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武英雄时代-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由于汉武帝乐府倡起的音乐风格已经在百姓中流行长久,官方又没有制作雅乐予以替代,“豪富吏民湛沔自若”(《汉书·礼乐志》),有条件的民户依然享用着郑声带来的愉悦和浪漫。    
    


第二部分中国文化的两座历史高峰

    司马谈紧紧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热泪说:我们的祖先曾经是周王朝的太史,再往上追溯,前代祖先还曾经在虞夏之朝有显赫的功名。后世竟然中衰,难道要在我这一代中断了吗?你接任太史,则继承了我们祖先的事业。现今天子封禅泰山,是承接千年绪统的重大举措,而我却不能从行,是命运这样决定的吗?我死之后,你必然任太史。任太史之后,不要忘记了我有心完成的论著。……当今大汉兴起,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任太史而没有记载,废天下之史文,令我内心十分惶恐,你应当时时想着这件事!    
    司马迁低着头,也禁不住泪双流。他说:小子不敏,愿意详细论说先人所记录的史事,不敢遗漏。


第二部分刘安·《淮南子》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汉武帝时代是成就宏富、内容多彩的历史阶段。除了儒学成为统治者奉为正统的思想吸引了诸多学人从事研究、充实、发展的工作而外,其他一些思想收获也值得重视。    
    淮南王刘安是当时皇室贵族中学术修养较为深厚的人,他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作《内篇》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为《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然而这部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文化巨著,留传下来的只有《内书》二十一篇,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    
    刘安入朝,与太尉武安侯田汀叵当冉锨捉L锿‘有一次到霸上迎接刘安,对他说,方今皇帝没有太子,您是高皇帝的亲孙子,有仁义之心,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如果皇帝一旦发生意外,除了您,谁还能即帝位管理天下呢!刘安听了,当然非常高兴。    
    刘安有个女儿名叫刘陵,心思聪慧,口齿伶俐。刘安提供了大量金钱宝物,作为她在长安的活动经费,让她交结汉武帝身边的人,刺探高层政治情报。    
    西安附近曾经出土“淮南”半瓦当,有可能是淮南国邸,也就是淮南国驻长安的办事处的遗存。看来刘陵在长安的活动,是有落脚点的。有的学者甚至根据这件文物,认为“淮南王安当有离宫在京师,故用此半瓦”。又有“淮南邸印”封泥的发现,可以证实淮南邸的存在。另有一件“□□王当”残瓦,同样出土于汉长安城遗址,有学者推断所缺两字也是“淮南”。    
    刘安有心在天下一旦发生变乱时取得政治主动,积极制作战争装备,集聚金钱,贿赂汉王朝的地方实力派。又日夜研究军事地图,暗中进行作战部署。淮南国贵族违法的事件逐渐有所败露,在朝廷予以追查时,刘安终于发起叛乱。然而叛乱迅速被汉王朝成功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在政治上,刘安是一个失败的野心家。在学术上,他却是一位难得的才子,一位有为的成功者。    
    《淮南子》一书,可以看作西汉前期思想的总结。《汉书·艺文志》将它列为杂家,其实,这部书大体还是具备完整的体系的。    
    《淮南子》同时批判儒家和法家,而积极提倡“无为”的文化原则,这是和汉初政治文化形势相一致的。然而《淮南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说凝滞而不动,而是要人们注意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正像《淮南子·原道》中所说的:“因其自然而推之。”    
    《淮南子》的社会历史观也有以民意为重的内容。《淮南子·泰族训》写道,商汤和周武王发起灭亡夏桀和商纣的革命,之所以能够胜而得天下,是由于“因民之欲也”,也就是顺从了民众的欲望。只要能够顺从民众的欲望,“则无敌于天下”。《淮南子·齐俗训》也写道,历史上英雄人物要“功成”“名立”,就应当使自己的思想和实践“周于世”,“合于时”。只要顺应时势,顺应民心,自然可以无往不胜。《淮南子·主术训》也说,利用众人的智慧,那就没有什么不能够承担的;集中众人的力量,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战胜的。能够顺应民众之心的人,取得天下,治理天下,都是没有问题的。    
    宋人胡宿《淮南王》诗写道:“贪铸金钱盗写符,何曾七国戒前车。长生不待炉中药,鸿宝谁收箧里书。碧井床空天影在,小山人去桂丛疏。云中鸡犬无消息,麦秀渐渐遍故墟。”这里所说的“鸿宝”,是指淮南王刘安的著作。《汉书·刘向传》说,“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一般以《鸿宝》为道教修仙炼丹之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赋八十二篇”,就赋作产量而言,仅次于“枚皋赋百二十篇”。至于“小山”,则是在刘安主持下,他周围文士们创作的文学作品。    
    汉代学者王逸在《〈楚辞·招隐士〉解题》中说,淮南王刘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多有学者追慕相从,他们各尽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按照内容形式分类,有的称“大山”,有的称“小山”,和《诗经》中有“大雅”、“小雅”一样。    
    


