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印顺法师-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敢宣说。

  丁二受说‘胜鬘白佛: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唯然”,是表示答应,唯命是从的意思。

  丁三正说戊一如来果德己一大乘出生会诸善

  正说中有三大科,初一乘章,总明佛果的功德──菩提涅槃,也即是明一乘。
自第六无边圣谛章到第十一谛章明如来境智,即佛知见的境界,也即是明一谛。
自第十一一依章以下明如来藏性。如来智境的一谛,即正法性,一切众

  生本自具足,而为佛果功德的因依;也即是明一依。于如来果德中有二:一、
大乘出生会诸善,二、如来究竟会三乘。

  庚一总会诸善辛一法说‘即白佛言:世尊!摄受正法者,是摩诃衍。何以故?
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

  说摄受正法,有正法、大乘、波罗蜜三事。上一章,明摄受正法即正法,即
波罗蜜,即摄受正法者;明摄受正法的广大殊胜,即意明大乘。到此,始明确点
出,所以,“摄受正法”是“摩诃衍”──大乘,可视为上来的结论,也据此以
生下文,为一乘一谛一依所本。“何以”要说摄受正法是大乘呢?“摩诃衍”是
大乘的梵语,大乘的所以名大,由于它能“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
声闻、缘觉是二乘善法。世间是人天法;出世间是声闻缘觉菩萨法。这五乘善法
都依大乘──摄受正法而出生,如摄受正法即正法中说。

  辛二喻说‘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声闻缘觉
世间出世间善法。’

  “阿耨”达“大池”,华语无热池,在雪山香山的中间。本经说“出八大河”,
与涅槃经同。但其他经论,都说出四大河。四大河是:恒河、印度河、缚刍河、
徙多河,这四大河都从阿耨达池流出。现在说出八大河,古来的解说是:每一大
河,又有四支流为眷属,所以阿含、婆沙,都说二十河。今以佛出东方,以恒河
为本,及恒河四眷属河为五;加余方的印度河、缚刍河、徙多河,即成八河。次
合法说:“如是摩诃衍”,如阿耨达池;“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
如从大池流出的八大河。

  ‘世尊!又如一切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长,如是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
善法,依于大乘而得增长。’

  大池喻出生,此种子喻增长。“如一切种子”,种子有根茎等五种,喻五

  乘善法,“皆依于地而得生长”。根等的种子,如不安置在田地里,是不会
生长的。“如是,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都“依于大乘而得增长”。
大乘法如地,世出世间五乘善法如五种子。

  辛三结说‘是故世尊,住于大乘摄受大乘,即是住于二乘摄受二乘一切世间
出世间善法。’

  世出世间善法,依大乘而得出生与增长,“是故”凡属修学大乘法的,能安
“住于大乘,摄受大乘”,于大乘法爱乐精进,“即是住于二乘,摄受二乘”,
以及“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法”。这可作二释:一、如依大乘法而住,声闻、缘觉
等五乘法,也自然能成就,如栽竹而鸟自然飞来一样。菩萨住于大乘法中,二乘
等善法也自然成就,不必另为人天二乘善法而修加行。二、大乘法出生一切善法,
菩萨住大乘中,大乘即含摄得人天二乘的善法。二乘等善法,即是大乘的初门。
如法华经,以趣宝所喻而说五百由旬。菩萨经历五百由旬;二乘的三百由旬,不
就是五百的前三百吗?所以从大乘菩萨道的观点,二乘法即

  是菩萨法。菩萨的功德智慧中,含摄了二乘的功德智慧。所以,不是说先学
小乘,再学大乘;而是说,学了大乘法,就含摄得二乘功德。同时,切勿以人天
善法,声闻缘觉法为不足学,这些善法,大乘法中必然具足。

  庚二别会六处辛一总明‘如世尊说六处,何等为六?谓正法住、正法灭,波
罗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为大乘故,说此六处。’

  这是于五乘正法中,别会声闻法的六处入大乘。有六事,为佛法起行生智处,
名为六处,这都是关于戒律方面的。说如来常住、究竟一乘的教典,都重视戒律。
如涅槃经、大云经等,这应该与重律的学派有关。勿以为大乘是可以轻视戒的!
在一乘中,戒与大乘法不相违。

