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仁属于主观道德情操,它必须体现在行为中才能发生作用和影响,而行为的表现一定要有一个形式程序,《论语》指出这个形式程序就是礼。礼的意义极为广泛,包括礼节仪式,也包括政治制度。《论语》认为礼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仁,人若不仁,能讲礼吗?人若不仁,能讲乐吗?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密切结合在一起,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把仁的准则贯彻于政治制度(礼、乐)之中,就是实行仁德之政。孔子说:“国君用仁德之政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环绕着它,受到人民的爱戴。”

  爱护百姓、以民为本是德政的主要内容。《颜渊》篇记载了孔子与学生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问:“如果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会死,失去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站不住脚了。”因为老百姓对于仁德的需要,比对于水火的需要更迫切。

  要让百姓忠心,统治者必须慈爱百姓,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孝悌之道推广到政治活动中,博施于民。对政事要慎重处理,发号施令要讲信用,节约费用,役使百姓要不违农时,叫百姓做对他们有利的事。因而孔子对郑国贤相子产十分欣赏,说他具有君子的四种美德:行为庄重,恭敬君主,抚育百姓有恩惠,役使人民合乎道理。社会财富不患贫而患不均,如果百姓手中有足够的钱粮,国君怎会没有?如果百姓不够用,国君怎会够用?孔子反对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过分聚敛,过分贪婪。所以当孔子得知自己的学生冉求给鲁国大夫季孙氏当家臣、帮助季孙氏搜刮钱财时,非常愤怒地对弟子们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啊!”

  《论语》特别强调道德教化而贬低行政命令和刑罚的作用,指出: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制约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强克制自己避免犯罪而不知道犯罪是耻辱的事情;用德来治理百姓,用礼来约束百姓,老百姓就知道做坏事可耻而且能自己纠正错误。

  与爱民相联系,统治者要得到百姓拥护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约束。《论语》说,政就是正的意思,统治者带头走正路,谁还敢不正呢?如果统治者不贪求太多的财货,即使他奖励偷盗,也没有人去偷盗。统治者的行为正派,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执行。统治者的行为不正派,就是三令五申百姓也不听从。

  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

  《论语》倡导的德治主义,被孟子仁政学说继承发展,在后来许多进步思想家、政治家的新解释下,对于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产生过深远的积极作用。

  品德修养的教科书儒家特别重视人的品德修养,把它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决和根本。关于怎样培养品德和培养什么样的品德,《论语》中谈了很多,称得上是一部完整、系统的道德修养教科书。

  《论语》认为对于做人与做学问二者来说,做人是第一位的。孔子说:“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顺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小心,说话讲究信用。要广泛爱护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在孔子教育学生的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忠心耿耿、坚守信约)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中,孔子认为道德品质教育是首要的,文化知识学习是从属的,只有先接受了道德品质教育,然后学习的文化知识才有用处。什么样的道德标准才是最崇高的呢?孔子认为是”中庸“。中就是折中,无过无不及。庸就是常,守常不变。即一切言行都要不偏不倚,守常不变。但孔子认为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人首先要有志气,志气是一个人的统帅和灵魂。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三军统帅可以被人抓去,一个人的志气不能被人强迫改变。应该立什么志呢?

  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即立追求真理之志,早晨听到了真理,当天晚上死掉都可以。《论语》中就有好几处记述了孔子与学生们畅谈志向的场景。一次,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你们何不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袄与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到您的志向。”孔子说:“我愿意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得到信任,使少年人得到关怀。”

  《论语》说,做人要讲信用,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如何立身处世。

  曾子就说:“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做人更重要的是乐于助人,自己想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只依照个人利益去做,必然招来很多怨恨。同时,还要诚实直率,有什么就说什么,花言巧语,过分卑恭,内心隐藏着对人的怨恨,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这是可耻的行径。鲁国有个叫微生高的人,素以直爽著称,但据说有一次某人来他家讨点醋,他家没有醋,微生高却不明说,而向邻居讨了醋来转送给那人,于是孔子说微生高实际上并不直爽。做官也要做个正直的人。孔子说,卫国大夫史鱼是多么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也像箭一样直。

  一个人能够生存在世界上是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生存在世界上,那是由于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但是,正直的人也不妨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采取灵活的处世方法。譬如,如果国家政治清明,可以说话正直,行为正直;如果国家政治黑暗,可以行为正直,说话随和谨慎,或者干脆装痴卖傻,隐居起来,仍不失为好样的君子。这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后人就此总结出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

