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送猓难Ъ液怪小端颓钗摹罚担骸霸土暾乱页蠡蓿魅耸古墙崃鞒担坎菸佤埽╭iǔ)与粻(zhāng)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虽然此篇系自嘲穷困不达的文字,但所说的“穷鬼”是有民俗基础的。唐代文学家李邕《金谷园记》说:“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北京大学钞本《荆楚岁时记》,转引自刘桂秋《唐代的“送穷习俗”》,载《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又韩鄂《岁华纪丽》引文有异)可见传说穷鬼是颛顼(zhuānxū)(高阳氏)之子,喜欢穿破衣服,喝稀粥。由于为他送葬,留下了“送穷”之名,习俗是作糜、弃破衣、祀于巷。韩愈在文中说他要送的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非《金谷园记》所说穷鬼。其数为五,不知是否有民俗基础,而这五种类型是他的发明。  宋代送穷还有在正月其他时间进行的。一是在初六,北宋《岁时杂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岁时广记》引)这个送穷之俗,实为迎人日举行。二是二十九日,《图经》记载,安徽“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岁时广记》引)。此《图经》,中村乔推测是宋苏颂的《图经本草》。此俗后世也称作“窈(yǎo)九”,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二说:“闽中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窈九,谓是日天气常窈晦然也。家家以糖枣之属作糜之……窈也,穷也,皆晦尽之义也。”据此,则送穷有将最后一日送走之意,而晦字又有阴暗、暗气之意,送穷也是将这些不好的东西送走。  明清时期破五的送穷风俗承继了唐宋晦日送穷传统。由于唐代以中和节取代晦日节,晦日节遂衰落,其中送穷风俗逐渐移向正月初五。其证据一是明清时期定于五日五更(戊时)送穷,谓之“送五穷”,与文学家韩愈送五鬼诗文的流传有很大关系。其二是破五送穷与晦日送穷习俗相近,比如唐人于晦日送穷,又于二月二日“迎富”,而清乾隆修山西《大同府志》记载:“五日,剪彩纸为人,小儿拥抱戏通衢,曰‘送穷’;有攫而去者,曰‘得富’。”很像是将晦日与二月二的活动移入初五。又如道光陕西《咸阳县志》记载:“五日,剪纸人、破衣,以残饭置僻处,曰送穷。”作糜、弃破衣均是唐人送穷之举。清咸阳送穷中,虽“残饭”和“糜”不尽相同,但也符合穷鬼所食之物,与唐俗大致相同。再如清同治山西《河曲县志》记载:“初五日,俗谓之破五。黎明,扫室中尘土污秽送于巷口,焚香燃爆,名曰送穷。”扫尘土送于巷口的行为明显地与《图经》和《金谷园记》所述风俗一脉相承。此种风俗一直流传到近现代,民国陕西《中部县志》记载:“五日未明,束纸为人、舟车、糗饵,送之通衢,谓之送穷。”所说的舟车、糗饵均是韩愈送穷文中的描写。而民国陕西《续修南郑县志》更明确指出:“五日,扫除门庭尘积炮滓,弃通衢,亦韩退之‘送五穷’故事也。”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二部分晦日•;中和•;二月二(2)(图)

  中和  二月一日是中和节,始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这是一个由唐政权创立的节日。据《旧唐书》记载,该年正月诏书说,德宗以汉代崇祀三月上巳、晋朝重视九月重阳,皆“与众共乐,咸合当时”;而二月春方发生,“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为了“俾其昭苏,宜助畅茂”,于是以二月一日中和节,代替正月晦日节。这样中和与上巳、重阳成为新的“三令节”,依照旧例,有逢此三节于曲江赐宴之举。德宗还规定中和节政府休假一日。当时又根据宰臣李泌的建议,规定中和节令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稑(tónɡ lù)之种,王公戚里上春服,士庶以刀尺赠送,村社作中和酒,祭勾芒神以祈丰年谷熟。  这个人为制定的中和节,将二月一日前一天的晦日废掉,旨在弥补二月无节的缺陷,不过人为设节也是以一定民俗活动为依据的。德宗在诏书中说二月一日是“天地和同”之日,李泌建议中也多是迎春、重农的事项。