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至东晋时限于山西地区的寒食风俗,此后次第扩展到其他地方。南朝梁时,在荆楚地区已能看到它的流行,变成了中国的一般风俗。而且在隋代,久绝的改火仪式复活,作为寒食终了清明日出火的改火仪式,使寒食更盛,在唐代遂成为宫中的活动,原本兴起于太原地区一个民间鄙俗,由于和经义结合,成为国家的节日。宋代承袭唐风寒食亦甚,但是到了元代后次第衰落,明代虽存寒食之语,禁火习俗几乎绝迹。    
    从节气到节日的清明    
    清明作为节气,在汉代完备的二十四节气中已经出现,它位于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的第八个节气。由于是节气,所以有农时方面的活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说:“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涂隙穴,具槌、持箔、笼。”唐末五代韩鄂《四时纂要》也记载:“清明之日,修蚕具蚕室,宜蚕。”可见汉以来人们认为清明是预祝蚕室的吉时。直到明清时期,“暖蚕种”、“祀蚕姑”仍是清明的农桑习俗。崇祯浙江《乌程县志》就说:“其日农夫浸谷种,晚则育蚕之家设祭以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弯弓之状,盖却蚕祟也。”嘉靖安徽《石埭县志》则有“妇女制米茧祀蚕姑以祈蚕”之俗。    
    不过,清明作为节日广泛进行,并不是因为农时,而是改火观念的结果。前引晋孙楚《祭介子推文》说“三月清明断火寒食”,可知晋时寒食在距冬至一百零五日的清明。由于汉末寒食从冬季移到春天并选择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所以到了南北朝末便将寒食后两天的一百零七日作为清明,一直沿袭到隋唐宋时代。明清时代的清明节既有继承一百零七日传说的地区,也有一百零六日和本来是清明节气的一百零五日的地方。清明错后在寒食终了,从清明节名称上便会给人一种开放的感觉。不仅如此,如中村乔所说,作为再点火日的一百零七天,清明是随着寒食的特别日子的意识开始了,名其日是必要的。决定作为再点火的一百零七日是隋初王劭的建议,复活了古代的改火仪礼。古代改火之意复活,其钻火日相当于寒食终了的出火,不仅表示这一出火,而且具有奉火的重要意义。这里,清明离开寒食,在岁时节日中占有独立的位置。    
    唐代清明由朝廷赐新火。谢观《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说:“国有禁火,应当清明,万室而寒灰寂灭……桐花始发,赐新火于公卿……于时宰执俱瞻,高卑毕赐。”新火仍是平明而钻燧献入。钻火是在宫中进行,《辇下岁时记》记载的具体情形:“至清明,尚食(内膳习)内园官小儿(供奉禁苑者)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唐诗中咏清明出火的作品很多,表现出寒食终了的喜悦心情。把出火作为改火的奉新火之义已经巩固。    
    宋朝宫中也有钻火之仪。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说:唐时惟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宋朝因袭了这一做法。南宋的《梦粱录》卷二也记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宋朝钻火之仪完全承袭唐代。    
    元以后见不到钻火之仪了。    
    墓祭    
    根据清代著名学者赵翼《陔(ɡāi)余丛考•;墓祭》的研究,可知墓祭祖先起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初祭墓只是在宗子出国的时候,庶子因无爵不能到宗庙祭祀,而临时采用的补救办法,是“望墓为坛而时祭”。战国时代,《孟子》讲齐人到国都临淄的东郭以外墓祭区讨酒肉的故事,反映出时人在冢墓间用酒肉致祭是经常的事情,祭墓已成习俗。    
    至少从秦汉之际开始,墓祭被称为“上冢”或“上墓”,且在岁时节日进行。《史记•;留侯世家》说,张良在夏季的伏日和冬季的腊日墓祭传授他兵书的黄石公。《汉书•;萧望之传》也说墓祭萧望之的时间是“岁时”。    
