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一部分人  日(1)(图)

  晋人董勋《问礼俗》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荆楚岁时记》注引)可知正月初一至初七七天,分别为制造动物和人的特殊日子,其中初一鸡日和初七人日格外引人注目,又有突出的风俗事项。  鸡日和人日在另外的史料被单独提出,显示出这二日的重要性。《太平御览》卷三○引《谈薮》注中有一句:“一说云天地初开,以一日作鸡,七日作人也。”叶舒宪《中国神话研究》指出,这是中国的鸡人创世神话,试图解决的是宇宙时空的由来问题。认为鸡作为象征性的表象符号,是同东方日出、光明取代黑暗、阳气战胜阴邪、新春脱胎于寒冬等现象相联系的。鸡在神话中实际表达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开始。而中国上古社会的动物象征谱系中,鸡、狗、羊、猪分别象征东西南北四方与春夏秋冬四时,牛和马象征着地与天,也就是上方和下方。鸡人创世神话中讲的前六天所造的六种动物合在一起,恰恰是三维度的立体宇宙构成的一种隐喻,加上中间为七,已经到了极限,七就成了宇宙数字,循环极限数字。古人对空间的认识是先由东西,再向南北,而牛马的出现又较其他四畜晚一些,所以鸡人创世神话所造动物是有先后顺序的,空间的数七又转换为时间的循环变化,七日象征着时间的极限,七这个神圣位置留给人,成为人的纪念日(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编第七章)。这真是石破天惊的发现!  年年创世的神话形成后,人们要对其进行模拟表演,这就是正月初一到初七、从鸡日到人日礼俗的由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创世神话的真实意义连同故事本身逐渐失传了,留下来的只是一些民俗表现。鸡人创世神话的关键是鸡和人,也就是正月初一至初七只有“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的原因了。  人胜  作为人日,如董勋所说,要在床帐上贴人的形状。《荆楚岁时记》则记载为剪五色绸为人形,或雕刻金属薄片成人形贴在屏风上,也有戴在鬓角上的。剪制的人形又称作“人胜”。晋刘臻妻陈氏《进见仪》说:“正月七日,上人胜于人。”(《太平御览》卷三○引文)唐人李商隐《人日即事》诗谓:“镂金作胜传荆风,剪彩为人起晋风。”认为“剪彩为人”即晋之“人胜”,镂金箔为人也是“作胜”,看来虽然两种“胜”材料不同,但都是“人胜”。唐人重视“人胜”,还将正月七日称为“人胜节”。如李乂《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有“幸陪人胜节,长愿奉垂衣”之句,便是证明。  《荆楚岁时记》说人日“又造华胜以相遗”。隋杜公瞻注指出:“华胜起于晋,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所谓华胜,是一般簪于头顶的花形纹装饰。中村乔认为,华胜不是和人胜别类的东西。他考证出,“典戒”讲的是元旦,不是人日,晋代开始的华胜不是在人日和人胜并列使用。到了《荆楚岁时记》的时代,和人胜相别的华胜才被用于人日。华胜实际是人胜的一种形式。又据杜台卿《玉烛宝典》“今之世,多刻为华胜,像瑞图、金胜之形”这一隋代记载,结合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唐代杂财物实录记载“人胜两枚,一枚有金薄字十六,一枚粘有彩帖的女子图形,缘边有金薄的裁物”,原田淑人在《人胜》一文中谈到实物人胜说,这是把残片拼成的一枚人胜,可知在方形的中部有十六个字,其下是小的彩绘儿童,四边以金箔为花形纹贴上。中村乔认为二者形制一致,形式是华胜样式,但不失人形,本质上是人胜,即华胜样式的人胜(中村乔《中国岁时史的研究》,以下凡引用中村乔教授的观点皆出于该书,不再注明书名出处;以下凡引用本书书后“主要参考书目”中作者的观点,一般也只指出作者而不注明书名)。  唐以后人日节衰落,有关戴人胜的习俗仍有流传。如宋朝人宋祁《人日》诗有“况镂黄金假作人”之句,明崇祯《嘉兴县志》记载:“士女造华胜相遗,或戴于发。”