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罩萑阅芸吹皆》鸾诜派疃脑掳巳眨钡厝顺终疋悖嶂谖派幔械娜寺蚬暧懵莅觯谒型浞胖谷詹痪ā肚寮温肌罚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二部分端  午(1)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重午、天中节。    
    药俗    
    中国古代把五月特别是夏至节气视为不太吉祥的时候。《礼记•;月令》讲夏至“阴阳争、死生分”。东汉郑玄疏注:“争者,阳方盛,阴气起也。”唐孔颖达疏:“死生分,阴气既起,故物半死半生。”《礼记•;月令》进而提出君子安斋戒,掩身,节嗜欲声色,慎刑等。对于五月和夏至的认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tè)将萌(慝,恶也;阴主杀,故谓之慝。夏至姤〈ɡòu〉卦用事,阴起于初,湿气升而灵虫生矣);煖(xuàn)气始盛,虫、蠹并兴。”可见古人把五月看做是阴气到达端点而亏,阴恶的害虫萌生之月。注中“夏至姤卦用事”之句,反映了古人对端午的认识同夏至观念相关。《易经》中有“姤卦”(),孔颖达《正义》:“姤,遇也。此卦一柔而遇五刚,故名姤。”缪启愉解释说:“‘’代表阴,‘’代表阳。五条阳爻底下伏着一条阴爻,表明阴象已经在潜伏滋长。北半球‘夏至’昼最长,夜最短,过了夏至,夜就开始转长,即古人所谓‘夏至—阴生’。这正是姤卦所表示的现象。”(《四民月令》注释)也就是说,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被古人看做是不吉利的恶时,而这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    
    事实上,最晚在战国时,北方人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齐国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其父根据俗信,在降生时就要遗弃他,幸亏其母私下抚养,才长大成人。反映出时以五月五日生子为不祥的观念。直到汉代也是如此,王充《论衡•;四讳》记载:“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东汉《风俗通》所载五月五日诸事不吉的说法更多,如“俗云五月到官,至晚不迁”;“五日盖房,令人头秃”;“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从战国到两汉,五月五日一直是人们公认的恶日,人们每逢此时要避恶。南北朝时代,《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仍把五月作为不吉祥的月份而有不少禁忌。直到明代,崇祯《嘉兴县志》仍说:“五月为恶月”,并引《礼记•;月令》为证。当地民俗:“家悬神符,禁问疾吊丧诸不祥事,僧道诵经,五日作消灾令。”    
    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是以药克毒。战国时代成书的《夏小正》记载:“此日蓄采众药以蠲(juān)除毒气。”《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五日要“采杂药”。众药、杂药,言其多,古人又称之为“百药”,认为五月初五采药最灵验,药越多,效越大。唐韩鄂《四时纂要》说:端午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采摘百种草药的上截嫩头,嫩头的种类多更好,不限多少,一起捣烂,绞出浓汁;又拿三五升石灰,拌和到草汁里面,再捣熟,放在印模子里印脱成药饼子,晒干。治一切刀枪伤处和伤疡,止血,还可以治小儿恶疾。还说端午有斗百草之俗(《岁华纪丽》)。由于人们相信五月五日做成的药有奇效,所以中国古代药学著作《本草》中多以该日收药。收药的时间不仅在五日,更强调在午时。《梦粱录》讲南宋端午“采百药或修制药品,以为避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宋朝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列举了宋及前代众多的端午药俗:送术汤、掘韭泥、炼草灰、制艾熊、膏桃人、烧葵子、粉葛根、采菊茎、浸糯米、弃榴花、调苋(xiàn)菜、刈龋▁ǐ)耳、取木耳、服龙芮、乾麕舌、挂商陆、荐汉术、收蜀葵、晒白矾、丸青蒿、种独蒜、食小蒜、汁葫荽、灰苦芙、粒垒洌╢án lóu)、摘苤苢(fǒu yǐ)、啖蓰蓉、制豨莶、相念药、相爱药、能饮药、不忘药、急中药、丁根药、金疮药等,真是琳琅满目,可谓制药日。采药之外还有其他药俗。一是“人曝药”;《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五月五日晴,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二是“焚古药”,《岁时广记》又引《岁时杂记》说:“端午午时,聚先所蓄时药,悉当庭焚之,辟疫气,或止烧术。”    
