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韩那边也传来消息,用于会盟的高台已经在建造当中,必定会在正式举行会盟之前将誓盟台建造完毕。
所谓誓盟台很有讲究,在春秋战国时期“台”并不是谁都能造,要看建誓盟台的人是什么身份,由什么样的身份又能造几阶梯的誓盟台,分为王级、霸主级、一序列强国、二序列中等国家、三序列小国家。
不过嘛,现在早就没人将誓盟台的等级约束当回事,只要是需要建造誓盟台的时候都是按照王级的规模来建。
为了在前去会盟时能拉上更多装备铁器的军队,吕哲下发行政指令,命各越城暂时停下其它的活,专门集中人力物力制造铁兵和铁甲,务必在一个半月之内赶出至少六千的军械出来。
南郡越城有五十六个,这是建立在矿业发达的情况下。同时,因为对苍梧郡矿业的开发,吕哲又在武陵那片矿产集中地新增了三十个越城。越城的规模有大有小,规模最大的自然是靠近南陵的这边,目前能够月产千件铁兵的越城在南陵边上有两个,一个是在苍梧郡新设立的武陵县。
所谓的越城其实就是治金城郭,会有“越城”这个称呼是延续战国时期楚国的叫法。
新生的制铁技术才诞生没有多久,吕哲还没来得及对各个越城的职能进行整顿,目前很多越城还是在生产青铜兵器,对于铁质兵器的产量自然是不会高的。
吕哲预计用一年的时间来将治下总数一百四十三个越城进行有计划的改造,南郡的越城进行整合,整合为十个专门制造铁质兵器的越城。三十个中型的越城,小型的越城则没必要继续存在下去。
除了南郡之外,其余各郡也看实际情况,如苍梧郡的武陵那边被证实铁矿较多且矿石质量上优,预定置办的大型越城也会有五个,中型越城会建造二十个。余下各县若是有铁矿出产也会置办相应产能的越城。
在矿产地建造越城能节约很多运输成本,毕竟吕哲开始正规化在治理了,会分出专门对矿石进行处理的越城来炼出铁锭,再有专门的生产成品的越城加以配合,职能分清之后再运用秦国那边的流水线制造工艺。产能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当然,因为是战乱之秋,吕哲比较重视的方向只会是针对兵器的生产,关于农具等等的铁质工具则是需要为服务军事进行让步了。
对于越城的规划只是内政的一部分,其它还有田亩的划分,水利和道路等基础其实是占了大头,而这些也是一时间难以建设起来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打下厚实的基础。
说到田亩,吕哲治下现在已经是一个半中原的大小。又因为各郡都是在经过战乱之后被军队攻下,官府目前手里握着的土地真的难以计算。他虽然一直厚待军队,可是士卒获利军功得赏田地只是分出五万多顷,按照萧何命各县初步丈量。属于官府的熟田和生田还在一百五十万顷左右。
一百五十万顷就是两亿五千万亩,而所谓的熟田就是已经开发得当的,生田则是新近开发的田地。
说实话吧,一个半中原的疆域。哪怕南方并没有开发完善,但是田地拥有量起码是二亿亩,现在会有三分之二还多的田亩落在官府手中那是因为原本的持有人死或失踪了。任何一次动荡。田亩被官府大量掌握已经是一个常例,不是官府蛮横霸道没收什么的,只因为战火抹除了一切。
吕哲麾下的屯田兵还在不断开辟生田,可以预计若是再继续开发下去田亩数量肯定还会增加。而南方从来都是多水系的状态,只要是平原地带都很适合于开辟农田。若是经营妥当的话,他们想来是不会缺少粮食,更别谈正在试验中的两季稻米能不能适应气候,要是两季稻米真的能在各郡县栽种,那么养活整个华夏也不是太困难的事情,毕竟现在整个华夏的总人口也才三千万,历经战火之后的人口肯定是要大规模下降。
有军饷支撑,再有因功授田制度,更加上吕哲一直刻意在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当兵就成了人人羡慕的职业。从某些方面来说,要是吕哲的财帛能够顶得住,想要纠集起一支百万人规模的军队还真的不怕没人参军,只不过是吕哲很明白抽空了民间劳动力是一件不可取的事情,因此一直在控制军队数量而已。
“……全面着甲的军队在当今世上也只有我们才有这样的条件,像是秦国或其它列国只有精锐才配以甲胄,甲胄也基本为皮甲,金属甲是精锐中的精锐才会配置。”说话的人是徐阳,他现在已经正式加入吕哲军序列,因为没什么功劳被安插在禁军建制,是百将职位。
会谈到这个话题是因为徐阳来到吕哲这边后发现军中将士几乎全部着甲,他不太清楚吕哲军的状况,以为吕哲已经富裕到可以大量装备甲胄。
对于徐阳这个过来投靠的结拜大哥,吕哲还是非常欢迎的。徐阳前来投靠不是用真名,娶了一个叫阳朔的化名,会这么干当然是不想徐氏在秦国那边出现什么不好的状况。
吕哲能意识到秦国真的有点不妙了,不然徐岩也不会让族中比较有前途的徐阳投靠过来,而似乎不光是徐氏,大秦中一些跟徐氏有联系的人也借由徐阳的口在试探派遣族中俊才过来效力的可能性。
这算是氏族的一种开枝散叶吗?那是到了世家、门阀形成的年代,世家和门阀最**干的事情,也叫多头下注。
最让吕哲感到意外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王氏竟然也有意派遣族中子弟过来。王氏那可是老秦人,不是蒙氏、徐氏这些祖籍山东的性质。话说,秦国这到底是什么个情况?