描写了当时人日戴胜之俗。  现在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作为人日标志的人胜,它的喻义是什么呢?《荆楚岁时记》引董勋《问礼俗》为人胜注释:“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此说流传至今,成为解释人胜意义的经典之说。然而,判定人胜的原始意义,应将其与人日紧密联系起来考察。从人日的命名看,传说七日是作人的日子。《东方朔占书》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羊,四日占猪,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其日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之征。”(高承《事物纪原》卷一引)“占书”保留了较为古老的看法,揭示了人们设置动物、人、植物为节的含义是祈求生物“蕃息安泰”,即六畜兴旺,人口繁衍,五谷丰登。这是古老生殖崇拜的反映,生殖才能创世,人日节是创世神话和生殖崇拜结合的产物。人日与人口“蕃息”的关系还能从后世的风俗得到证明。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人日”条说:“初七日谓之人日。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可见人日占人是追求人口繁衍,甚合生殖崇拜之义。  再从“人胜”标志所表达的愿望看。日本正仓院所存唐代人胜值得注意,一枚的图形是女子,有十六个字的另一枚绘有儿童。这些绘有女子和儿童图像的人胜要贴在床帐或屏风上,贴屏风较贴床帐兴起晚,床帐更能说明问题,即绘有女子和儿童的人胜是一种生育巫术,贴于寝室床帐,祈求妇女具有生子的能力。至于女子戴人胜于头,原始意义也当是希望自己具有生殖能力。人胜标志和人日命名二者所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一部分人  日(2)(图)

  以上分析还可从现存民间“剪彩为人”的“人胜”剪纸得到证明。如甘肃庆阳“抓髻娃娃”,娃娃是图的中心,左右有对称的两只鸡,共同构成鸡人创世神话的主题。娃娃下有一朵盛开的莲花,构成莲开立子图像,莲以喻女,表达的意思是莲生子,是求子与生殖崇拜的象征。  登高  魏晋南北朝时代流行正月七日登高风俗。魏的东平王曹翕于七日登山东省寿张县安仁山,凿平山顶作为人日集会和望远的场所,于石壁上刻铭文:“正月七日,厥日惟人,策我良驷,陟彼安仁。”(《太平御览》卷三○引晋郭缘生《述征记》)晋朝桓温的参军张望也在正月七日登高作诗。《荆楚岁时记》把“登高赋诗”作为人日的活动事项。  唐诗中有不少专门登高而作的诗篇。如乔侃《人日登高》、宋之问《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韩愈《人日城南登高》等。还有一些歌咏人日的诗歌中涉及到登高活动,如李峤:“升高缀彩人”;刘宪:“舆辇乘人日,登临上凤京”;李乂:“吉旦行春上苑中,凭高却下大明宫。”  宋代四川人日也有登高活动。据胡昌健研究,川东沿江一带巴渝古代居民在水滨和江中磐石上,以正月初七人日出游为主,在整个春季的三个月中都可以到石上游观,属于修禊(xì)习俗。从题刻内容看,有放歌竹枝词的习俗。如云阳石脊石宋宣和丙午(1126年)人日陈似题诗中“拂石四题鸡子卜,舣(yǐ)舟立听竹枝音”之句;淳熙丙申(1176年)人日宋南等题诗中有“曲米杯浓真旧味,竹枝歌好更新音”(《三峡库区川江水文石刻与古代巴渝修禊习俗》,载《文史知识》1997年第4期)。  中村乔认为,人日登高赋诗的性质与九九重阳节登高相同,是为了祓禳(fú ránɡ),其特征是在高爽的地方眺望。与在水边的祓禳洗去过去的污秽相对,在高处眺望在于祓除现在及未来发生的不祥。人日登高,正值年初,可以说是祓禳一年的不祥。此说是符合实际的。  鬼鸟  《荆楚岁时记》说:“人日夜多鬼鸟过,人家槌床打户,捩(liè戾)狗耳,灭灯烛以禳之。”(《岁华纪丽》引)这种令家家户户敲击床铺和房门、揪起狗耳朵使它叫唤、熄灭灯火蜡烛来驱逐的怪鸟是什么呢?人们为什么要驱逐它呢?