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算接受一位英商的一百四十万两的投资,其条件是这个企业应在二十年内 
  在台湾享有垄断机器提炼煤油及机器采煤的权利。可是,北京拒不批准。为 
  了挽救基隆的煤矿,刘铭传在1890年6月重新奏请清帝:这些矿井可以交 
  给一位广东人率领的一批中国人经办。扩资之后,台湾政府将出此资本的三 
  分之一,接受其相应份额的红利。从这个迹象可以看出他在北京失了势,并 
  且也可看出他的庇护人李鸿章的影响下降了;因为他为此受到总理衙门及户 
  部的严厉批评,原因是他重新提出了早已被朝廷批驳的建议:它们耽心这些 
  投资者的后台仍是外国人。1890年10月的一道上谕给刘铭传以“革职留任” 
  的处分。② 

② 《刘壮肃公奏议》,卷6 第5 页;卷9 第17、23 页。关于清帝对刘铭传1889 年奏疏的批答,见卷9 第 

23 页。 
③ 《大清德宗实录》,卷276 第13—14 页。 
④ 见费维恺:《中国早期的工业化:盛宣怀与官办企业》,第133 页表11。 
① 斯派德尔:《刘铭传在台湾》,第405 页注14;又见《刘壮肃公奏议》,卷1 第20 页。 
② 朱昌峻:《刘铭传和台湾的现代化》,第40—42 、44—46 页。黄家谟:《甲午战前之台湾煤务》,第 

223—235 页。《大清德宗实录》,卷288 第89 页。 

… Page 219…

        1891年6月当刘铭传辞去台湾巡抚的时候,他或许有一种慰藉。自从 
  1880年以来他一直为在中国建造铁路奔走呼号,1887年他得到清帝批准在 
  台湾兴建了铁路。在“官督商办”的名义下,刘铭传的商务局从海外华侨那 
  里集资一百万两。工程进展得很慢,但在1891年6月台北和基隆之间长二 
  十英里的路面已被铺轨十五英里,而两年以后,在他的后任邵友濂的任期 
                                                                        ① 
  内,台北和新竹之间四十二英里的铺轨工程也得以完成。 它的起步是缓慢 
  的,但在1894年全中国仅有319英里铁路,包括台湾在内。在直隶,李鸿 
  章花了二十年时间才建成一条长257英里的铁路。 

                                  武备学堂和它们的问题 

        中国第一所训练陆战人员的学堂——即天津武备学堂——直到1885年 
  才建立,即在天津水师学堂兴办的五年之后。在这方面迟迟才动手是叫人很 
  难理解的,鉴于李鸿章在七十年代就已经大力向欧洲和美国派遣人员去接受 
                                                     ② 
  军事训练,这种现象就更是不可理解的了。早在1875年美国将军埃默里·厄 
  普顿即曾向李鸿章建议应开办一所中国的武备学堂,但李鸿章以厄普顿的建 
  议花费太大而加以拒绝,因为它需要从美国陆军聘用九位教师和教官,还加 
  上一个学六年英语的方案。1880年,戈登也敦促李鸿章兴办一所武备学校, 
  但只是在1884年他才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这显然是因为:中法战争方兴 
  未艾;几位德国教官已到达中国;他的某些将领——特别是周盛传——改变 
  了态度。③ 
        迟迟不能开办陆军学堂,无疑是由于大多数勇营军官抵制向他们带领的 
  部队中输进新成分。新式海军则不那么威胁既得利益集团,虽然李鸿章早期 
  的海军军官据说很快就养成了反对新培养的士官生的偏见。甚至周盛传也表 
  示,他虽然赞成按照西方模式兴办一所中国武备学堂,但他也觉得不一定会 
                           ① 
  培训出许多将领来。周盛传基本上满意淮军的指挥结构,他对许多老军官 
  会反对人事的变动是了然于胸的。 
        李鸿章最初关于开办这种学堂的建议是很有节制的。他只计划训练约一 

① 朱昌峻:《刘铭传和台湾的现代化》,第50 页。参照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卷3 第77—78 

页。 
② 关于中国学生未能进入西点军校的问题,见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外交文件,1875 年》,第1 部分第 