“甲胄?”吕哲有点心不在焉:“兄长,这个情况特殊,一时半会很难说的清楚。”
不是不愿意详解,是吕哲被秦国那一帮子人给搞糊涂了,不然徐阳都掏心掏肺的介绍秦国那边的情况,也对有接触过的中原列国情报不做隐瞒,吕哲有什么好避讳的?
吕哲军的甲胄普及力度确确实实是华夏列国中最高的,那是建立在对疆域内野兽的大规模捕杀,另外也是以工代赈的一个“副产品”,再则与百越的交战缴获最多的是皮毛,不制造成甲胄难道就放着发霉?
徐阳也不以为意,他被问及这一次前去慎观盟的人真的是蒙毅这个话题的时候,很确定的点头:“是内谋蒙毅。”
蒙毅是蒙恬的同胞弟弟,似乎也是始皇帝最为倚重的左右手?
徐阳又道:“除了蒙毅之外,还有王离也率两千虎贲精锐随行。”
王离?这不是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嫡长子吗?
不管是从徐阳口中知道的秦国,还是赵高那边透露的情报,甚至是吕哲自己派出的探子收集来的信息,秦国并没有风雨飘渺到这一份上吧?
与徐阳再聊一会,吕哲见徐阳马上到了当值的时间也就起身相送了。
几乎是徐阳刚走,蒯通和燕彼后脚就来。他们站在原地远远看着虎背熊腰的徐阳离去,然后才转头看向一脸迷惑的自家主上。
关于徐阳带来秦国那边的情况两人都全程听了,他们其实心里也挺纳闷秦国到底是什么个情况,不过相对于吕哲琢磨不透秦国那帮氏族是不是在两头下注,他们更倾向于那是一种渗透。
“……硬的显然是不可能了,毕竟秦国马上要发动中原大战,秋季来临之前也要准备好应对草原胡人的南下。”蒯通眼睛里在闪烁智慧的光芒:“秦国或许很难度过这个难关,可是若说秦国上下离心离德那是不至于的。有大批的氏族子弟南下,从某些方面来说是想扭转主上麾下秦人不多的现状。”
大概吧?吕哲对于那些南下的秦人氏族子弟总不能亏待了,毕竟对于他们这一势力来说,接纳一批秦人也能为以后进入秦地提供方便,操作得好了说不定这次秦国在多面夹击下支撑不住能够兵不血刃的取得一些秦地。
吕哲不排斥麾下到底是哪一国出身,更不会忌惮那批秦人来南方后会搞出什么,毕竟行政和军队操控在手,秦人在南方也没有根基能闹出什么太大的幺蛾子?
