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不测风云。 龙凤八年初,朱元璋回到了应天。这时,天下的局势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是“宋”皇帝小明王和刘福通遭到了元军的重创,“宋”都汴梁失守被元军占领,刘福通和小明王退缩到了安丰,不再敢出来,手下的红巾军所剩不多;其次是元军把注意力转向了朱元璋。这样,朱元璋不但不可能去全力赶尽杀绝陈友谅,也不可能东进攻伐张士诚了,现在首要问题是如何对付元军的围攻。
朱元璋得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惊,也很是有点恐慌。他对着李善长发问道:“刘福通的军队怎么这么不禁打?我还没有把陈友谅打败呢,他怎么就被元兵打败了呢?”
朱元璋的这个问题,李善长自然无从回答。李善长只是这样道:“我们还是尽快地想出一个应对之策吧。”
刘基不在身边,朱元璋就少了一个参谋。但即使刘基当时在应天,恐也想不出什么好计策来。察罕帖木儿的元军已经南下了,东边是虎视眈眈的张士诚,西南边是尚有余力挣扎反抗的陈友谅,三面受敌,就算刘基是天底下最有能耐的战略家,也不会有什么回天之术。
朱元璋不怕陈友谅,也不怕张士诚,但着实惧怕察罕帖木儿的元军。元军有数十万之众,打到应天来了,朱元璋拿什么去抵挡?如果朱元璋把自己所有的兵力都集中起来,也可以同察罕帖木儿一战。但朱元璋不会这么做。这么做了,几年来好不容易抢占到的地盘就又会被陈友谅和张士诚重新夺去。失去了地盘,朱元璋便失去了一切。
就在这关键时候,那李善长为朱元璋出了一个主意。李善长对朱元璋道:“我们可以向察罕帖木儿投降。”
朱元璋立即就明白了李善长的意思。投降是假,缓兵之计是真。只要察罕帖木儿同意了朱元璋的请降,那朱元璋就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两大好处:一,元军不会再来攻打应天了,张士诚也不会对应天有什么图谋,因为张士诚早已投靠了元廷;二,“投降”元廷之后,朱元璋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打着元廷的旗号,继续他对陈友谅的军事行动,消灭了陈友谅之后,再回过头来迅速地打垮张士诚,待打垮张士诚之后,朱元璋就不会惧怕那个察罕帖木儿了。要是在过去,朱元璋是不会生起投降元廷的念头的,也不敢生这个念头,因为那时候刘福通的实力非常强大,朱元璋还要靠着刘福通这棵大树乘凉。但现在不一样了,刘福通自身都难保全,朱元璋自然就不会再把刘福通放在眼里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投降元廷毕竟不是一件什么光彩的事。所以,朱元璋和李善长虽然决定了要“投降”察罕帖木儿,但也没敢声张,而是极其秘密地做着有关准备。李善长为朱元璋写了一封“请降书”,其言辞诚恳委婉,足以让人动容。朱元璋立即就派亲信手下北上,将这封“请降书”送到了察罕帖木儿的手中。这以后,朱元璋就一心一意地等候着察罕帖木儿的回音了。
让朱元璋有些不解的是,察罕帖木儿好长时间都没有回音,而且,朱元璋派去送信的手下也没有回来。只不过,元军向应天进军的步伐,暂时停止了。
朱元璋问李善长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很快,朱元璋就得到这么一个消息:那察罕帖木儿被手下田丰、王士诚等人刺死,其兵权由养子扩廓帖木儿继承。
经与李善长商量,朱元璋决定再“投降”一回。于是李善长又写了一封“请降书”,其措辞比上一回的“请降书”更为委婉诚挚。朱元璋派人将它送到了扩廓帖木儿的手中。
这一次,扩廓帖木儿的回音马上就传到了应天。说得准确点,也不是什么“回音”,而是扩廓帖木儿派了三个使者到应天来直接与朱元璋洽谈“投降”事宜。这三个使者的来头都不小,为首的叫张昶,是元廷的户部尚书,另二人分别是郎中马合谋和张琏。张昶等人给朱元璋带来了御酒、八宝顶帽和任命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诏书。显然,招降朱元璋,不仅仅是扩廓帖木儿的主意,更是元顺帝的决定。
张昶一行三人到达应天后,受到了朱元璋的热情款待。照这种情形发展下去的话,朱元璋是极有可能戴上元顺帝所赐的那八宝顶帽的,尽管这一切并非朱元璋真心所愿。然而,朱元璋最终并没有戴上那八宝顶帽。原因是,元廷内部的勾心斗角再一次成全了朱元璋:握有兵权的扩廓帖木儿和另一位握有兵权的元廷大将孛罗帖木儿互相之间打了起来。这可不是一般的争权夺利,扩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的几十万大军绞缠在一起,打得昏天黑地不可开交。元顺帝几次下诏调停,却也无济于事。也就是说,元军主力忙于内战,已经没有时间没有力量再南下应天了。实际上,扩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的这次内战,几乎完全消耗殆尽了元廷的军事实力。从此,元军差不多已经无力再向朱元璋发动致命的进攻了。由此看来,朱元璋最终能当上皇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沾了元廷内部勾心斗角的光的。莫非,这就叫做“天意”?朱元璋笑问李善长道:“李先生,我们现在还要向元朝投降吗?”李善长正儿八经地回道:“该投降时就要投降,不该投降时决不投降!”