第二部分司马谈·司马迁(1)

    稍有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人,不会不知道《史记》。    
    在汉武帝时代,史学的学术性成就的顶峰,正是《史记》一书。    
    《史记》是西汉时期最伟大的文化创造之一。《史记》全书130卷,是一部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的中国通史。作为史学著作,其内容之完整,结构之周密,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史记》以人物《纪》、《传》为主,辅以《表》、《书》,合编年、纪事诸种史书文体之长,创造了史书的纪传体新体裁,成为此后二千年王朝正史编纂形式的规范。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这一书名,是在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之后才开始出现的。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年说法不一,一说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开始游历天下山川,重视探访重要的历史遗迹。此后不久,仕郎中,以汉武帝侍卫和扈从的身份多次随驾出巡,并曾奉命出使巴蜀。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承其父司马谈的职务,任太史令。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陈述了自己家世的历史渊源及学术背景之后,说到父亲司马谈竟然是因为未能追随汉武帝封禅泰山,以致“发愤”而去世的。    
    司马迁当时奉使西行巴蜀以南,经历西南夷之地,返回之后向朝廷汇报时,与父亲相见于河洛之间。父子两代历史学家之间,有一段悲切感人的对话。    
    司马谈紧紧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热泪说:我们的祖先曾经是周王朝的太史,再往上追溯,前代祖先还曾经在虞夏之朝有显赫的功名。后世竟然中衰,难道要在我这一代中断了吗?你接任太史,则继承了我们祖先的事业。现今天子封禅泰山,是承接千年绪统的重大举措,而我却不能从行,是命运这样决定的吗?我死之后,你必然任太史。任太史之后,不要忘记了我有心完成的论著。……当今大汉兴起,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任太史而没有记载,废天下之史文,令我内心十分惶恐,你应当时时想着这件事!    
    司马迁低着头,也禁不住泪双流。他说:小子不敏,愿意详细论说先人所记录的史事,不敢遗漏。    
    我们看到,一种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接替,是通过这样的心与心的交孚感会而实现的。    
    《史记志疑》卷三六引慵讷居士《咫闻录》,有这样的说法:“太史谈且死,以不及与封禅为恨。相如且死,遗《封禅书》以劝。当时不独世主有侈心,士大夫皆有以启之。杜子美天宝十三载献《封西岳赋》,劝玄宗封华山,帝未及行,明年禄山反,天下大乱。文人孟浪类如此。”论者指出,封禅的荒唐表演,不仅出于帝王的“侈心”,也有文人怂恿的因素。汉武帝时代的司马相如,唐玄宗时代的杜甫,都有这样的不庄重的“孟浪”言行。看来,《咫闻录》的作者是承认“太史谈且死,以不及与封禅为恨”是真实的心理记录的。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中井积德说,司马谈留滞周南,其实是因为汉武帝决意“尽罢诸儒不用”。而《史记·封禅书》记载,司马谈确实曾经热心于具有浓重神学色彩的祭祀仪礼的制定与说明。元鼎四年(前113),他曾经与祠官宽舒议立后土祠。元鼎五年(前112),又与宽舒议立泰畤坛。两次建议均得到采纳。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在封禅即将进行时“而尽罢诸儒不用”的这种强烈反差下,他痛感失落,悲怨积郁于胸,终于“发愤且卒”,其实是很自然的情形。    
    中井积德又说:“封禅出于术士之妄,岂儒者所可言哉?谈罢可谓幸矣。乃发愤至死,何惑之甚!虽迁亦未知封禅之为非也,是汉儒之通病矣。”他说,封禅建议本来都是方术之士的妄言,儒学学者怎么可以参与其事呢?司马谈被排斥其外,是他的幸运,然而竟然郁怨而死,他怎么竟然糊涂到这等地步!即使是司马迁,也对于封禅没有清醒的认识,这看来是汉代儒者共同的思想误区啊。    
    按照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的说法,司马迁就在和司马谈相会于河洛之间后,立即就东行追行汉武帝乘舆,司马谈去世时,司马迁可能正在汉武帝身边服务。    
    就总体而言,司马谈是一位极有识见的历史学者。    
    俞正燮《癸巳类稿》曾经说,“《史记》之事,大半谈著,至其驰骋议论,谈无与焉”。说《史记》记述的历史,大半都是出自司马谈之手,而史学议论,则出自司马迁。顾颉刚《司马谈作史》一文也指出:“《史记》一书,其最精彩及价值最高部分有二,一为楚、汉之际,一为武帝之世。武帝时事为迁所目睹,其史料为迁所搜集,精神贯注,光照千古”,“若楚、汉之际,当为谈所集材。谈生文帝初叶,其时战国遗黎、汉初宿将犹有存者,故得就其口述,作为多方面之记述。此一时期史事之保存,惟谈为其首功。其笔力之健,亦复震撼一时,叱咤千古。如闻董生辈转述夏无且语而写荆轲,生龙活虎,绘声绘色,其文学造诣之高可知。其书有传文,有赞语,开创作之一体,为二千年来史家所共遵,其史学见解之深辟亦可知。故《史记》之作,迁不得专美,凡言吾国之大史学家与大文学家,必更增一人焉,曰‘司马谈’。”


