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恩来-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母中最没有能耐、最不关心他的人,然而这个人又是惟一活下来的并在他成年后干事业时来纠缠他的人。他后来的一些习惯,如过分的爱整洁、节俭、敏感、令人难以置信地热爱工作等等,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    
    这样,年轻时的周恩来就以一个善于组织别人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激进的爱国者的面目出现。他曾说过,交朋友是为了孤立敌人。为了革命,应该准备牺牲生命。尽管他作为一个讲信誉的人在中外享有盛誉,但他仍和别的政治家一样,为国家利益而使用策略。例如,他在50年代声称中国击落的美国飞机驾驶员是间谍。然而,与他的一些同志们比起来,他仍例外地算得上是一个最值得尊敬的人。    
    这位激进的、充满爱国心的周恩来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以后,就把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最现代、最时髦的信条而从心底里喜欢上它。周恩来一直对外部世界怀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点与毛泽东或他那些共产党同僚们比起来显得更为突出。卢西恩·派伊教授曾经评论说:“他在国外呆的时间比他那些政治局同僚们在国外呆的时间的总和还要多”。    
    周恩来在中学的时候又接触了西方的政治科学。后来,他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受到西方影响的中学或大学就读。他自然而然地为西方的最新思潮——马克思主义所吸引,相信对于极度落后的中国来说,只有最好的药方才会起作用。    
    纵观周恩来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地与西方发生联系。他曾就读于张伯苓博士的南开中学,而这所中学是在西方人的帮助下开办的;后来,他又在日本、法国、比利时、德国、苏联生活过。不仅如此,他甚至还利用西方国家在中国的租界来逃避敌人的追捕。这类行动最早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期间,他曾躲在天津法租界的一所房子里召开学生会议。8年以后,他又使用一个同样亲法的女士在上海法租界的屋子来开展革命密谋活动。同年晚些时候,他还使用鲁茨主教在武汉的住宅作为避难所。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他也曾短暂地求助于飘扬在香港的英国旗帜的保护。如果没有这些帝国主义领地的保护,周恩来的一生也许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周恩来对俄国人的依赖。例如,俄国人曾通过共产国际指示他发动南昌起义①。南昌起义是周恩来革命生涯的一个高潮。他以非凡的决断给这次起义打上了他独特的印记。尽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但它树立了一个新的模式,为后来最终取得胜利的共产党起义开了一个先例。它也是周恩来长期革命生涯中惟一的一次以最高领导人的面目出现,而且他这次的最高领导地位得到了承认。    
    甚至在南昌起义之前,周恩来那人所周知的拒绝担任中共最高领导的行为就已经开始。在第五次党的代表大会②上,他听从陈独秀的领导,而不是站在陈独秀的反对者一边,这令他的朋友们非常吃惊。一年以后,他支持李立三上台。又过了一年,也就是1930年,他又支持诗人瞿秋白上台,但他拒绝和别人一起谴责李立三。接下来是王明的崛起。1931年,共产国际代表支持王上台,周则在幕后对党的事务进行事实上的领导。实际上,正如他在30年代拒绝抑制李立三的过激行动而使他的部下失望一样,在60年代,同样的事又再次发生,只不过是李立三换成了毛泽东。在后一件事上,他可以用缺乏足够的力量为理由来解释,但前一件事只能解释为他这样对待他的前上级会使他在心理上受不了。    
    周恩来认定自己只适合当一个行政领导,而不是象征着全民的最高代表。他曾不止一次地看到后者的地位都是短命的(在1927—1931年期间,这样的人在中共党内有4个)。此外,他还是一个辛勤耕耘的人物,他宁愿把时间花费在建设性的劳动上,并从中得到满足,而不愿搞作为最高领导人所必须用全部身心投入的政治斗争。    