    端午采药之俗,直至明清时代尚且如此。明嘉靖《商城县志》:“采百药以治诸疾。”崇祯《常熟县志》:“午时收百草,备以为药。”嘉靖《石埭县志》:“烧苍术丹(云避瘟气);采药物(日正午采百草、捉蟆,以备药物);捕乌蛇(俗以午月午日午时捕乌蛸蛇酿药物)。”清乾隆甘肃《静宁州志》说当地也“采百草造百药”。    
    端午造药习俗中格外受到重视的是捕蟾蜍活动。《岁时广记》引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已讲到五日正午时取蟾蜍头有八字者,阴干百日,以其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避五兵。明清时期,则讲究端午用装墨蟾蜍涂肿毒。嘉靖《广平府志》说:“取虾蟆噙墨涂毒疮。”同治《宜昌府志》讲东湖“捕蟾蜍以墨入腹中,俟干取出,涂肿毒有验”。    
    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还有沐浴。此俗起源甚早,战国时代已有明确记载。《大戴礼记》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讲“浴兰汤兮沐芳华”。《岁时杂记》说北宋开封人“以桃心柳之类,燂(xún)汤以浴,皆浴兰之遗风也”。还有沐井水的风俗,《岁时广记》引《琐碎录》:“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在明代,万历《建阳县志》记载:“午时为天中节,采百药煎汤浴体,以免疱癣。”嘉靖《仙游县志》说:“至午时采百草为汤,浴体以去百病。”清代仍保留古俗,同治四川《高县志》讲:“沿山采药煎水净身,云免疮疥。”    
    以菖蒲、雄黄酒避毒是以一积极措施。《岁时广记》所引《岁时杂记》:“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又引“坡词注”:“近世五月五日,以菖蒲渍酒而饮。”所谓“近世”,大约是指唐五代以来,唐人殷尧藩《端午日》说:“不效艾府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知蒲酒是新兴饮品。至于雄黄,《岁时广记》引《玄微集》:“预研朱砂、雄黄细末,五月五日小调,用槐纸五斤,如小钱大,写天地日月五字,燃作五圆,桃柳汤吞下,大治疟疾,汉三十代天师虚静先生秘法。”明清时代与此不同,是将雄黄置于酒中饮用的。关于雄黄、菖蒲的药用价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又讲:“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二部分端  午(2)

    明清时期饮雄黄、菖蒲酒较为盛行。崇祯《乌程县志》说:“以菖蒲、雄黄泛。”嘉靖《汀州府志》记载甚详:“饮酒,午时侵晨,磨雄黄和草药于酒饮之,以辟邪气;及午供养祖先毕,则切菖蒲泛酒,大小胥庆,盖以菖蒲能延年故也。”万历《贵州志》讲:“取葛蒲细切,拌以雄黄,谓之续寿酒。”用葛蒲雄黄末屑和酒外,还要加朱砂,万历《扬州府志》记载:“泛酒用菖蒲、丹砂、雄黄,近作雄黄杯相赠。”饮酒毕,要将酒洒向四壁、角落,以避虫蛇。有的还在小孩的面颊耳鼻涂酒,以避毒。崇祯《嘉兴县志》不仅记载这些风俗,还谈了雄黄、菖蒲的作用:“雄黄,太阳之精,能避诸邪,解诸毒,菖蒲亦能□鬼气,杀诸虫,午日泛菖蒲于雄黄酒中,各以余酒染额、胸、手、足心,以辟邪毒,洒之墙壁门窗诸处,以辟蛇虫。”该志还记载了“瓶插桃榴葵艾以禳毒气”的习俗。    
    饰物    
    端午避恶,还以饰物禳除灾祥,表现在人们佩戴和家门装饰两方面。    
