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股神沃伦·巴菲特全传-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他标出了39个格雷厄姆和多德的财务经理的纪录——巴菲特与他们都有长期的私人联系。从雪茄 (沃特。施洛斯)到特权股票(比尔。瑞恩),他们的口味各不相同。但他们都长期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每人都具有格雷厄姆和多德的特征,即寻找市场价格与价值不符的股票。他们从不关心股价是周一高还是周二高,是1月高还是8月高。

    巴菲特发现其实学者们也在研究这些问题。但他们只是研究可度量的问题而不是有意义的问题。“我们一位朋友(查理。芒格)说过,拿着鎯头的头儿们看什么都觉得像钉子。”

    巴菲特好像特别讨厌母校的观点。他愿意每一两年来哥伦比亚大学讲一次课,但不愿捐钱。商学院院长约翰。C。巴顿说:“他很坦白地告诉我说他认为教育不是靠钱来提高的,再者就是商学院教的东西是他所反对的。他很敌视有效市场理论的研究。”

    巴顿——他也买了一些伯克希尔的股票——认为巴菲特的理由是合乎情理的,但无远见得出奇。巴菲特经常个人借钱给格雷厄姆,但巴顿要求他给学校捐点钱来培养未来的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时,他总是拒绝。

    哥伦比亚的教授不像多数大学那样一边倒。它常雇华尔街上的杰出人物来校讲课,其中有些人讲的就是格雷厄姆和多德的方法,但金融课程学的还是有效理论。到校书店的商业书栏看一圈就能发现,学生们无需知道格雷厄姆和多德的名字,对价值投资一窍不通的照样可拿商业硕士学位。大学最后设立了一个格雷厄姆和多德的位置,奇怪的是却把它交给了布鲁斯。格林瓦德;他学的是市场投资理论,与钱结婚的人。他在期货上赚了一二百万后又赔在石油上并与老婆离了婚。“在投资上我是个十足的白痴。”他很和蔼地

    补充说,他搞投资是出于投机。他请巴菲特来客串讲课,同时又认为不可模仿他。“我对格雷厄姆和多德的观点很同情,”他说,“但我不是他们一伙的。”

    当时的华尔街充斥着这种理论。人们趋向于“精确”的股票分析。经纪人注重按组选股票而不是选具体的某种好股票。大约在1979年,杰克塞。本曼的决策者有段著名的话,他说他不希望分析家像自主的企业家那样独立地分析股票,也就是不像巴菲特那样。

    80年代股票期货的出现标志着这种理论时代的到来。学者们说过投资者是不可选股票的。现在他们不用试了,只要在整个市场中掷掷飞镖就可以了。

    1982年巴菲特敦请众议院下的监督调查委员会主席约翰。丁格禁止发行这些期货。“我们不需要让更多的人用这种毫无意义的工具来赌股票市场的走向。”巴菲特写道。他预言并警告说,这些期货将引起大量的投机行为,损害多数股东们的利益。

    人们很容易把期货和股票混为一谈,它们不都是投资吗?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期货是对市场走向的无代价预计,它不是为企业积累资金,而吸收资金却是股市的根本目的。期货不在企业经营上下注,而是对未来下注。

    80年代,资金大量涌向期货业和一些模拟市场平均水平的“定向基金”,(方式是买各种股票或一定合理比例的股票。)经纪人放弃了投资;转向整个市场——未来他们在市场中的作用是通过寻找便宜货和卖出高价股票来实现价格合理化。到1986年,总计有1000多亿美元就是这样“被动”经营的,即根本不算经营。这必将导致股票的破产。

    到了1986年夏天,人们终于大声疾呼这种潮流已经走过头了。当时道。琼斯惊人地下滑了62点。也许有太多的人关心股票的死亡名单了吧!巴顿。麦基亚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表示异议,如果市场是有效的,自动的投资只能引起庆功会:

    ……我很自豪,至少部分是因为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股市的有效性,并趋向于无为而治的股票管理。

    巴菲特在《华盛顿邮报》上针锋相对地说,这种新时代的交易活动正在把“凯恩斯市场就是赌场”的悲观预言变成现实。市场上到处都是投机行为,过分活跃的交易正在摧毁期货交易本来应具有的发现商品价值的功能。这种新的神秘方法不能算投资;它对社会毫无好处;也不是按“看不见的手”办事,而是按“绊社会的脚”来办的。这次巴菲特的讽刺十分刻薄:

    我总是在想,假使一条乘着25个经纪人的船出了事,他们挣扎着游到一个荒岛上,没有获救的希望。为了尽量过得好点,他们开始发展经济。我想,他们会不会分出20个人来生产食物、衣服、住房等,而另5人坐那儿永无止境地对那20人还没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交易呢?