    1935年,周恩来在遵义戏剧性地由毛泽东的上级和批评者一变而成为毛泽东的下级和支持者。这种引人注目的关系决定了人民中国的整个轮廓和进程,而这一关系的线索可以追溯到遵义会议以前。周恩来在1930年底处理富田事件时采取的方式及他在1932年宁都会议上扮演的角色,都表明他对毛泽东的批评总是温和的。而且,他还从毛泽东身上找出某些优点来加以赞扬。他从不像毛泽东的一些激烈的批评者那样对毛泽东怀有恶意。因此,毛泽东很有理由感谢周恩来的公正和灵活性,他在很久以后自己也这么说过。    
    遵义会议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军事上的战术问题。很显然,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在后来证明比周恩来的常规战术更为实用。但是,一旦周恩来自己掌握了游击战术,或是形势发生了变化,共产党面临的局势变得乐观、正常起来时,他完全可以再次抛开毛泽东,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在四川曾有过这样一次机会。当时,长征已到了最后的阶段,张国焘的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后,张阴谋夺权,但最后周恩来站在毛泽东一边反对张国焘。另一次机会出现在1943至1945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当时,王明再次出来争夺党的最高领导权,但周恩来没有站在他的一边。鉴于张国焘和王明都曾是周恩来的早期合作者,而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圈子里总是表现出一副粗鲁不雅的样子,这样的人本来只会引起周恩来那样有教养的人的反感,甚至会令他那样的人感到可笑,但周恩来却站在毛泽东一边反对张国焘和王明,这只能解释为周恩来在长征途中培养起对毛泽东的一种忠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伙伴关系之后,周恩来可能就为毛泽东所固有的权威感及他那真正的超凡魅力所征服。    
    共产党第一次在上海和南昌举行的试验性城市起义后的10年时间里,周恩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认识到中国农民革命所提出来的挑战是巨大的,也认识到它之所以优先于城市革命的原因。在这场农民革命中,找不出比毛泽东更好的领袖。周恩来可能还发现,在政策的制定和党务工作的许多方面,毛泽东比其他人更高明一些。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互为补充的,正如别的同志在遵义所看到的,周恩来曾主动放弃最高领导权,在后来的长征中安于毛泽东军事上的副手地位。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不得不对付来自诸如林彪等方面对毛泽东最高权威的挑战。一开始,周恩来就被证明是毛泽东必不可少的支持者。例如,在1948年的西柏坡会议上在是否继续进行反对国民党的内战问题上,他站在毛泽东一边。他在1957年的“百花齐放”运动中以及60年代后期的文化大革命中都支持毛泽东。在70年代,他又支持毛泽东反对林彪。周恩来只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曾站在毛泽东的对立面。他是那么强烈地感到这场运动的不明智,以至于他不同寻常地默默地组织起各方面的反对力量,并以一种毛泽东不得不接受的方式提出他的反对意见。    
    但他与毛泽东的伙伴关系仍继续存在。现在人们可以从他们这种关系中发现一些不成文的默契。其中之一似乎是这样的:只要周恩来与毛泽东保持一种良好的个人工作关系,他就可以自行处理他与毛泽东的追随者之间的关系。在周恩来告诫党内年轻一代的讲话中引人注目地充满了这方面的记录。他要求他们保持自己的批判能力,不要让毛泽东或毛泽东的神化和形象夺去他们的判断力,对事物的判断只应由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一旦毛泽东被抬到某种极受尊崇的地位(这种情况尤以1943—1944年的整风运动及后来的文革为甚),那么周恩来的这些忠告就容易引起误解,他也容易因此被一些人当作敌人来看待。    
