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5-高注金匮要略-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节为人身之坎泽。阴液之所注也。邪热客而鼓之。故疼。津液供之不给。故疼而且烦也。阳无阴以自伏。而时 
时有上炎上冲之势。故呕。主白虎加桂枝汤者。前条不曰舍于分肉之间乎。分肉属阳明。故以辛凉而走胃 
之石膏为主。使浮缓之甘草以托之。佐以甘温而善补胃液之粳米。以滋胃中之阴。然后凭润肺之知母。徐 
徐上引之。则白虎本汤。是凉雨如酥而润稿。加桂枝。是秋风扫热以除烦。至其所谓邪气内藏于心一半。则 
合下条蜀漆散以治之。另有奥义。仲景之心法。真于渊微莫测之中。却又一丝不紊者矣。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x蜀漆散方x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寒时长而热时短。寒多于热。故曰多寒。非但寒不热之谓也。按内经寒疟论。夏伤于暑。汗出而腠理开发。因 
遇凄怆之小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而益其寒。则病成矣。夫寒者。阴邪也。风者。阳邪也。先伤于寒。 
而后伤于风。故先寒后热。愚谓寒里风表。是寒主而风客。故且寒多于热矣。金匮之名牝疟。即经所谓寒疟 
者是也。俗解硬将多寒多字抹煞。而以但寒无热为牝疟。谬矣。盖疟邪未有不见热者。特有热多热少之异 
耳。况牝牡雌雄。禽兽之阴阳。犹人之曰男女也。诚如所言。因牝疟之名。便谓有寒无热。则将谓女人身中。全 
无阳气温热也得乎。主蜀漆散者。其意以为心气出而御夏。肺气出而御秋。此五脏与四时。各以类应之道 
也。今夏伤于暑。是心阳为热邪所伤。秋伤于风。是肺气又为风邪所伤。心阳肺气。两伤于上。故不能推散风 
寒。而致寒多热少之牝疟也。其治例只消将命门中之阳气。升而上之。使其气匀满于心肺之间。则大气一 
转。其邪乃散。故以云母、龙骨。体质沉重之石类。将蜀漆监至下焦。使之温温。上通下吸。而已足矣。盖云母之 
性。遇阴晦。则吐气生云而善升。遇晴明。则吸气归云而善摄。烧至二日夜。是以火力夺晴明之造化。迨不用 
其善吐而升阴晦之云。特取其善吸以摄风寒之气者也。龙骨。前人俱误认为龙蛇之蜕。其实乃龙脉之石 
骨。所以通山川之灵道者。用以入药。为手少阴心主。敛神聚气之真品焉。蜀漆。东垣称其上补心气。有飞针 
走线之功。盖言其神速也。明明先以沉重石类。坠下蜀漆。然后俟龙骨、蜀漆。本天亲上之性。从下焦升发其 
阳神以充心部。所以治其多寒之标也。俟云母。本地亲下之性。从上焦吸取其阴邪以归子虚。所以治其牝 
疟之本也。各用等分者。使势均力敌。不相牵制。可以各行其性也。未发先服者。乘风寒之阴翳未起。而使阳 
光升满膈中。逼阴邪于下。俾云母之就近吸之者。尤易易也。至于温疟亦主此散。特加蜀漆半分。直是壶天 
胜境。恍惚间另是一番世界。吾不知仲景当日。从何得此妙用耶。盖温疟之邪气。内藏于心。服白虎加桂汤 
以治其分肉之所舍。而未及其所藏也。故以飞走心经之蜀漆。用至折半而为君。龙骨之入手少阴。原属本 
性。又得蜀漆之兼力以趋之。则其入心。更与之同速矣。夫蜀漆、龙骨。同心合德。以奉心主。则云母亦因之而 
上浮。于是云母则倒吸阴精以上滋。龙骨则通提肾气以相济。而所谓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者。可得其平矣。 
然后蜀漆以飞走之性。散其所藏。则少气烦冤之诸症亦解。一汤一散。合表里而两治之。则瘅疟中之但热 
不寒。而名温疟者。宁有不冰释者哉。临发时服。以发则所藏尽出。而去之无所留遗故也。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属性:x一条x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本经之中风。与伤寒论中之中风。其不同者有二。以伤寒论之所谓中风者。单是冬月之寒风。故其遗暑湿 
