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印顺法师-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衰、恼不适意苦,亦无不善恶业道名。彼国众生,色力寿命,五欲众具,皆悉快
乐,胜于他化自在诸天。彼诸众生,纯一大乘,诸有修习善根众生,皆集于彼。’

  授果,即预记胜鬘的圆成佛果。成佛时,必有化主、化土、化众、化法,今
即依此四而分别的记别。先说化主:到那时,胜鬘“当得作佛,号普光如来

  应正遍知”。因胜鬘见佛时,“佛于空中现,普放净光明”;她即由此见佛
赞佛,增长成熟功德善根,故成佛时,名为普光。如来、应、正遍知,是佛的通
号。佛的通号,详有十号,简称世尊;经中常处中说此三名。如来,梵语多陀阿
伽度,即契合诸法如如而成就的意思。应,梵语阿罗诃,即阿罗汉,常译为应供,
其实含有应杀贼、应无生、应供的三义。二乘应受人天的供养;佛应受世出世间
一切凡圣的供养。正遍知,梵语三藐三佛陀,或三菩提,即正确而普遍的觉者。

  次说化土:“彼”普光“佛”的清净“国土”中,是“无诸恶趣”,唯有人
天。在人天中,又没有“老、病”与“衰、恼”,及“不适意”等“苦”。秽恶
世界的众生,有生、老、病、死的四苦,净土的众生,虽还有生死,但没有衰老
与疾病。有情的身体,是四大和合的。或依身的四大粗劣;或环境、气候、饮食
等不适;或烦恼增盛而多欲多忧,就不免为老、病痛苦所缠绕。净土中,依身的
四大精妙;环境、气候、饮食等都好,烦恼又轻微,自然就没有老

  病苦了。衰是外物的衰落,如经济从富有而贫乏等。恼是心中的热恼。此外,
净土中无爱别离、怨憎会苦,所以也没有人事的不适意。上来是说净土中无苦果,
下说无苦因。因为在将来的普光佛国中,“亦无不善恶业道名”,不善恶业道,
即杀生等十恶业道,及十恶业道的加行、后起等。净土众生,以法自乐,修学精
进,只行善,不作恶,所以连恶业的名称,净土中也是没有的。

  次说化土中的化众:“彼”净佛“国”土中的“众生”,“色”身是健美的;
体“力”是充沛的;“寿命”是长久而不中夭的。此三者圆满,即化众报体的圆
满。彼国众生,不特报体是圆满的,就是受用的“五欲众具”,也“皆悉”微妙
“快乐”。五欲,是色、声、香、味、触中极美妙的。衣食行住等所需的一切,
叫做众具。五欲与众具,学佛者大都看作毒蛇猛兽,而主张厌离五欲;少欲知足。
其实,五欲与众具,并不一定是危险品,问题在我们自己,能否自主的受用,不
被它所转。净土的五欲众具,当然是胜于秽土的;但这是净土的庄严。由于众生
的烦恼轻微,虽深入于声色娱乐中,而能不为境界所转,

  不成为堕落的原因。所以,欲在我们的心中,而并不在外物的境界。净土中
五欲众具的精妙,“胜于他化自在天”。在我们这个世界中,五欲最好的,即欲
界第六天中的他化自在天。到色界初禅天,即没有了香、味的受用;二禅以上,
不再受用五尘,还说什么五欲!所以,惟有他化自在天的五欲,最为微妙快乐。
净土中的五欲,还胜过于他,可见是更加微妙快乐了。经中常说净土的微妙五欲
──声香光明,美味妙触,七宝庄严,园林池沼,这是适应欲界众生的欲求而说,
以此方便而引导众生。论到究竟成佛的净土,遍法界身,住寂光净土,那里还能
作这样的描写呢?

  次说净土中的化法。由于境遇的不同,法门也就有差别。在“彼”普光如来
净国土中的“诸众生”,所修学的,是“纯”粹的唯“一”的“大乘”教。释尊
出现在娑婆世界,所以说有三乘。特别是,当时的印度,充满了自利的、独善的、
苦行的学风。为适应这类众生的根性,所以说声闻、缘觉法。如根性利,富有利
他的意向,当然就专以大乘法教化了。净土的众生,大抵是唯一大