所谓“勾萌毕达”是说草木的芽苗都长出了;而“天地和同”也就是阴阳和同、阴阳持中,这是自古以来的思想。东汉后期产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就说:中和主调和万物,阴阳要在中和,天地阴阳只有沟通中和之气,才能相受共养万物。概括地说,就是“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所以中和节表达的就是天地、阴阳持中和同、万物资始的思想。关于中和与四时节气的关系,符载说:“中和,王节也,万国承之乐洪庆也。夫天地之大德曰生,发生之盛气曰春,春之于孟也,萌动而方微,于季也,发泄而过强,唯仲春木德乃茂沃,生人之恺乐,洗万物之枯槁,当三阳之正中,凝四气之太和,以正星鸟,以推律度。”(《全唐文》卷六九○)能够反映阴阳和同、三阳正中的仲春节气,惟有春分。符载说“以正星鸟,以正律度”,就是古代以春分标记时间确定节气的反映。春天是万物之始的季节,立春虽是春天到来的标志,但真正体现春天到来的是春分,气候转暖,万物复苏。由于春分成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已非特殊节日,三月三日又有上巳节,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所以二月没有重大节日,比起正月的诸多节日更显空缺,废晦日立中和从节日分布上有其合理性,结果造成德宗“欲以二月名节,自我为古”(《新唐书•;李泌传》)的结果。  中和节的事项中,“司农献穜稑之种”来源于《周礼•;天官•;内宰》的说法:孟春,诏告王后率领六宫的人,将各种播殖的谷类的种子献给王者。献种与进农书都表示重农,上春服是贺春。《新唐书•;李泌传》说还要作宜春酒,也是贺春之意。勾芒既是春神也是社神,祭祈丰年。至于赠送刀尺,我们可以根据唐诗里的描述做一些分析:吕渭《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中说:“赐尺下新科,历象千年正。”在《中和节诏赐公卿尺》组诗中,陆复礼说:“欲使方隅法,还令规矩同。”李观有句:“岂止寻常用,将传度量同。”诗中的历象、规矩、度量等词汇,与《新唐书•;李泌传》赐尺“谓之裁度”之意相符,是应中和之名的表示。  中和节还有另一重要习俗“献生子”。朱胜非《绀珠集》说:“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更相馈遗,务极新巧,宫中亦然,故谓之献生子。”献生子表达的是由“献穜稑”祈年到祈盼生育的观念。  宋代尚有唐人中和节的流风遗韵。《梦粱录》记载,二月一日民间有“献生子”之俗,“禁中宫女,以百草斗戏。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武林旧事》说中和节“唐人最重,今惟作假,及进单罗御服。百官服单罗裳而已”。  宋以后中和节基本消失,极个别地方尚有余绪。《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师于二月一日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遍巷叫卖,称为太阳糕。其祭神云马,题曰太阳星君。焚帛时,将新正各户张贴之五色挂钱,摘而焚之,曰太阳钱粮。都人还有游左安门内太阳宫的习俗。事实上,《尚书•;尧典》就有春分恭敬礼拜日出的记载。祭日供品太阳糕中的鸡,其起源甚古,《山海经》中有金乌载日神话,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出土文物已有其图形,乌变成了三足乌。古人的太阳崇拜表现为祭祀鸟神。清人太阳糕上印“金乌圆光”反映的正是此俗。《燕京岁时记》又说太阳糕上做一只一寸长的小鸡,这是由于日出鸡鸣的缘故,实质也是太阳崇拜的观念。  二月二与龙抬头  中村乔指出,选择二月二日的观念,在隋朝至唐初这一时期已经出现。当时孙思邈著《千金月令》说,“二月二日取枸杞煎汤,晚沐,令人光泽,不病不老”(《遵生八笺》卷三引)。中唐时二月二日有出郊外游玩的春游活动,如白居易有以“二月二日”为题的诗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描写春游的青年很多,在渡口都排列成一队行走的情形。从中唐至晚唐的诗人韩琮在题为《二月二日游洛源》的诗中说:“旧苑新晴草假苔,人还香在踏青回。”唐末五代初李绰《秦中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由上可知,唐代民间有二月二日春游踏青之俗,采菜是其中的一种活动。  