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森林回忆录-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苹砸跸盏氖侄卫雌苹迪钟械拇常ǔ6急晃笕衔恰复场沟奶┕鸾獭H嗣峭ǔH衔袢赵谔┕姆鸾谭至盐舾膳上担墙庵肿诮痰牟钜欤榫逃谝恍┤缱时局饕寤蛳执耐饫戳α俊U庵治淳橹さ募偕瑁毡榇嬖谟谘踅纭⒐俜饺耸康男闹杏牍愦蟮拿教逯髦小K且恢氯衔庵址制缡切陆⑸摹E房蹬担∣'Connor)指出,根据一个世纪前的宗教差异来看,现今这种对差异现象与形成原因的一致看法,值得令人注意:这表示有着不同过去的人们正趋向统一,正当他们接受一个共同的过去时,他们透过已不同于过去的「传统」宗教中,来学习认同一个宗教的「改变」,纵使这改变之处已不是他们原来的传统。如同欧康诺所言,人们所公认的传统佛教,「并非原来的宗教本身,这是一种虚拟的宗教,是一个已被一九○二年的﹃僧伽法案﹄所﹃更正﹄的过去。」我对云游禅修僧生活的研究,显示了在泰国的佛教已偏离了它最初的样子,目前保留的只是五十年前的风貌。在整本书(编按:指《森林回忆录》)中,我极力避开诸如「传统佛教」、「现代佛教」、「僧伽改革」或「泰国佛教」之类的问题名词,这些名词十分模糊,且会在现今泰国佛教起源的议题上引起相当的困扰。若根据正确的历史来看,这个当代佛教的起源…与现代泰国有关连的佛教…仅能追溯到自称改革教派的法宗派,于一世纪半之前创立的时候,该教派成为现代国家佛教的典范,及遵循的标准与改革的基础。而地方的宗教常规与文化价值,则是先遭到一九○二年「僧伽法案」的破坏,之后,又被一九六一年开始实施的三十年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所转化。曼谷曾将现代国教加附在地方传统上,许多先前存在的差异早已失去记录,并褪色而消失,或由于「官方」历史的轻忽与未加重视,如今已普遍地被遗忘。所谓泰国佛教的「主流」与「非主流」的传统区隔,主要是依据官方历史建立的。如果我们透过现代泰国国教来看「传统」佛教,并视中央集权改革为「传承的媒介」,我们可能如同官方的检察官员一样视地方佛教习俗为异端。事实上,这些地方民族团体所含藏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典型的佛教。一如本书所指出的,正因为这个理由,所以它们看似奇怪、令人不满且难以理解,但它们却是真正最重要与最具创造力的。所谓的「中央集权改革」,对改革者与被改革者的意义是不同的。对改革者而言,目标是将不同族群的僧伽纳归于曼谷的体制之下,使他们更趋近巴利圣典(由僧伽当局所诠释的巴利圣典),让国家脱离他们所认为的迷信,透过实施以曼谷为标准的经典、仪式与戒律,僧伽当局因此认为佛陀的教导是可以有单一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但对所有那些被改革者而言…不同族群认同的僧俗二众…改革代表干预他们的宗教风俗与形式,现代国教对他们强制施加了一个特别的理解方式与形式风格,对受曼谷当局所掌控的境内僧侣与村民而言,它的象征、价值、习俗、语言与法令是十分陌生的 (1)。在今天的泰国,不同的佛教行为会引起别人怀疑的眼光,这或许是因为学者与名作家…不论过去或现在,均主张外地的佛教常规是腐败与不纯正的。今日的泰国人看到明星僧侣一一失去人们的尊敬,他们于是判定过去的地方僧侣必定好不到那里去 (2),结果,人们往往将所谓的「差异」与「懈怠」混为一谈。事实上,僧团中的差异性是决定佛教得以存活的关键,因为社会是由种种不同背景与不同需求的人所组成,所以有不同的僧侣来满足他们不同的精神需求,是有其道理的。如同某位僧伽学生委员会领袖所观察的:允许不同宗派的存在,胜于将所有僧伽纳归于一个宗派之下,限制僧侣隶属一个宗派的缺点是在于没有其它宗派可以比较,不同宗派的存在并不一定会使宗教恶化,也并不表示僧侣不够团结。当各宗派林立时,僧伽会彼此监督,也会尽力拥护他们自己的常规与原则,各宗派会力求自我革新,随着社会改变而改善,以免遭到淘汰。一个立场客观的暹罗/泰国佛教史,就必须将种种不同的地方传统纳入考量。我们必须问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何地方僧侣与人们会尊崇特定的佛教形式?地方传统对于精神生活具有何种意义?依循佛道对人们有何帮助?