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5-高注金匮要略-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此又不能以气上提之变也。仲景穷理格物。深知木中之桂。辛甘而温。得天地东方生气之正。而其嫩枝 
尤具尖颖锐发之势。而为少火生气。温暖轻灵之妙药也。取以填补胸中之阳。允为至品。但以辛甘而温。其 
性飘忽。走不而守。故倍加酸敛而内行下走之芍药。监而制之。使不得任性发越。而留之在中矣。然芍药之 
力。既藉之以内行。又恐乘之而下走。则失胸中阳位之部。故佐甘草之甘以守中者。犹为未足。复重加胶饴 
之甜。托住其下走。则确在中焦以上。而无可挪动矣。然后佐以辛温而通神明之生姜者。所以扩充桂枝之 
量。而使匀满心肺之夹空也。佐以甘温而多津液之大枣者。所以补救桂枝之偏。而使滋润胸中之阳液也。 
夫气充则能送形质之便溺于下行。尤能提神气之精汁而下固。津生。则能游溢其精气而上作甘泉。尤能 
远被其恩膏而外通手足。六味药中。彼此串插。如鱼鳞之相错。如云锦之互旋。岂逐味散解者所能尽其奥 
耶。本方之建中气。犹为易见。以所用多阳药故也。至其并主四肢 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三症。皆系阴 
虚之候。夫以阳药而治阴虚。大是奇创。不知大枣甘粘难燥。胶饴为米麦之真液。得姜桂辛温之性。以呵嘘 
蒸发之。则其阴津以阳液之化导。而流行鼓动矣。 
x十五条x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 建中汤主之。 
x黄 建中汤方x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黄 (一两半)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六味。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气短胸满者。加生 
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里急有三候。皆阳气亏空之故。一则宗气上虚而下阴乘之。以致吸气不能深入。而喘急也。一则腹中为阴 
位。不得阳气以温和化导之。而殊觉弦急也。一则上气不能传送。因而大便不畅。尝若有坠急之象也。诸不 
足者。俱就阳气而言。盖指胃分之悍气。胸分之宗气。及表分之卫气。诸样不足之谓。主本汤者。建中之义已 
见。加黄 者。以黄 之走气分。其功用有三。住气一也。提气二也。固气三也。以建中之全力。得黄 为主。而 
温胃蒸胸以及走表而固密之。不特本条里急等之三症。并诸气虚馁者。俱可愈于温和匀满之治。且前条 
所云马刀侠瘿及盗汗者。亦可化导而提摄之矣。仲景以末后一方。总补诸条之有脉症而无方治者。其变 
幻之文例每如此。气短胸满者。胸中之气虚。而下气冲之。故胸满。胸满故吸气艰于下引而短也。生姜能填 
宗气而安下逆。故加之。枣性浮腻。而实中气。故腹满者去之。然腹满者多系脾湿。故加渗湿之茯苓也。疗肺 
虚损不足。用此汤以补气者。加半夏。非以半夏功能补气之谓也。盖肺虚不足。下气必乘虚而上逆。不加降 
逆之半夏。则药气与所冲之客气。互争胸分。而 胀喘促之候见矣。 
x十六条x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x肾气丸方x 
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四两) 桂枝(一两) 附子(一两炮) 薯蓣(四两) 白茯苓(三两) 
泽泻(三两) 丹皮(三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腰为肾之府。肾精竭而肾气虚。不能自强。故痛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俱有二义。盖少腹为阴位。肾气虚而 
无阳和以化被之。则阴气凝切而拘急。膀胱为肾之府。肾气虚。而主令传化之机自滞。故不利也。又胸中宗 