“氏族子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一批即将南下的氏族子弟又是各家按照将军的苗子在培养,主上应当妥善运用。”蒯通见自家主上点头,这才继续笑呵呵的说:“运用妥当,我们缺少中低层军官的漏洞就能快速补上。”
后面的话是不需要再多说的,吕哲军的构造与列国不一样,军饷能够掌握军队的忠诚度,再有南方的授田支撑,不是哪个军官想煽动军队反叛可以轻易成功的,更别谈军中除了军法官之外还有政委一般的典校存在。
第五百一十四章不得不防
秦之内谋蒙毅带着以王离为首两千精锐想去慎观盟自然是不能贸贸然就过去,他们肯定是要得到会盟缔约者的同意。
秦国与魏国韩国皆有灭国大仇,那么自然是不会去找魏韩。其他的与盟者别说没有决定谁来观盟的权力,就算是有也肯定不乐意在会盟场合上看到秦国那边人物的存在。这样一来秦国想要观盟能找的对象只能剩下一方,那边是吕哲这里。
吕哲一直都没搞清楚秦国最近是怎么了,对于秦国观盟是持反对态度。同时,他也越来越觉得列国一直的示好存在问题,怎么想都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对于这一次前去会盟也开始持迟疑态度。
是啊,列国为什么一直对吕哲保持友善态度,难道就只因为拉拢吕哲就能有一个势力在攻秦的时候在后腰上捅秦国一刀?特别是楚国的态度转变也着实太快太离奇了一些,竟是一场大战后彻底的软了,这不符合在亡国时喊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楚人的性格啊!
实际上,吕哲自立之后已经是自绝于秦国,除非是发生什么离奇的事情,秦国与吕哲已经是必然会交战的双方,列国无论拉不拉拢吕哲意义并不是多么重大,无非就是一种合作状态与非合作状态的攻秦,毕竟要是列国攻秦顺利吕哲根本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不抢肉。
另外,续赵楚提议联姻之后。魏、韩、齐、燕也表示出联姻的意愿,这些事情看上去也太莫名其妙了一些。
“列国从来都有联姻的惯例,毕竟王室不与平常人家结亲是一种礼仪制度。”叔孙通说的是华夏贵族之间的姻亲规则。
是有这么一回事。列国之间的互相婚嫁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吕哲不是王族,身上没有流传悠久的尊贵血脉,似乎也不符合列国择亲的规则。
叔孙通被吕哲那么一套给说愣了,呆了半响只能期期艾艾地说:“现在是比之春秋时期更加残酷的乱世。”
不明白?就是说是到了实力决定一切的年代了,一些规则已经被打破。
吕哲愣了一下,叔孙通说的与后世的历史学家不是一个论调。后世的历史学家是将陈胜称王论断为打破贵族血统论的启示,自陈胜称王开始华夏依靠血统才能成为王者(皇帝)才成为“过去式”。华夏的历史开始了只要有足够实力就能成为王者(皇帝)的年代。
所谓的血统论不是听上去那么简单,所包含的意义非常重大,那是关乎到平民百姓对某个人祖上的认可,某人因为其祖上的辉煌事迹或者成就有天然的优势。其实就是“天命”的最原始理解。
历史上陈胜称王给予了“血统论”的第一击,项羽在灭掉秦国之后对十八诸侯封王是第二次致命打击,刘邦成为汉朝开国皇帝才是最后一击。
吕哲对于叔孙通的说法持认可态度,毕竟有实力才有一切是最原始的“道理”,那么他有现在的成就,列国进行拉拢就说得过去了。
问题是还有什么事情没理通,比如楚国的态度前后转换也太快了,楚人从来就不是一个容易软化的族群,他们是出了名的无组织、无纪律、不安分的一类人。吕哲可是夺取了大片大片的楚地。按照楚人的“天性”绝对是不会善罢甘休,结果现在不但寻求停战,还拿出了一套什么嫡子双继承法之类的方案出来。
“主上的意思是事有蹊跷?”蒯通不明白自家主上是在忧虑什么。列国有私心是必然的,压根就不用进行猜测。可是对于列国来说最大的敌人是秦国,只要对于反秦或者灭秦有助力,列国是求之不得的。
吕哲只是点点头不再多说,问起了别的话题:“治下闹事的楚人多吗?”
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些刺头,战乱之时更缺不了这些人。吕哲地盘扩充的速度不算慢。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就梳理完疆域内的治安,除了南郡是梳理力度最大保持相对稳定的治安之外。其余各郡若说想浑水摸鱼的全部被消灭干净是不可能的。
蒯通觉得吕哲的话不妥,他们占领的地盘都是楚地,除了吕哲最早收编的那些六国罪囚,治下不都是楚人嘛。
萧何是想了很久才回答的,各郡县的情况都不太相同,南郡是治安最好的一个郡,衡山郡因为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军管治安也不差,但是如苍梧郡、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