其劳动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12A【解析】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正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具有同一性,才使各种商品的价值可以相互比较。说商品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指的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13D【解析】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它的产生和存在有两个基本的条件:第一,存在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14C【解析】货币出现后,整个商品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要求实现其价值;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以等价物的形式出现,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一切商品要实现其价值就必须先转化为货币。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15D【解析】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无法进行比较。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耗费了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都包含着价值这个共同的东西。    
    16D【解析】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购买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这个商品的价值。    
    17D【解析】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它的基础或内容是价值。    
    18B【解析】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因此它的实体是抽象劳动。    
    19B【解析】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中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20A【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抽象劳动形成了价值,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    
    21D【解析】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量为单位来确定的。    
    22C【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23D【解析】要生产某一种使用价值,总要有一定的自然物质为条件。因此,当我们说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时候,总是以自然物质的存在为前提的。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24D【解析】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使用价值本身不反映任何生产关系,它与财富的社会形式无关。    
    25A【解析】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26B【解析】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27D【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8C【解析】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生产价格等理论。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    
    29D【解析】在商品交换中,复杂劳动折合为较多的简单劳动,是在商品生产者背后由自发的社会过程决定的。    
    30D【解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一部门内部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最终决定必要劳动时间的不可能是先进水平的生产条件,也不可能是落后的生产条件,而只能是平均水平或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条件。    
    31D【解析】无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量总是不变的,而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变小,即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2A【解析】劳动生产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衡量,它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因而指的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率。    
    33C【解析】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因此,无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发生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量都是不变的。    
    34B【解析】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变小价格降低,因此价值和价格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同方向变化。    
    35C【解析】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36D【解析】不同使用价值量无法进行比较,从而不同使用价值交换数量和比例相一致也就毫无意义。交换双方价值量相一致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但并不是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的表现形式,因此也不能选A,正确答案是D。    
    37C【解析】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就是使价格在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影响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促使微观主体调整其行为。    
    38B【解析】实际上部门内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决定了商品价值,而买者卖者之间的竞争则表明了供求关系。    
    39D【解析】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    
    40A【解析】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只是想像的或观念的货币,而不是现实的货币。    
    41A【解析】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是外在的,衡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的价值尺度。    
    42C【解析】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43A【解析】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货币,但不一定非要是足值的货币不可。    
    44C【解析】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一般等价物,用来衡量和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因而能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    
    45B【解析】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即用来执行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46B【解析】国家的强制力量只是为纸币的流通提供了信用保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既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那么也无需纸币;在现代经济中,纸币通常是不能兑换成金属货币的。纸币作为价值符号,是现实的货币,同时它只是凭借国家信用流通,当然是不足值的货币。因此,答案为B。    
    47D【解析】纸币也具有世界货币、支付手段和价值尺度职能,但纸币却不具备这种自发的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职能。这就是纸币流通条件下会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48B【解析】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货币的其他职能是这两种职能的派生。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题干中并没有说明;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当然不会是一回事;实际上,在货币出现以前,一般等价物也能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9C【解析】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货币与商品的现实交换,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A项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并没有发生交换行为,货币没有进入流通。B项中延期付款的交换行为,货币执行的是支付手段的职能。D项中的预购行为是货币的单向支付。    
    50A【解析】价格标准是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货币价值是凝结在货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这里的“元、角”是价格标准,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技术性规定,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    
    51B【解析】使用价值即物的有用性,它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选项C属于获取软件的条件,选项A、D属于使用软件需要的条件,与软件本身无关,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    
    52B【解析】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金属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过多时,多余的货币会退出流通领域成为贮藏货币;反之,当流通中货币量不足时,一部分贮藏货币就会投入流通,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53A【解析】在当代社会,纸币(现金)、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统称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叫做通货紧缩。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54C【解析】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55B【解析】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所以,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