  对待名利,《论语》认为,做人应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应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抱怨,不正是有修养的君子吗?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安贫而乐道,不应计较生活条件如何,饮食不必求饱足,居住不必求安逸,贫穷仍然乐观,富裕而好礼乐。金钱和地位,这是人人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享受它的;贫穷和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君子就不去摆脱。孔子说:“吃粗粮,饮白水,弯着胳膊作枕头,乐趣也就在这里面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而以穿破衣服、吃粗劣食物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真理的。”所以孔子非常欣赏颜回,说:“多么有修养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变他的快乐。多么有修养啊,颜回!”并认为越是环境恶劣,越能培养高尚的情操。但孔子并不反对求利,认为只要求利方法正当,完全可以为利奋斗,他甚至对弟子们说:“学习,禄位就在其中了。”这简直是以物质利益引诱弟子好好学道。儒家学说中的利与义的关系,是从孟子开始完全对立起来的。

  《论语》认为要培养良好品德,必须虚心向有道之士学习。看见贤人就希望向贤人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不贤者一样的毛病;看到好的行为,就像怕赶不上一样地努力追求;看见不好的行为,就像把手伸到开水里一样赶快避开。要慎于交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逢迎谄媚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有益有害的快乐观也各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长处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尊贵骄傲为快乐,以游荡忘返为快乐,以大吃大喝为快乐,这是有害的。修身还要警惕三件事:年少时血气没有稳定,要警惕贪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正当旺盛,要警惕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贪得无厌。

  博大精深的教育学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公开讲学的教师,他自己“学而不厌”,对弟子“诲人不倦”。《论语》中保存了孔子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有科学价值、至今仍有意义的教育学的普遍规律。

  《论语》认为,知识才能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孔子虽然说过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论语》中并没有指出哪一个具体的人是生而知之者,就连孔子所赞美的尧、舜、禹等古圣先王,也都是讲他们如何勤奋努力,兢兢业业,仍未说过他们是生而知之者。至于他自己,更是明确断言:我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敏捷勤奋地去求得知识的人。他说自己的技艺是自幼在社会下层从事低贱职业时学到的。后来自己不曾被国家所用,所以又学到一些技艺。他还追述自己学业和思想的发展历程。15岁有志于做学问,30岁立身处世能站稳脚跟,40岁懂得各种事而不至迷惑,50岁知道上天赋予我的命运,60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辨别真假是非,70岁心里怎样想便能怎样做,而不会超越规矩。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避免许多可能发生的偏差,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爱好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而自己受害;爱好直爽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闹出乱子;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不羁。即使具有仁、智、信、直、勇、刚这些本来是善的道德品质,如果不学习,缺少知识,这些好品质也会分别产生愚、荡、贼、绞、乱、狂的不道德的后果。

  《论语》主张多方面学习,要不耻下问,不耻多问,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供我学习,把他们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改掉。要多听各种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多看各种事情,牢牢地记在心里,这样学来的知识仅次于生来就知道的知识。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所以子贡说孔子是学无常师。

  学习要有主动性和自觉性,懂得某种专业的人不如爱好这种专业的人,爱好这种专业的人不如以从事这种专业为快乐的人。特别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要尊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多听多看,一时不明白的暂时先存疑,不贸然下结论。看问题不能从个人私意猜测出发(毋意),不要主观地认为一定是怎样(毋必),不要固执己见(毋固),不要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唯一正确的(毋我)。

  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论语》做了许多可贵的总结。指出获得知识不能脱离旧的知识基础。“温故而知新”,学过的东西要经常温习,才可以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并从中得到快乐。学习还必须与思考相结合,如果只死记一些知识,而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学来的东西只是空洞的抽象;如果只思考而不注意吸取新的知识,那只会白费力气,毫无所得。孔子讲到自己的学习体会时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结果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学与思的关系,应是以学为基础,用思来贯穿。

  《论语》主张学以致用。孔子说:“熟读了《诗》三百篇,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论语》强调学习的目的不能只为获得知识,要掌握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能力,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孔子和弟子们常常讨论立志和政事问题,也表现了他教学的实用性。

  循循善诱、注重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是孔子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

  对于学生,先使他经过苦思苦想,还想不通,心中愤懑时,然后再去启发他;当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有所体会,想说而说不出来时,再去适当地开导他,他所学的知识才能巩固。还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