227—228 页;何天爵:《中国的过去与将来》,第82—83 页。 
③ 米契耶: 《厄普顿的生平和书信》,第290—298 页、309—310 页。《洋务运动》,第3 册第552 页。 

王家俭:《北洋武备学堂的创设及其影响》,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4 (1976 年4 月)第319—320 
页。 
① 王家俭:《北洋武备学堂的创设及其影响》,第324、339 页注18、341 页注36。毕乃德:《中国最初 

的官办洋学堂》,第85 页。 

… Page 220…

  百名下级军官和一些从淮军及练军营伍中选送来的士兵,再加上若干愿意学 
  点军事的文员而已。经过压缩的课程包括天文学、地理、科学、测量、打样、 
  数学、筑城学和军事操练及作战。六名德国军官开始在学堂教书。课程主要 
  以德文讲授,由从同文馆或其他地方调来的译员帮助翻译。李鸿章希望学生 
  们能在一年内完成学业 (实际上要两年),然后他们回到原单位把新学来的 
  知识传授给同伴们。从1885至1900年用这种方法共对大约一千五百名士官 
  生进行了训练。大多数人只充当教官;只有少数人成了军官。② 
       1887年春,李鸿章增加了一项旨在培养军官的五年计划。应试者年龄限 
  在十三至十六岁,并要求所受的中文教育应与其年岁相当。是否合格,应以 
  入学考试为准。最初有四十名学生被录取,每个学生必须保证连续在校五 
  年,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许结婚。父丧或母丧可以准假,但假期很短。 
  ③这五年学程是相当严厉的:头三年学一门外语 (德语或英语)、算术、代 
  数、几何、机械学、天文学、自然科学、地理、地图绘制、中国历史和经书; 
  后两年包括射击学、军操、筑城学及其他工艺科目。定期考试用来测验熟练 
  程度,评定升级或留级,并作为向上奏报学习进展情况的根据。这种一般的 
  教学方法也用于李鸿章办的威海卫和山海关的军事训练学校中:这些学校被 
  认为是天津训练计划的扩大。① 
       和天津水师学堂一样,这所武备学堂的财源也是来自日益枯竭的北洋 
   “海防经费”。虽然它经办不善和贪污腐化,与外籍教官的关系有困难,学 
  校中存在着语言障碍,学生中间存在种种问题,但中国二十世纪初期历史上 
  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是该校培训出来的。② 
       此外,在1894年以前开办的唯一的另一所武备学堂就是张之洞的广东 
  水陆师学堂中的陆军部分。1885年,张之洞曾经在他新建的勇营部队——即 
  广胜军——中聘用过德国教官。有一两名德国军官在该学堂里教书,但中国 
  教官承担了大部分教学任务。张之洞看来很满意于他们的教学工作,因为他 
  后来选派了毕业生充当他于1896年初在南京成立的自强军的军官,而且聘 
  用该校教官去他于同一年稍晚时候在武昌建立的湖北武备学堂执教。③ 
       在不敏锐的观察家看来,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已拥有一支不容轻视 

② 毕乃德:《中国最初的官办洋学堂》,第61—62 页。王家俭:《北洋武备学堂》,第7 — 8 页。《李文 

忠公全集·奏稿》,卷53 第42—44 页;卷74 第23 页。卡文迪什:《中国的武装力量(?)》,第717 
页。 
③ 《北华捷报》,1887 年4 月13 日。 
① 《北华捷报》,1887 年4 月13 日。毕乃德:《中国最初的官办洋学堂》,第63 页。王家俭:《北洋武 

备学堂》,第8 页。 
② 王家俭:《北洋武备学堂》,第9—19 页。何天爵:《中国的过去与现在》,第84—85 页。 
③ 艾尔斯:《张之洞与中国的教育改革》,第110—113 页 (特别是注42 )。毕乃德:《中国最初的官办 