    另一个基本的默契是周恩来可以与主席进行激烈的争论,甚至可以在委员会里不同意他的意见,但周恩来绝不会拉帮结派去反对他。周恩来在党内政治斗争中从没组织过一个正式的属于他自己的小集团,尽管他倒是有一批庞大而松散的追随者。一旦某种特殊的目的需要的话,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他们和谐地结合起来,据说他1958年在武汉就曾这样干过一次。大批居于领导岗位的人效忠于他。他们这样做不是出于旧式的哥们儿义气,而仅仅是出于对周恩来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因为周恩来在过去曾给他们以教诲、忠告或信任。这种情况的起因可追溯到巴黎,在那里的中国留学生中中国共产党的追随者几乎全都受过周恩来的影响,这些人后来都在中国政府和军队里担任要职,他们当中包括邓小平和朱德,而朱德就是周恩来介绍入党的。    
    此外,尽管周恩来从未企图控制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但他却在黄埔军校给大部分红军将领上过课。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又继续领导他们并向他们灌输军事理论。因此,他几乎在中国的任何地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用的军界朋友。60年代后期,当周恩来的个人安全受到来自林彪方面的威胁时,他的这些同情者便尤其显得重要。但他们也不是那种不管碰到什么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全力支持他的人。除了要求他们凭自己的良心原则办事外,他从不提任何别的要求,而在一个充满了各种矛盾和斗争的党内,这一点对毛泽东来说是很重要的。    
    周恩来能够表明他对毛泽东的位置没有任何野心。他不拉帮结派,也不出版“选集”之类的东西。他不断地公开表达对毛泽东的人格和领导地位的尊重。埃德加·斯诺把他们俩的关系描绘成一种共生的关系,而阿兰·皮尔费特则把毛泽东看作一个通过“周恩来这个罗马教皇”行事的圣灵。    
    


 结束语 后记(2)

    在那些曾在党内等级制度中居于毛泽东之上的人当中,只有周恩来一个人能留在毛泽东的班子里继续任职。如果我们说毛泽东信任周恩来,那未免有点言过其实。但在经过多年的风雨之后,这两个人倒是变得越来越离不开对方。周恩来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共产主义的活力将不得不由一个农民领袖夹提供。这个人知道农民是如何生活的,并清楚他们在想些什么。而另一方面,毛泽东则需要一个能在世界上代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外交家。周恩来并不奉承毛泽东,但他熟悉毛泽东的个性。毛泽东一方面不信任溜须拍马之辈,另一方面又对潜在的背叛十分敏感。周恩来能够熟练地平息这些不安全因素,而毛泽东为周恩来提供了一个坚如磐石般的长者形象,周恩来童年的经历或许已使他对这样一个形象十分向往。    
    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甚至在文革的重压下也没有破裂。为了整个运动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或某个圈子的利益,周恩来在中国政治斗争中的做法是那么的坦荡,行事是那么的开诚布公。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们的批评,使得他能够在这场浩劫中生存下来。陈伯达说过:“没有人会相信任何反对周恩来的材料。”他还应当知道,“甚至老头子也不相信”。    
    因此,周恩来与毛泽东之间可以做到不拘礼节。一个法国人在回忆他与毛泽东的一次会面时说:周恩来坐在毛泽东身旁的一张椅子上,懒懒地翻着一份报纸,他显然对谈话不感兴趣。这个法国人评论说:“想一想什么人敢坐在戴高乐身边读报纸。”    
    然而,在毛泽东对周恩来的高度评价后面,可能还深深地隐藏着他对周恩来过人的技巧、风度和智慧的妒忌——这可能就是他拒绝参加周恩来葬礼的原因。毛泽东需要周恩来,他利用他并赏识他,甚至逐渐地不再把周恩来看作一个威胁,但他大概从未喜欢过他。在自己也行将就木之际,毛泽东可能觉得自己不再有必要做那些他并不真心喜欢做的事情,或是做那些不再对他未了的心愿有所帮助的事情。但这只能是个猜测,因为他的妻子完全有可能简简单单地阻止他参加周的葬礼,而她有许多理由这么做。    
    只要承认“错误”,就能使自己呆在原来的位置上,周恩来就决不去错误地把政策上升为原则,或是宣布自己站在反对派的一边,或是做出诸如此类难堪的事情。他可能承受着某种自责的折磨,这个因素使得他献身于改善别人生活的事业中,信奉一种自己不是完人的哲学,并逐步掌握了一种组织、调动别人为自己的理想服务的技巧。正如詹姆斯·麦克唐纳所注意到的:周恩来扮演着两个角色,在政策决定之前他是顾问,在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