气。其先天受之于肾。其后天养之于胃。肾精短而气自馁。既不能授气于胸。胃无命门之底火。而其腐熟水 
谷之化。又不能生悍气以上供之。则胸中之阳光衰薄。不能温照九地。故少腹拘急。不能分布黄泉。故小便 
不利也。细按方意。始知其名虽肾气。实所以补气源而上引之。以填心肺之夹空者也。仲景之意。盖谓诸气 
之虚。由于命门之火衰薄。而命门之虚。又因精血枯竭之所致。故用熟地黄为君以补肾精。山茱萸为佐以 
补肝血。缩用炮附桂枝于精血药内者。先则取其从阴而下行。终则资其蒸水以化气也。佐薯蓣者。尤有妙 
义。盖峻补下焦之精血。而并益其气。苟不培中焦之土以镇之。则肝肾之贼阴冲起。而喘咳等候必见。譬诸 
天地。上气下水。其间惟大地为之中隔。故癸水安于黄泉之下。而癸中之壬。方能化气以与太虚之清阳。氤 
氲充塞之理也。至于茯苓、泽泻。又所以佐薯蓣之功。而渗泄癸水之渣质耳。牡丹、花当谷雨。故名谷雨花。得 
从厥阴而透达少阳之正性。其皮更为行津走气之路。用以为使。是欲其领桂附之阳神阳液。而上嘘心肺 
之空也。丸则取其下行。酒服欲其升发。与建中汤为一上一下。一男一女。一标一本。相济相成之妙方也。 
x十七条x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x薯蓣丸方x 
薯蓣(三十分) 人参(十分) 茯苓(五分) 白术(六分) 甘草(二十八分) 干地黄 当归(各十八分) 
芎(六分) 芍药(六分) 阿胶(七分) 麦冬(六分) 杏仁(六分) 桔梗(五分) 柴胡(五分) 桂枝 
(十八分) 防风(六分) 干姜(三分) 白蔹(二分) 豆黄卷 神曲(各十八分) 大枣(百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诸不足、与上文不同。上文就三焦及经络之阳气而言。此则兼上中二焦之阴津阳气而两言之也。细按方 
意自见。风气有二因。脾胃之精悍中虚。则胸中之阳气上馁。而在表之卫气。亦因之而外虚矣。故外风容易 
袭入者一也。脾胃之土衰。不能生肺金清肃之气。则肝木横肆。而内生虚风者二也。风气百疾。凡眩冒、麻木、 
疼痛、皆是。主本方者。又与上条肾气丸相为体用者也。盖胸中之气。其先天受于下焦之肝肾。其后天养于 
中焦之脾胃。先天之气下削。而不能上蒸者。既立肾气一丸。以资其化源。后天之气中虚。而不能上育者。故 
又立薯蓣一丸。以大其培养耳。夫阳生于阴。气藏于血。脾胃之阳气。所以中虚者。以脾胃之阴精。先经枯竭 
也。故用甘温之薯蓣为君。甘浮之甘草为臣者。所以定脾胃之大车巨舰也。以培土之白术。投其所喜。以渗 
湿之茯苓。去其所恶以为佐。则又大车之骡马。巨舰之绳缆也。然后先装地黄当归阿胶以为主。芎 芍药 
麦冬以为佐。则其所以补阴补血者。确在脾胃中之阴血可必矣。次装生气之豆黄卷。行气之曲以为主。提 
气之人参。温气之干姜以为佐。则其所以补阳补气者。又确在脾胃中之阳气可必矣。于是以甘浮之大枣 
上托之。利气之杏仁疏导之。开提之桔梗上透之。辛散之白蔹外引之。则其所补之阴阳。从中焦而氤氲蒸 
被。贮之胸中。而充行经络矣。此治诸不足之精意也。至其以辛温而散邪之桂枝为主。芬芳而清膈之柴胡 
为佐。又殿之以密表之防风者。所以祛内外之风气百疾。而尤防其复袭也。肾气以小丸吞服。欲其难化而 
下至于肾。本方以大丸嚼服。欲其易发而中尽于胃也。空腹。则胃有余力而易化。酒服。则药有助气而速行 
也。此于金匮中。除鳖甲煎丸外。为第二大方。计药二十一味。用意凡十一层。真旋转造化之奇制也。豆黄 
卷、大豆色黄象中土。浸令 生。干而卷之。则其芽性具锐发生气之势。与赤小豆卷异用而同义。曲即酒曲。 
其性温暖。具沤发之用。不特取其行药。且使腐化谷食以生精悍也。白蔹辛甘而生蔓。辛甘走气。蔓则经络 
之象。是行气于经络之品也。余药别见。方论中详略不同者此也。 
x十八条x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x酸枣仁汤方x 酸枣仁(二升) 茯苓 知母 芎 (各二两) 甘草(一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人之所以得眠者。以阳伏于阴。气藏于血。而得覆庇之妙也。阴血虚于里于下。则阳气艰于伏藏。而浮扬于 
上。且上焦之津液又虚。不足胜阳气非时之扰。故烦而不得眠也。是其治例。不外乎润而降之之理矣。但润 