第四部分第45节 做着攻打安丰的准备
于是,朱元璋就在应天城里召开了一次文武官员大会。会上,朱元璋声如洪钟地言道:“狗日的元兵,竟然派了几个人到这里来劝我投降,你们说,我朱元璋能投降吗?”
以周德兴、汤和为代表的一批文官武将立即高叫道:“不能投降!决不能投降!”
朱元璋慷慨激昂地言道:“我朱元璋领着弟兄们起事,目的就是要彻底打垮元兵,那狗日的元兵不知好歹,竟然敢派人来劝我投降,这不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吗?”
朱元璋当即下令:把元人派来的户部尚书张昶等一行三人即刻处死,并悬头示众。
三颗人头高高地悬挂在了应天城的城门楼上。这一举动,表明了朱元璋要与元朝政府斗争到底的坚强信念,无疑受到了广大汉人的支持和赞扬。
只是李善长多少有些遗憾。他找到朱元璋道:“大人,那张昶是元朝的户部尚书,对宫廷里的各种典章制度十分熟悉,大人以后做了皇帝,是能够用得着像张昶这样的人的……”
李善长的意思是,元廷派来的其他两个人可以杀,但张昶却应该留下后用。朱元璋淡淡一笑道:“李先生可知道中书省衙门里刚刚添了一个都事?”
李善长摇头道:“李某近来琐事太多,并不知道衙门里多了一个中书省都事……大人此时提起此事有何意义?”
朱元璋言道:“衙门里的大小官员都归你李先生管辖,现在多了一个都事,你自然应该认识一下的。”
朱元璋随即派人叫那个新上任的中书省都事来参见李善长。李善长一时有些糊里糊涂的。可等那个“中书省都事”来到李善长的面前时,李善长才恍然大悟过来:这个新添的中书省都事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张昶。原来,朱元璋为张昶找了一个替死鬼,却暗暗地把张昶留了下来。
李善长不禁感慨道:“大人这般求贤若渴,李某只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李先生太夸奖我朱某了。我并不懂得什么求贤若渴,但我知道,只要是有本事的人,我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他留在身边。”
不管怎么说吧,在元朝统治者的“帮助”下,朱元璋的北方威胁总算是解除了。按理说,朱元璋可以安安稳稳地去同那陈友谅开战了。可就在这关口,朱元璋的“后院”却突然起火,而且这火还一把接着一把地燃烧,差点把朱元璋烧得焦头烂额。
朱元璋的“后院”突然起火,与北方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短短几年内,朱元璋在北方刘福通红巾军的庇护下,地盘日渐扩大,许多原来元廷的将领,摇身一变,都成了朱元璋的手下。朱元璋的“后院”起火,问题就出在这些元廷降将身上。在许许多多的元廷降将中,有不少人是真心归顺朱元璋的,比如朱元璋的水军大将康茂才,对朱元璋可以说是忠心不二,也立下了很多赫赫战功。但同时也有不少的降将,本无心归顺朱元璋,只是迫于朱元璋强大的军事压力,才假意向朱元璋投降。这些人,只要形势一发生变化,他们就会蠢蠢欲动。而刘福通北方红巾军的溃败,正好成了这些人蠢蠢欲动的契机。他们以为,刘福通败了,朱元璋也就快要完了,于是他们就一个接着一个地露出了真实的面目,开始向朱元璋发难。
先是婺州的守将蒋英、刘震反叛,杀了朱元璋的心腹胡大海,继而是处州的李贺又背叛了朱元璋,再下来又是衢州的夏毅也反了。这样一来,徐达、常遇春二名大将不得不率军到处救火,今天去夺回处州,明天又要去平叛衢州,最后虽然是杀了叛将,夺回了失城,但也费了不少时间,耽误了剿杀穷寇陈友谅的最佳时机,给了陈友谅喘息、调整的时间。