    五月门户饰物禳毒,最早见于《后汉书•;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傩)止恶气。”红色绳索和印有五色的桃木板都是避邪吓鬼之物。到了南朝,《荆楚岁时记》说:“采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与祓除邪气恶鬼不同,门饰以艾草所束人形是为了禳除毒气。实际上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已认识到艾的药用价值,《孟子•;离娄上》说:“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生不得。”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艾是可以治病的。艾治病的方法是用艾叶制成艾绒灼烧以灸病。《荆楚岁时记》注中说,南齐人宗测曾经在五月初五鸡鸣以前去采摘艾草,用艾灸治病有效。在北宋,《东京梦华录》记开封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城内外争买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钉艾人于门上。艾人及桃、蒲等均继承前代的旧俗,柳、葵等未见宋代以前的记载。上述风俗多流传于后世,明崇祯《乌程县志》说该地端午节“门户皆插桃艾”。万历《建阳县志》记载“五日缚艾人悬蒲桃、柳枝于门”。门上悬蒲,是因为蒲叶似剑,去恶有效。清代一般是以蒲艾插户,使用最多的是艾,有艾叶、艾旗、艾虎等名色,甘肃很多地方则插柳,湖南长沙还门悬葛藤。    
    上面谈到汉代已有门饰印有五色桃木板避邪吓鬼之俗,后世演化为道教的符图。北朝魏收《五日》诗:“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即很明显。从宋代兴起门饰象形道家张天师的物品。《岁时杂记》载:“端五都人画天师像以卖,又合泥做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可知北宋开封人有挂天师像和饰张天师泥人之俗。《梦粱录•;五月》说杭州人“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此处所悬艾草所编张天师,当传之于前代门悬艾人习俗。宋代皇宫也挂天师艾人于门,《岁时杂记》卷二一引苏辙《皇太妃阁端五帖子》说:“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萦尧母门。”门挂天师像的风俗在魏元履词中有形象的反映:“挂天师,撑着眼直下觑,骑个生狞大艾虎。闲神浪鬼辟惵(dié)他方,远方大胆底,更敢来上门下户。”(《岁时广记》卷二一引)使我们看到一个骑着艾虎凝神直视的张天师把守门户、吓跑了鬼的雄姿。天师骑虎图形受人重视,也用于端午节其他场合。《梦粱录》说:内司意思局以红纱彩金盝(lù)把用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的驭虎像放在中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艾虎也独立出来插于门,嘉靖《太仓州志》:“或为艾虎悬于门。”还有门上贴符的,《武林旧事•;端午》说:“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禬(ɡuì)。”《梦粱录》也有记载:“士宦等家以生硃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明崇祯《常熟县志》说:“门楣多帖灵符。”后世也有把天师像称之为符的,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天师符》说:“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不仅是天师像,连其他符也被称之为天师符,无天师像者是因刻有“天师”二字得名的。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说:“杭俗,道家于端午送符,必署天师二字,以见其神。”    
    端午节人们在身上要佩戴一些饰物。佩戴五色丝线源远流长,东汉末应劭著《风俗通义》说:“五月五日,集五色缯避兵。余问服君,服君曰:‘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bì)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织麦(juān)悬于门,以示农工成,传声以襞为避兵耳’。”(《太平御览》卷三一引)可知五月五日有用五色小块缯帛缝于胸前避兵之俗,“襞”音转为“避兵”。《风俗通义》还说:“夏至著五彩避兵,题曰‘游光’,厉鬼知其名者无温疾。五彩,避五兵也,按人取新断织系户,亦此类也。谨按织取始断二三寸帛,缀著衣衿,以已织维告成于诸姑也。后世弥久,易以五彩。又永建中,京师大疫,云厉鬼字野重游光。亦但流言,无指见之者。其后岁岁有病,人情愁怖,复增题之,冀以脱祸。今家家织新缣,皆取织后缣绢二寸许系户上,此其验也。”(《太平御览》卷二三)可知胸前缀以五色帛条,原为告织维成,后由于东汉永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