宋代也流行二月二春游采菜,甚至以“挑菜节”、“踏青节”命名二月二日。宋代的《壶中赘录》说:“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都人士女络绎游赏,缇幕歌酒,散在四郊。”(《岁时广记》卷一引)可知北宋初年二月二日春游之盛。而北宋哲宗、徽宗时张秉“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的题诗,使我们了解到挑菜在二月二日重要到名节的地步。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有《挑菜》项,记载当时宫中还举行挑菜的御宴。挑菜之俗在宋以后一直流传下来。  二月二日还有“迎富”之俗。唐末五代之际韩鄂《岁华纪丽》说:“昔巢氏时,二月二乞得人子,归养之,家便大富,后以此日出野,曰采蓬,兹向门前以祭之,云迎富。”此迎富之俗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巢人乞子以得富,二是出野彩蓬门前祭之。后一习俗来源可追溯到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所记正月之俗:“百卉萌动,蛰虫启户,乃以上丁祀祖(道神)于门,及祖祢,道阳出滞,祈福祥焉。”二者均祭祀于门,迎富、祈福祥略有差异;实质都是求吉祥。二者的联系还可通过后世风俗证明,明陈阶的《日涉编》二月二日条引《蜀志》说:四川省顺庆府风俗,每岁是日郡人从太守出郊,谓之迎福。看来明代出郊是唐代出野的延续,迎富本来应该为迎福,有可能乞子得富的传说附会于迎福的风俗之中。这种在郊野进行的春游活动,诚如中村乔所说,是从春季祓除行为引出的风习,祓除行为发展出去不祥招吉祥的观念。  唐代二月二日春游之俗的流行,同改晦日为中和节有密切关系。前面提到唐德宗贞元四年曾提倡在晦日春游,中和节确定后,春游之俗也移入。唐朝恒例于二月一日在长安曲江池赐宴,都人于是日游赏曲江。唐末李绰《秦中岁时记》所说“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更是中和节都人曲江春游移向二月二日的证明。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二部分晦日•;中和•;二月二(3)(图)

  元明清时期,二月二日除踏青活动外,盛行“龙抬头”风俗。目前已知最早记载“龙抬头”风俗的,是元代的《析津志•;岁纪》:“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shēn)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明清时代龙抬头的风俗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引龙。或各家早起汲水,谓之引龙;或以灰引至门,叫做引钱龙;或开庙门祭龙神,名为引龙。引龙反映了人们渴望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二煎饼贴符。嘉靖河南《尉氏县志》说:“二月二日,俗名龙抬头,谓惊蛰也,各家贴符禁语,及摊煎饼食之,以厌胜蛇蝎、蚰蜒,不使近人。”煎饼体现的是通过把食品煎来煎去、翻来覆去,高温加工,以镇慑春天萌动的害虫。三是以灶灰围屋等。嘉靖河北《广平府志》记载:“二月二日撒灶灰围房禁蝎”,还“于雷始发声,取东墙土收之,能疗蝎蛰”。四是打扫卫生。河南商城嘉靖志说当地通过扫室以避蛇虫。五是忌针。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说:“闺中停止针钱,恐伤龙目也。”上述风俗的主要内容是引龙祈雨和以煎饼、灶灰等抑制害虫,而抑制害虫是配合“惊蛰”、“雷始发声”的季节特点。  惊蛰是冬眠百虫苏醒开始活动的节气,汉代以后其时间在二月初。民间认为这时龙也同百虫一起苏醒、抬头。其实此龙如陈久金所指出,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每年二月春分以后的黄昏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出现,这时整个天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下,故称龙抬头。而在正月之前的整个冬季,东方苍龙星座在黄昏时均隐没在地平线下,人们认为这是龙在蛰伏。将龙视为神灵,同秦汉以后苍龙星座出现东方的时间推迟有关,春分前的节气是惊蛰,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