徐达夺回洪都后,接到了朱元璋召他速回应天的指令。北方的军事形势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元军攻下了刘福通在山东的最后一个据点益都后,自己跟自己打了起来,这一打,元军就没有什么余力去攻打刘福通的“都城”安丰了。元军虽然没有什么力量了,但元顺帝却还有力量把他的“圣旨”满天飞。这一天,不知怎么搞的,元顺帝的“圣旨”就飞到了那个张士诚的手里。元顺帝在“圣旨”中命令张士诚速速派兵去攻打安丰。张士诚马上就依“旨”而行,从各处调集兵马,做着攻打安丰的准备。
张士诚这一回为什么会这么听从元顺帝的话?他虽然归顺了元廷,但那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他根本就不买元廷的账,元顺帝也休想随意差遣他。过去都如此了,现在元军自己跟自己打得焦头烂额,张士诚就更没有理由听从元顺帝的号令了。然而事实是,张士诚这一回真的调集了一支大军共十万人,派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吕珍做统帅,去攻打刘福通盘踞的安丰城。
实际上,即使元顺帝没有发下那么一道“圣旨”,张士诚也在做着去攻打安丰的准备。原因是,安丰城就像是一根鱼刺卡在张士诚的喉咙里,使得他连咽口唾沫都感到非常难受。
安丰城在江苏的中部、高邮湖的北面,距离高邮湖不过一百多里。高邮湖一带是张士诚的地盘,刘福通占了安丰,就等于是堵住了张士诚北进的通道。所以,打刘福通从汴梁退到安丰的那天起。张士诚就想派兵去攻打了,只是担心去攻打安丰会引起与朱元璋的全面战争,张士诚才迟迟没有行动。现在好了,朱元璋的降将一个跟着一个地发动叛乱,张士诚的胆子就大了起来。胆子大了,过去不敢做的事情自然也就敢做了。所以这才有了张士信领兵十万南下进攻诸全州和吕珍领兵十万北上去攻击安丰的事。只不过,张士诚南攻诸全仓惶而归,吕珍北攻安丰又会如何?真要说起来,张士诚的心里面其实也是没底的。
张士诚的心里没底儿,那刘福通的心里面就更没有底儿。安丰城内只有数万兵马,而且还大都是残兵败将,虽然一时间安丰城还算是安全的,但充其量,刘福通也只是在苟延残喘,闻听张士诚的十万大军已经向安丰开来,刘福通慌了,急忙派人去应天,叫朱元璋发兵安丰护“驾”。朱元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调徐达、常遇春回应天的。
朱元璋调徐达、常遇春回应天,显然是想发兵去安丰。同意朱元璋这种决定的人不少,但不同意的人就更多。李善长就是不同意的人当中的一个。只是苦于朱元璋已经决定了的事情别人很难轻易地改变,所以李善长就在期盼着那刘基能早一点从浙江回到应天。李善长以为,也许只有刘基才能够说服得了朱元璋。因为自刘基来了之后,朱元璋对刘基几乎是言听计从。
徐达、常遇春回到了应天。可刘基还是不见踪影。眼看着,朱元璋就要发兵安丰了,李善长真是心急如焚。然而就在这当口,应天城内发生了一起变故。
朱元璋本来决定,派徐达、常遇春和邵荣这三个最善于打仗的人领兵15万去救援安丰。因为邵荣平定了浙东降将叛乱后早早地回到了应天,所以朱元璋就把调集组织救援安丰的兵马的任务交给了邵荣。邵荣很卖力,不但在规定的时间内调集了15万兵马,而且还组织了一个大规模的阅兵式,请朱元璋前去阅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