  六处,是佛所曾说过的,所以说“如世尊说六处”。六处是:“正法住、正
法灭,波罗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六处为三对:一、正法住与正

  法灭,为一双。正法,或与像法相对,如说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或总称如
来圣教,如正法灭尽经等说。正法住世,即佛法住世。依声闻乘学者说:出家者
能依戒律和合而住,如法羯磨、说戒等,即正法住世;若出家者不能如法如律而
住,即正法灭。二、波罗提木叉与毗尼为一双。波罗提木叉,译为别别解脱。如
比丘、比丘尼戒经,是一条一条的,能受持此戒,身口意的恶业,即得别别解脱。
如受不杀生戒,杀生的恶业即得解脱。持一一戒,即别别的解脱毁犯恶业,所以
名为别解脱。毗尼,译为调伏,或译为灭。如法律的修学,对于身口七支的恶业,
就能降伏而灭除了。波罗提木叉与毗尼,其义是相近的;不过,波罗提木叉约别
说,毗尼约总论。或波罗提木叉是止持,毗尼不但明止持,还说作持。波罗提木
叉狭,而毗尼含义宽。三、出家与受具足为一双。出家,指离开父母、妻子的家
庭关系;放弃家族的私有财产,从佛受归依,而度著乞食的生活。受具足,是受
比丘、比丘尼戒。具足是圆满的意思,圆满即涅槃,所以或译为受近圆戒。即受
了这种戒,就趋向邻近涅槃。佛说的六处,侧重于

  出家的声闻弟子,但不要以为局限于小乘,因为佛本是“为大乘”法而“说
此六处”的。六处依大乘法而来,为大乘而说,实为大乘的内容与方便,所以六
处即会归于大乘。

  辛二别释‘何以故?正法住者为大乘故说,大乘住者即正法住;正法灭者为
大乘故说,大乘灭者即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毗尼,此二法者,义一名异。毗尼
者即大乘学,何以故?以依佛出家,而受具足,是故说大乘威仪戒,是毗尼,是
出家,是受具足。是故阿罗汉无别出家受具足,何以故?阿罗汉依如来出家受具
足故。’

  怎知为大乘说此六处呢?先约正法住灭说。正法的住世与灭尽,依大乘说,
“正法住”世,根本就是“为”了“大乘”而“说”的。世间有大乘法,有修学
大乘者,“大乘住”世,“即”是“正法住”世。同样的,“正法灭”,也是
“为”了“大乘”而说。如世间没有依大乘而修行的,“大乘”法即“灭”,也
就是“正法灭”。正法,本约佛的所证说:大乘即正法,大乘行者即正

  法的摄受者。所以正法的住与灭,实依大乘而说。出家的佛子,能依律而如
法修学,大乘法即能住世,并非离大乘的根本,如声闻者所说的。依涅槃经说,
正法是不会灭的;说正法灭,约一分小乘说。依大乘说:说经过几久,正法就灭,
是佛策励我们的。正法本无所谓住灭,其关键在乎人。人不能依大乘学,正法即
灭;有人修学,正法即住。

  次约“波罗提木叉”与“毗尼”说:这“二法”,探究它的含“义”,实是
同“一”的,不过“名”字有“异”,这已如上面说过。这也不是声闻乘的,与
波罗提木叉无异的“毗尼”,“即大乘学”。因为,“依佛出家而”后才得“受
具足”。受持具足戒,即成毗尼与波罗提木叉。先出家,次受戒,一般都以为是
小乘。其实,毗尼与波罗提木叉,从受具足而安立;受具足,又是依佛出家而有
的。一切从佛而来,依佛出家,受具足戒等,从大乘法海所流出,即大乘法的一
分。“故说大乘”是“威仪戒,是毗尼,是出家,是受具足”。威仪戒,即波罗
提木叉──别解脱戒的古译(阿毗昙心论也如此)。推究声闻

  法的根源,知道无一不含摄在大乘中,无一不从大乘中流出,所以这一切即
大乘学。

  出家与受具足,上面已顺便说到,今别会入。依上解说,“是故”声闻的
“阿罗汉”们,“无”有“别”异的“出家”与“受具足”。阿罗汉,译为应供,
应杀贼,应无生,即声闻乘的第四果。约世俗称誉而说,可通四果,即指声闻法
的行证者。他们没有别异的出家与受具足,因为诸“阿罗汉”是“依如来出家”、
依如来“受具足”戒的。如离了如来,即没有出家与受具足。所以声闻经律中,
称他们为“随佛出家”者。从六处去别别推究,可见这都是为大乘而说。