    墓祭至迟至唐代与寒食结合。唐高宗在《禁止临丧嫁娶及上墓欢乐诏》中说,当时“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全唐文》卷十二)。墓祭自古不合礼制,至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正式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受到国家的承认。玄宗增颁《许士庶寒食上墓诏》:“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拜扫申礼。”(《全唐文》卷三○)唐穆宗时公布《定寒食假诏》,规定“其茔域在京畿者,自今任寒食假内往来,不限日数,若在外州,任准式年限请假”(《全唐文》卷六五)。进一步完善了寒食上墓制度。文中的“准式”,依《唐六典》规定,是五百里五年给一次拜扫假十五天,并除去往来路程所占天数。    
    唐代寒食墓祭风俗在唐诗中有所反映。中唐时期,杜甫《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垅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诗中反映出寒食到坟墓“洒扫”已是“家家”的行为,上坟时要使用纸钱,因不用火,据后世风俗可知撒掉或挂起来,还要为陇墓培新土。对于那些远行在外的人来说,要在水边“望乡拜”,即进行望祭。事实上,上述唐诗中描写的风俗一直流传到后世。另外,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诗中说“冢墓累累人扰扰”,反映出唐代已有清明上墓之俗。而李绰《辇下岁时记》讲长安清明时“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闹”,说明唐末宫人在清明上墓。在唐代,上墓已是寒食至清明间的活动了。    
    唐代墓祭风俗传至宋元时期。《东京梦华录》说从寒食到清明此三日,人们皆出城上坟,尤以一百零五日最盛。反映出墓祭仍主要在寒食进行。元末费著《岁华纪丽谱》说寒食时节成都官府祭祀孤魂,民间有上冢风俗。看来宋元时期墓祭是寒食节的内容。    
    明代地方志保留不少寒食和清明二节的记载。一些地方志只记载寒食而无清明,寒食节的内容是扫墓,有的地方还保留了古代断火的传统,如嘉靖山东《夏津县志》说:“寒食断火祭墓,为秋千戏。”寒食的日期,嘉靖江苏《昆山县志》说“清明前三日为寒食”,崇祯浙江《嘉兴县志》则记载以“清明前二日有疾风甚雨曰寒食节”。    
    很多地方志记载寒食和清明两个分立的节日,尤以北方为最。这种情况下,寒食节最主要的内容是祭墓。而清明节的主要内容则是折柳插门或戴首。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二部分寒食与清明(3)

    有的方志将寒食清明一起叙述,表示二节相混。如嘉靖河南《真阳县志》:“寒食,清明:墓祭、插柳、看花。”万历浙江《黄岩县志》:“清明,户插柳采蒿为寒食,扫墓而祭。”可知寒食节并于清明,寒食节以扫墓为主的性质也显而易见。    
    绝大多数明代方志只记清明一节,反映了寒食节逐渐消亡,并入清明节的现实,二节已融为一体。所以清明节表现出的主要风俗事项之一便是扫墓。全面反映扫墓风俗的地方志有嘉靖安徽《池州府志》:“清明扫墓:季春朔日,士女诣墓所墓扫,祭毕加土于冢,挂楮(chǔ)标其上,馂(jùn)余而返。”    
    依据清代地方志的记载,可知扫墓已成为清明节最主要的内容。人们届时为祖先的坟墓除草添土,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或在坟上插一木棍,上挂纸条,带着祭品,焚烧纸钱,举行祭祀仪式,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如果是新葬者,都在社前祭扫,当时流传着“新坟不过社”的谚语。    
    春游与娱乐    
    《荆楚岁时记》首次记载了寒食节有斗鸡、雕画鸡蛋和“斗鸡卵”的习俗,以及打球、打秋千和施钩的游戏。    
    先看《荆楚岁时记》对施钩所做说明。这种游戏是用吸水绳子做成轻巧相连的缆索,长达几里,鸣鼓为号,两端紧绷。春秋时,公输班游历楚国,曾发明过一种舟战的器械,船往后退就用它钩住,船往前进就用它抵住,因此能够及时超越对方。用钩作为游戏,料想是从这里来的。看来施钩之戏即拔河活动,兴起于楚地,寒食节传入楚地后成为该节游戏。    