  乘。然论到一大乘,也还有不同:有从二乘回向入大乘的,到底不免带有自
利的习气,以智证为先。有从天乘而发趣大乘的,常含摄有神教的秘密因素,所
以都以信仰为先。有从人乘而直趣大乘的,即所谓人本的大乘佛法,都特重人间
的利乐悲行。普光如来的净国土中,以人乘直趣大乘而兼摄得天行一分。这一纯
一大乘的净土中,“诸有修习善根”的“众生,皆”随愿行而来“集于彼”。因
为胜鬘在因地修菩萨行时,与广大的众生结法缘,所以到成佛的时候,过去被他
所摄受、所教化的众生,自然就集彼国中,成为他的化众。

  戊二大众得记‘胜鬘夫人得受记时,无量众生诸天及人,愿生彼国,世尊悉
记皆当往生。’

  当“胜鬘夫人得”到“受记”的“时”候,被胜鬘所摄受的“无量众生──
诸天及人”,也都发“愿”要“生”到“彼国”土去。当时,胜鬘在王宫中,宫
女们是她的眷属。因佛于空中现,又有诸天来参预法会。他们都要生到彼国,面
见普光如来,听闻正法。“世尊”见他们有这样的愿心,也就都为他们

  授“记”,说他们“皆当往生”。这不但是普光佛的慈悲愿力,摄受众生;
主要是由这些众生,与佛因中有深切的因缘,同愿同行,才能往生佛土。维摩经
说:‘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也是这个意思。
这不是说:由佛修成净土,让大家发愿往生。而是如来在菩萨因地中,以种种法
门教化,摄受众生,众生随菩萨修学。净土,由于佛的成就,也要有同愿同行的
大众,共同发愿、修行,才能实现。现在修净土行者,每每只知道有净佛国土可
去,不知随菩萨发愿修行。这等于但求果实,不事耕耘,净土怕还远呢!

  丙二行愿丁一受十大受戊一胜鬘受戒己一受戒仪

  归依以后,应发愿修行。既立志大乘归依,应受大乘戒,发大乘愿,修大

  乘行。此下十受、三愿、摄受正法的三章,即是大乘行愿。先明受十大受:
上受约能受说,是领受、承受、禀受;下受约所受说,即所受的戒。十大受,唐
译作十弘誓。因为,受戒以发愿要期遵行为相的;所以大乘的三聚戒,即愿断一
切恶,愿度一切众生,愿成熟一切佛法。约受戒说,即愿;约持戒说,即行。

  大乘戒与声闻戒不同:一、通戒与别戒:释尊适应时宜而制的戒是别戒,如
在家者受五戒,沙弥沙弥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戒,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
不但有浅深层次,而且是男女别受的。七众弟子,就是约所受戒的不同而分。菩
萨戒是通戒,信佛的七众弟子都可以受。如先受五戒,再受菩萨戒,即名菩萨优
婆塞,或菩萨优婆夷;沙弥受菩萨戒,名菩萨沙弥;比丘受菩萨戒,即名菩萨比
丘。菩萨戒,是不问在家出家,男女老小,为一切发菩提心者所通受。二、摄律
仪戒与三聚戒:声闻七众所受的,是摄律仪戒,著重在防非止恶。此上,虽还有
定共与道共戒,但不是由受得的,也还是著重于离恶的。菩萨

  戒,除摄律仪戒外,还有摄众生戒,摄正法戒。菩萨以化度众生为主,所以
以摄化众生为愿行,受持不犯。学菩萨法而成佛,不是离染不作就算了,如园地
中,不但是拔掉莠草,还要种植有用的植物。所以,菩萨应广学一切佛法,圆成
一切功德,非常的积极。菩萨戒的内容,有这三方面,即显出大乘的特色。三、
受戒仪式:声闻七众戒,都要从师受,特别是受具足戒,要有三师七证等,是极
重仪式的。菩萨戒即不重仪式。菩萨本业璎珞经,说有三品受戒:上品从佛受,
这是顶难得的。中品从佛弟子受。下品,如佛不出世,或佛过去了,千里内无佛
弟子可师。即在佛像前受。甚而没有佛像,依普贤观经说,可观想释迦佛为和尚,
文殊为阿阇黎,弥勒为教授,即可受戒的。无佛无佛弟子时,虽可在佛像前或观
想佛受戒,但如有佛弟子时,仍应从佛弟子受戒为宜。四、新得与熏发:声闻戒
可说是外铄的,大乘戒可说是本有而熏发的。如受七众戒,经受戒仪式而得戒,
犯了根本重戒,戒就失了。同时,声闻戒是尽形寿的,一期的生命结束了,戒也
随之失去。所以声闻学者,或以戒体为无表色,或以