  己二如来究竟会三乘庚一开章略说‘阿罗汉归依于佛,阿罗汉有恐怖,何以
故?阿罗汉于一切无行怖畏想住,如人执剑欲来害己,是故阿罗汉无究竟乐。何
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众生无依,彼

  彼恐怖,以恐怖故,则求归依。如是阿罗汉有怖畏,以怖畏故,依于如来。’

  上来的六处为大乘说,即论到阿罗汉的无别出家受具足,他们是依于佛的。
显示二乘的根源为如来,这可以进一步说明二乘不究竟,会归于如来究竟的一乘
了。

  一、“阿罗汉归依于佛”;二、“阿罗汉有恐怖”:这略开二章,二大论题。
归依三宝,虽也归依阿罗汉僧,然实以如来为本。佛时,大弟子游化人间;有人
闻法欢喜而求归依的,每说:‘莫归依我,应归依如来’。佛为究竟归依处,不
但常人应归依佛,即阿罗汉自身,也还是归依佛。这是阿含经与毗尼所常见的。
恐怖,是生死恐怖。生死未了,长夜茫茫;当老死到来时,内心总不免恐怖。依
声闻乘学者说,阿罗汉是了生死,得涅槃,没有恐怖了的。其实,还有恐怖。依
阿含及毗尼所说,比丘修无常,特别是修不净观的,极端的厌恶世间,常受老病
饥渴的困恼,因而有自杀的。所以说:‘愚夫于世间狱受剧苦蕴,生苦怖心,不
如众圣于有顶蕴’。所以一旦放舍身命,看作‘犹如舍毒

  器’一般。声闻圣者,于生死流转,是有极重苦怖的。

  次略解罗汉的有恐怖。“阿罗汉于一切无行怖畏想住”,这可作二释:一、
约有余依说,一切行是生死流转法,一切无行,即无生死的涅槃。罗汉虽说已了
生死,于涅槃中住,但还有怖畏心。如小孩为狗所怖,投到母亲的怀抱中,仍有
恐怖一样。所以经中举喻说:“如”有“人执剑,欲来”伤“害”自“己”,虽
自己已到达安全区,但还是心有余怖,战兢不已。因此,“阿罗汉”虽说证涅槃,
但“无究竟”的安“乐”。律中说:佛在王舍城,提婆达多放醉象害佛时,诸阿
罗汉都逃散了,这是罗汉有怖畏心的明证。二、约无余依说:行即道行,阿罗汉
虽已修道,而没有一切道行,没有修集断无明住地而证得的种种功德智慧;还有
变易生死;不能通达生死涅槃的平等性,仍不免有恐怖,不得究竟安乐。

  再从有怖畏而论到归依佛。“依不求依”,这是说,凡能为人作归依的,他
决不再别求归依。自己已得究竟自在,还依他做什么?如世间的“众生”,

  是“无依”无怙的,有“彼彼”──各式各样的“恐怖”;如不活畏,恶名
畏,大众畏等。因为有“恐怖”,所以别“求归依”。如一般的归依山神、水神、
梵天、玉皇、上帝等;佛弟子归依三宝。虽所归依的对象不一,而归依的动机是
一致的由于有怖畏。“如是,阿罗汉有怖畏”心,因“怖畏”心,而“依于如来”。
有怖畏心,归依如来,可见阿罗汉的不安乐,不究竟。

  庚二依章广说辛一二乘有生死怖畏壬一略说癸一举智断以明宗‘世尊!阿罗
汉辟支佛有怖畏,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
纯;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以不断故,去涅槃界远。’

  先广释有怖畏。又先略说,“阿罗汉”与“辟支佛”,都是“有怖畏”心

  的。辟支佛即缘觉,也就是独觉,于佛不出世时自悟得证。阿罗汉,必从佛
出家受具足;辟支佛,也有不从佛出家受具足的,所以上文但说阿罗汉。然有怖
畏心,所证悟的境界,都与罗汉一样,所以此处并举二乘。二乘的有恐怖,由于
智德、断德的不究竟,依阿含及毗尼说,证阿罗汉果的圣者,能自记:‘我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