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阅世心语_季羡林-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征服自然〃之穷,就可以称之为〃东西文化互补论〃。东方的〃天人合一〃是带有普遍性的一种思想,中国、印度都有。即以中国儒家为例,《易经》中有〃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中庸》有〃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子》有〃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更是典型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些都是综合思维方式的典型例子。
 





第59节:东学西渐与";东化";(4)

t…xt小说天堂   

  2001年10月,七十六位中华文化研究者,其中也有我,发表了《中华文化复兴宣言》,肯定: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日本的高速发展,都吸收了中华文化思想的智慧。当前西方一些有远见之士都在尽力研究中华文化,并提出〃西方的病,东方的药来医〃,形成了〃东学西渐〃。这些都说明了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仍有无穷的价值!
 
  我们知道,十六至十八世纪的〃东学西渐〃给欧洲思想界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哲学对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收入〃东学西渐丛书〃的朱谦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经济学家魁奈甚至有〃欧洲孔夫子〃之称。儒家的理性精神和人道原则,无神论和〃人性本善〃的思想,都被启蒙思想家用来作为同基督教神学作斗争的武器;道家崇尚自然的原则也对法国唯物主义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能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中国哲学,他不讳言,自己的二进制直接受到《易经》中的阴阳八卦卦序的启发。其大弟子沃尔弗同样热爱中国文化,曾因发表《中国的实践哲学》的讲演而受到迫害。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是莱布尼茨……沃尔弗学派的嫡传,他的〃理性〃一词被认为来源于宋明理学的〃理〃和老子的〃道〃。
 
  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传教士起的作用不可抹杀。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西学逐渐地传到了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通过传教士传到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居住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或多或少都有了解。他们把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译成西方的文字传到欧美,诸如《大学》、《中庸》、《论语》、《易经》等。在东学西渐中,有两个人与青岛有联系,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是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一个是翟理斯(herbert giles,1845~1935)。
 
  卫礼贤原名理查德·威廉,因为酷爱中国文化,便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卫礼贤。他是德国基督教同善会的一名传教士,1899年来中国,在青岛传教,也从事于教育和慈善事业,在中国生活了二十余年,1924年回德国。在华期间,曾与康有为有交往,与劳乃宣相识颇深,并在劳乃宣的帮助下,着手翻译《易经》,在德国以德文出版。他还创办了礼贤书院,潜心研究中国儒家学说。从1903年起,卫礼贤发表了大量有关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论文,并着手翻译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已出版的有《论语》(1910年)、《老子》、《列子》(1911年)、《庄子》(1912年)、《中国民间故事集》(1914年),《易经》(1924年)、《吕氏春秋》(1928年)和《礼记》(1930年)等。回国后,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创立中国研究所,出版杂志《中国的科学与艺术》,成为〃中国在西方的精神使者〃。德国的学者们给予卫礼贤高度和充分的肯定,法兰克福大学授予他汉学荣誉博士,他成了中国古代圣人的诠释者。通过他,西方思想界的一大批代表人物接触了中国文化,从中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启迪。如荣格认为从他那儿得到的教益比从其他任何人得到的都多。对卫礼贤翻译的《周易》,荣格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通过《易经》的帮助和启发,荣格提出了〃共时性原则〃,并将这种〃共时性原则〃,作为自己的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内在基石,认为建立在共时性原则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在《易经》中表现最为充分,是中国思维方式最集中的体现。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这种思维方式,从赫拉克利特之后,便在哲学史上消失,只是在莱布尼茨那里出现过一些低微的回声。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在青岛居住并游学,1903年青岛啤酒创立,译名就是采用他和威妥玛式拼音,而为tsingtao beer,他在中国担任过多处英国领事,后来担任英国剑桥大学第二任中文教授,治学勤,著作多,有〃其书满架〃之誉。他对东学西渐有很大贡献。他著有《中国历史及其它概述》。他编的《华英辞典》,提到很多中国文人,附有各个汉字的广东、客家、福州、温州、宁波等九个方言区的方音拼法。他著《古今姓氏族谱……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了从先秦到十九世纪的中国历史人物,其中有不少是文学家。另著《中国文明》、《中国文学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提到过这部外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他翻译的作品也很多,有《英译汉诗》,1898年他从《聊斋志异》的四百五十五个故事中选译了一百六十四个故事,并根据其中的《梦》(即《莲花公主》)改写了一部芭蕾舞剧《蜜蜂》,1916年该剧上演后在欧洲引起轰动。他还有两次重译的《佛国记》(1877年、1923年),1905年写《中国绘画艺术概要》,1911年编《古今图书集成索引》。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在1929年完成《离骚》的英译时,他和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r·tagore)作了序。他还著有《儒家及其竞争者》(1915年),并对《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思想经典作了部分翻译。他和他的儿子对《庄子》都很有兴趣,各有自己的《庄子》节译本。1957年,英国出版了他用三十八年时间编成的《大英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目录》。他的知名度很高,孙中山1897年春复函给他(时任剑桥大学教授),并应其所请写了一篇自传,谈到自己初次出国的感受,〃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至于教则崇拜耶锦,于人则仰中华之汤武暨美国华盛顿矣〃。孙中山的这些感受与文化交流有关。
 