  为不相应行。接近大乘的经部师,以为是心相续中的思功能,也还是新熏的。
菩萨戒是自心本具的,所以本业璎珞经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心无
尽故,戒亦无尽’。梵网经也说:‘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
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身,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这
可见,众生本具如来藏心中,本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有慈悲益物的功能,有定慧
等无边净功德法的功能。受戒,不过熏发,使内心本有戒德的长养、发达而已。
所以,心为戒体,一受以后,即不会再失。死了,戒还是存在。犯了重戒,或者
也说失了,但不妨再受。菩萨初发心以来,自心的戒德,日渐熏长。现在再受戒,
也不过以外缘熏发,使他熏长成熟而已。五、关于戒条;比丘戒,通常说有二百
五十戒,其实,如僧祗律本仅二百十八;而旧传有部律,凡二百六十戒;仍可说
大体相近。菩萨戒,如梵网经为十重四十八轻戒;瑜伽论为四重四十三轻戒,出
入很大;但重戒也还是大致相近的(见下表)。一般受戒,以为一条条的受。其
实,受戒而引发内心中的防非止恶等的功能,决不

  限于条文的。决非戒律中没有说到的,就一定可做。如酒戒,佛弟子从居士
到比丘,都是要受持的;可是没有说到烟,也没有禁止鸦片、海洛因等毒品。有
人就以为:佛没有制烟戒,即不妨吸烟。不知佛在世时,还没有吸烟及鸦片等毒
品的恶习,所以未制。如从佛制饮酒──麻醉剂,有害身心来说,这当然也应禁
止,不可以吃。戒律的明文规定,不过应机而择要的举例而已。菩萨戒,经论所
说多少不同,也应作如此理解。今胜鬘受十大戒,戒条虽少,而包括的意义很广。

  ‘尔时,胜鬘闻受记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

  先说胜鬘受戒的仪式。“尔时”,即那时候。“胜鬘”夫人“闻”佛为她
“受记”以后,她就“恭敬”的“而立”在佛前,发愿“受十大受”。受戒,一
般是恭敬而跪著受的,今胜鬘立著,这也许因佛在空中的缘故。一般受戒,先由
戒师为作羯磨,问受戒的:‘能持否’?受戒的回答:‘能持’。但现在佛没有
说,胜鬘即直说要受什么,这可见胜鬘是深入了佛法,熟悉菩萨的戒法

  。而且,受菩萨戒,佛像前也可以受,观想也可以受,这有谁为作羯磨呢?
胜鬘所面对的,是乘通而现的佛,实与观想受戒等类似。所受的十大受,即约三
聚戒为三类:前五是摄律仪戒,次四是摄众生戒,后一是摄正法戒。

  己二受戒事庚一摄律仪戒‘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

  这是摄律仪戒的总相。胜鬘对佛立誓说:“世尊!我从今日”起,一直到
“菩提”场成佛为止,在这长期修学中间,对“于所受”的一切“戒”,决“不
起”一念的毁“犯心”。犯心都不起,当然不会有毁犯的事实了。发心受戒的,
本来都可能不犯。但由于内心的意乐不净,不能从起心动念处用力;久而久之,
烦恼日强,戒力也日渐薄劣,于是乎不能严持而犯戒了。大乘的特重意戒,是极
为重要的。如对所受的戒,能做到不起犯心,才算净戒圆满。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

  本来,戒最重者,是杀、盗、淫、妄。如梵网、璎珞的十重戒,都先制杀等。
但瑜伽戒及本经所受的十戒,都没有说到,这不是不受此戒,实因这是七众共制
的戒,所以在菩萨戒中,可以略而不说。“诸尊长”,在家的,即父母、伯叔、
师长等;出家的(佛也在内),如和尚、阿阇黎、上座、大德等。佛教一向尊重
上座,所以对于尊长,要生恭敬心,“不”应“起”轻“慢心”。近如自己师长,
远如过去的大德。有了轻慢心,即但见过失,不见功德,会觉到他们也不过如此。
从轻慢尊长心而发展下去,会生起邪见,抹煞一切。毁谤三宝,谤大乘法,都从
此慢心中来。这在梵网经中,是毁谤三宝;瑜伽论是谤菩萨法藏。对于尊长的慢
心,成为修学大乘法的最大障碍,所以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