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审慎研究各不同宗派或传承的苦行僧俗二众。居住在不同的区域,接触到各个不同的宗教传统,当地的僧伽就必须要有更大的耐力与创新。例如,寮族与吉蔑村庄的住持以法术著称,受到相信法术的村民爱戴,这些法术僧帮助村民驱邪、消除恐惧。村民敬重这些以手雕刻驱邪物的苦行僧,他们具有治疗人的力量,而因此能够说服村民于生活中实践佛法。这些僧侣与现今以工厂制造之驱邪物来做例行性加持的法术僧,是十分不同的,其它地方传统的住持,都是伟大的传教师,以善巧说法与擅长用方言为人说故事而闻名。他们能成为住持是因他们实用的技巧,且精于运用地方习俗,能将佛法融入于民间文化的教材中。我们需要这些与其它地方传统的研究…能够于多方面具敏感度且深入当地历史的研究,虽然官方历史、政府文献、报纸与通俗杂志,将这些地方僧侣(如今皆已作古)视为泰国人或某一省分的土著,他们特殊的文化或种族风格,也应获得认同。 云游僧给现代人的启示 云游僧与他们的禅修传统,或许能给在西方的我们一些启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僧侣提倡在行动中禅修。他们必须面对环境挑战与生理苦痛…病、痛、恐惧、劳苦与其它逆境…对其技巧的考验,这对他们的修行是不可或缺的,虽然我们并不一定希望仿效此道,但我们必须将它视为一个正当的宗教使命。我们从森林僧身上学到另外一件事是,人类的生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这突显了一个民族在社会、文化、环境与历史等的重大议题。我们从头陀僧那里听到,荒野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头陀僧曾经居住在未曾受到干扰的自然环境中,他们深深地感受到现代化带来的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成长,东北省分的环境受到极大改变,从丛林密布变成不毛之地。二十世纪的泰国宗教史,与这种生态摧残脱离不了关系…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大转变。一位协助发起强烈地方环境保育运动的僧侣告诉我们:「借着保护森林,我们同时可以保护野生动物与民族的福祉,这是提升道德的重要基础。」(3)这些森林僧对自然的看法,在今天是可行的,但多方面却未受到重视。头陀僧以人性与尊重的态度接触动物,他们清楚知道自已才是入侵动物领域的人,他们认为动物也是六道众生,所以也应获得平等的积功德的机会。这种信念与存有优越感的人是相抵触的,这类人包括僧侣、都市人,以及与自然有关或无关的人。以荒野为家的头陀僧,了解他们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历史的研究,所做的不仅是将云游僧定位在当地的背景而已,它更重新定义这些左证的性质,以用来架构泰国僧团的历史。这类历史不能只依据僧伽官员所撰写的档案、经典,或其它权威文献所记载的资料,我们必须善加利用乡镇僧侣、村落长老的回忆录,与在当地的寺院、居民历史里,于生活记事中所含藏的丰富且详细的资料。由于地方宗教常规大多是口口相传,有关宗教的形式与改变,最容易在僧侣长老与村落长老的回忆中寻获,不论他们住在那一地区,或是属于那个宗派。诚如我们所见,佛教能在暹罗的各宗派族群中存活与兴盛,是因为它具有草根性,一种以民族为基础的宗教,并结合了精神的追求与实修。具有地方传统…寮族、蒙族、吉蔑、掸族、原族与暹罗…受人爱戴的住持,以正直、具应变力、弹性、忍辱,与能将佛法深植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能力而闻名,这些老师代表了特定时间与空间的佛教传统,这些不同的传统反应出每一时代佛教教化方式的差异。研究这些「阿姜」(老师)与他们的传统,会提供我们对长久以来的佛教历史,与个别宗派差异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有更清楚的了解。因此,我们不能将这些僧侣视为「边缘」或是「异端」,他们的个人特质、当地的知识与体证的智能,值得我们审慎关切,他们是我们了解泰国当今佛教社会与其邻国的重要环节,其身上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注释】 (1) 葛雷保斯基(Grabowsky)指出,暹罗当局控制外来宗教之举,如同「对内殖民主义」一般。