燥火。而独入寒门者此也。寒风两袭经络。而交争于营卫。故立见发热等之表症。此则三时之风。以其不兼 
寒气。故但觉营血微烦。而卫气不密。因循时日。而不即发者。一也。又伤寒所言之风寒。单是外邪。故外邪一 
散。了无余事。本经所言者。又是三时之风。平素袭入。风气通于肝。因而外邪与肝脏之虚相结。及上焦之阳 
一虚。不拘经络腑脏。随其虚处。而肝以阴脏之气。变动生风。且挟外邪而暴中之。如二条三条之症矣。是比 
伤寒所言之风。多一肝脏之虚邪。二也。知此二者。则伤寒金匮。其中风之名同症异。并迟速微甚之机。俱洞 
彻矣。此阳虚之人。外风中入经络。而营卫痿顿。未经勾结脏邪。而为中风之轻症者也。盖谓人身肢体。惟是 
卫阳外密。营阴内主。故得干健坤顺之用。而轻便灵动者此也。若阳气原虚。外风中入。则风邪持阳而耗阴。 
阳气受持。则失其健用而软弛。阴液渐耗。则失其顺正而硬强。此不遂之所由致也。但风属阳邪而善走。不 
拘或左或右。中则从巅至末。而半边之身。俱不遂者势也。若或但见一臂不遂。则是痹着之病。另见痹门。不 
可误认为阳邪善走之风因矣。下文又言不遂之脉以证之。夫风性疏洞而善汗。且属阳热之邪。善汗。则汗 
泄而卫阳益虚。故脉微。阳热。则液伤而营阴自短。故脉微而且数也。言半身不遂之症。诊其脉又微数。则是 
确为中风使然。而非痹病无疑矣。微数、就营阴卫阳而言。则知脉亦指寸口。与下文二条三条同一诊法。然 
则主桂枝汤以散风。加人参、附子、以补其微。加当归、阿胶、以滋其数。或不失仲景之意乎。 
x二条x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 
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 
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此平时外风中入。而与肝脏之虚邪相结。于是皮肤经络腑脏。各随虚处。而外鼓上浮以暴中之者也。上条 
是未经勾结脏邪之风。故直曰风之为病。又曰中风使然。此则已经内通肝气。变动而出。故但曰邪而已矣。 
脉之寸口。在表。应皮肤经络。在上。应头目口鼻。在内。则腑应膻中。脏应心肺者也。今其脉举之得浮。按之 
而紧。紧则寒气凝敛之象。浮则阴血空虚之象。寒虚两相搏于寸口。以寸口之在表者断之。则先是皮肤之 
大血空虚而见浮。肝木之阴邪外鼓而见紧。故知邪在皮肤也。此时若主桂枝汤以走皮肤。外加补血之当 
归。以平其浮。加祛寒之附子、麻黄。以缓其紧。则贼邪犹可泻也。夫浮者。分肉之大血虚也。大血既虚。则托于 
皮肤中之络脉。其营血之虚更可知。彼皮肤猝暴之邪。如同流贼。经久不泻。则乘虚而贯入络脉。于是从络 
而或左或右。各随所注而上头目。邪胜。则正不能束邪。故受病一边。反觉宽缓。正不胜。则邪反乘正。故不受 
邪一边。便觉紧急。邪满正亏。常相侵犯。如正气之引邪以自就者然。则口鼻反向不受病一边而 僻。且莫 
能自主而不遂矣。邪在于络四句。又补言浮者血虚一段。以申明首条当半身不遂之意。盖谓血虚而络虚 
者。不特一 僻已也。或左则左俱病。或右则右俱病。小络少血。而以气通肌肉者。故受邪。则捍格而气不通。 
此不仁所由见也。大经少气。而以血养筋骨者。故受邪。则迟谩而血不周。此重而不胜所由见也。盖善行数 
变之风邪。病则半身不遂。有必至之势者、此耳。下文入腑入脏两段。又从浮紧之脉。推展而言其重症也。夫 
即寸口而诊其内。左手之腑属膻中。膻中如政府。为心君出入之灵道。浮则心气上虚。紧则寒敛而神明内 
闭。故邪入其腑。即不识人。右寸之脏属肺。肺金主声音。系灵机出纳之橐龠。浮则肺气内虚。紧则寒切而管 
簧劲急。故邪入其脏。舌即难言。且此脏主游溢精汁之权。浮则有升无降。浮而紧。为寒液上泛之象。故口吐 
涎。左寸不言心而独言其腑者。以入心则死。无症可言故也。门人问曰。中风为脏邪。各因虚处。而外鼓上 
浮以中之者。既闻其义矣。夫入脏入腑之症。并见皮肤经络等候。是从下焦而上入腑脏。因而由腑脏之胸 
分。溢出于经络皮肤之表。其理可以神会。每见皮肤经络之症。识人能言。则腑脏之未病。凿凿可据。若谓上 