    施钩之戏的意义是什么呢?《隋书•;地理志下》说,南阳、襄阳有牵钩戏,俗言以此厌胜,用致丰穰。而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序也讲:此戏必致年丰,故命北军以求岁稔。可知施钩之戏是祈求丰收的活动。唐代的拔河也在清明进行,武平一《景龙文馆记》记载了中宗于景龙四年清明幸梨园以臣下拔河为笑乐之事,当时在大麻绳两头系十余个小索,每索数人挽之。寒食拔河在唐以后很少见到,拔河脱离了寒食、清明。    
    再谈秋千之戏。《荆楚岁时记》注引《古今艺术图》说:“秋千是北方山戎族的游戏,用来训练机灵轻捷的本领。”《事物纪原》记载另外一种说法:秋千是汉武帝后庭之戏,本为千秋,是祝寿之词,后倒语为“秋千”。关于打秋千的原始含义,中村乔认为,竞胜负的性质不明显,也许是竞高升,或是以跃动的动作鼓舞万物的繁殖。    
    寒食作秋千之戏在唐代盛行。《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到寒食、清明之时,宫中树起千架,妃嫔宫女坐之凌空悠荡,裙衣飘扬,若仙女自天而降,唐玄宗高兴地称之为“半仙之戏”,长安市民纷纷仿效,风靡一时。唐代寒食、清明的诗中有不少打秋千的句子。如韦庄《丙辰幸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诗曰:“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可谓诗中有画,栩栩如生。    
    宋元时代荡秋千也很盛。王安石《清明》诗:“东城酒散夕阳迟,南陌秋千寂寞垂。”万俟雅言《恋芳春慢》词:“寒食近,蹴鞠(cù jū)秋千,又是无限游人。”都反映出宋代寒食、清明的秋千之戏。元《析津志》记载:二三月间的北京,上自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元代北京的秋千戏非常普及。    
    明清时代,荡秋千主要流行于北方,以女子从事为多。    
    至于打球运动,盛于唐代。古人踢球称为蹴鞠,鞠即球,外为皮制,内衬充气的动物尿泡。唐人仲无颇《气球赋》:“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临空以月圆。”描写了寒食踢足球时的情景。唐代还盛行打马球,称为“击鞠”或“打毬”,据《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宗“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当”。1971年陕西乾陵章怀太子墓中发现一幅打马球的壁画,反映了唐代的情景。妇女则骑驴打球。唐代妇女寒食节还有其他球戏,有一种与骑马打球相区别的“步打”,是徒步持杖打球的游戏,类似现代的曲棍球。王建《宫词》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还有一种“白打”,采用个人独踢或多人互踢的形式,王建《宫词》所说“寒食内人常白打”之句即指此。此外,唐代妇女寒食还流行抛接彩球的游戏。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记载“彩索拂庭柯,轻球落邻圃”;韦应物《寒食》讲“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的诗句,描写了“轻球”之戏。球戏是唐人寒食节的重要习俗。    
    宋代还保留了唐代寒食球戏之俗。《岁时杂记》说寒食节,京师少年多以花球棒击鞠为戏。又有儿童玩具,或以木或以泥,皆以华丽为贵。《东京梦华录》“触处则蹴鞠疏狂”的记载反映了京师球戏之盛。该书还记载了宫女击鞠表演,有骑驴“小打”和骑小马“大打”。此活动保留到南宋时代。寒食蹴鞠,中村乔认为同样具有祈求丰穰的含义。    
    斗鸡之俗起源很早。《庄子•;达生》说西周宣王时,纪消子为王养斗鸡。《左传》载有季氏和郈(hòu)氏斗鸡的事。《战国策•;齐策》讲临淄之民喜爱斗鸡。《荆楚岁时记》则反映了南朝斗鸡与寒食的结合。至唐代,寒食、清明时节斗鸡盛行。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一诗,反映出秦王李世民喜欢斗鸡。陈鸿《东城老父传》说:玄宗属鸡,而好朝服斗鸡,他为王子时,就“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可知当时民间斗鸡之风很盛。而玄宗本人在宫中建鸡坊,选六军小儿百人,专习驯养训练,遇节庆表演皇家的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