从地域的观点来看,他指出「暹罗的行为不像当地的殖民政权」。Grabowsky, Regions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8…9。 (2) 参阅 Sanitsuda Ekachai, Falling from Grace, Bangkok Post, 5 September 1995, Outlook section, 27…28。 三位知名的僧侣…尼空(Nikon)、扬达(Yantra)、帕旺那普陀(Phawanaphuto)…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吸引大批信众,后来他们成为丑闻焦点。一九八○年代末,透过媒体他们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的名气与受到信众的支持或许来得太早,腐蚀了他们的自律而导致挫败。(3) 阿姜封萨克?帖查达摩(Phra Phongsak Techathammo)在一九九○年曼谷邮报(Bangkok Post)第十期︿新社会宗教﹀(Religion in the New Society)一文中做此陈述。他获得美国环境计划所颁发的一九九○年全球五○○大奖。 
  森林消逝期(一九八九年至今) 越战高峰时期(一九*年以后),美国为泰国的军事费用与乡村发展注入大笔资金,曼谷于是可以扩张其对乡村的控制,但是这个美国支持的「乡村发展」,并没有从人们的需求出发,而是强使他们接受强化的军警结合力量与西化的教育系统。铺设道路、高速公路、电器化与扩建服务的结果,造成乡村地区农产的商业化。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带来了社会与经济的巨大混乱,以及环境的破坏,乡村居民受害最大。这个由国家领导的发展计划,带来「更大的贫富差距,还有乡村与都市居民收入的差距,包括森林、土地、水源与维生资源等的国家资源,都迅速恶化耗竭。地方居民的传统与生活,特别是少数民族,都在不知不觉间遭到破坏,甚至因此而崩溃,管理与运用资源的冲突大大增加。」特别是人口快速成长、都市化、密集的工业发展,与大规模水力发电水坝、高尔夫球场与休闲胜地的开发建造,严重影响了泰国环境 (1)。一九六一年时,东北地区的百分之四十二(即泰国的百分之五十一)是森林,到了一九八八年只剩百分之十四了(整个泰国的百分之十九),如今剩下的更少了。东北巨大的阔叶林区几近消失了,那原是云游僧居住与训练之所。森林边缘取而代之的是道路与高速公路,省道从一九六○年的一千一百一十八公里,到一九八九年的二万七千五百九十五公里,许多森林寺院不再被森林所环绕,而变成是房子、稻田与旷野 (2)。这个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面临对土地的巨大需求,村民不再可能移居至森林边缘外来开辟农场。在「森林消逝期」最后,阿姜曼的大部分弟子不是相继逝世,就是老迈生病,或是「习于定居的生活」了。自一九七○年代以来,法宗派森林僧变得如此受欢迎,以至于有社会菁英的支持者来保护围绕着寺院的野地。但现在仍有少数僧侣住在逐渐减少的森林中,他们大多不是法宗派的僧侣,同时也没有具有势力的支持者,这些森林僧比起当时阿姜曼那一代,或他弟子那一代的僧侣,要面对更多的竞争。森林最后的结束,始于泰国南部一场毁灭性的大洪水。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剥蚀丘陵区的大雨造成了大洪与山崩,淹没了许多南部的村庄,上百位居民因而丧生。这是曼谷政府第一次被迫面对森林无限制开发的后果,为了响应强烈的公共抗议,政府暂停国内的伐木行为,最后甚至全面禁止 (3)。这样的生态灾难果然重重打击了泰国,强夺土地的三十年消灭了百分之八十二的森林,而许多乡下地区变成了旱地。在这种情况下,当许多云游僧在找到合适的森林后,决定要保护他们的土地,他们知道一旦退却,就有可能永远失去森林了。政府运用天然资源…森林地的政策,剥夺当地居民的资源给商业界,更加深恶化了地方资源的激烈冲突。自一九八○年代初期开始,很多私人企业在泰国投资尤加利树林场,以满足日本工业的需求,为了将天然森林改变成尤加利林,政府推出一个「高加高」(Kau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