    作为解决“赌场社会”的方法,巴菲特提出了一个乔纳森。斯韦夫特会认为“温和税收”的方法:对持有时间少于一年的股票和期货收100%的利润税。当然没人会理睬这个主意,但对过分活跃的交易的担心却一直存在。

    1987年的市场动荡不安,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会出现崩溃。麦基亚再次在《纽

    约时报》上发表文章说,按电钮的交易方法可以提高“流动”性。暗示市场时他说:“可是由于边缘影响,市场好像稍稍易变了点。”话音未落,三周后市场崩溃了。布拉迪对黑色星期一的报告说明麦基亚漏掉了一个普通道理:当所有人都站在交易的一边时,期货的流动性只是一个幻想。

    麦基亚曾称赞职业投资者用期货“来转移和控制风险并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巴菲特认为真正的风险——比如说家具和世界百科销售量骤减的风险——是不可转移的。这种风险是伯克希尔与生俱来的。市场变化也不需要什么“反应”。他把市场崩溃归咎于受麦基亚称赞的那些人:

    我们应该感谢那些管理着几十亿美元的职业投资家们制造了这次风波。许多威望显赫的钱老板们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将来的业务发展上,而是放在希望别的钱老板们会怎么干的上面。

    市场度过了难关,但理论则出现了漏洞。价格怎能在风波前后都是合理的呢?没有人对此做新的解释。将来的利润预计从没有突然的变化。事实上10月19日卖出股票的人并没有长期的总利润的考虑。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西勒在黑色星期一后不久调查了1000人,表明投资者们在那天得知的新闻只有崩溃的消息。西勒描写的冷静、“安定”的《布里厄利和迈尔斯》的投资者那天也是满手冷汗,心率过速,高度紧张。他们平均查了35次股价。

    调查还表明了小范围内的公众心理,有40%的机构投资者承认“从别人那里传染了恐惧”。

    还有一个打击,尤金。费马证明股票的β值与期望的收益无关。β论点曾获诺贝尔奖,现在证明β毫无用处。但分析家和学者们还是利用它。它的定义不断改变,但整个理论体系仍然没变。《经济学家》报道说,该理论有自己的生命力,尽管事实是“这么糟”。

    伦敦经济学院的查尔斯。古德哈德指出,没人提出过更好的理论。学者们只是试图用一种不这么吓人的方法来解释不妙的现实。

    《布里厄利和迈尔斯》杂志在“崩溃”以后的版面也没有改革。它在一小段文字中承认黑色星期一反映出一些难题。但在同一页,作者再次建议:“……你可以信任价格。”到底是哪个价格——10月19日早上的价格?还是6小时后的价格?不过不要紧,该理论“已被事实反复证明是对的”。

    从广义上看,这理论仍把持着投资领域。华尔街的股东们仍纷纷运用神秘的新工具,咨询者也还是建议最大的“多样化”。特别是伯克希尔的股东,老有人建议他们“多样化”——即卖了伯克希尔。J。P。摩根托管着某位妇女的投资,她把所有的钱都放在伯克希尔上了。当她的股票升到几百万美元时,她在摩根公司工作的丈夫反复劝说她卖出,可惜没用。他不相信某种投资是最好的,因此在她的话后面附了张条子来掩饰自己:“共同的托管人和受益人拒绝卖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

    从狭义上看,该理论继续存在对巴菲特大有好处。他的数千个竞争对手被教导说研究股票是浪费时间。“从自私的角度讲,”巴菲特在风波之后写道,“格雷厄姆派也许应捐点钱保证一直有人在传授有效市场理论。”可是如果大学教巴菲特理论他会更高兴。在学术界,他仍是“异端”、“旁门左