  在翟理斯和卫礼贤几十年之后,二十一世纪的第四年,青岛大学《东方论坛》又开设了〃东学西渐〃的专栏,这不知是巧合,还是策划者事先有意安排的。我希望这个栏目能够吸引更多的学者参加,都来关注文化交流。我希望把这个栏目办好,办成一个有特色的栏日。
 
  2004年
 

WWw。xiAosHuotxt。COM



第60节:";天人合一";新解(1)

[t。xt小,说[天堂}

  〃天人合一〃新解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中外治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哪一个也回避不开。但是,对这个命题的理解、解释和阐述,却相当分歧。学者间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理解的角度,也不尽相同。这是很自然的,几乎没有哪一个哲学史上的命题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
 
  我在下面先简略地谈一谈这个命题的来源,然后介绍一下几个有影响的学者对这个命题的解释,最后提出我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说是〃新解〃吧。对于哲学,其中也包括中国哲学,我即使不是一个完全的门外汉,最多也只能说是一个站在哲学门外向里面望了几眼的好奇者。但是,天底下的事情往往有非常奇怪的,真正的内行〃司空见惯浑无事〃,对一些最常谈的问题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而外行人则怀着一种难免幼稚但却淳朴无所蔽的新鲜的感觉,看出一些门道来。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很容易解释,在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并不稀见。我希望,我就是这样的外行人。
 
  我先介绍一下这个命题的来源和含义。
 
  什么叫〃天人合一〃呢?〃人〃,容易解释,就是我们这一些芸芸众生的凡人。〃天〃,却有点困难,因为〃天〃字本身含义就有点模糊。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笔下,天有时候似乎指的是一个有意志的上帝。这一点非常稀见。有时候似乎指的是物质的天,与地相对。有时候似乎指的是有智力有意志的自然。我没有哲学家精细的头脑,我把〃天〃简化为大家都能理解的大自然。我相信这八九不离十,离开真理不会有十万八千里。这对说明问题也比较方便。中国古代的许多大哲学家,使用〃天〃这个字,自己往往也有矛盾,甚至前后抵触。这一点学哲学史的人恐怕都是知道的,用不着细说。
 
  谈到〃天人合一〃这个命题的来源,大多数学者一般的解释都是说源于儒家的思孟学派。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狭隘的理解。《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这是很有见地的话,这是比较广义的理解,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我现在就根据这个理解来谈一谈这个命题的来源,意思就是,不限于思孟,也不限于儒家。我先补充上一句: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为了方便起见,我还是先从儒家思想介绍起。《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讲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人生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孔子对天的看法有点矛盾。他时而认为天是自然的,天不言而四时行,而万物生。他时而又认为,人之生死富贵皆决定于天。他不把天视作有意志的人格神。
 
  子思对于天人的看法,可以《中庸》为代表。《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孟子对天人的看法基本上继承了子思的衣钵。《孟子·万章上》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天命是人力做不到达不到而最后又能使其成功的力量,是人力之外的决定的力量。孟子并不认为天是神;人们只要能尽心养性,就能够认识天。《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到了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董仲舒是当时儒家的代表,是他认真明确地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说:〃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阴阳义》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非常明显的。他的天人感应说,有时候似乎有迷信色彩,我们不能不加以注意。
 

。;



第61节:";天人合一";新解(2)

[t。xt小,说[天堂}

  到了宋代,是中国所谓〃理学〃产生的时代。此时出了不少大儒。尽管学说在某一些方面也有所不同。但在〃天人合一〃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张载明确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程颐说:〃天、地、人,只一道也。〃
 
  宋以后儒家关于这一方面的言论,我不再介绍了。我在上面已经说过,这个思想不限于儒家。如果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把〃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那么在儒家之外,其他道家、墨家和杂家等等也都有类似的思想。我在此稍加介绍。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注说:〃与自然无所违〃。《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看起来道家在主张天人合一方面,比儒家还要明确得多。墨子对天命鬼神的看法有矛盾。他一方面强调〃非命〃、〃尚力〃,人之富贵贫贱荣辱在力不在命,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又推崇〃天志〃、〃明鬼〃。他的〃天〃好像是一个有意志行赏罚的人格神。天志的内容是兼相爱。他的政治思想,比如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也有同样的标记。至于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应同》中说:〃成齐类同皆有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