从太阳之胸分而外出者。则膻中及肺。一脏一腑。皆丽胸中。邪既从此经过。则腑脏安得不病。而独皮肤经 
络乎、既不从胸分而外出。敢问何由而中于表。竟与腑脏不涉耶。答曰。太阳管皮肤经络。固矣。其阳明等五 
经之气。各另开门而自出其经络。以附于太阳之表。此盖由本脏之经。而出之太阳者也。 
x三条x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 
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迟、就至数之不及四五至而言。缓、就体状之懈弛松宽而言。阳气微。而鼓动之机不能贯珠连续。则迟。故曰 
迟则为寒。精悍衰。而不能充满脉体。则缓。故曰缓则为虚也。夫寸口之外应者。则主营卫经络。今其部位见 
缓。若系中取之而在营分。则精血衰而不能充于脉中。故为松宽不饱之象。则知缓为亡血所致矣。此句是 
客。若系浮取之而在卫分。则是悍气衰而不能令于脉外。故为懈弛不挺之象。则知缓为中风所致矣。此句 
是主。以下文单言气而不言血故也。营卫属经表。是邪已中其经矣。于是经气自虚之因。则经大气小。而串 
动如虫行皮中。故身痒。中风之因。风为阳邪而善化热。则伤其络血。而发为忽起忽落。半含半露之瘾疹矣。 
又寸口之上应者。则主心肺胸膈。今其部见缓。则是心肺夹空之气不足。以致风邪入于其中。胸中为真气 
氤氲之位。邪气乘之。则相犯而不容。故满。又胸中为息道游溢之乡。邪气入之。则机滞而艰涩。故短气也。 
此承首节。而言阳虚之人。外风中入经络。而为未经勾结脏邪之症也。但细按本篇前后。共论九条。计方二 
道。除下文等六条。俱论历节外。而论中风者。止此三条。又除第一条及第三条。言单中外风之外。其言兼中 
脏邪者。仅有第二一条。且后文两方。俱确系历节治例。而中风一门。并无方药。残缺无疑。嗟乎、照妖之宝镜 
失圆。垂世之鼎彝折足。真令人饮恨无穷也。海内藏仲景全书之古本。或原文具在。或论条方治。有坊本所 
遗失而未经载刻者。倘能赐教示知。以广鄙陋。是有望于博雅之君子焉。 
x四条x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痛。 
黄汗出。故曰历节。 
寸口。当指左心右肺而言。右寸之脉属肺。肺主气而配天。天者。高远之象也。故其脉常浮。今反浮为沉。是肺 
气下郁之应。又肺肾为子母。肾藏精而主骨。肺脉下沉。是肺以金母之气。而下伏于肾子之骨间矣。故曰沉 
即主骨。沉即为肾也。左寸之脉属心。心主血而应夏。夏者。开张之象也。故其脉常来盛去衰。今反盛为弱。是 
心血内滞之应。又心肝为子母。心脉内弱。是心以火子之液。而内结于木母之筋脉矣。故曰弱即主筋。弱即 
为肝也。夫诸筋皆属于节。节者。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又阳气者。柔则养筋。今神气内郁下伏。不能游行出入 
以养筋。其故何也。惟是夏月及用力而汗出。则心肺之气血。正在发扬。若乘此入水。则水寒之气。束肺抑心 
而下结。内伏于筋骨之节缝。故历节痛。黄汗出者。郁水寒而成湿。郁气血而生热。湿热交并于历节之外故 
也。此言历节之成于寒湿者。 
x五条x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此即汗自出之脉。而概言受病之因。不提历节者。以汗自出之人。有成中风。如本篇之一条三条症者。有成 
风湿。如湿门之五条八条症者。不止一历节。而历节亦在其中。故但言其脉症。以为受病之地而已。盖谓汗 
出入水。其病历节。固如上条所云矣。但凡汗多之脉。便宜自防。不但不得入水。并亦不可被风也。倘若趺阳 
之胃脉。浮而且滑。滑为津液完聚之象。滑见于胃。则胃中水谷所化之气自实可知。浮为在表。滑从浮断。则 
其津液不输他脏别腑。而上蒸外泄以为表汗。又可知也。夫胃中之津液。自实而不输脏腑。则筋骨内失所 
养。加之汗出。则卫气必衰。而风邪易犯。此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