药皆阴。降药趋下。苟非抬高下引。则失神气浮扬之位而无益也。夫枣性最高。为胸分之药。酸能敛气归根。 
仁能伏神守宅。故重用而先煮之以为主。然后以川芎滋心血。以知母润肺气。以甘草浮缓之。而使徐徐下 
行。且以解虚烦之躁急也。以茯苓降渗之。而使少少下引。正以领枣仁之敛伏也。譬之亢旱之天。大地干燥。 
太阳既没。红尘高扬。黄埃飞布。太虚役役。不得瞑合。若非露下天清。乌能夜凉气润而静伏乎。此仲景之方 
药。与造化相为始终也。 
x十九条x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 
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丸主之。 
x大黄 虫丸方x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桃仁 杏仁(各一升) 干地黄(十两) 芍药(四两) 
甘草(三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此条为虚劳之变症。与上文诸条之候不同。上文诸症。大概精血虚于下。则神气馁于上。而成虚劳者。此则 
阴虚而阳火独长。阳 残阴。因而血干于内者。五劳。注见首卷。虚极。当指阴血枯竭而言。非兼气言也。阴血 
枯竭。故属阴之分肉。损削而羸瘦。且方中纯用血药。而不略带气药者可证也。又阴血枯竭。则肠胃干涩而 
多结滞。故腹满。宿垢占据手足阳明之腑。故不能饮食也。伤于食。则气滞。伤于忧。则气结。伤于饮。则气浮。伤 
于房室。则气孤。伤于饥。则气焰。伤于劳。则气张。伤于经络营卫。则气阻。俱能生烦热。而为膏火自煎之候。夫 
气以火动而见有余。血以气热而受炮炙。则内有烙干之血。各因所伤而凝于其部矣。人身惟气调血畅。则 
气血融和。浑成无迹。今其肌肤中之可共见者。隐隐如鳞甲之相错。此非里有干血。而败气外呈之一证乎。 
又气畅血调。则水火交光。精明有神。今其两目中之所自见者。蒙蒙如黯黑之旋转。此非下有干血。而神境 
上悬之一证乎。夫阴阳之道。相宜于配偶。而相残于偏弊者也。阳长阴短。则阳气常弓弯于外。而阴气常弦 
急于中矣。攻其干血而补其新血。是续阴以缓阳。故曰缓中补虚。主本汤者。诸症由于血虚。补血固为要着。 
然干血不去。则生气尝以恶鬼而消阻。是逐淤更于补血为先着矣。故以性喜吸血之虻虫、水蛭为主者。取 
其直入血分也。漆为木液。其象犹血。干则具干血之状。以之为使。又令其引入干血之所也。然后以行淤之 
桃仁。破而动之。以利气之杏仁。疏而泄之。总交于缓攻慢取之熟大黄。徐徐击散。而收平贼之功矣。地黄色 
黑而滋肝肾。蛴螬浆多而补津液。 虫活血而续损伤。以养肝之芍药。养脾之甘草为之使。盖又以肝脾二 
脏。操藏血行血之大权故也。但血之所以内干者。原因阳火独长之所致。苟非带用凉血之品。诚恐干血既 
去。而新血不虞其复干乎。故又于诸血药中。加黄芩一味。则攻击者为救燹之兵。而润泽者为清和之露矣。 
蜜丸加润。酒饮善行。五丸三服。劳伤羸瘦者。攻补俱不能骤胜也。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属性:x一条x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 
利数。或从 
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 
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吐脓血。 
热在上焦二句。当是古医经之文。仲景特借为问答以发其奥耳。从何得之。谓是何因而得此热在上焦。咳 
而肺痿也。下文七句。凡四症。正答问词。盖谓或从汗出。则阴伤于外泄。而阳火独亢。一也。或从呕吐。则阴伤 
于上涌。而并提其虚热于上。二也。或从消渴。则阳热在上。而逼真阴于下趋。且下焦又以无阳。而不能上蒸 
滋润。以供燔炙。三也。或从便难。则太阴脾家既干。而上吸手太阴之肺液。若又以便难之故。而用快乐下利 
之。则真阴又大伤于后阴之泄泻。而阳热独亢于上。四也。凡此。皆重亡津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