    道“和无关的”3Σ“。”没有人,“他描写理论支持者道,”说过自己错了,不管他错误地教出了几千名学生。更有甚者,市场有效理论仍是商学院的主要教程之一。“而巴菲特的理论则不是。但在黑色星期一之后,巴菲特更要提出自己最有力的理论了。

    18圣堂里的秘密

    1980年秋天,可口可乐公司发现有人在买它的股票。董事长罗伯特。C。戈伊兹亚塔和总经理唐纳德。凯奥对此人是谁十分好奇。现在的股价已从市场崩溃前的高度中跌了25%,这位神秘来客却有病似的大量吞进股票。当凯奥发现是中西部的某位经纪人在买进时,他突然想起了自己过去的邻居,于是他对戈伊兹亚塔说:“可能是沃伦。巴菲特。”戈伊兹亚塔催他赶紧打个电话。

    “喂,沃伦,你好吗?”凯奥说,“你总不会凑巧在买可口可乐股票吧?”

    “很凑巧,我正在买。”巴菲特回答说。

    他请凯奥在他公开此事前保持沉默,同时他继续买进。到第二年春天,巴菲特已买了10亿2000万即7%的可口可乐股票,平均价是10。96美元。

    当消息传开时,他用爱喝红色可乐为借口来躲避问题。他俏皮地说这次投资是“最后一次为享口福的投资”。他的话很难懂:

    这就像你娶了位姑娘,你要的是她的眼睛还是她的个性?那是她不可分割的整体。

    华尔街上有位分析家说这是“非常贵的一种股票”,但只有3年,巴菲特在可口可乐的赌注就涨到了37亿5000万美元——差不多是他开始投资于可口可乐时的所有资产总值。

    可口可乐在这三年里有什么变化?它的每股收入涨了64%——赢利不少,但远比不上股价上涨三倍的速度。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华尔街对本行业的认识发生了大变化。投资者们突然发现可乐很受欢迎,地球上几乎有人的地方就有它的踪迹。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喝掉296瓶可乐,而地道的外国人则喝39瓶。可口可乐公司正迫不急待地要填补这个差距,它在东欧、法国、中国和整个太平洋地区迅速扩大市场。它在日本的赢利已经超过本国。在印尼这样的年人均消费仅有 4瓶可乐的地方的市场潜力也是巨大的。凯奥说:“当我考虑印尼时,这个有1亿8000万人口的热带国家人口平均年龄为18岁,而且它的穆斯林禁止喝酒。我觉得就像看到天堂一样。”到1991年,华尔街从它的股价上也看到了这一点。

    是什么驱使巴菲特在可乐大发展之前成为它的最大股东的呢?是什么驱使他在可口可乐投入了比以前多得多的钱呢?这只是一次幸运的飞镖吗?或是像巴菲特自己坚持的,是由于他洞察秋毫的捕捉事物本质的能力?

    在他之前有许多投资是根据单个事件或平衡表上可见的价值作出的。《华盛顿邮报》的卖价曾只比它能承受的破产价高一点;GEICO则几乎一无所获,没有人相信它能走出困境。可口可乐不同,巴菲特从它的平衡表上看不出它的价值。他看不出但算得出。

    可能有人会问他是如何判断股票价值的。巴菲特把它比作债券。债券的价值在于把它将来的收益换算成现在的收益。股票价值的计算也一样,它等于每股的预测资金的变化,不同的只是投资者必须自己来判断细节问题:

    如果你买了债券,你很清楚将来是什么样的,如果一种好债券——美国政府债券,比方说它的利率为9%,你有可能知道30年内息票会是什么样的……如果你买的是公司股票,它也有息票,唯一不同的是没印上数额而已。这就要靠你算出或给它印上数额了。

    巴菲特就是用这种价值观来找发现其价值大于价格的股票的。他的购买指南可以很快总结出来:。不理睬经济大趋势和预测,也不理睬人们对股价变化的预测。只注意业务的长期价值——这可以从街上的息票数目上看出来。。永远只经营自己力所能及的股票。对巴菲特来说就是拥有特权顾客的公司。总规格是一样的:如果你对业务不熟悉——不管是报业还是软件公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