第二部分司马谈·司马迁(2)

    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说,“史公交游,据《史记》所载,《屈原贾生列传》有贾嘉,《刺客列传》有公孙季重、董生,《樊郦滕灌列传》有樊它广,《郦生陆贾列传》有平原君子(朱建子),《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冯遂(字王孙,《赵世家》亦云‘余闻之冯王孙’),《田叔列传》有田仁,《韩长孺列传》有壶遂,《卫将军骠骑列传》有苏建,《自序》有董生。而公孙季重、董生(非仲舒)曾与秦夏无且游,考荆轲刺秦王之岁,下距史公之生年凡八十有三年,二人未必能及见史公道荆轲事。又樊它广及平原君子辈行亦远在史公前。然则此三传所纪,史公或追纪父谈语也。”《史记》文本中多处说到作者的交游实践,其中若干人以年龄分析,并不与司马迁同时,王国维于是判断是司马迁追记父亲司马谈的言谈。    
    顾颉刚则说,这样的情形,并非或然,而是必然。《史记》赞语中所说的“余”,其实是司马谈自称。看来,司马谈著史,有传,有赞,则《史记》之体例是由司马谈创定。而司马迁继作,仍然采用了司马谈设定的结构,和后来班固承袭其父班彪作《汉书》的情形其实相同。    
    太史令司马迁曾经参与主持制定新的历法。此后,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李陵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获释后为中书令,忍辱发愤,完成了《史记》一书的撰著和润饰。    
    《史记》这部历史名著以文化内涵之宏大和历史眼光之阔远,久已受到学人的重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