该书隋杜公瞻注引旧题晋郭璞所著《玄中记》告诉我们,此鸟名姑获,一名天地女,一名隐飞鸟,又名夜行游女,喜欢攫取人家的小孩去抚养,遇上有小儿的人家,就在小孩衣上点血作为标记,世人称之为鬼鸟。另据《太平御览》所引《玄中记》,文前部分讲姑获鸟夜飞昼藏,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一名钩星。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还说夜行游女胸前有乳,喂小孩子不可露处,小孩的衣服不可露晒,如果毛落在衣上,当为鸟祟。特别指出,有人说鬼鸟是产死者所化。由上可知:从晋到唐,姑获鸟的传说内容不断增加,深化着一个主题,就是姑获鸟危害儿童,姑获鸟由难产而死者变成,意在说明生殖人口的不易。我想是人日节生殖崇拜、求子信仰的产物。  鬼鸟还有另外一说。唐韩鄂《四时纂要》在论述人们禳除鬼鸟风俗后,说鬼鸟是九首之虫。此鸟在《酉阳杂俎》也有记载,称之为“鬼车鸟”,相传该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为大犬噬,秦地天阴,有时有声,声如车鸣。据此,人日夜的鬼鸟,又有九头的鬼车鸟之说。虽然鬼车鸟能摄人魂,危害人的安全,但畏惧犬,所以七日夜要以犬吠禳之。  正月禳鬼鸟的风俗,旨在强调人家特别是儿童的安全,以使人口蕃盛,仍是人日造人主题的表现。  七宝羹•;煎饼  《荆楚岁时记》说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根据唐《金谷园记》记载,人食此羹,可无万病。推定此俗是人们祈愿无病息灾,保证人体健康。  宋代人日仍有吃菜粥的风俗。宋人有关人日的诗歌中留下了这方面的记载。宋祁《人日》诗“彩胜香羹乐上春”,香羹应当是菜粥。唐庚《人日》“挑菜年年俗”,讲摘菜准备做羹。沈遘(ɡòu够)《人日书事》:“藜(Lí离)羹一啜君休笑,犹胜家无种藿(huò货)田。”说明作者在人日吃了野菜粥。  直到明清时期,人日节吃菜羹的风俗还有。明何乔远《闽书•;风俗》说福建泉州风俗:“人日,泉人以是日取菜果七样作羹,名七宝羹。”同治江西《瑞州府志》卷二说,人日“各以辛菜治羹,曰七宝羹。自此男女各勤其职,谚云‘吃了七宝羹,各人做零星’”。  人日还有食煎饼的风俗。《荆楚岁时记》引晋人郭缘生《述征记》还说:“北人此时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熏火,未知所出。”南朝以后,该俗在文献中间或记载。如《唐六典》卷四讲:“节日食料,正月七日、三月三日煎饼。”《契丹国志》卷二七说:“人日,京都人食煎饼于庭中,俗云熏天,未知所从出也。”民国年间《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九八记载,华阴县尚有此俗。从资料看,人日食煎饼的习俗流行于北方。我认为“熏天”之俗既然在人日,同女娲神话有关。女娲的故事中,要点是造人和补天,“熏天”就是以火克服天漏之水,煎饼是为了补天。这些民俗在于纪念女娲造人,是女娲造人及天穿节风俗渗入人日节所致。关于天穿节,我们将在第五部分论述。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一部分立 春(1)(图)

  “一年之计在于春”,道出了农业社会春天的重要性,春之始实际上是年之始,中国古代政府和民间均十分重视立春,典型地反映出古人的季节观念。  东郊迎春  儒家经典《礼记•;月令》基于阴阳五行学说,制定了四时、方位、五帝神的关系。请看下表:  《礼记•;月令》说到孟春: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据《后汉书•;祭祀中》所说“迎时气,五郊之兆”,可知天子于五方亲行的大礼,目的是为了迎气,迎春就是迎春气。《礼记•;月令》的上述理论,奠定了古代四时理论的模型,影响着中国古代四时礼节。至于迎春礼,不过是其中之一。但由于立春是四时之始,是四时之礼中最受重视的,民间也最重视立春,遂使立春成为超出四时一般节气的节日。  中国古代首先按《礼记•;月令》制定迎春礼仪的是汉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