洋学堂》,第64—65 页。 

… Page 221…

  的陆海军。对李鸿章的淮军和其他中国部队的赞赏不乏其例,北洋海军也赢 
                      ④ 
  得了不少好评。 当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可能爆发时,大多数西方人士认 
  为中国有优势。它的陆军数量庞大,海军在数量和威力上都超出日本。德国 
  参谋本部认为日本不可能取胜。在路透社的一篇访问记中,琅威理预言日本 
  必败。琅威理认为中国的海军受过良好的训练,舰只合格,炮火至少是猛烈 
  的,而且海岸要塞很强大。他说,威海卫是不可攻破的。虽然琅威理也强调 
  过,一切得取决于中国部队的领导如何,但他相信,“归根到底,毫无疑问 
  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① 

④ 除了其他著作以外,特别请看佚名者:《中国和日本的军队》,载《美国兵役杂志》,第15 期 (1894 

年)第255—259 页。《北华捷报》,1890 年6 月6  日,1894 年6 月29  日和7 月27  日。 
①  《北华捷报》,1894 年9 月21  日。罗林森:《中国发展海军的努力》,第162、169 页。普列赛森:《侵 

略中国之前欧洲人培训的日本军队》,第140—141 页。 

… Page 222…

                                  中日战争的灾难 

        由于日本迅速侵入朝鲜、满洲和中国本部,人们对中国陆海军优势的幻 
  想马上破灭。与中法战争时双方的决策都犹疑不定的情况不同,中日战争从 
  一开始就被日本发动的、以决心攻占北京为目标的一连串攻势所左右。结局 
  清楚地和富于戏剧性地暴露了中国军事准备的失败和日本军事准备的有效 
  性。自1868年以来,日本的陆海军建设得力于它的社会其他部门的现代化 
  革新,同时它也促进了这些革新。到1872年,征兵制的实施激发了国民意 
  识进一步的觉醒,同时,陆海军教育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军官得以去国外留 
  学,使军事学校得以在国内建立。1878年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参谋本部,1883 
  年成立了一所参谋学府。陆军和海军之间能有保证地实行密切的合作。② 
       在把日本武装部队提高到高水平的效率方面,外国顾问和教官们,包括 
  英国人约翰·英格尔斯和德国人雅可布·麦凯尔在内,都是出过大力的。麦 
  凯尔帮忙改组了陆军部,提高了参谋本部,改进了军事教育,充实了它的后 
  勤和医药工作。他也帮助把日本军队改组为师的建制,并且告诉日本人“关 
  于实行全国总动员的要求,其中应具备一个战略性的铁路网,一项新的征兵 
  令,以及一套改进的参谋作业”。因此,他在日本取得的成就,比他在中国 
  的同行汉纳根的成就要大得多。英格尔斯也比他的同行琅威理上校能够做出 
  更大的成绩。① 
       甚至在宣战以前的七月后期,日本人在朝鲜的成欢已向人们表现出这样 
  的成就:它的“将军们知道怎样指挥作战,而军队的组织甚至在一个没有良 
  好公路的国家中也能顺利地运转”。在整个战争期间,法国、英国和其他外 
  国观察家一再赞许日本人精于战略和战术,赞扬他们有效能的训练、纪律、 
  勇敢善战、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他们在运输、军粮供应和医药设施方面的突 
  出表现。中国的战败还不仅仅是由于它的虚弱;日本则是靠它的力量打赢了 
  这场战争。 
                                                         ② 
       8月份以后,日本在朝鲜的攻势进展神速。8月10日,日本舰队袭扰 

② 山县有朋:《日本的军队》,载大隈重信编:《新兴日本的五十年》,第1 册第209 页。史密斯:《中 

国和日本军事方面现代化的比较研究》,载《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杂志》,16  (1976 年)第11—23 页。 
① 见普列赛森:《侵略中国之前欧洲人培训的日本军队》,特别请看第三、四章。布拉塞编:《海军年鉴, 

1895 年》,第91 页。杰恩:《日本帝国的海军》,第36 页。瓦格茨:《军人的国防与外交》,第185 页。 
王树槐:《外人与戊戌变法》,第89 页注28。 
② 下面的叙述主要根据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载邵循正等编:《中日战争》,第1 册第1—108 页。 

 《日清战争实记》,中译文载《中日战争》,第1 册第2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